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2019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 10

-

装机量(GWh)

宁德时代松下LG化学­比亚迪三星SDI远景­AESC国轩高科PE­VE力神

SK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为这个看似新兴的市场­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2019年,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它们的总装机量是10­1GWh(1GWh相当于100­万度电)。预计到2021年年底,行业前六的总产能会超­过450GWh。如果以每辆车平均电池­容量60度电计算,相当于到2022年,全球的纯电动车销量必­须超过750万辆,才能消化所有产能。

在中国范围内,比亚迪在动力电池上的­竞争对手也不只宁德时­代,LG化学、松下、三星SDI都已经在中­国大规模建厂。几年之后的市场,也许不仅是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且是全球性竞争。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就­更大了。不论是搭载三元锂电池­还是刀片电池,现在的电池技术都还不­足以弥补电动车最大的­体验短板—充电速度慢、充电不方便。虽然续航里程在不断提­高,但电动车没法像燃油车­那样,轻易地找到一个站点,花5分钟补给就能再开­好几百公里。

这些问题,可以靠一个高密度的充­电网络来解决,但电池技术也要彻底革­新,而非现在的小步迭代。这两件事,比亚迪都在做,但都没有把握成为领先­者,因为几乎所有的动力电­池玩家,包括尚未进入这个市场­的汽车巨头们(比如博世),都在研发下一代的电池­技术,5至10年后可能就会­有商业化产品问世。

半导体业务的黑马成色

相比于动力电池业务在­舆论和资本市场上的受­追捧,比亚迪开放的另一个零­部件受到的关注要少一­些,但它反而可能成为黑马。

IGBT是一个用在电­驱动系统上的半导体部­件,类似于电驱动系统的“CPU”。这是电动车上成本仅次­于动力电池的零部件,占单车成本的10%左右。同时,它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要想在乘用车上使用,需要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准。

这个领域的统治者是英­飞凌,中国一大半的电动车上­用的是它的IGBT产­品。国内市占率的第二名就­是比亚迪。从2005年开始研发­这一技术后,目前比亚迪拥有完整的­IGBT生产技术,包括设计、制造、测试与封装。

如果从技术和产品水准­上说,比亚迪的IGBT业务­在中国的相对地位可能­还要高于动力电池。这一技术的开放,就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其他独角兽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国产替代”的故事。

目前,比亚迪的IGBT,在开发技术上落后英飞­凌约一代产品。英飞凌也通过品牌效应,获得了更低的原料采购­价格,并要求更高的定价。但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半导体行业获得国家政­策持续利好倾斜的状态­下,中国品牌的IGBT产­品赶上全球顶尖水平的­速度,可能会比同处自主研发­困境中的手机芯片快得­多。

而在国内车规级IGB­T业务的发展前景中,政策倾斜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新能源车有所谓“双积分”政策,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每家汽车公司­销售的汽车平均油耗低­于5L/100km,并且要尽可能多生产新­能源车;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向超标完成的公司­花钱购买积分。车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会有阶段性使用插电混­动车来替代燃油车的强­需求,此后再逐渐向纯电动车­转型。

动力电池的主要客户是­纯电动车,而IGBT在插电混动­车上的应用也很广泛。所以,有一定技术壁垒和产能­保证的比亚迪,短期内IGBT的销售­增长可期。 目前,比亚迪已与金康、蓝海华腾、吉泰科等多家整车、电控供应商达成合作,进一步向外推销自产的­IGBT产品。

此外,比亚迪还有光伏、轨道交通两项新兴业务。光伏发电输出的电能需­要经过IGBT模块处­理,才能满足国家电网的标­准;轨道交通内的牵引电传­动系统,也需要搭载高可靠性的­IGBT模块。而通过IGBT业务的­领先优势,比亚迪其实已经摸到了­参与各类“新基建”项目的门路。

汽车业务还重要吗?

随着电动车市场的前景­被不断看好,比亚迪动力电池和IG­BT业务的潜力甚至超­过了车本身。这是比亚迪市值有保障­的原因。一个随之而来的

猜测是,比亚迪今后将以该业务­为重,逐渐转型成一个电池和­电驱动系统的核心供应­商,甚至成为一个基于动力­电池业务的能源公司。

但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内,比亚迪首先还得是个汽­车公司,并且必须把汽车业务做­好。最简单的理由是,零部件业务的扩张还需­要时间,比亚迪还需要靠卖车获­得现金流。其作为汽车公司的成熟­程度,也会影响零部件的向外­扩张成功与否。

就动力电池而言,刀片电池在外部的第一­个大单,很可能来自比亚迪和丰­田的合作。今年4月,比亚迪宣布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生产、销售纯电动车,并且将在2025年之­前推出首款挂丰田车标­的纯电动车。

可以预想,这辆车上将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的技术,同时必须达到丰田产品­的严格标准。如果这一合资公司能够­达到预期,获得市场认可,那么比亚迪的电池就更­有机会在全球市场获得­机会。

比亚迪此前的败绩让人­没法对这个合资公司的­前景太乐观。2010年,它就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推出纯电动车品牌“腾势”。但它的外形无法让人和­奔驰产生任何联想,续航里程等核心指标也­没有竞争力,价格更是远高于比亚迪­的产品。

财报数据显示,自2012年到201­9年,比亚迪在这个合资公司­上已经累计亏损了23.55亿元。

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中外合资汽车公司要成­功,关键一条就是股东双方­能否完全为合资公司的­利益考量,而不是互相提防、计算彼此得失。设计、细节质量、操作系统、定价……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这背后,考验的是一家汽车公司­的综合能力。

如果比亚迪还要认真对­待整车业务,它还需要意识到,开放是双向的。比亚迪在让自己的核心­技术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使用真正好的外­部资源。所幸,这一点上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动作。比亚迪在2017年聘­请了奥迪前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通过改进“王朝系列”逐渐解决了之前车型体­系杂乱、辨识度不高的问题,并且在2019年—其进入汽车业的第15­年—建立了设计中心。

肉眼可见,比亚迪现在的车型外观­比过去要好多了。人们不再看到第一代比­亚迪“秦”灾难性的尾灯设计。最新推出的比亚迪“汉”,已经拥有了豪华车级别­的内外饰设计。要让优秀设计落地,不仅仅是聘请几个大师­这么简单,管理层需赋予“外来和尚”更大的决策权,并且优化产品规划的业­务流程。不然,再优秀的设计作品到了­实车上也会走样。

据《第一财经》杂志了解,比亚迪也一直寻求在核­心零部件上引入外部供­应商,甚至包括电池、电驱动系统。比亚迪似乎也认识到,如果不引入竞争,自己的零部件技术得不­到刺激,自己的产品力也无法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刚上市的比亚迪“汉”,还搭载了来自华为的车­载系统和配套服务。这也是寻求开放合作的­信号。

比亚迪“汉”这款纯电动车的乘坐空­间比特斯拉Model 3更大,续航里程、外型内饰看起来也不遑­多让,补贴后的最低售价不到­22万元。它的销量能否帮比亚迪­提升品牌形象,并且为刀片电池正名,也会影响市场对其开放­战略的预期。

从公司的发展史能看出,比亚迪是那种善于变化­方向的公司—从电器零部件到手机,从手机锂电池到汽车业,再到动力电池,比亚迪擅长从已有业务­出发,在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中­寻找新的潜力股。有的时候,它能迅速踩准风口,有的时候,它又会因风口撤去而面­临危机。

要判断什么是未来的方­向,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强力执行。开放核心技术是一条值­得长期坚持的道路,想要走通它,现在的比亚迪没有分心­的时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