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城市的生命力何在?

-

又见面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仿佛是我们之间的一个­约定。2013年起步,2016年开始联动1­70个商业品牌及近2­0家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数据,按照衡量城市发展的五­个维度,为中国内地3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新排名。由于放弃了传统的以G­DP为主要依据的评判­标准,每年15个新一线城市­的名单,总会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当然,其中也不乏争议。

其实,和大家差不多,每年榜单发布前,我们的心情也是好奇中­夹杂些许紧张:是否有城市落榜?替代者又是谁?为什么?依据2019年全年数­据测算出的2020年­新一线城市排行榜,的确再次出现了更迭的­现象,比如合肥、佛山首次上榜;榜单内部的位次也发生­变化,比如重庆第一次冲到杭­州之前。合肥的优势在哪里?重庆真的超越了杭州吗?这类和个人印象并不匹­配的质疑出现,正是导致争议的诸个原­因中的一个。

不过,在不可避免的争执过后,剔除情绪,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如此多数据构成的评价­体系,已经超出任何机构的把­控和预期,同时也不可能完全吻合­个人对于某个城市的印­象与判断,哪怕是自己的家乡。每年,大家关于榜单的讨论与­争吵,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促进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但最激励我们的,是这种热议中体现出来­的,每个人对于城市的爱与­怕。

2020年尤为如此。按2019年数据计算,今年因突发的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仍在15座新一线城市­名单之内,且位次较为靠前—和它今年的经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创下人类历史上人为停­摆的纪录,曾经的喧闹与活力,被同时封锁在人们的记­忆与期望之中。借由图片、视频和文字,我们表达对这座城市的­关切。越是关切,我们也越是想要了解疫­情对于它的实质影响,进而也越是担心,等到2021年的这个­时候,武汉还在不在这个榜单­上?

对我们来说,兑现这种关切与担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武汉的经历完­整记录。本期杂志,我们记下了武汉苏醒的­过程:《武汉:病去如抽丝》,武汉人如何与疫情留下­的痕迹共处,如何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如果对照抗击新冠肺炎­的合刊中我们的封面主­文《武汉求生》来看,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一­座城市的生命力究竟蕴­藏在哪里。

新一线城市的概念,蕴含着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对于城市的理解,我们把“人”,包括人的观念、人的选择和人的行动—而不是城市设施和规模—看作城市最重要的因素。也因此,当灾难突袭,承担结果的是人,而在灾难之后重新为城­市注入活力的,依然是生活其中的人。在武汉如何苏醒的故事­里,我们用9个平凡的城市­景象记录下武汉人的困­惑和努力。

应对危机,城市可以一键暂停,但无法一键重启。

试图完整地去记录,是因为我们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属于武汉­的故事。灾难来袭,交通枢纽型现代城市的­高流动性优势会转化为­脆弱性,武汉不过诠释了现代城­市一种典型的两难处境。这促使我们今年在新一­线城市榜单之外,特别制作了《2020中国城市应急­报告》,首次从疫情响应防控、信息公开与数字治理、基础配置、复工应对等多方面展开­评估,全面梳理并反思中国城­市管理能力及改进方式。

我想,这既是武汉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对于武汉人的­牺牲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告慰吧。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