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及其集聚特征 周 彦,于 苗,何会文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8.02.009引用格式:周彦,于苗,何会文.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及其集聚特征[J].中国流通经济,2018(2):73-82.

-

1 2

周彦 ,于 苗 ,何 会 文3 (1.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市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市 100025;

3.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市300071)

摘 要:会展企业作为一种提供­专业性服务的组织,其服务创新能力不仅关­乎自身的绩效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乎其所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对中国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与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由顾客驱动创新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它们对企业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都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第二,中国会展企业按照其服­务创新能力的异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营销创新为主、顾客创新为辅的企业,多集聚于广州和厦门;二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营销创新为辅的企业,多集聚于北京;三是以顾客创新为主、技术创新为辅的企业,多集聚于上海。第三,设计搭建类会展企业多­依赖营销驱动创新能力­或顾客驱动创新能力,而主办方和场馆运营方­则更多地依赖技术驱动­创新能力。第四,私营企业在营销创新为­主、顾客创新为辅的策略上­比国有企业更胜一筹,而中外合资企业则更擅­长以技术创新为主、营销创新为辅的策略。

关键词:会展企业;服务创新能力;集聚;顾客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7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2-0073-10 一、引言

在国际上,会展业被誉为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引擎”,享有“旅游皇冠上的明珠”“城市面包”“国际化大都市的构造师”“城市名片”等多种美誉。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会展业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不断引起高层的重视。2011 12

年 月20

日,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强调“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性,把其作为一项 长期任务抓紧抓好。”2015 4 19年 月 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

会展企业是整个会展经­济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市­场主体,探索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服务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蒙诺(Menor L J)等

[1]研究发现,在服务企业中,24.1%的收入来自于最近5年­推出的新服务,21.7%的利润来自于这些新服­务。

收稿日期:2017-12-18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项目“会展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TYETP20130­2)作者简介:周彦(1981—),女,湖北省黄石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产­业集群;于苗(1976—),女,本文通讯作者,山东省青岛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营­销;何会文(1971—),男,河北省衡水市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战­略。

同时,会展企业作为一种中介­性的专业服务组织,对其服务创新事宜进行­探讨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服务中介机构是制­造企业重要的服务创新­知识源,也是制造企业进入各种­异质性社会网络的桥梁,能帮助制造企业解决跨­界搜索难题,促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 [2]。因此,对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事宜进行探讨,不仅关系到会展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

纵观现有的服务创新研­究成果,早期的服务创新研究多­围绕着服务创新的概念、特征、类别、内容、维度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的重点在于“服务创新是什么”,而近期的服务创新研究­较多地针对服务创新过­程、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等进行解析,探索的重点是“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因此,本文亦顺应此研究趋势,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我­国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试图在引导我国会展企­业科学有效地开展服务­创新方面做出些许贡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服务创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0 80国外服务创新研究­始于 世纪 年代中期,学者们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服务创新的定­义和内涵的探讨。盖雷(Gadrey J)等人

[3]指出,服务创新是集成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为特定客户提供一套问­题解决方案,该问题或者在市场上从­未出现过,或者该企业从未遇到过。萨博(Sundbo J)

[4]认为,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类­似,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是采用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等对企业以往的服务流­程进行系列变革,旨在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盈利能力,为顾客带来新的体验和­价值。冯德阿和埃尔夫林(Van der Aa & Elfring T)

[5]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指出,相对于企业、行业乃至潜在竞争对手­而言,一切新服务思想、新实践手段、新服务理念都属于服务­创新范畴,具体包括新服务开发流­程、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技术和组织创新对新服­务开发的推动以及消费­者参与等。托塞尔(Thorsell J)

[6]认为,服务创新的实质是将不­可编码的知识转化为可­编码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全体 员工对新知识不断“积累—学习—再积累—再学习”的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

在对服务创新的定义与­内涵进行充分探讨后,学者们的研究开始拓展­到对服务创新的维度与­分类的探讨。盖雷等 [2]认为,服务创新包括以下维度: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架构创新、现有服务的调整以及服­务流程与组织创新。爱德华和奥尔森(Edvardsson B & Olsson J)

[7]提出,新服务开发应该包括服­务概念开发、服务系统开发和服务过­程开发。哈顿(Hertog D P)

[8]提出了新服务开发四维­度模型,这四个维度包括了新服­务概念、新客户界

[9]则面、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技­术选择。萨博等认为服务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拓展。威尔斯(Vr⁃ ies De)

[ 10 ]基于创新的程度,把服务创新分为根本性­创新、渐进性创新、专门化创新和重组性创­新。国外学者的近期研究,已经从“何为服务创

1998新”深入到“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在 年,萨博等 [9]提出了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该模型以企业组织为边­界,识别了内部和外部动力­要素,前者包括战略和管理、员工、研发部门,后者划分为行为者和轨­道,行为者中包含了供应商、竞争者、顾客、公共管理部门,轨道中包含了技术轨道、服务专业轨道、社会轨道、管理轨道、制度轨道等。欧克(Oke A) 2007

[11]在 年提出,新服务开发的驱动因素­包括明确的创新策略、创意管理和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蒙诺和罗茨(Menor L & Roth A)

[ 12 ]把服务创新的成功要素­概括为新服务开发过程­聚焦、市场动荡程度、新服务开发策略、新服务开发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经验。

21国内的服务创新研­究自 世纪初开始,虽然略迟于西方但发展­迅猛,且已经在对服务创新过­程的解析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许庆瑞[13]从服务创新特性的角度­出发,指出服务创新首先是流­程改造,应用新技术对老流程进­行改造形成新的流程,同时改进和完善新流程,随后才是服务产品的创­新。王甜、钟宪文[ 14 ]提出技术、需求、竞争和政策是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而研发模式、服务专业模式、战略模式和网络模式是­针对不同性质服务企业­可能采取的不同创新模­式。刘顺忠[15]则分析了组织学习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作­用机制。冯旭、鲁若愚和彭蕾[ 16 ]研究了服务业一线员

工的工作动机、自我效能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张红琪和鲁若愚 [14]基于深度访谈分析得出­了四种参与服务创新的­顾客基本类型。王仰东等[18]考察了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的过程与驱动因­素。(二)服务创新能力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学­识。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

虽然对于创新能力的定­义和内涵仍无广泛一致­的共识,但是学者们都认为,创新能力对创新活动、探索和开发机会,以及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均有直接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的情景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和科技研­发方面,对于创新的界定也主要­集中于产品、生产过程和技术。服务创新研究不能简单­照搬技术创新的模型和­框架,而是要根据服务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欧凯斯(O’Cass A)等

[19]对创新能力的拓展正好­反映了这一点,他们强调企业创新活动­不仅包括技术性创新,如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和技术等,还应包括非技术性创新,如管理、市场和营销等。蒙诺和罗茨 [12]把新服务开发能力定义­为服务企业为了获得预­期的新服务开发成果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基于已有文献和深度访­谈,他们提出新服务开发能­力由市场敏感性、新服务开发战略、IT

经验、新服务过程重点和新服­务开发文化五个维度构­成。霍根(Hogan)等

[ 20 ]在此基础上,把服务创新能力定义为­服务企业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资源进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以及系统创新,目的是为了给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服­务创新能力进行了测量。那苏森(Nasution H N)等

[ 21 ]在传统的产品和运作流­程基础上,增加了管理创新维度,开发了一套测量方式。格劳和陈浩哲(Grawe S J & Chen Ha⁃ ozhe)

[22]则针对客户服务方面开­发了一套单一维度的量­表。霍根等[ 20 ]借鉴以往的研究,针对专业服务开发了一­套服务情境下的测量量­表,它由顾客驱动创新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和技­术驱动创 新能力三个维度构成。顾客驱动创新能力反映­的是服务企业以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服务的­能力,以及通过创新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代表­了企业开发和实施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技术驱动创新能力反映­了企业采用新软件、集成新系统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对新软件­和技术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相比起来,霍根等[ 20 ]开发的服务创新量表更­全面,更适合用来研究作为专­业服务之一的会展服务­创新问题。(三)国内外会展研究目前会­展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概念,是一个在外延方面较为­模糊的研究领域。目前,三种观点并存:“大会展”的观点认为,会展包括会议、展览和节事;“中会展”的观点认为,会展包括会议和展览;“小会展”的观点认为,会展专指展览,即会展就是展览,展览就是会展。三种观点皆有一定的道­理,本文不做评判,但本文使用的是“小会展”的概念。

国外的展览研究虽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拉斯梅尔(Rathmell J M) 1954

[ 23 ]于 年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的《The Commercial Exhibit》一文,是目前作者能够追踪到­的最早的期刊论文。文章将商业性展览(Commercial Exhibit)定义为:一群互为竞争对手的卖­家聚集在一个屋檐下,在某个特定的时限内向­从全球各地聚集来的买­家

[21]。们展示自己的商品,以促进这些商品的销售

纵观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多是站在参展商的视角­围绕着参展绩效的评估­与提升来展开,或者是站在观众视角围­绕着观展动机、观展体验等来展开,而真正站在展会组织者­视角,聚集于展会组织者的自­身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却非常有限。盖缪尔和贝蒂斯(Geigenmüll­er A & Bettis H)等 [24]认为,展览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行业,身处其中的服务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差别化自己的品牌,从而脱颖而出。曼弗雷德·基希盖奥格(Manfred Kirchgeorg)等

[ 25 ]认为,组展商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围绕着服务来展开。

用“展销会”“展览会”“会议和节事”等中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对《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期刊进行搜索,共获得会展领域的中文­学术

60

论文 篇,然而,其中以展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

9

有 篇。彭学强、王捷二[ 26 ]对我国专业性展览的

[27]对时空与产业特征进行­了分析,罗秋菊、保继刚展览会主题定位­与终端客户效益感知进­行了定性研究,刘启正 [ 28 ]归纳了当前我国农业会­展行业发展的四大特征,毛海波[ 29 ]就国际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事宜进行探讨,郭翠萍[ 30 ]对专业会展品牌塑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塑造专业会展­品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综上所述,不管是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国外展览研究,还是蓬勃发展的国内展­览研究,均鲜有聚焦于会展企业­服务创新方面的成果。(四)研究假设基于文献回顾­可知,服务创新研究已经不再­纠结于“服务创新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而是深入到对“如何进行服务创新”来进行深入解析。顺应此研究趋势,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会展企业服务创新的能­力。依据学者们的前期研究­可知,不管是服务创新自身还­是服务创新能力都是多­维度的。同时,霍根等[ 20 ]提出了专业服务组织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顾客驱动创新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对服务企­业开发和商业化创新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企业维持现有客­户、拓展服务范围和开发新­客户,进而影响企业绩效[31]。因此,本文基于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提出如下假设:

H1: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服务的一大特性就是服­务提供过程的顾客参与­以及顾客价值的共创,以顾客为导向能有效推­动企业进行服务创新[ 11 ]。对顾客问题的深入剖析,有利于企业找到突破点,从而能提供独特、创新的服务产品。针对顾客的持续改进,是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 10-11 ]。

企业在营销尤其是一线­员工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顾­客的问题,深入了解顾客并帮助顾­客挖掘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找出顾客需求间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不断地推出独特、创新的服务产品。服务创新的幅度一般都­不大,但是服务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的营销创新,需要相应的管理创新来­支撑与配合。因此,营销创业能力会驱动企­业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服务企业通过采用新软­件,集成新系统和运用新技­术等方式对自身的软件­和技术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先进技术的运用,调整服务过程,减少中间环节和人工操­作活动,进而实现服务流程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此外,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软件,企业也可以调整管理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H1a:顾客驱动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b: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c:技术驱动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三、研究方法

2016 10 10 25

本研究在 年 月 日至 日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以及厦门等城市­的会展企业,其涉及主办、设计搭建、会展物流、场馆运营等会展业务,要求会展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认真填写问卷,以保证问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600调研期间总共发­放问卷 份,剔除无效样本后,

194 32.33%共回收有效问卷 份,问卷有效率为 。因为本次调查采取了留­置问卷的方式,被调查者作答时遗漏较­多,因此问卷的有效率比较­低。利

SPSS21.0

用 对数据进行频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

194分析、聚类分析等。对该 家会展企业的描述性

1。

分析结果参见表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地理位­置、企业性质、主营业务及规模等描述­性问题;第二部分为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主要采用霍

3 13根等开发的服务企­业创新能力指标,共 个维度

2);第三部分为企业创新绩­效和企项指标(详见表

业绩效,其指标分别参考了欧克[11]和马鸿佳等 [31]研究的测量指标,并结合中国管理的实际­情况进

5行了适当修正,其中创新绩效有 个指标,企业绩

3 5

效有 个指标。创新绩效的 个指标,一是在推出创新性的服­务方面,我公司处在领先地位;二是在将创新思想付诸­实践方面,我们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三是在推出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我们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四是在顾客看来,我们比

(一)会展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有关企业服务

13

创新能力的 项指标,并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Likert 5 Point Scale)来测量会展企业对本企­业各项创新能力的认知­度(1为完全不符合,5

为非常符

2合)。各指标的均值和方差如­表 所示。

2

从表 中各项指标的均值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前三项是为­顾客需求创新性的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案,以及用创新性的方法来­帮助顾客解决问题。这一结果也符合会展业­作为服务行业的本质属­性,即服务创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创新 [32]。

3 KMO

表 给出了 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 KMO 0.921,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

值为0.000,说明问卷项目具有极强­的相关性,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结合文献研究,本研究提取了 个公因子,即顾客驱动创新、营销驱动创新和技术驱­动创新。其中,各因子的克隆巴哈α(Cronbach Alpha)取值

0.897、0.909 0.876,说明各公共因子的内分­别为 和部一致性较高,即各因子的信赖度较高;从累计方

3

差贡献率可以看出,这 个公因子已经解释了方­差

74.64%

变异中的 ,包含了评价指标的大部­分信

4息。其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 所示,各指标与相应公共因子­的载荷值较大。为使本表简洁易读,故将无关载荷略去。

(二)会展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检验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0.000

在显著水平为 的水平下,该回归方程

47.2%的变化,通常在社会科学式能够­解释

0.5

定量分析中,R2值在 左右则被认为拟合

度较高 [33] ,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创

5)。新绩效有着较强的因果­关系(参见表自变量的标准系­数大小说明了对因变

5

量的影响程度,由表 中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能­力因子按强度 (标准系数)排序,分别为顾客驱动创新能­力(0.461)、营销驱动创新能力(0.373)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0.347)。该结果也再次印证了需­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观,一切从顾客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积累顾客的­价值,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那么,企业创新能力是否对企­业整体绩效有

0.000显著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显著性为

35.8%的变化,的水平下,该回归方程式能够解释­即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整­体绩效有着较强的因果­关

6)。

系(参见表

6

从表 可以看出,影响企业总体绩效的创­新能力因子按强度排序­则为营销驱动创新能力(0.388)、顾客驱动创新能力(0.369)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0.266)。

由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会展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确实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

H1整体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假设 成立;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顾客­创新驱动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也分别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具有正

H1a、H1b、H1c

向影响,即假设 均成立。

虽然变革的助推力量是­技术,但变革的产生是当人们­行为发生改变时,20%

归功于技术,而80%归功于人和变革的过程

[ 34 ]。尤其对于技术水平、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的­会展业来说,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与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参与。同时,服务的提供和顾客的体­验感受等还是需要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中感受,技术只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能最终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相对于技术驱动的创新,顾客驱动与营销驱动则­显得

更为重要。(三)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分­类企业创新能力分为顾­客驱动创新能力、营销驱动创新能力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然而,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由于业务特点和自身定­位的不同,不可能三种能力同时兼­顾,而更多的是以一种核心­能力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开发一至两种创新能力,有所侧重地进行服务创­新。根据企业创新能力的因­子得分,将样本企

K-Means

业进行 快速聚类,分

7

析结果如表 所示。

可以将样本企业按其创­新能力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营销创新为­主,顾客创新为辅;第二类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营销创新为辅;第三类是以顾客创新为­主,技术创新为辅。那么,这些样本企业在地理分­布、主营业务、员工规模和企业所有制­方面有什么样的集聚特­征?将该三类会展企业的分­组特征与样本总体特征­进行比较,有以下几点发现:

1.

技术创新为主的企业多­集聚于北京,顾客创新为主的企业多­集聚于上海,而营销创新为主的企业­多集聚于广州

8)。

和厦门(详见表

2.

设计搭建类会展企业 多以营销创新或顾客创­新为创新驱动力,而不太注重技术创新;主办方和场馆

9)。运营方多以技术创新为­主(详见表

3. 20~100

除了 人规模的企业在技术为­主、营销为辅的创新策略上­略微有利以外,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方面

10)。没有显著影响(详见表

4.

民营企业在营销创新为­主、顾客创新为辅的战略上­似乎比国有企业更胜一­筹,而中外合资企业更擅长­于技术创新为主、营

11)。销创新为辅的战略(详见表

五、研究启示、不足与研究展望

本文首次对会展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与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会展企业的集聚特­征进行了探讨,其结论对会展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研究发现,会展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顾客驱动、营销驱动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三个维度,且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和­整体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其对绩效的影响力­大小略有不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能­力因子按强度排序依次­为顾客驱动、营销驱动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而影响企业整体绩效的­创新能力因子按强度排­序则为营销驱动、顾客驱动和技术驱动创­新能力。这说明作为服务业之一­的会展业,其创新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动力还是来自­于服务顾客,从新颖的角度解决顾客­需求,定制顾客解决方案,从而驱动企业 对服务流程、营销体系不断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同时,服务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持续不断的顾客创新和­营销创新,要求企业不断改进其管­理体制和日常运营机制。在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会展业,技术驱动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力则不如顾客­驱动创新和营销驱动创­新那么明显,一方面是由于会展业发­展历史较短,缺乏数据的积累,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也相应­滞后;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发­挥运用还需要从业人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应用,从业人员头脑的武装还­需假以时日。因此,随着“互联网+”在会展业的持续渗透,也要求校企应培养具有­互联网精神、掌握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分析的管理人才。

会展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业务特点、优势和定位,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组­合,场馆运营方应采用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升级

Wi-Fi改造已有场馆,更新设施设备,完善 等网络设施;随着各种国内外会展管­理软件包的开发应用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会展活动主/承办方应采用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积极利用软件包或第三­方运营的方式提高活动­筹备和现场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其经营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由于设计搭建类会展企­业多根据客户需求对展­台设计方案和搭建提出­量身定制方案,更加注重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开发,因此宜采用营销创新或­顾客创新为主的战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对设计搭建类会展企业­不重要,事实上,设计软件的应用,展台搭建器材的开发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只是在终端客户需求的­开发上,更应以客户(参展商)为核心,其展台设计和搭建要能­充分体现参展企业的产­品特征以及企业形象。

研究发现,中外合资企业更擅长于­实施技术创新为主、营销创新为辅的战略,而民营企业则擅长实施­以营销创新为主、顾客创新为辅的战略。因此,

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与国­际会展企业的合资合作,学习西方企业的先进技­术并使之融入企业自身­发展,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绩­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会展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展会项目收购成为­国际展览巨头进入中

2014国会展市场的­重要方式。中国会展行业 年发展报告显示,国际会展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如收购中国展会项目、联合成立合资企业运营­展会、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会展项目等。

194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仅选取了 家会展企业作为样本,且样本主要分布在六个­大中型会展城市,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必将对会展行业带来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会展企业的运作方式更­加复杂、多样和多变,高效、快捷、透明、交互的供需双方互动模­式更受欢迎,企业更强调信息化、部门协作化和服务个性­化。大数据背景下的会展企­业创新模式、盈利模式等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而研究结果也表明,会展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在今后的研究课题中,可以更加细化和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如展会O2O

模式)为企业经营和绩效带来­的具体变革等。参考文献:

[1]MENOR L J,TATIKONDA M V,SAMPSON S E.New ser⁃ vice developmen­t:areas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2):135-157. [2]张文红,张骁,翁智明.制造企业如何获得服务­创新的知识? ——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J].管理世界,2010(10): 122-134.

[3]GADREY J,GALLOUJ F,WEINSTEIN O.New modes of in⁃ novation-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5,6(3):4-16. [4]SUNDBO J.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in services[J].The ser⁃

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7,17(3):432-455.

[5]VAN D A ,ELFRING T.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8(2):155171.

[6]THORSELL J.Innovation in learning:how the danish lead⁃ ership institute developed 2,200 managers from fujitsu ser⁃ vices from 13 different countries[J].Management decision, 2007,45(10):1667-1676.

[7]EDVARDSSON B,OLSSON J.Key concepts in new service

developmen­t[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6,16(2):

140-164.

[8]HERTOG D P.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 producers of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 vation management,2000,4(3):491-528.

[9]SUNDBO J,ORFILA-SINTES F,SOERENSEN F.The inno⁃ vative behaviour of tourism firms - comparativ­e studies of Denmark and Spain[J].Research policy,2007,36(1):88106.

[10]VRIES D.Innovation in services in networks of organiza⁃ tions an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ervices[J].Research policy, 2006,35(7):1037-1051.

[11]OKE A. Innovation types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ac⁃ tices in service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 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7,27(6):564-587. [12]MENOR L,ROTH A.New service developmen­t compe⁃ tence in retail banking:construct developmen­t and mea⁃ surement valid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8):825-846. [13]许庆瑞.应用全面创新管理提高­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研

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S1):1-6. [14]王甜,钟宪文.基于动力模型的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79-83. [15]刘顺忠.组织学习能力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研

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3):411-417. [16]冯旭,鲁若愚,彭蕾.服务企业员工个人创新­行为与工作动机、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 21(3):42-49. [17]张红琪,鲁若愚.基于顾客参与的服务创­新中顾客类型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1):25-29. [18]王仰东,范毅,李享,安琴.低碳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的

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1,29(5):65-68.

[19]O’CASS A ,NGO LV,HEIRATI N.Nima heirati.examin⁃ ing market entry mode strategies via resource- based and institutio­nal influe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regionwith­incountry economy context[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12,20(3):224-233.

[20]HOGAN S J et al.Reconceptu­aliz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scale developmen­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8):1 264-1 273. [21]NASUTION H N,MAVONDO F T,MATANDA M J,et al. Entreprene­urship:its relationsh­ip with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as antecedent­s to innovation and customer valu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40(3):336-345.

[22]GRAWE S J,HAOZHE CHEN,PATRICIA J D.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orientatio­n,servic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 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39(4):282-300. [23]RATHMELL J M.The commercial exhibit[J].Journal of mar⁃

keting,1954,18(3):271-281.

[24]GEIGENMÜLL­ER A,BETTIS H O.Brand equity in B2B services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trade show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2,27(6): 428-435.

[25]Manfred Kirchgeorg,Kathrin Jung,Oliver Klante. The fu⁃ ture of trade shows:insights from a scenario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0,25(4): 301-312. [26]彭学强,王捷二.国内专业性展览会时空­与产业特征分

析[J].旅游学刊,2008,23(9):80-84. [27]罗秋菊,保继刚.展览会主题定位与终端­客户效益感知——以东莞两个典型展览会­定性分析为例[J].

旅游科学,2006,20(5):48-53. [28]刘启正.我国农业会展绩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9]毛海波.国际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

大学,2012. [30]郭翠萍.专业会展品牌塑造研究——以中国国际瓦楞展

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1]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等.创业导向、小企业导向与企

业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9(9):109-115. [32]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研究现状、概念界定及特征描

述[J].科研管理,2005,26(2):1-6.

[33]James Stevens.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M].3rd Edition.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 ates Publishers,1996:57. [34]泰德.谢尔顿.移动云:企业与员工、消费者、业务伙伴的

[M].

关系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87.

责任编辑:林英泽

 ??  ??
 ??  ??
 ??  ??
 ??  ?? 3 KMO
表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
3 KMO 表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
 ??  ?? 5
表 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5 表 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  ?? 2 会展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指标及均值和方差(N=194)表
2 会展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指标及均值和方差(N=194)表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