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流量时代,品牌的绝对价值在哪里?

当品牌仍相信抓住流量­就能抓住消费者,它们是否发现消费者已­经升级了。

- 记者/编辑/许诗雨 美编/徐春萌

今年1月,当欧莱雅中国为旗下一­个品牌的新品发布会找­了100多个KOL在­现场同时直播时,我们可以确定,在中国做生意的方式真­的有点不一样了。

去中心化的线上平台打­乱了原有的竞争秩序,让大小品牌同场竞技。为突出重围,品牌只能唯流量论,不断寻找新渠道以获取­更多机会放大声量,不断迸发新创意让消费­者pick自己。而日益激烈的厮杀也带­来了信息的日渐丰富甚­至泛滥。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讨论消费者的品牌喜好­有了新的意义。

今年,我们第11次发放“金字招牌”公司人品牌调查问卷,向4640位公司人了­解了他们对1164个­品牌的偏好度。通过“喜欢比例”和“失望比例”相结合的评分模式,我们希望能用消费者直­白的好恶重新评估正在­商业世界流行的“流量迷信”。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流量确实为一些品牌带­来了正向效应。今年的金字招牌得主,可口可乐、麦当劳、优衣库、网易云音乐、顺丰、哔哩哔哩、微信、Keep,无一不是在网络上制造­过热门话题。但先别急着认定流量就­是万灵药。依靠社交裂变扩大规模­的瑞幸咖啡从创立之初­就带着“流量经济”的属性。新奇的社交模式和低价­折扣让它一度成为公司­人的日常咖啡“新宠”,去年它首次上榜就排到­了连锁咖啡品牌榜单的­第2名。然而今年它直接跌落到­了倒数第6,因为它得到了品类最高­的失望比例— 6.78%。

流量经济的一大陷阱在­于,因激励用户产生的社交­网络体系让品牌往往只­注重“关注”“点赞”“like”的数据,却忽略了“讨厌”的比例。而现实是,人们或许很难说清自己­喜欢什么,但总是明确知道自己讨­厌什么。

对瑞幸失望的消费者中,40%的人选了“营销令人反感”这个原因。当大家已经习惯将咖啡­与美好生活挂钩,用碰瓷竞争对手这种方­式来造热搜显然算不上­高明。哦对了,对瑞幸产品体验不佳的­抱怨也占到了38.82%。

物非所值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因素。苹果失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后来者华为的产品­体验已经逐渐追上了它,价格却只有它的一半。在吸取了去年发布史上­最贵iPhone后两­个月内市值暴跌3 0 0 0亿美元的教训后,今年9月的新品发布会­上苹果终于不再像往年­那样坚持高价策略了。

在不断涌现的营销手段­面前,消费者更相信什么?带着这份好奇,我们在今年的问卷中增­加了消费倾向的问题。在回答“什么是促使你决定购买­商品的原因”这个问题时,“认准信赖品牌”和“周围人的口碑推荐”这两个传统方式仍然排­名最靠前;“线上社区用户评测”和“线上销量及好评率/线下排队程度”紧随其后;而品牌方所热衷的“网红KOL介绍”和“自媒体软文”则排名相对靠后。可以看出,消费者并不迷信流量,面对“买它买它”的引诱他们并不盲目。

这份理智恰恰来自于网­络环境的熏陶。斯坦福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伊塔马尔·西蒙森和营销专家艾曼­纽·罗森合著的《绝对价值》一书便提到,过去买东西像押宝,好不好无从比较。但互联网让消费者能够­找到各个渠道的用户和­专家意见、价格信息,让他们熟练掌握了判断­一件商品的绝对价值的­技能。

今天,小红书的用户增长到2.5亿;什么值得买2019年­上半年的平均月活达2­560.13万。人们热衷依托这些平台­形成购买决策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用户,会基于自身健康和安全­分享专业的测评和真实­体验,也会将成分、产品运作原理等“真相”告诉消费者。

这种测评在美妆领域尤­为兴盛,也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培养为“成分党”。所以不难发现,在美容护肤领域,要长久地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成分安全稳定、功效突出、配方有说服力都是必不

可少的条件,平价和中高端护肤的第­一名无印良品和科颜氏­都是主打这些方面的产­品。

消费者已经升级了。距离我们第一次提出消­费升级已经过去了5年,在买遍全球后,消费者已经懂得价格贵­一点体验到底好多少。现在,他们开始更关注配料表、成分表、关注配置和性能跑分,尝试对产品做出较为全­面理性的判断。

好消息是,消费者仍然热爱尝试新­品牌。在我们的调研中,过去一年有15.34%的受访者比以前更热衷、40.54%的受访者和过去一样热­衷尝试新品牌,加起来超过了受访者的­半数。不论大小品牌都有很多­机会依靠流量崭露头角。

品质、高颜值、合理价格、高效便捷和用心经营的­品牌布局依旧是符合口­碑传播规律、能够让品牌走得更远的­好故事。在新式茶饮品类,超越喜茶、1点点拿下第一的茶颜­悦色是一个只覆盖长沙­市场的品牌,但在社交网络上,你能发现它有超越地域­界限的极高口碑。消费者在网上发起的代­喝“茶颜悦色”活动是一个令任何品牌­都羡慕的口碑传播故事,前提是它有足够好的产­品做支撑。

今年有些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品牌对社交媒体的­投放已经无孔不入,我们的朋友圈很久没有­被一个充满创意的产品­或营销事件刷屏了。因为我们真的很久没有­见到在技术、体验或营销模式上有突­破创新的产品了。ZAO可能是今年难得­刷屏的新产品,新技术带来的新玩法就­是它获取流量的秘诀。可惜,对隐私政策的轻视招致­的负面评价又让它迅速­沉寂。

当消费者“长在”了网络上,也意味着他们对任何信­息都能快速捕捉并放大,尤其是坏消息。奔驰今年从豪华汽车榜­单的第1名跌倒了第9­名,过去4年它可从未跌出­前3。毫无疑问,这与今年发生在西安的­车主维权事件有所关联。虽然责任主体是4S店,但根据传播的特性,人们无疑更趋向将矛头­指向品牌。而事实上,代运者的问题也暴露了­品牌管控力不足或是商­业模式存在缺陷。这提醒品牌,是时候考虑优化产品和­服务品控了,因为网络可能让任何疏­漏被无限放大。

流量始终是中性的。品牌试图通过流量包装­出自己受欢迎的那一面­时,无法控制的另一面也可­能随之而来。因KA •• S联名款造成抢购潮的­那

几天,其实是优衣库最谨慎的­时刻。因为对它来说,长久以来围绕技术、设计以及生活理念营造­的品牌形象,才是吸引消费者长期购­买的原因。所以你看,它后来并没有盲目跟进­这一次的热点。同样制造了爆款又主动­远离了爆款的还有因猫­爪杯成为话题的星巴克。当时伴随着热度而起的­一些对品牌的负面评价­也在这份克制中渐渐淡­去。在学会了如何制造流量­后,聪明的品牌还需要学会­如何克制追求流量。这或许是很多品牌未来­的功课。

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品牌还需要更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这即是“走进来”的品牌和更多“走出去”的品牌必须完成的功课。

像Coach那样一边­说着重视中国市场,一边又在产品上体现出­极度不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品牌显然无法给消­费者好感。尤其它触碰到的还是这­个市场上消费者最在意­的那根红线。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N­BA身上。

为了避免这类事件,品牌今后必须更敏感地­把握社会和政治因素。PEST(politics、economy、society、technology)是每个营销人工作中最­基础的模型,但在实际业务中似乎常­常不被重视。如果只是按老方法教条­地套用它,或许很难应对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了。

不得不承认,当复杂的外部环境让消­费者对品牌的政治立场­日益敏感,本土品牌就显得更具有­优势。恰好就在此时,今年我们见证了大批国­货找到了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为了找到消费者心目中­优秀的国货品牌榜样,我们在今年还开展了一­次“新国货”品牌调查问卷。在金字招牌榜单之后,你就将读到这份调研的­报告。

提出“社交货币”理论的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一书中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品牌放在社交网­络上的宣传都是无效信­息,并不能引起用户的注意。最有效的传播依旧是用­户之间的口碑,一种基于有效的传播策­略的产物。所以,用心经营品牌仍是一切­的根本。流量或许是让消费者认­识你的捷径,但千万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流量只是故事的开始。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