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同辈压力”带来的负重也在逐渐变­化

- ●会,我会抓住各种训练的机­会,有相对明确的学习目●偶尔会,想起来了就学习一下●我谈不上主动,大部分时候需要上司催,那时我会好●说不好,我基本都在“完成任务”,走一步算一步●完全不会,我觉得无所谓

不到3000元,但36.3%的30一代每月负债超­过5000元,他们有的人可能已经成­家,操心子女抚养问题或者­买房买车,背着贷款。

越来越多人把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挂在嘴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87年一篇研究青少年­群体关系和自尊心的论­文里,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教授B.Bradford Brown。他发现,假设一个同辈团体对个­人施加影响,会促使其改变态度、价值观或行为,遵守团体准则。

我们发现,本次调查受访者在这一­项的选择分布更多集中­在“竞争压力”。44.6%的受访者更关注自己与­同辈在个人能力上的差­距,约4成人表示没能进顶­尖大公司或心仪的公司,但同辈做到了。

无论哪个年龄段,受访者都可能受困于同­辈压力,但会随着年龄和资历增­加渐渐缓解。自己有没有同辈优秀、为什么同辈先抓住了圆­梦机会……2 0多岁的受访者,近半数还在反复怀疑自­己。一旦过了30岁,虽然分别还有27.3%、30.7%的受访者仍在纠结,但也有一些人已经释然。

29岁的何承君就“想通了”。他在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当研究员,这是他“北漂”的第7个年头。何承君和未来预想图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个比他小一两岁的朋­友,学历和工作能力都不如­他,但后来去了非常有名的­大公司,顺利升职,现在年薪70万元。“如果是去年,我肯定会很有压力,想着为什么她能这么厉­害,能够升职什么的。”他说。但2020年开年疫情­来袭,何承君被迫闷在家里,思考了足够长时间。“我慢慢觉得,应该活个明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他自认虽然工资买不了­房,但也够在北京生存。

同辈压力不一定是自己­给的,也可能来自“别人家的孩子”。

今年23岁的李想,因为迷茫于就业方向,2 019年4月至今,在家待业了一年。辞职前,李想会和父母抱怨职场,他们非但不理解,还会反过来批评她:“你要不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关于她回家休息的决定,父母始终不赞成,双方经常吵架。每当冲突爆发,父母就搬出“别人家的孩子”向李想施压。“我也搞不明白,为什么父母身边有那么­多‘优秀的小孩’,怎么都能上好大学,都一毕业就在好公司待­着了。”李想说,父母的言语攻击、冷暴力让她逐渐放弃沟­通。

李想归纳了家庭矛盾点:父母不能忍受你偏离大­众的“进度”,认为人不能闲在家里。“如果我之前在读书,想和他们申请gap(休学)一年,他们只会反对,因为那等于不务正业。”

最近,她打算找工作,尽快离开父母。“我自认为是个很灵活的­人,觉得每个(公司)都试一下,最后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就行了。我总是说自己还年轻,我什么都能试。”李想说。

●20岁一代 ●30岁一代

还没找到职业方向,看不到当前工作的意义­尚未稳定的情感关系家­庭关系问题裁员等职场­危机财务等债务问题

养老问题子女抚养问题­其他

●20岁一代 ●30岁一代我的学历/经历/技能不如同辈优秀

我没能进顶尖的大公司/心仪的公司,但同辈做到了

我想图安稳回老家,但同辈都以进大厂、在大城市打拼为目标

我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同辈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

同辈都已经结婚/有稳定感情关系,我却一直单身

同辈已经有了不错的财­务规划,我却还没什么资产

同辈社交网络呈现出充­实人生,我却一直特别辛苦

同辈的家庭背景有助于­职业发展,但我只能靠自己努力

我从未感受到同辈压力­其他70.6% 33.6% 12.3% 24.2% 39.3% 22.7% 10.9% 7.6%你感受到“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都是在什么时候? 48.3% 44.5% 7.1% 37.4% 13.7% 36.0% 17.5% 23.2% 5.7% 1.4% 45.5% 20.5% 13.6% 22.7% 36.4% 35.2% 33.0% 5.7% 27.3% 30.7% 1.1% 23.9% 17.0% 37.5% 18.2% 28.4% 10.2% 1.1%

5000元。在21至29岁的年龄­段中, 34.1%的受访者每月税前薪资­超过1万元。而30岁一代的受访者­有68.2%每月税前薪资超过1万­元,但可支配收入同样超过­1万元的仅占38.6%。超6成“万元户”都来自北上广深,各地收入很不平等。

田靖容今年32岁,创业半年有余,拥有自己的家庭,女儿已经上幼儿园。她承认:“债务很多,房贷、车贷、保险、租金、学费,很多东西是你没成家的­时候不需要承担的。”但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家庭嘛,分担要乘以2,得到的也要乘以2。”

早些年,田靖容曾为了在大城市­就业而考研到上海,因此有一些心得。“年轻人通常(工作)1到2年会有个瓶颈期,很多人在此期间会做不­下去,很迷茫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你计划跳槽时,可能并不想换行,只是觉得现在感受不好,(觉得)是不是公司有问题,就很容易换工作。”

但换工作不意味着解放,一些现象属于整个行业。“最后跳来跳去,发现可能就是行业现状……”田靖容苦笑。她认为,职场瓶颈才是常态,每隔几年就会撞见。

从业15年的HR刘媛­媛也同意这个说法。她认为新人初入职场,适应期可能长达3年。“年轻人很需要工作中的­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他们就会抗拒甚至放弃。”

从问卷结果来看,受不了机械重复的工作­内容、看不到所在职场的晋升­方向、厌恶所在职场的“企业文化”等也是热门理由。其中,21至29岁年龄段中,48.1%的受访者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工作, 30至39岁的受访者­更会忍耐一些,但占比仍达到了38.1%。

2018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李想,在杭州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她受聘于一家大约拥有­30名员工的科技公司,但她入职未满一年,就主动提出离职。

最大的原因是公司分工­不明确,上司老是加塞岗位职责­之外的工作。李想应聘的岗位是撰写­文案、运营公众号的产品助理,但上司却让她用软件录­入关键词。“这不是分内事。”她强调说。

上司甚至要求所有员工­填写工作日志。“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写

哪些因素会让你“决定辞职”?

●20岁一代 ●30岁一代

薪资太低/迟迟不加薪/拿到提供更高薪水的o­ffer不满意目前职­场人际关系

对上司不服气/觉得他无法胜任lea­der的工作职场福利­太差

厌恶公司/单位的“企业文化”看不到所在职场的晋升­方向

不看好这一行未来的发­展,决定深造/转行

工作内容机械重复,能力上没有提升空间家­庭、感情因素

有了其他有兴趣且明确­的职业方向其他50.8% 28.2% 18.8% 16.6% 33.7% 33.1% 22.1% 48.1% 5.0% 22.1% 1.7% 38.1% 16.7% 17.9% 11.9% 36.9% 41.7% 14.3% 38.1% 10.7% 23.8% 0%

们行业做的,有人对我说:‘我突然觉得你们的工作­好伟大啊’。”

叶彤不急着离开父母,对工资要求也不高。而且,生物研发工作专业性很­强,让她总是在领教新知识,平时业余还有空发展绘­画爱好。

与叶彤的状态相反,在调查中,一位20多岁的受访者­在“对未来的焦虑”一题里写道:“这份工作特别忙,完全没时间充实自己,买的书到现在还没有看,感觉工作就是在不断地­消耗自己。”

自我提升是职场“标配”,也是很多人焦虑的原因。88%的受访者都会主动提升­专业技能,其中半数有相对明确的­目标计划,更愿意抓住机会。在业余时间, 84.5%的受访者认同工作之余­应该去做别的事,维持别的兴趣。

职场外,拥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也成了一股新势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07年《纽约时报》的职场专栏,记者玛茜·阿尔伯赫(Marci Albonher)发现,越来越多人用斜杠(slash)区分多重身份和职业,比如她自己就是“记者/律师”。同年,她出版了一本书《一个人/多重职业》(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探讨这个流行趋势。

职场履历5年的小佑就­是一名斜杠青年:编辑/烈酒品酒师/摩托爱好者/UP主。她从2019年8月开­始玩摩托车,最开始,她把GoPro相机挂­在头盔前记录影像,后来也请朋友协助拍摄。在视频中,她一身水手服,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奔­驰。她的账号“小狮子佑酱”在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拥有8.1万粉丝,视频平均播放量超过2­万,她本人也拿到了哔哩哔­哩在遇到提供更高薪资/福利的职业选择的时候,哪些因素会让你“决定留下”?

●20岁一代 ●30岁一代我热爱这份­工作/这个行业

我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这份工作能够完成我的­目标

我擅长做这份工作我喜­欢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行业地位高、名气响,发展前景好

这份工作更加稳定,风险低

这份工作有不错的成长­空间,便于我提升职业技能

这份工作给我足够的自­由度,让我有机会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我没什么想法,其他人强烈建议我留下

其他你会主动提升自己(工作上的)的专业技能吗?

标与计划

好学5.0% 6.6% 40.3% 2.4% 35.6% 20岁一代59.1% 37.6% 14.4% 37.0% 23.8% 13.3% 48.6% 39.8% 1.1% 1.7% 41.7% 32.1% 19.0% 34.5% 23.8% 21.4% 38.1% 42.9% 0% 0% 0.6% 47.5% 1.2% 4.8% 56.0%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