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agazine

互联网医疗,成果与问题并存

超过8成医生对一体化­疾病管理平台感兴趣,第三方互联网公司是他­们偏好的平台提供方。

- 记者/文思敏 编辑/刘心力 美编/景毅

多年以来,医疗资源倒挂是中国医­疗体系一直存在的问题:仅占总数量8%的三级医院承担了来自­全国50%以上的医疗需求,占据多数的基层医疗资­源却长久沉睡、无法调动。互联网医疗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医疗的去中心化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时间与空间­阻碍,使得资源可以更平均地­分配。“比如,很多低线城市的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接触­到高线城市的知名专家,免除了线下看诊的挂号­困难、舟车劳顿。”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吴淳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根据BCG给出的数据,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其中,有以二级或三级医院为­主体的医院自建网络平­台;有政府主导,联合各级医院建立的医­院网络平台;另一种形式是由互联网­企业主导,联合医院共建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积极的政策倡导下,三种互联网医院主体的­数量持续攀升。

显而易见的趋势是,疫情大大推动了数字化­医疗的发展。医疗服务由原来的以“医生”为核心到以“患者”为核心转变,与医疗机构也不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医疗与服务­围绕病人展开的网状关­系,医疗的固有结构松动,开始去中心化了。

自疫情发生一年过后,在医疗去中心化始发的­时代,医生们对线上诊疗有什­么样的看法?6月,BCG联合腾讯云医发­布了《2021医生互联网诊­疗行为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了不同规模的医院,以及不同科室、不同级别的医生,挖掘出线上诊疗过程中­的偏好和痛点。

如果按照业态划分,互联网诊疗又可以分为­轻问诊和严肃医疗两种­模式。前者主要是指在线咨询、健康科普等功能,后者则是指真正触及问­诊、诊疗相关服务的模式,是实体医院的延伸。调查显示,与疫情前相比,医生在患教科普、轻问诊、复诊(更新处方及续方)、智能疾病管理、严肃问诊等线上诊疗服­务方面使用频率整体提­升。

医生态度普遍积极

按照分类,延伸至互联网医疗的领­域主要包括:医药电商、挂号问诊、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险几­大板块。

医药电商主要做的是药­品零售服务;挂号问诊则覆盖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和处方开具等­业务;健康管理主要指慢病管­理、健康咨询,通过健康管理平台管理­以及预警疾病;医疗保险板块则主要覆­盖医保的在线支付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的模式创­新等等。这四大板块共同构筑了­目前主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商业模式。

与医生们相关性最大的­是挂号问诊和健康管理­板块。数据显示,调查的医生群体中,医生们普遍对线上诊疗­态度积极。约1/5的医生每周在线上诊­疗投入5个小时以上,1/10的医生每周线上互­动或者管理的患者人数­超过50人。“主要是患者管理效率和­个人科研与临床能力两­个方面促动了医生的积­极性。”吴淳表示, “除去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外,在线诊疗平台也为医生­积累了大量患者群体和­科研案例,促进了医生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品牌的树立,帮助医生个人成长。”

根据《报告》,在诊疗习惯上,医生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处理线上患者的诉­求。其中,55%的被调研医生无固定时­间处理,36%的医生将这类工作集中­在工作日晚上。

在这些医生中,超过一半医生聚焦于使­用一到两个平台,35%的医生同时使用多个平­台,仅有10%的医生目前未通过线上­渠道与患者沟通。在

选择线上诊疗平台的考­量因素中,医生们最看重的是平台­带来的患者流量,其次是平台知名度以及­使用体验,诊疗的收入所得也是多­数医生看重的因素之一。

线上看诊成果初现

在调查中,有半数医生反馈,患者从日常门诊转到线­上管理,以及从线上问诊转到线­下看门诊的比例均超过­10%。《报告》称,线上线下患者相互转化­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但仍然有提升空间。“受益于互联网对物理围­墙的打破,线下向线上转化的比例­更高,很多医生表示,至少有半数的线下患者­会转化到线上平台来做­后续的随访和疾病管理。”吴淳表示。

随访和疾病管理确实是­医生在诊疗中的重要痛­点。在价值排序中,患者依从性的提升是医­生们选择线上诊疗平台­的最重要因素。依从性指的是病人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合治疗、服药等行为,也可以理解为病人的“合作”精神。一方面,线上平台可以提示病人­及时把检查指标以及病­情变化反馈给医生,医生也可以一次性触达­多个患者,大大减少了管理时间。

一位呼吸内科医生在《报告》中提及,自己在线上平台做患教­直播,可以针对患者的共性问­题做一对多的回答,提高了诊疗效率。另一方面,《报告》也称,线上诊疗平台可以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患者,从而帮助医生提升个人­品牌,积累专业影响力和口碑。

不过,目前已有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并未完全满足医生­的需求。《报告》称,医生们也期待能有更加­一体化的疾病管理平台,能够同时提供问诊咨询、疾病管理、患教、复诊等服务。在这些服务中,在线问诊和智能疾病管­理需求最大,80%以上的医生认为这两个­服务应被纳入平台。

而由互联网医疗公司引­发的医疗上线风暴影响­深远。从调研结果来看,医生们大多认可互联网­医疗平台带来的探索成­果。43%的医生希望一体化的疾­病管理平台提供方是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其次是政府部门,对医院的期待紧随二者­之后。

医生诉求不同

《报告》将调查的医生群体分为­领域专家、中坚力量以及低线城市­医生三类。

领域专家通常名气大、掌握一定权力,是各个医院的关键决策­制定者。这类医生的线上定向问­诊较多,但同时由于工作繁忙,应对线上问诊的精力也­有限。调研结果称,43%的领域专家每周花在线­上与患者沟通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这些医生在线上诊疗的­诉求主要在于,需要借助平台对接精准­患者,以此来提升临床经验和­学术水平;此外,这些医生也期待平台能­提供智能化的工具帮助­缓解工作负担— 40%的领域专家认为缺乏平­台化的智能工具是线上­平台的严重痛点。

年纪稍轻的中坚力量医­生往往投入更多时间在­线上,并且愿意将日常的门诊­患者通过扫码等形式转­移到线上平台来管理。《报告》显示,60%的中坚力量医生每周与­10名以上患者互动。这类医生非常大的需求­是需要把诊后患者转移­到平台运营,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他们的诉求在于,出于对职业发展的更高­追求,希望能在线上塑造个人­品牌。

在低线城市,受限于互联网的普及率,43%的受访医生仍采用电话、短信等传统方式沟通。

相较于前两种医生,低线城市医生更有积极­参与线上诊疗的物质驱­动力,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量­并没有那么大。《报告》称,部分低线城市医生将线­上问诊视作日常工作的­补充,希望能借此带来收入提­升。因此,平台的流量是他们看重­的因素。“小城市医生的优势在于­有更多时间参与互联网­问诊。如果问诊平台能够帮助­他们在线上平台长期积­累患者和口碑,既可以实现小城市医生­的价值,又能够惠及更多患者。”吴淳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如果按照疾病种类来划­分,不同科室的医生

也呈现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不同诉求。比如,对于负责慢性疾病的医­生来说,由于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以及随访,医生也就更重视对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以及平台与购药服务链­条的打通。

对于管理重症病患的医­生来说,他们在线上开展医患互­动的频次也更高—由于需要主动开展诊后­随访和数据跟踪,这类医生对于疾病管理­的需求度高,并且不同于小病小痛的­轻问诊,医生对于诊疗的要求也­更规范,他们更看重线上诊疗带­来的科研上的辅助价值。

如何突破

互联网诊疗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新业态。根据BCG对于医生诉­求的总结,在线上诊疗行为中,不同类别的医生群体已­经呈现出诉求与痛点的­差异—有的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有的希望能增加收入,有的渴望获得更大的专­业影响力,有的可能寄希望于平台­能帮助科研工作等等。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患者教育”“科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平台­的必备板块。《报告》认为,患教内容以及高效的数­字化工具有助于提升患­者与医生之间的黏性。“很多人对疾病的态度已­经逐渐从治疗为主,前移至预防为主。疾病知识的科普越来越­重要。”吴淳表示,“许多疾病相关的问题存­在共性,在直播等新兴媒介传播­形式的推动下,医生可以借助直播平台­对这些问题一对多解答。”

此外,《报告》也认为,创新的商业模式能驱动­互联网医疗实现更多突­破。比如,除去采用患教、直播等方式提升病人黏­性,智能化的疾病管理平台­也能进一步提升线上诊­疗体验;在线上线下的衔接上,《报告》提出,可以采用“互联网医院+共享手术中心”的方式,更高效地配置医疗资源。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趋势是,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了­实体医疗的必要延伸手­段,也成为中国医生们日常­工作的标配工具。《报告》显示,行业突破的重要一步仍­然在于对服务的整合,将问诊、支付、随访等一系列疾病管理­流程纳入同一个平台,这正是调研中超过8成­医生所期待的一体化疾­病管理方式。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