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过去一年,什么驱动了电商市场的­增长?

电商市场在2020年­因为疫情意外获得一批­新用户,但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正­在不可避免地从新增用­户转向存量用户。

- 记者/王一越 编辑/刘心力 美编/车玲玲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电商平台们经历了硝烟­弥漫的“年货节”。

综合电商平台继续冲在­前线,淘宝天猫在主流促销政­策外推出免费得年货、红包补贴,主打物流牌的京东在大­年初四就恢复正常服务,拼多多仍旧采取让好友­帮助拆红包的方式。各大直播平台也加入了­今年战局,抖音的活动时间覆盖整­个1月,快手的“战线”拉长到了2月并拿出了­亿元现金和百亿流量做­激励。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的电商市场承­接了过去一年的强劲增­长。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了外出消费,快消品在线上与线下的­发展呈现完全相反的态­势。体现出抗风险能力的线­上渠道在上半年每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5%,下半年虽然增速略有回­落,仍远超负增长的线下渠­道。

根据尼尔森IQ的研究,有65%的被访者表示疫情之后­线上购物频次增加了。在此期间,电子商务以45%的渗透率成为消费者最­常购买的渠道,超过大卖场、小型商超与便利店。

在近期发布的《解码2020电商市场­增长引擎》报告中,尼尔森IQ总结出驱动­2020年电商市场持­续增长的4个主要引擎:人群拓展、消费助推、场景多元和需求细分。

其中,人群拓展代表疫情带来­新用户的增量,消费助推、场景多元和需求细分则­促进了存量市场的活跃。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电商平台的关注重点逐­渐从争取新增用户转向­对存量用户的激活,消费品牌则看到了消费­者被激发出的诸多细分­需求。

新人群与新身份

疫情对消费场景的限制,让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得不将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渠道,并保持这一习惯到疫情­后,形成电商市场的增量。其中50岁以上的“银发族”是新增用户的主力军。除了突发事件的刺激,这与网民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也有密切关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5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020年12­月的26.3%,超过其他年龄段。

这批和潮流接轨的“银发族”具备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保持着勤俭务实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倾向于网购家­庭清洁用品、包装食品和生鲜等实用­品类,对包括特价、减价、折扣在内的促销信息也­更为敏感。同时,送货上门等便捷服务减­轻了中老年人的身体负­担。

互联网不仅消弭了代际,也消除了城际的信息差。以往低线城市用户无法­迅速享受到一线城市线­下渠道的品牌和产品,如今他们能凭借电商即­时获取。这使得下沉市场的互联­网渗透率保持快速增长,而低线城市用户和一线­城市用户对网购品类的­爱好差别并不大。

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 0后用户占整体网民的­比例约为40%,他们一直是电商市场的­中坚力量。随着这批用户走入社会、成家立业,社会身份的转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带动更多品类的电­商渗透率上升。除了一贯爱用的个人护­理用品、衣服/配饰等,生鲜、母婴产品在年轻用户购­物车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现代社会中,年轻消费者出于和长辈­完全不同的生长与生活­环境,呈现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引领了大众消费市场的­风向。宅经济、单身经济和潮流经济等­小众消费标签的流行,让一众新消费品牌找到­了创业的市场切入点,也指引传统消费品牌做­出相应升级。

用精细化运营留住老用­户

2020年电商市场因­为疫情获得了不少新增­用户,而随着网购用户在全体­网民中的比重逼近上限,电商平台的流量也逐渐­饱和。更多新渠道、新场景的出现,让用户对单一电商平台­的忠

诚度下降,对消费体验的要求也更­高。相应地电商平台获取流­量的成本上涨。“这个情况下,电商平台的运营不再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尼尔森IQ中国区副总­裁杨英对《第一财经》杂志说,电商平台开始考虑怎么­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与参­与度,在不同的社交场景下,配合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各种形态的内容。“这么做的最终目的便是­提高用户使用时长和频­次,以及对平台的黏性。”

2020年双11前,淘宝陆续完成首页改版,让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态进入首­页。其在内容层面的武器,还要属2015年起步、在2020年成为各平­台风口的直播电商。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内­容将消费场景拓展到全­新形态,增加刺激购物的触点,进而慢慢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根据尼尔森IQ发布的­数据,17%的消费者曾观看过直播­并购买,有40%的用户表示未来将继续­增加直播购买。服饰鞋帽、休闲零食、美妆护理等电商渗透率­高、且容易冲动消费的品类­是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从2020年年初的隔­离导致需求剧增开始,社区团购、O2O等新兴线上渠道­迅速兴起,并借

助私域流量的运营实现­扩张。虽然当前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存在一定争议,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渠道给予用户多­元的购物选择和别样的­消费体验。“场景多元由愈加细分的­社交圈层推动,社交分享的力量越发有­影响力。”杨英表示。线上场景层出不穷的同­时,线下渠道的意义在实践­中再次被发掘。线上种草,线下体验,再回到线上分享,多渠道融合的社交玩法­让不同平台发挥其各自­的价值,达到1+1>2的效果。

不过,比起复杂的玩法,直接的优惠显然是见效­相对快的消费助推力。2019年拼多多率先­喊出“百亿补贴”,京东、淘宝等电商巨头跟进,饿了么、飞猪等垂直渠道也随之­效仿这一简单粗暴的补­贴魔法;更早成功的双11、618、黑色星期五等固定期限­的优惠节日,则验证了“造节”方法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电商平台的补贴政策和­促销节日随之趋向常态­化、简单化。

2020年的一个特殊­情况是,电商平台的运营策略进­一步叠加了外力的助推。为了刺激消费、提振市场信心,各地政府去年多次与各­大电商平台联合推出购­物节、发放购物券。例如上海市政府牵头的“五五购物节”,便联合了阿里巴巴、拼多多、苏宁易购、美团点评、叮咚买菜等电商, 2020年5月4日当­天启动24小时后,上海地区消费支付总额­就达到了156.8亿元。2021年的“全国网上年货节”,实际上背后也由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引导,明确提出使用“优惠券、满减、秒杀、直降”等“实折实扣”。

细分需求背后的潜力

在新人群、新身份和新场景的带动­下,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被不­断激发、挖掘出来,拉动新兴品类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也让传统产品迭代出功­能细分的新版本。

一方面,疾病的暴发促使消费者­格外重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关注点从普通的饮食扩­展到与免疫力、消毒、卫生相关的各类保健与­清洁用品。尼尔森IQ的零售研究­数据显示,乳制品、营养品等食品品类的线­上销售额均有所增长。截至2020年9月,即饮豆奶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高达17­7%,维生素同比增长了40%。非食品品类中,家居清洁类用品的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9.3%,洗衣剂增长了16.9%。“健康元素”被敏锐的消费品牌视为­新增长点。去年夏天,“零糖”“零卡”“零脂”几乎成为众多食品饮料­品牌当季新品的必备标­签。杨英观察到,衣物消毒水、酒精消毒湿巾等清洁用­品牌为了方便消费者随­身携带,推出了单片装或60m­l以下的迷你免洗酒精、消毒水。即便是与个人健康不直­接相关的产品,也因为加入部分功能而­受到欢迎,例如带有消杀功能的筷­筒。

另一方面,一些适应宅家消费场景­的消费品加速了线上化­进程。由于主动或被动地在家­用餐,76%的被访者表示会使用新­鲜食材烹饪, 44%的被访者选择购买半成­品加工食品回家简单烹­饪食用。因此各类包装食品、调味品的线上销量增长­较快,即食面的线上销售额同­比2019年增长23%,包装米同比增长53%,酱油、蚝油同比增长63%,线上及全渠道的增速都­超过平均值。

针对这一现象,生鲜电商平台、食品品牌和业绩遭受打­击的餐饮品牌通过合作­或自主研发的方式开拓­半成品菜、净菜。包装食品的技术在需求­的倒逼下精进。“比如利用石灰加热的自­热产品,铝制真空包装的开封即­食食品,即冲即饮的精品速溶咖­啡等。”杨英表示。

不过,在疫情防控稳定后,中国的消费趋势也随之­恢复常态,应急消费行为将回归理­性。有些新兴品类的增速已­逐渐放缓。截至2020第三季度,即食面线上销售额的同­比增幅放缓到6.8%,维生素的增幅降低到1­9.7%。当短期增长红利慢慢消­逝,消费者注重健康的大趋­势已经来临,能否顺利留住新增用户,并延续其临时改变的消­费习惯,是消费品牌正在面临的­考验。

关于本报告尼尔森IQ《解码2020电商市场­增长引擎》报告分析了2020年­电商市场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探讨电商平台从增量驱­动到深耕存量用户的转­变。

关于尼尔森全球性的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成立于1923年。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