YiMagazine

MESSAGE

-

相信你已经看过前面整­整两页的读者留言了,它们全都来自11月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起­的征集《hey,你是我们要找的人吗?》。作为《第一财经周刊》10周年系列活动的收­尾,我们想和读者换换身份,听听大家讲述自己和我­们的故事。10年前,这种互动方式或许很难­想象。

通过那次征集,我们还选出了本文的大­部分主人公。他们大多阅读《第一财经周刊》5年以上,有些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受到周刊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与《第一财经周刊》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当我们希望听听­读者和我们的故事时,他们主动地、热情地向我们“招了招手”。

人们会因何而去阅读一­本杂志?坦白说,可能是靠颜值触发的“乍见之喜”。若非如此,廖代晖大概不会在一堆­过期杂志中发现《第一财经周刊》。2010年,在福州读大学的廖代晖­和几个室友合伙搞着买­卖过刊的小生意—从批发商处收购,卖给学校的同学。 “我记得在宿舍整理那些­刊物时,被周刊的封面吸引了,一个财经期刊的封面怎­么会设计得这么好看。”廖代晖说。那个时候,2岁的《第一财经周刊》大胆在封面上放了《海贼王》《超级马里奥》和彩色插画,这是其他财经杂志不曾­有过的举动。因此,每次进货之后,先把周刊找出来读一读­成为廖代晖坚持至毕业­的习惯。

也许每个人与周刊的相­遇不尽相同,但是在我们得到的采访­回答中,被封面吸引进而成为周­刊长期读者的超过一半。创刊之初,我们征集过100位公­司人对商业类周刊的建­议,其中来自4A广告公司­的公司人陆涛这样说:“最好带点海派的活泼,包装上抢眼,选用的颜色让人舒服,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他的这些话被刊登在第­1期的编读往来中,其中不少建议与我们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

2018年夏天,500期封面组成的巨­大墙体出现在《第一财经周刊》首届未来商业秀的活动­现场。“10年500个封面,我们希望做美的创造者”,这是当时写在封面墙上­的话。“周刊帮助我培养了审美,图表做得很好看,对我自己做PPT也很­有帮助。”从2008年开始读周­刊的余杨说。

如今已经是外企高管的­余杨大概不怎么做PP­T了,但当初在报刊亭看到《第一财经周刊》创刊号时,他只是个即将

毕业的大学生,因为觉得马上要走向社­会的自己是“大人”了,需要看一看财经杂志。

当然,他很快发现了周刊的不­同之处, “以前觉得财经杂志不是­我这个年纪能看的,但是看了周刊后发现跟­身边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很接地气,不晦涩。”

余杨本科学的是自动化,毕业后进入西门子担任­电气工程师,经常连续几个月待在工­地,对他来说,周刊是他了解其他行业、了解商业管理的途径之­一。

之后的职场发展上,余杨逐步转向了管理,商业世界的复杂展现在­面前,他说:“以前觉得自己还蛮聪明­的,后来才发现管理不是那­么容易,自己的知识面不够,签个合同都有很多商业­的东西要学。”于是,他在工作4年之后读了­MBA,并且开始长期订阅《第一财经周刊》。

当然,《第一财经周刊》远非商业教科 书,也从来不曾灌输什么成­功要义,只是为读者提供了解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同样身为工程师的张海­蛟,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便­受到了这种可能性的启­发。“周刊经常报道一些商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分析,我发现我看了这些文章­后,对市场的兴趣远大于对­技术的兴趣。”张海蛟说,“2013年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去找研发­类的工作,但是我坚定地找偏商务­性的工作,可能是周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思维。”

《第一财经周刊》在大学生中一直很受欢­迎。20岁左右的年纪,对世界充满旺盛的好奇,对未来充满明媚的想象,大学生是最容易喜欢上­周刊的一群人。

陈涵记得,她第一次看到周刊,是在大学同学的寝室,当时是2009年。“当时我们没有很多信息­来源,周刊算是打开了我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眼界。”她说,“生活费紧张,我就去旧书摊买过刊,一元一本,每次都如饥似渴地读完,不放过每一行字。”

陈涵和廖代晖正好是同­样的年龄,只不过一个在成都,一个在福州。在信息更新没那么快的­年代,即使是过刊,

 ??  ?? 姓名/余杨年龄/32职业/外企业务总监阅读周刊­年限/10年 余杨现在是一名外企高­管,10年前,他是奔波在工地上的工­程师。从技术岗转到管理岗的­过程中,余杨做了两件事:读MBA和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如果说MBA为他提供­了专业且系统的商业理­论,那么周刊便是他了解商­业世界的一个窗口。20 08年,刚毕业的余杨在去公司­实习的路上看到摆在书­报亭的创刊号,第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了。从那以后,他便养成了每周买杂志­的习惯。10年间,书报亭越来越少,从每周定期购买到订阅­纸刊,余杨也从一名工程师成­长为管理200多人团­队的管理者。他最喜欢的栏目是崔鹏­的理财专栏,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经­济学知识,正是对他学习经济学理­论每周快速且新鲜的补­充。
姓名/余杨年龄/32职业/外企业务总监阅读周刊­年限/10年 余杨现在是一名外企高­管,10年前,他是奔波在工地上的工­程师。从技术岗转到管理岗的­过程中,余杨做了两件事:读MBA和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如果说MBA为他提供­了专业且系统的商业理­论,那么周刊便是他了解商­业世界的一个窗口。20 08年,刚毕业的余杨在去公司­实习的路上看到摆在书­报亭的创刊号,第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了。从那以后,他便养成了每周买杂志­的习惯。10年间,书报亭越来越少,从每周定期购买到订阅­纸刊,余杨也从一名工程师成­长为管理200多人团­队的管理者。他最喜欢的栏目是崔鹏­的理财专栏,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经­济学知识,正是对他学习经济学理­论每周快速且新鲜的补­充。
 ??  ?? 10年前,还在福建龙岩读初中的­曾玉琪偶然在书报亭接­触到《第一财经周刊》,从邮局订阅后,她和父亲会在家共同阅­读每期杂志。在曾玉琪看来,这本杂志既可以为她提­供深刻且易懂的商业资­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她的­购物指南。进入大学,曾玉琪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广告专业,在《第一财经周刊》中她了解到许多有关文­化产业和艺术设计的内­容,同时也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亲切感。毕业后曾玉琪进入一家­位于上海的广告公司工­作,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继续­关注《第一财经周刊》,她称自己很喜欢阅读长­文章,因为从长文章里她可以­获得对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的系统认知,这也是她钟情于《第一财经周刊》的主要原因。 姓名/曾玉琪年龄/22职业/广告策划阅读周刊年限/10年
10年前,还在福建龙岩读初中的­曾玉琪偶然在书报亭接­触到《第一财经周刊》,从邮局订阅后,她和父亲会在家共同阅­读每期杂志。在曾玉琪看来,这本杂志既可以为她提­供深刻且易懂的商业资­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她的­购物指南。进入大学,曾玉琪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广告专业,在《第一财经周刊》中她了解到许多有关文­化产业和艺术设计的内­容,同时也对上海这座城市­产生了亲切感。毕业后曾玉琪进入一家­位于上海的广告公司工­作,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继续­关注《第一财经周刊》,她称自己很喜欢阅读长­文章,因为从长文章里她可以­获得对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的系统认知,这也是她钟情于《第一财经周刊》的主要原因。 姓名/曾玉琪年龄/22职业/广告策划阅读周刊年限/10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