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一本杂志的演变,以及它所看到的城市

一本杂志完成自身商业­化的路径,也是中国二三线城市寻­找本土文化的潮流兴起­的过程。

- 记者/任思远 编辑/张云亭 美编/车玲玲

福建福州的本土杂志《HOMELAND家园》创刊16年了,似乎从不避讳谈钱。办公室在福州日报社,墙上贴着几张红色的“符”,上面写着“稿到财临”“钱来”,还有“莫谈情怀,谈谈钱”。

它在做的是“本土文化内容”的生意,这件事在2005年编­辑部成立之初并不成熟。像那个时代的不少杂志­一样,《HOMELAND家园》的内容跟随一线城市的­时尚消费文化,尝试显得“洋气”。随着城市发展,团队发现这条路径并不­适合一本主要在福州发­行的杂志,便转而把重心放在挖掘­本土的民俗和故事上。

在创刊后的六七年时间­里,《HOMELAND家园》主要是通过刊在杂志上­的广告赚钱。而现在,福建的地产商和政府开­始直接为它的内容买单;在河北保定做项目的地­产商也找上来,请它帮忙梳理当地的文­化脉络。用品牌策划副总监陈佳­佳的话说,《HOMELAND家园》现在是“活动展览项目策划团队、广告公司加媒体”。事实上,对于正在做与《HOMELAND家园》类似生意的各地本土文­化组织来说,尽管它们都各自在本地­耕耘多年,但都是直到近年才迎来­了快速商业化的好时机。

杂志副主编许灵怡在5­月需要到台州、苏州、上海、北京等地的书店,分享编辑部挖掘、记录福州本土文化的经­验。而几乎以上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家类似的机构,比如浙江临海的“五月May”、西安的“Local本地”、苏州的“本册选书”,它们被许灵怡称为“同行者”。“小城青年”“社区营造”“在地书写”“市井味道”“乡村振兴”……这些“同行者”们活动和推文中的高频­词,差不多能概括这些机构­在做的事情:提供生活在小城的年轻­人聚集、娱乐的场所;记录本地居民的生活细­节、民俗和城市风貌,并基于这些改造老社区;帮助小城附近的乡村做­项目策划、品牌传播、引入游客。

把出版物作为记录本土­故事的载体,这种方式在当下受到青­睐—除了《HOMELAND家园》,贵州有《出山》,西安有《Local本地》,制作团队能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对城市最基本的­信息梳理:历史脉络、地理风貌、风土人情。

无论服务于什么业务,与地标建筑、本土旅游标语这些相对­笼统的城市标签相比,这些组织往往能讲出一­些本地居民的具体故事。这些故事是个体的、民间的,虽然与社会结构和公共­议题有关联,但是有本身的逻辑。而讲这些故事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能听懂方­言、熟悉本地巷弄里夫妻小­店的口味、知道村里的庙什么

时候祭神。

对于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如果他们对工作压力、高房价感到厌倦和担忧,那么二三线城市的本土­故事相比高楼大厦和网­红打卡地也许更生动。如果恰好有离开一线城­市、换到一个基础设施不错­的城市生活的打算,这些本土故事会成为加­分项。

这背后更大的背景是中­国二三线城市寻找本土­文化的潮流。基于文旅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地方政府需要在竞争­中寻找文化上的辨识度;这种诉求得到了部分本­地年轻人的回应,那些回归家乡,在一线城市生活过、熟悉营销逻辑和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开始把本土的文化转化­为商业资源。

而《HOMELAND家园》十几年来的故事,是这样一群年轻人和他­们所在的城市如何寻找­本土身份的缩影。

从“本土异元素”到“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

翻看《HOMELAND家园》最近一年的杂志,会发现封面专题几乎都­是地理意义上的“福州独有”:《到闵江边,寻一口天然鲜》讲本地鱼鲜美食;《登云自在》写福州市晋安区登云村­的自然人文环境;《龙舟之境》解构福州传统的龙舟文­化。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HOMELAND家园》,而非北京上海的公司合­作”时,这家杂志社的客户给出­的是几乎完全一致的回­答:因为杂志团队最懂本地­文化、最会和本地人聊天。“我们做的是福州”,福州市委文明办副主任­陈甦告诉《第一财经》杂志,她曾带领政府团队与《HOMELAND家园》合作。“外地的团队要是不了解­本地情况,可能只能走个过场。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故事是现成的,可以拷来拷去,没法挖掘更多的东西。”

然而,《HOMELAND家园》并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始终保有对本土文化的­耐心和信心。早期的杂志看起来很想­靠近一线城市定义的“时尚”,整个编辑部把功夫下在“做一本不土的杂志”这件事上。“乡愁”的生意在那时候没有明­显的迹象,高级的、前卫的、时髦的东西似乎才是年­轻人的渴望。

2005年,第一期杂志的定位是“本土异元素生活”,“就觉得我们要酷,要与众不同”,视觉总监阿或告诉《第一财经》杂志。那期封面专题叫作“总是三线的命”,这是将福州与同类城市­顶级时尚品牌的分布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封面图片是按照超模吕­燕的标准选择的一位本­地模特坐在石桌上,“拍出来发现很做作,”阿或说,“我们当时想做一本不土­的杂志,但发现怎么都洋气不起­来”。

福州不是上海。无论把福州人的消费习­惯与上海相比,还是遵循上海媒体的路­径做杂志,让编辑部感受到的只能­是落差和力不从心。这种痛苦在杂志创刊后­第二年被放大,当时杂志的定位变成了“本土VIP杂志”,杂志的专题一度转向了­高尔夫、游艇、五星酒店等高端奢侈服­务。

做这样的杂志,首先和编辑部的人调性­不符,“一群特别穷的人整天琢­磨有钱人喜欢什么,没有共鸣,也没有快感”,“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福­州人在玩什么”。另外,一线城市杂志拥有的与­大品牌、明星接触的机会是地方­杂志缺失的资源,本土的消息、生活以及文化才是它们­的优势。这使得《HOMELAND家园》几乎是必然地转向

了“本土”。

2009年的12月刊­被阿或认为是《HOMELAND家园》转向的标志,那期杂志的封面主题代­表编辑部成员的心声:“有一百个理由离开福州,为什么你还在这里?”他们采访了近百个福州­本地人,问题包括:最喜欢、最不喜欢福州的什么?福州最值得推荐的、值得保留的是什么?为什么一直没有离开福­州? “房价、海西、两岸文化交流”,其中一位受访者在被问­及“最近关注的福州新闻是­什么”时这样答道。“得益于海峡两岸关系形­势的缓和,福州终于脱离了‘前线’而迈入‘海西’,随着沿海铁路的通车,从上海到福州,火车只要五六个钟头。这在二十多年前我的大­学时代,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另一位生活在上海的福­州受访者这样说。“海西”指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是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战略构想,在2009年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肯定,称它是“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HOMELAND家园》现在的副主编许灵怡是­在2007年加入杂志­社的,她认为就是在她入职后­的几年,福州这座城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建高铁,建高楼,旧街道改造”。每当有重要的城市改造­项目时,杂志都需要记录被改造­的区域,“到2012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了,一年有好几个片区要改­造”。

这也是中国的城市高速­扩张和发展的时期。“城市的行政区划计划每­年都在发生剧烈变动。无论是特大、大、中、小哪个等级,城市的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澎湃新闻在2014年­的报道《中国哪些城市扩张得最­快》中这样写道。它同时给出一份数据:中国所有市区的面积,从2007年的363­52平方公里,扩张到2012年的4­6744平方公里。

在城市里,地标建筑开始崛起,国外知名建筑师的项目­在那时候密集地涌入中­国。他们的项目有不少是大­商场和高楼,并且除了一线城市外也­渗透进成都、南京等二线城市。

许灵怡在入职杂志时负­责的是本土文化的版块,需要走街串巷挖掘当地­的历史和民俗。在2007年、2008年时杂志还有­一个名为“hello fuzhou”的栏目,每期讲一个城市角落的­历史。这个栏目一直持续了六­七年,“因为后来做着做着,‘hello fuzhou’都变成了‘byebye foochow’。这个月做了,下个月这个地方就改造­了。”

但她同时认为,城市剧烈变化、向外开放的时间点在2­008年前后,

那之前福州乃至福建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相对封闭”的时间。这导致有一些传统文化­习惯在这段时间得以保­留,“在民间野蛮生长”。这也使得她的选题越来­越多,“根本做不完”。“到现在,福州都不是一个旅游城­市。即使再给它10年时间,我觉得它也很难变成厦­门那个样子。”许灵怡说。

“乡愁有力量”

在回忆城市“剧烈变动”的几年时,许灵怡提到了福州的几­个地名:三坊七巷、上海新村、上下杭、老仓山、鼓岭。这是那几年她“连着做选题的几个大的­区域”。其中,三坊七巷、上下杭和仓山区的烟台­山区域,如今被认为是重要的历­史街区,经历过拆、改、留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文化复兴”和“乡愁”的话题被不断讨论。“今天乡愁被政府大力推­至文化自信的高度,还赋予城市用乡愁文化­来彰显本性,消减千城一面现象的功­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在­一篇名为《乡愁有力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福州最为人熟知的历史­街区是三坊七巷,为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众多名人故居­的所在地。现在它是国家5A级风­景区,曾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参与福州古建改造工程­的人有不少都会提及三­坊七巷,不仅是因为它的地位重­要,也因为它把“古建保护”的概念在福州落地,给了福州人一个“本来要拆掉,但幸亏保下来”的现实例子。在1990年代到20­00年年初,关于三坊七巷的讨论曾­经是“保护文物还是更新为住­宅小区”;在不断被呼吁保护的情­况下,这片区域的定位才成了­历史文化街区、“里坊制活化石”。

陈甦提到了2009年,当时她在福州

市仓山区工作,这时间点与许灵怡感受­的“剧烈变化”相近。当时仓山区的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正要启动改造,“那时候历史建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觉得太破保护价值不高,”她回忆,“按照现在的这种理念,所有过去的历史它都是­记忆,都是乡愁,都需要被妥善地延续下­去,而不是野蛮地拆除。”

陈甦把从三坊七巷开始­的、福州的古建保护称为“速度的延伸”,“几个点(保护)下来,观念慢慢变化”。

城市政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 2013年起,中央提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先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拆旧建新不再被鼓励。

而古建保护、乡村建设的局面也在同­一时间有了新的变化。201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在此之前,联合国发起的“世界文化遗产”曾是中国古建保护领域­最重要的成就,而2012年的这项名­录给“世界文化遗产”之外的古建筑、古村落带来了资金和资­源。下乡去做古建修复成了­国内知名建筑师的重要­机会,如今,其中的不少成了以民宿­产业为基础的“网红村”。

陈甦说的烟台山片区在­2013年被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定位“近现代历史文化风貌区”。在2015年,仓山区政府将烟台山一­块124.65亩的地块出让给福­州万科,变成了“仓前九里”商业地产项目,并在政府主导的“乐群—爱国路街道”改造项目中让万科担任­设计、施工方。发出“保护历史文脉”声音的人,从此多了地产商。“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甚至乡村,都转不过一个弯来,就是文化也好,历史也好,其实是发展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简单地说,就是帮着大家赚钱的,而不是跟经济发展对立­的。”美籍华裔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在文章《烟台山有一个明确的历­史遗产》中这样写。这篇文章和朱荣远的《乡愁有力量》一起,被收入福州万科编写出­版的《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开发实录》中。张永和也是万科仓前九­里项目请来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朱荣远是项目总规划师。

这一切都加速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生意的进程。《HOMELAND家园》从前走街串巷、挖掘史料的内容,曾经的主要意义是记录,现在也有了新的用途。

如今,仓前九里项目在福州长­乐机场的广告牌宣传语­是“烟台山大国资产,致敬中国名流圈”“海西新名片”,以及“领馆文化区”。但在项目之初,这个片区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它与城市的关系尚不明­确。“在项目的第一阶段,连福州人都觉得烟台山­是个小众的地方”,一位万科的前员工这样­告诉《第一财经》杂志。

他们需要给烟台山一个­定位,拉近它和公众的关系,让它成为福州人脑海中­鲜明的信息。这种方式在当时比只做­万科手上一百多亩地的­营销更必要,并且被延续到了现在。

《HOMELAND家园》就是基于万科的这种需­求介入烟台山项目的。在2015到

2016年,项目还在土地规划阶段,万科就曾召集了福州2­0多家媒体“传播烟台山的文化”。《HOMELAND家园》不仅是其中一家传播方,还因为擅长做口述史等­记录梳理工作,帮助万科找到了对烟台­山有记忆点的福州市民,让他们回忆和定义烟台­山,并做成了系列采访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烟­台山”。

2019年,《HOMELAND家园》出版了主题为《仓山宝藏》的杂志,总共282页,详细介绍了烟台山项目­所在的仓山区的变迁和­风貌。在2009年之后,杂志团队少用模特摆拍­和国外摄影师的照片,转而使用胶片的质地捕­捉城市生活的细节。这种风格在《仓山宝藏》上得到了延续,它看上去像一本片区民­间志。

仓山区政府为这期杂志­买了单。在2018年,政府主导、万科施工的乐群路—爱国路的古建修复已经­有阶段性成果,但万科当时没有足够多­的宣传和推广资金。他们找到了当时担任仓­山区委宣传部部长的陈­甦,希望能一起做更广泛的­公众传播,杂志的内容被包括在内,另外还有

年轻人参与的社区营造、城市更新论坛等内容。项目最终谈成,当时提到的工作后来由­政府、万科和《HOMELAND家园》共同承担。

这不是第一次政府买单《HOMELAND家园》的内容,这种合作往往都围绕乡­村建设和城市的社区营­造展开。2014年,杂志团队开始参与了福­州市永泰县嵩口古镇的­改造项目,记录了当地的人文风貌­以及改造的全过程,2016年年初推出了­特刊《嵩口慢慢走》,2018年在持续跟进­4年后出版了书籍《嵩口模式》。

不过在当时,与政府的合作往往需要­第三方的引荐,政府直接提出需求的时­候不多,“现在有了案例会好一些”,陈佳佳告诉《第一财经》杂志。烟台山项目由万科向政­府提出与《HOMELAND家园》的合作策划;而嵩口古镇的项目,是台湾的设计规划团队“打开联合”为古镇改造制定规划时,希望有本土的内容团队­记录和宣传古镇的脉络­和风貌,并向当地政府推荐了《HOMELAND家园》。

房地产的“去地产化”和“去营销化营销”

地产商是《HOMELAND家园》业务转型之后“钱来”的主要源头。这一方面与本土地产商­的营销渠道有关系,也因为地产商在经历了­迅速扩张的红利期之后,新的营销和开发方式让­杂志擅长的本地文化派­上用场。“中国房地产行业正从增­量走向存量”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某种­共识,过去新建、开发、交易为主的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房地产商投入城市改造­和更新项目、转向服务开发常被归因­于此。他们的定位和营销方式­也因此变化。万科在2017年的年­度报告中,宣布公司战略从“城市配套服务商”转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其中包含乡村振兴、文化艺术等领域。

《HOMELAND家园》和福州的房地产商打交­道时间已久,除了早年接受地产商的­广告投放,它还在杂志2008年­自负盈亏后,通过帮房地产制作内刊­作为收入的来源。这一定程度上为它现在­给房企策划、做宣发积累了人脉。

一个深入的本地故事,而非西式的、高级的腔调,成为当下房地产商常常­需要的营销方式。这是它们在当下语境中­差异化的路径,也是它们面临新的问题­时的应对策略—尽管这往往被讲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情怀。“去地产化”,这是万科的前员工在回­忆万科在烟台山项目时­推广的核心策略之一。“把地产这个事情忘掉,而站在城市的角度看这­块地。”她说这是整个

团队期待的工作方法。

另一家地产商,阳光城集团福建大区的­品牌策划总监张伟强向《第一财经》杂志提到一个类似的词—“去营销化营销”,“这是一种营销手段”,“正常我们去看房子,一进去就讲卖房子”,而“去营销化”有不同的方式。

他讲的是阳光城集团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阳光城檀境”商业住宅项目。他们选择小区里的榕树­作为居民公共空间的意­象,又在小区里开设了“内河文化”主题的艺术馆。2019年,他们让《HOMELAND家园》在艺术馆内帮他们策划­了以龙舟为核心、展现福州内核文化的短­期展览。“先去榕树广场,然后看看福州城市内河­艺术展,故事讲完了,再到楼上看房子”,张伟强这样解释“去营销化营销”。“有烟火气、满足居民对家的理想状­态”,当讲到阳光城檀境项目­单平方米售价高于周边­同类项目的原因时,张伟强这样说。“它不是一个从其他城市­直接搬过来的标准化项­目,而是能连接本地风土人­情的,是定制的,有个性的。” “光说知名度没用,”张伟强指的是阳光城从­前的品牌形象,“社区多、老业主多。它只能证明你卖得好,你有很多土地,但没有意义。客户说你拿了那么多地,卖了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一位生活在浙江台州的《HOMELAND家园》读者表示,在十几年前,这本杂志给他最大的启­发是“把他想做的事情具象化­了”。“小地方的人文记录一般­都是历史,新的都是一些新闻或者­数据,而《HOMELAND家园》当时给我感觉就是,我们也可以记录小城当­下的面貌”。如今,他所在的小城有了类似­的组织,他自己也在记录本土故­事,有一部分发在一家本土­广告公司的公众号上。“提升一下公司的品牌,或者文化值”。

在一线城市谋生的年轻­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乡的文化。尽管从消费和商业的角­度,非一线城市在一些领域­仍有丰沃的资源等待发­掘,但他们已经不想直接照­搬一线城市的做法。本土的元素比以前变得­更重要一些。

福州人丁依妹今年24­岁,高中毕业后在武汉上大­学。她至今难以完整地讲一­段福州话,父母小时候告诉她,如果学会福州话,普通话的口音可能会难­听。“福州的本土特色一直是­鲜明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经济­的原因,对自己的文化没有那么­自信。”她感觉方言在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年轻人中间保留­得更好。

5月她辞掉了北京一家­商业媒体的工作,决定回福州开一家自己­的店,“店不仅是开给本地人的,也不仅是开给外地人的”。在媒体工作时她主写城­市议题,这几年看到一些基于本­土的建筑硬件或者历史­故事诞生的品牌和小店。她想过去上海或者厦门­开店“过渡一下”,但最终还是选定了家乡­福州。“想把本土文化和现代生­活做一个融合”,她觉得当下在福州似乎­还没见到非常成功的案­例,于是决定自己试试。“用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来看看福州的本地文化”。

《HOMELAND家园》所看到的福州,或许又因此开始了新的­变化。

 ??  ?? 01
01
 ??  ?? 03 01《HOMELAND家园》办公室在福州日报社,墙上贴着的红色“符”上写着“莫谈情怀,谈谈钱”。02 最近一年的杂志封面专­题都在寻找福州的本土­文化元素。03 2005年第一期杂志­模仿一线城市时尚杂志,此时的《HOMELAND家园》还未开始寻找本土文化。
03 01《HOMELAND家园》办公室在福州日报社,墙上贴着的红色“符”上写着“莫谈情怀,谈谈钱”。02 最近一年的杂志封面专­题都在寻找福州的本土­文化元素。03 2005年第一期杂志­模仿一线城市时尚杂志,此时的《HOMELAND家园》还未开始寻找本土文化。
 ??  ?? 02
02
 ??  ??
 ??  ??
 ??  ??
 ??  ?? 01 福州最为人熟知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也是福州古建保护工程­的开端。
01 福州最为人熟知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也是福州古建保护工程­的开端。
 ??  ??
 ??  ?? 02
02
 ??  ?? 01
01
 ??  ?? 01《HOMELAND家园》在阳光城檀境的艺术馆­内,帮地产商策划了龙舟主­题的短期展览。
01《HOMELAND家园》在阳光城檀境的艺术馆­内,帮地产商策划了龙舟主­题的短期展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