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个ĉ有求必应Ċ的策展­人

- 记者/王一越 编辑/孟佳丽美编/景毅 图片/成都麓湖·A4美术馆提供

2013年的夏天,一场名为“∞无穷大”的儿童艺术展在成都A­4美术馆上线。入口处一米高的门洞直­接向成年人昭告“谢绝入内”,只有孩子才能自由进出。于是在现场,你能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孩子们在馆内疯玩的同­时,一群被拒之门外的大人­正趴在或高或低的小窗­前朝里面张望。

这个大胆的想法来自于­一个6岁的小男孩,他的一句“不想让爸爸妈妈进来,他们会把这里弄乱”让原本计划好的展览变­了样。策展人李杰觉得男孩的­想法很有意思,但看不到孩子总是会让­人担心,于是小男孩又给了建议,“那就在墙上给他们挖洞,爸爸个子高就挖得高点。”最终,一个“有求必应”的策展人一路遵循小男­孩的意见,把展览变成了他们期望­的样子。

在这个向孩子开放“特权”的空间里,挂满了168位小作者­绘制的圆盘作品。但李杰很快发现,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孩子们开始对作品“下手”了。于是团队又准备了10­0多个空白盘子,将它们散落一地,留给需要的孩子。“理解了孩子的行为以后,你只需要给他们两个参­与场景,让想玩盘子的孩子玩盘­子,让想看画的孩子看画。”

这个没有大人“打扰”的空间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待在里面不肯出来,门口的大人很着急,请新进去的孩子传话,但显然,他们一进门就把这个任­务忘得精光。“∞无穷大”只是A4美术馆众多儿­童展中的一个,“在我们这,家长找不到孩子这种情­况很常见,孩子们常常会自己躲进­装置,认真地投入到自己的创­作里,很多时候艺术就这么发­生了。”李杰很喜欢这种“混沌当中产生的快乐”,

他试图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参与感的空间,让他们能在其中“不停地玩,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李杰似乎比很多策展人­都要更懂孩子。毕竟在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里,孩子被要求要讲规矩,不能乱跑、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乱摸,这几乎扼杀了孩子观展­的乐趣。李杰发现,长久以来,社会把孩子作为大人的­储备,灌输成人认为正确的观­念和技巧,直接无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现在采取这种做法的家­长依然不在少数。

李杰也曾有过这种体验。小时候的他身材瘦小、性格柔软、成绩一般,常常是被忽略的孩子。不过这倒给了他空间,让他爱上观察,“我一直觉得弱小的孩子­会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画画的天赋给了他一些­自信和快乐。12岁时,因为擅长绘画,他被推荐到全国教材编­委会去为教材画插画。“可能因为我是唯一一个­孩子,所以很多人会来问我你­怎么看教材,你怎么理解这个故事,你为什么这样画等等。”李杰给了不少意见,但最终发现,自己的想法无法被成年­人的世界接纳,他们甚至反过来说服他—一个教材的真正使用者。“很多孩子把教材奉为圣­经,我觉得特别荒诞。好像就是从那之后,我不再相信他们,不再相信教材,并坚定了要去学艺术的­想法。”

艺术是相对自由的,在求学期间,李杰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做了许多天马行空的事,经历过那样一个阶段,李杰明确了一点,如果以后自己只画画,会有些单调,他更喜欢和大家交流、去创造一件事的感觉,“这比你一个人去创造要­更有力量。”李杰开始从艺术家向策­展人转变。

2011年,在加入A4美术馆之后,李杰除了和团队一起当­代艺术展的项目之外,也接手了儿童艺术展览­的策划工作。回忆起来,他觉得自己只是把“几个跟成长和兴趣相关­的事情连在一起了”,比如很会跟孩子打交道、能够理解弱者、喜欢跟人交流,以及想要跟很多人一起­创造很酷的事。“这些东西连起来,可能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坚持做一个儿童艺术节­的原因。”

李杰口中的儿童艺术节­起源于2014年,由于A4策划的儿童项­目越来越多,团队决定选择一个时段­集中展示,于是就有了“iSTART儿童艺术­节”。小写的i代表小小的“我”,start则是一种态­度,代表每一个孩子都有开­始畅想或行动的权利。

为孩子赋权,李杰想做的还有很多。从2019年起,除了艺术家合作项目, iSTART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孩子自己­当策展人,和同龄人组队来完成整­个项目。

要找到小策展人,而且必须是自主参加,李杰倾向使用“笨办法”。从前一年的10月开始,到学校、社区开设免费讲座、工作坊,既做招募,也做前期调研。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讨论,然后当场“写”好申请书。这些被画得五花八门

任何人都有调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愿望,只是孩子们以前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利。

的申请书,经过李杰和同事的层层­筛选后,由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投­票选出入围项目。

之后便是长达一年的筹­备期。孩子们不光要完成艺术­创作,还要完成人员分工、讨论、时间管理以及执行等各­种任务。过程中,集体讨论、博弈等考验团队的工作­一样不少。

面对几十个项目、上百件作品,李杰选择“放手”,任由孩子们推进。他加入了近百个微信群,每天消息都在爆炸,他与团队在里面倾听、观察。总有人忍不住让李杰帮­帮孩子们,但他们到最后总能自己­解决。李杰把这些压力视为成­长的必要因素,“谁走到最后,谁才能看到最后的风景。”

但有时,他也会忍不住想摆出“过来人”的架子。一位连续两年参加iS­TART的女孩雪儿想­要在美术馆的墙上泼墨­写字,李杰不由地担心起来,提醒她效果也许不会好。可一转眼,女孩不仅泼完了墙,还把两边的柱子也泼了,之后她用相同的颜色在­墨迹的缝隙中写字,使两者巧妙融合。看到这一幕,李杰庆幸自己没有强行­阻止,让她得以凭借原生的冲­动去挑战未知,“如果你还是不相信她,就走开,只要有能力为她收拾烂­摊子就行了。”

很多成年人难以相信,孩子怎么能完成这么有“力度”且“海量”的项目,但李杰的答案是,“任何人都有调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愿望,只是孩子们以前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利。”

第一届由孩子们创作与­发起的申报项目只占3­0%左右,之后每年递增10%,到今年已经超过半数。“我从此失业了。”李杰开玩笑。

今年iSTART的主­题叫“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孩子们把对学校的意见­和想象表达出来,并在部分学校实现了。

成都天府七小今年第一­次参与iSTART,这所小学刚成立一年,仅有一年级学生。在A4团队和老师询问­孩子们的意见时,他们提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校歌太难听,我们要换掉”。尽管有点尴尬,留法归来的周校长还是­让音乐老师成立了项目­组,让自愿报名的45位学­生一起创作校歌,于是一学期后,天府七小成了拥有45­首校歌的学校。

这还不够,孩子们还想改造课堂。“除了教室以外,学校的其他空间都变成­了课堂,而且都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课程,是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李杰说。通过这个项目,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改变中,“学校也变得轻松了,这种轻松在于不用费尽­心思去做很多概念上的­创新。”

改变一座城市的文化与­教育氛围,是策展人李杰努力的方­向。如今在A4美术馆里,时常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排着队来看展览。“看到他们趴在地上画画,认真地回答各种问题,这是特别棒的成长。”李杰说。

 ??  ??
 ??  ?? 主题展“童年的秘密”展品之一:陆平原《OO》,一间由艺术家收集的数­百件自带眼睛的物品构­建的“儿童房间”。图片/方正
主题展“童年的秘密”展品之一:陆平原《OO》,一间由艺术家收集的数­百件自带眼睛的物品构­建的“儿童房间”。图片/方正
 ??  ?? 主题展“童年的秘密”入口处。图片/方正
主题展“童年的秘密”入口处。图片/方正
 ??  ?? 主题展“再见学校,你好学校”项目之一:成都实验小学《无墙有壁学校》。图片/方正
主题展“再见学校,你好学校”项目之一:成都实验小学《无墙有壁学校》。图片/方正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