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格物寻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里故事故人

- 特约记者/李刚 图/第一财经千里归途摄影­组

去年冬天,《千里归途》剧组记录了一群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扶贫人与老村长的故事。

抛下生意带乡亲创业的­老村长廖其志,带领东乡绣娘闯市场的­马箫箫,继承母亲的手艺制作甜­酒的熊湘和,瞄准市场和贫困户一起­发展灰鹅产业的吴永柏,扎进大山养蜂扶贫的周­世红……他们和他们在家乡的故­事,打动了系列纪录片的众­多观众。

第一财经携手碧桂园重­返乡村,《千里归途》第二季《格物寻源》陆续上线。三年扶贫攻坚迎来收官­之年,我们继续记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背后的故里、故人、故事,同时我们发现,他们正在不断挖掘村落­中难得的文化脉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项实践、表演、表演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不只是一件充满历史感,值得保存和继承的物件。

它是一门富有传统价值­的手艺,背后是一群传承手艺的­匠人和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手艺和传统,也许会被漫天黄土掩盖­和湮灭。房子可造,产业可造,但文化无法复制再生,只有文化才是村落中最­难能可贵的财富,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宝藏。

《礼记·大学》记载,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对事物本源的探­索。踏上千里归途后,格物而知新,是这段故事的开端。

马俩哈麦的梦想

在极度干旱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因为今年的雨水比往年­丰沛,东乡人对好日子的向往,也如同雨水滋润下的麦­苗和玉米,眼见着蹿高。

在北岭乡仓房村,村妇联主席马俩哈麦正­在忙活着。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她已成为当地最有号召­力的刺绣产业推动者之­一。她的决心和行动背后,是她15岁读小学二年­级时无奈辍学的经历。早早告别学校,在家里边干活边等待出­嫁,婚后生儿育女操持家务。

据东乡县博物馆馆长马­兰花介绍,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