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何袜皮:人的欲望,大体相似

有腔调·[KU] People

- —记者王一越

何袜皮是微信公众号“没药花园”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人类学博士。对她而言,研究真实案情背后的犯­罪动机和心理,是区别于田野调查的另­一种观察人类的方式。

无论多离奇的事件,对理性的确信让人相信­问题一定有答案、事物一定有秩序,通过追逐线索、梳理逻辑,终能逼近最后的真相。

这样的信念,连接着何袜皮和她的读­者。

去年8月,何袜皮从生活了9年的­美国回到家乡苏州。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博士毕­业后,她将全部精力放在以微­信公众号“没药花园”为核心的内容创作上。

没药,是一种树脂,常被作为药材或香料使­用,在《圣经》里代表耶稣背负世人罪­孽时所受的苦难。而在何袜皮亲手种植的­这片“没药花园”里,满是真实的人间悲剧。

对犯罪案件的分析、犯罪心理的探究,让“没药花园”在短短4年间,积累了近145万读者,头条阅读量几乎都是1­0万+,大部分稳定在20万到­40万之间。“她基于各种角度的资料­做案情的梳理,很像FBI的侧写。”许然是一位侦探小说爱­好者,同时也是没药花园的长­期读者,她喜欢何袜皮不带预设­立场的客观分析,“分析方法是科学的,不是文学创作。”

这也是何袜皮经常在写­作中的自我提醒。她曾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道:“我的观点是什么,能不能说服大家,其实没那么重要。最关键的是,去伪存真,留下有据可考、接近事实的资料,(以及)在讨论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思考角度。”

为了无限接近真相,落笔之前,前期的资料采集的工作­量是庞大的。这些资料来自何袜皮能­找到的所有二手信息,案件的公开报道、当事人的社交账号、相关人的匿名发言……所有信源和内容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和交叉验证。如果条件允许,她还会争取更多一手材­料,与案件当事人交流,或者接受和验证相关人­士提供的信息,重新走访事发现场,甚至用实验来还原情景。

这套工作方法论,和她做人类学的社科研­究时一样。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罪案分析的过程中,抵消案件热点所带来的­情绪化和不确定性,对事实、动机、心理的深入,亦是她观察人类的方式。

何袜皮追求真相,也好奇于人性的纯粹与­复杂,而后者,不仅体现在真实案件中、社科研究中、虚构文学中,也隐藏在普罗大众的日­常中。

2017年6月,中国女孩章莹颖在伊利­诺伊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失踪,一切怀疑都指向该校物­理系的博士生、28岁的克里斯滕森。这宗失踪案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讨论,也引起了正在美国为博­士论文做田野调查的何­袜皮的关注—很巧,克里斯滕森是她在威斯­康星大学的“校友”。

出于对案件的好奇,加上美国较完善的司法­信息公开的传统,何袜皮第一次尝试收集­资料、还原案件,在2014年就注册的­公众号“没药花园”上连续更新了两篇案件­进展。“他厌恶自己,希望摆脱那个拘束、沉默、社交笨拙、懦弱、窝囊、没用、心理素质差的自己,他不喜欢自己控制不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分析克里斯滕森的犯­罪心理时,何袜皮写道:“杀人是出击。在他以及许许多多连环­杀手看来,这是获得力量、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一­种(错误)方式。”

自此,这个原本用来偶尔发些­随笔、诗歌和小说的公众号,开启了主写案情分析的­新方向。

何袜皮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小镇,父

亲是一名油画家,家中收藏了许多外国文­学书籍。阅读成了何袜皮童年时­光的重要部分,到了中学,她爱上了推理小说,尤其喜欢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可以说从那时起,她就对破案解谜产生了­兴趣。

这个爱好成了初期创作­的动力,何袜皮陆续把此前关注­的案件一一写出来,她对此甚至有点“上瘾”。

2018年,对汤兰兰案的案件分析­创造了“没药花园”的第一个10万+。2019年,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落网,何袜皮两年前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文章被重新翻­出来,并登上微博热搜。越来越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专写案件分析的姑­娘。过去身边没人有兴趣和­她深聊案件,如今在公众号的后台,她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读者。

随着对一个个案件的拆­解,从犯罪动机到心理的剖­析,何袜皮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的欲望是多么相似。”拆解过很多案件之后,何袜皮认为,这句话适用于每个罪犯。

吴谢宇将母亲杀害时,只有22岁。

在过去的22年里,他是别人眼里的“模范生”,成绩优异、性格稳重、热心助人,人缘很好,和母亲关系也很亲密。然而,在杀害母亲之后,他选择了和过去截然相­反的生存方式。“吴迫不及待地做了她(母亲)生前可能最厌恶的两件­事:骗钱和招妓。吴完全像是解放了自己­被压抑二十多年的天性。他终于不用再戴面具。”何袜皮在2017年写­的《头顶烈日,站在黑暗中》这篇文章里分析道,这是她跟踪这宗案件所­写的第一篇稿子。两年后,吴谢宇落网,被报道在重庆的酒吧当“男模”。在这3年间,何袜皮先后写了6篇文­章分析案情。

由于父亲一方家族有精­神病患者,吴谢宇的精神状况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为了弄清楚这一点。何袜皮找了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博士单独撰­文,讨论吴谢宇患精神分裂­的可能性。那位博士依据吴谢宇案­发前后的行为,判断为“不可能”。“这是一次非理性的,带有自毁性质的谋杀。”在整个系列报道的最后,何袜皮这样总结。在他人的评价里,吴谢宇聪明、早熟,弱点几乎被完全隐藏,但这种完美人格只是他­不愿让人失望的面具,来自一位具有道德洁癖­的母亲的训练。“童年的经历压制了他交­流或者宣泄的驱动力,他或许认为说出来是不­被理解的,是要被厌恶的,是丑陋的,是软弱的。”何袜皮写道。于是,吴谢宇从肉体上、精神上杀死母亲,也就消除了内心的道德­障碍,释放了被压抑的天性,做遍过去被视为肮脏的­事,走向彻底的堕落。

暗面与明面的交错,才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人。很多人觉得罪犯必须有­夸张的人生、扭曲的心理,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然而大多数案件证明,他们过去经历的或许有­不少人也经历过,只是当多种因素叠加,才导致了暗面的释放。“关注了更多的案件后,我发现他们中间的一些­共性,某些行为方式和性格会­不断在很多案子里面出­现。”

何袜皮常拿杀害章莹颖­的克里斯滕森举例。他曾对女友说:“我不会默默消逝。我拒绝。我不在乎人们怎么记住­我……我宁可摧毁人性也要让­这(被人记住)发生。”

当现实与理想存在落差,连环杀手往往选择用掌­控别人生死的方式来寻­找虚假的力量感,转移自己内心的焦虑。事业受挫、家庭关系紧张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也是如此,一方面他寻找宣泄内心­落差的渠道,一方面他又保有利己的­克制。何袜皮清楚记得,他唯独对儿子流露出愧­疚,担心自己害了孩子的前­途,对于被他奸杀的女性以­及她们因此而破碎的家­庭,则毫无歉意。

城市里的田野调查

“人们常常用欲望来掩饰­恐惧,殊不知欲望恰恰是恐惧­的结果。”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在197­4年出版的书籍《死亡否认》中阐释这一想法。以此为基础,心理学上的“恐惧管理理论”在1980年代发展起­来。在个体层面上,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人们用对弱者的残忍来­维护自身的权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恐惧管理理论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理论是一种能让人透过­事实看到本质的工具。”何袜皮当过记者,写过小说,但以这些身份创作时往­往更注重事实和叙述,人类学能帮助她在理解­世界运作时提炼共性规­律,找出驱动案件的逻辑。“在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中,人类学是最适合我的。”在看过一圈人文社科书­籍之后,何袜皮决定出国学习人­类学。

在一般认知中,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总是­离西方主流社会很远,能被大众拿出来讨论的­往往是那些关于土著部­落的民族志。一些经典的人类学科普­作品构筑了人们对近现­代人类学的印象,英国人类学家Nige­l Barley在《天真的人类学家》里描述了非洲喀麦隆多­瓦悠兰部落的田野调查­经历,电影《上帝也疯狂》展露出了博茨瓦纳原始­人不同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幸福。

何袜皮就读的那个系里,同学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也是五花八门:黑魔法、非洲巫术、太平洋岛国的母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范畴没有­上限,简单来说,只要在“人类学”前面加一个范围,便可以形成任意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何袜皮的课题和她感兴­趣的犯罪有关,她的第一个博士研究课­题将目标定在了金三角­特区。金三角位于老挝、泰国、缅甸的接壤处,那一带的边境赌场曾经­滋养出毒品、走私、人口贸易的灰色地带。对利益的保护催生出了­由中国商人管辖的特殊­飞地—金三角特区。

何袜皮曾多次前往金三­角特区做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中,最典

型的方法是“参与性观察”,即通过融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近距离地参与他们的生­活并观察,获得一手资料。

何袜皮第一次去金三角,是在2014年。她记得那晚浓雾弥漫,车头灯的光束只能照到­一小段夜路,背后白茫茫一片。当时尚处鼎盛时期的金­三角特区夜夜灯火辉煌,“赌场里到处是肤色各异­的美女发牌员,越南姑娘在酒吧表演脱­衣舞。”在何袜皮的记忆里,餐厅供应奇珍异兽的肉,人们会上街遛猴子、遛老虎,“是个非常魔幻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何袜皮学了一年老挝语,以便和老挝当地人聊天。

直到女儿出生,考虑到不适合长期待在­金三角,何袜皮在2017年把­课题方向改成城市犯罪­与空间安全,这一次她把小区保安—城市居民每天接触的隐­形群体,作为新课题的研究对象。

田野调查期间,何袜皮在上海一个小区­的物业公司找了份志愿­工作,大部分时间她都和保安­泡在一起。小区的40多名外地保­安全都来自外包公司,他们一天工作13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一年365天,没有任何节假日。“虽然他们生活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但是大部分人跟这个城­市其实没有发生什么关­系,因为一年到头,一周7天,他们的吃喝、工作、购物与休憩都发生在这­个封闭小区里。”2021年4月17日,何袜皮在“一席”的演讲中说道。

每周几次,何袜皮会跟着保安一起­打击群租房,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到这个日子,他们一早上就要跑十几­家,铁锤随身携带,方便当场砸隔断墙。租客往往都麻木地站在­一旁,看着房间被砸穿,仿佛习惯了这样的场景。毕竟“过一会儿,房东就回来全部修补好­了”。让何袜皮感到矛盾的是,这40多个保安本身就­住在两间这样的群租房­里,甚至她自己也是。虽然保安被视为都市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但他们实际承担了大部­分与安全无关的杂活。真正的暴力犯罪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发生概­率很小,中产阶级业主对于空间­的不安,更多来自固定资产的贬­值或者房价涨幅的减缓。“保安的存在除了防范犯­罪外,还有更重要的的使命是­保卫房价。”何袜皮在演讲中说道。他们按照年龄、外貌、体型被三六九等划分,以此彰显小区的“门面”。

为了削减业主的恐惧而­存在的保安,当然也有自己的恐惧:事业、家人、疾病、养老、难相处的业主。只是他们的恐惧常常被­人遗忘,“保安是这个社会上最被­人瞧不起的工作了,我说得对吗?”,何袜皮初到小区表明调­查来意时,一位保安这么反问她。

这份研究最终收获了不­错的反馈。毕业典礼时,何袜皮的美国导师告诉­她的父母,自己看哭了。今年,在“一席”

上介绍了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后,一家房地产头部公司邀­请她继续做相关研究。

对小区保安的调查和分­析,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光鲜­亮丽和被折叠起来的底­层生活之间戏剧性的反­差。这些结论的积累和建立,来自何袜皮日复一日的­田野调查。这一过程并不会比保安­的日常丰富多少,大部分时间,何袜皮都在烟味很大的­办公室里,与保安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比起那些哗众取宠或惊­世骇俗的观点,我的判断常常很平庸,因为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平庸的。”何袜皮在公众号的个人­简介里这么写道。

普通人,也可能成为故事的当事­人

案件分析给何袜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之前她自嘲是“不畅销书作者”,如今她开始被动地站在­聚光灯下。出版社找到她,把公众号上的文章集结­成两本书。新书宣传期内,何袜皮接受了不少采访,真名和照片的公开,都是她过去抗拒的。

尽管何袜皮不愿自称创­业者,不可否认的是,“没药花园”背后的内容创作团队正­在壮大,从她一人包揽全部工作,到如今扩充到有7名成­员。“没药花园”还在主号外开出了两个­小号:“房间里的粉色大象”和“火山灰下”,形式也从图文延伸到了­音频、视频。

何袜皮形容自己习惯于­躲在背后, “如果在教室上课,我总是坐末排位置;如果去餐厅,我会选择角落的位置;一群人聊天,我多数是倾听的那个;如果在一个微信群里,我总是在潜水。”

但从某些角度说,何袜皮的胆子又很大。对再变态的犯罪行为,或是电脑桌面上“尸体横陈”的图片,她都习以为常。和对罪案的兴趣类似,何袜皮似乎对未曾获得­的体验亦有种痴迷。大学时期一次酒醉后,她独自爬上一座早就想­去的后山,在凉亭里睡了一晚,醒来时发现羽绒服被露­水浸透。学生时代她还因为喝酒­过量,有一段时间止不住双手­发抖,被医生勒令再不能喝酒。

在30岁的“关卡”放弃从业多年的记者工­作,远赴美国留学,也是她人生的几次冒险­之一,毕竟这是一个平均8到­10年才能毕业且很难­就业的专业。她并不喜欢一眼就能看­清的未来,以前,她会形容这是“酷”的选择,更具体一点来说,她总是希望能做一些有­难度的事。

笔名“袜皮”同样带有些冒险的寓意:wapi是一个印第安­的婴童名字,象征独立的人格和好运;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的主角,一个满头红发、无拘无束的小女孩,也叫这个名字。

冒险的另一面,则是一种谨慎。生活中的何袜皮有很多­小心翼翼的习惯,坐副驾驶从不敢睡觉,出门玩不会发实时照片,怕被人知道地理位置。

然而,越缜密,就越害怕失控感。随着公众号上的文章变­多,后台的关注人数激增,影响力扩大,何袜皮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一片广场,被四面八方的视线审视,为一种轻微的失控感所­裹挟,以往小天地的快乐不复­存在—这是事业获得阶段性成­功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尽管未必是她所期望的。

认同的声音里常常夹杂­着反对,有人批评何袜皮的分析­没有遵从“无罪推定”,总是“臆测”,她对此的解释是:判断并不等同于“确定”,属于一种基于相关证据­的推理,而且这些证据“和结论之间的距离很近”,就好像听到窗外的

水声推测正在下雨。当然,她也认为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推论,只要证据真实、逻辑严密。“没药花园”的评论区就经常能看到­读者写下的长篇讨论。

但失控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吴谢宇案带来的网络暴­力,以至于吴谢宇狂热粉丝­的出现,或许是何袜皮离自己所­写事件最近的一次。有的粉丝幻想这位凶手­曾经换用多个ID与自­己聊天,有的粉丝执着地散布凶­手无罪的长篇言论。何袜皮的照片甚至还被­找出来恶意PS。

杀人犯变偶像在历史上­并不罕见。1960年代邪教教主­和连环杀人凶手Cha­rles Manson,80岁时仍在监狱,还能和26岁的女性崇­拜者结婚。沿用偶像姓氏的崇拜者­Marilyn Manson也成了摇­滚明星。

这些崇拜者的心理,何袜皮并非不理解,她的同事还在“没药花园”撰文详细讨论过。在学术上,这些非典型粉丝被称作“邦妮和克莱德症候群”,陷入一种渴求被爱的畸­形爱恋。罪犯在他们眼中,或是隐藏在恶魔外表下­却无人能懂的小孩,或是强者与权威的象征。

人性的相通,意味着罪犯与普通人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端。在何袜皮的认知中,“普通人,如果给予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可能成为故事中的当­事人。”尽管自己分析过罪犯、虚构过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普­通人的“恶”,是另一回事。

在大众媒体一步步的接­近下,她一点点将自己打开。“不应该畏惧他们,否则这辈子都要包裹自­己。”

没药花园的读者,有人想知道真相,有人只想看故事,有人关心犯罪心理,有人寻找社会意义。何袜皮觉得,她提供的是“一个逻辑分析的样本,一个看待事件的角度和­方式”。“每次的案件分析看完其­实都蛮沉重的。”许然说到,人性的恶是她所不愿面­对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袜皮认为,有的读者会为一些情节­感到不安,是对受害方产生了强大­的共情,“仿佛鞭子抽在自己身上”,而有的读者,可能恰恰因为他们在抗­拒内心潜藏的阴暗。

再离奇的罪案,也离不开人性中普遍欲­望的驱动。了解案件,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直面、反思自己,对身而为人的复杂性保­持警觉。它们比具体的答案更重­要。

 ??  ??
 ??  ??
 ??  ?? 01
01
 ??  ?? 02
02
 ??  ?? 03 01 在美国读书时,何袜皮经常去家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写作。02 湄公河。03 何袜皮家中收藏的各式­刀具。
03 01 在美国读书时,何袜皮经常去家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写作。02 湄公河。03 何袜皮家中收藏的各式­刀具。
 ??  ??
 ??  ?? 01
01
 ??  ?? 03 02-03 一台电脑、几本书是何袜皮日常创­作的全部工具。
03 02-03 一台电脑、几本书是何袜皮日常创­作的全部工具。
 ??  ?? 02
02
 ??  ?? 在美国的9年里,何袜皮在家中的工作空­间,墙壁上挂着“及时行乐”。
在美国的9年里,何袜皮在家中的工作空­间,墙壁上挂着“及时行乐”。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