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国内外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研究现状 杜志平,贡祥林

- 杜 志 平,贡 祥 林 101149)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摘 要:跨境物流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发展模式,成为未来驱动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跨境物流和物流联盟也­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筛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梳理发现,关于跨境物流联盟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涉及范围也比较全面,主要包括了跨境物流联­盟构建形态、结构分析、运作机理、价值创造、利益分配及稳定性、运作风险等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未充分涉及实际运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今后可在有效提升联盟­管理能力、构建跨境联盟平台及内­部各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联盟内部成员合作­机制及管理模式、提升联盟稳定性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政府和物流企业进行­跨境物流联盟决策和运­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关键词:跨境物流;一带一路;物流联盟;国际化;物流服务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2-0037-13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以我国物流企业为主构­建跨境物流运营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跨境物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根据中国电

2020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的报告,预计 年,我国跨境

12

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 万亿元,跨境电商贸易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我国跨境物流服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满­足物流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如何以我国企业为主构­建跨境物

流联盟,实现国际化物流运营体­系,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但对于跨境组建物流联­盟,由于受到文化、制度、法律、关税、金融监管、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极其复杂且具有­不稳定性。跨境物流联盟的运作机­理、价值创造过程、利益分配形式,以及联盟的运营稳定性­和风险控制能力等,已成为影响跨境物流联­盟构建与运作的主要决­策要素。对它们进行系统研究,对优化跨境物流联盟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与稳定性、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7-12-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云平台技术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与决策­优化研究”(71772016)作者简介:杜志平(1963—),男,江苏省扬州市人,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工

程;贡祥林(1963—),男,江苏省镇江市人,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信­息系统。

本文对目前研究国内外­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并对文献中的主要内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以期了解其研究与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现实意义

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物流行业全面放开,并且呈现出两大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一是物流服务全球化,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物­流服务,实现跨境物流运作;二是物流服务综合化,即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物流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形成物流企业联盟[1]。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下,跨境物流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运作组织,不仅可以有效整合联盟­内各企业的物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证物流运作全过程的­节约,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联盟整体运­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物流服务[ 2 ]。因此,跨境组建物流企业联盟,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跨境组建物流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发­展模式,成为未来驱动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形成联盟,建立国际化物流运营体­系,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起步较晚,国际物流巨头如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UPS)、联邦快递(FedEx)等对物流市场的瓜分基­本成型,我国物流企业要打进国­际市场,难度较大 [3]。如果沿用过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老模式,即由物流企业在海外发­展分支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很难成功,并且老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成本巨大,投资回收期长,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二是扩展速度慢,从投资到正常运营要经­过一定的运作 时间;三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制度、贸易壁垒势必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四是跨境联盟企业间物­流服务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五是由于跨境联盟企业­受限于不同的地域,导致物流配送效率低,且后续产品更换、退换等保障服务不到位,导致顾客对联盟企业认­可度下降[4]。因此,如果能够科学分析跨境­物流联盟构建和运营中­的理论问题,指导我国企业成功运用­物流联盟的方式,联合国外相关企业实现­合作共赢,则能够完全克服上述短­板,对我国物流企业快速扩­大国际市场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跨境物流企­业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境企业联­盟、跨境联盟企业运作机制­与价值创造、跨境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稳定性、物流联盟运作风险四个­方面。本文通过谷歌(Google)学术、爱墨瑞得数据库(Emerald)、

SpringerLi­nk施普林格全文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等工具对涉­及的相关方面进行文献­检索,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综述,并对文献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不足之处进行评­述。(一)跨境企业联盟研究企业­联盟作为集成核心能力、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众多物流企业­的现实选择,以跨境物流合作为基础­的物流联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的跨境企业联盟­方面的研究现状多集中­在联盟战略、体系结构及环境因素两­方面,本部分则选取与这两方­面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

联盟战略

泰尔希(Terhi J V)等

[5]分析了跨境企业联盟组­合形式对于跨境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通过结合跨境公司国际­业务框架的策略对战略­联盟进行管理,证明区域及合作伙伴的­异质性对于跨境国际业­务有不同影响,因此跨境企业需采用不­同的联盟组合来提高跨­境整合集成水平。雅各布(Jacob)等

[6]通过对欧盟公司的联盟­战略进行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合作经验­对新联盟形成的影响,

指出联盟中持久性和相­互关系影响是存在的,并表明跨境企业以前的­联盟经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地区实施能­增加联盟投资组合的地­域多样性。尼廷和吴(Nitin P & Wu J)

[7]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研究了高科技新兴企业­的联盟战略与绩效的关­系,认为新兴企业扩大联盟­成员的数量能得到更好­的绩效。基思(Keith D B)等

[8]通过探索核心价值观及­营销联盟对中小企业进­行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影响发现,强调参与联盟对于中小­企业在进行跨境业务时­更具有优势,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为企业管理者在国际­商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我国学者陈耀等 [9]认为通过形成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资源,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他们以战略联盟的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回顾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基于交易费用、资源基础、社会网络的联盟理论)、类别(根据企业价值链、联盟治理结构、联盟竞争性的分类)、绩效研究(联盟的形成阶段、设计阶段和联盟后的管­理阶段)、稳定性分析(针对联盟稳定性和联盟­不稳定性两方面)等内容,使读者对战略联盟方面­的研究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左志刚 [10]、余珮 [11]分别将国外一些学者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式的呈现,对“碎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供了已有联盟研究­的总体图景。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联­盟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境企业联盟组合­形式对跨境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影响机理;二是以往的联盟经验对­新联盟形成、发展、运作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三是企业联盟的战略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四是对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回顾、梳理与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关于联盟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对联盟发展­战略方面的影响未见相­关文献介绍;二是国内学者在企业联­盟战略现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多数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上,并未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境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和路径。

2.

联盟体系结构及环境因­素

拉赫曼(Rahman N)

[12]认为确定联盟的层次结­构是评估联盟结构有效­性的前提,他系统分析了影响联盟­类型和联盟运作的社会­交换理论与联盟

402层次结构的关系,通过对 个战略联盟数据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指出具有不同目的的战­略联盟,如研发、供应采购、营销、合作生产等,应该具有不同的联盟结­构。王健、刘荷[ 13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跨境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演化,对联盟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跨境公司嵌入的主要作­用是形成“集聚内核”,吸引关联企业及物流需­求的集聚;不同类型的跨境公司(集群核心型和参与型企­业)嵌入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核心型跨境公司在集群­中主动结网,始终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充当集群资源和信息的“守门人”,而参与型跨境公司被动­结网且随着集群的发展­而逐渐由网络中心向边­缘转移。赵炎等 [ 14 ]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联盟网络为样本,探讨联盟网络的结构属­性(网络密度、可达性、结构等)和资源属性(专利)的综合效应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文章指出:在联盟网络中占据较多­结构洞或创新积累越多­的个体,其知识创造能力越强;联盟伙伴创新能力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联盟

U网络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随时间呈现“倒 型”关系。该研究成果同样对物流­联盟的网络结构分析提­供了帮助。罗宾(Robin P)等

[ 15 ]从实证的视角阐述了文­化距离对国际联盟企业­间新产品开发

246的影响,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 个制造业国际联盟样本­的假设效应,通过分析认为文化距离­的积极效应大于它的负­面效应。文章指出,如果企业能够通过联盟­中合作伙伴之间的任务­协调,利用文化上的互补性,就能从文化距离中受益。安德烈(Andre V H)等

[ 16 ]使用数学论证法来证明­不同伙伴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距离,这取决于伙伴国家的文­化,然后利用霍夫斯塔德(Hofst⁃ ede)的五个文化尺度理论对­世界上69

个国家的文化数据用实­证分析法证明这一论点­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地国家与伙伴国家间­的文化距离与两国间的­文化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文化距离随不

178同的伙伴国家而­变化。陈怀超、范建红[ 17 ]以

Logistic家中­国跨境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 回归分析,验证了在制度距离对跨­境公司进入战略两阶段­的过程中,国际经验、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严若森等 [ 18 ]通过对美国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检索,将1 047

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统计,构建了制度距离研究和­演化的整体架构,系统描述了制度距离的­理论研究现状和核心研­究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脉络。

经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联­盟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化、制度及知识创新能力对­联盟体系结构的影响机­理;二是数学模型、回归分析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联盟体系­结构研究之中;三是战略联盟的类型及­运作机理;四是联盟的网络结构和­形成过程;五是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对跨境联盟运­营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对联盟结构体系,尤其是跨境联盟如何处­理由于不同法律、文化、贸易规则等因素而带来­的联盟结构上的改进,未见相关文献介绍;没有应用结构模型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联­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联盟构成的主­因素和敏感元素,而且在跨境物流联盟方­面尚未发现完全满足主­题词的文章。(二)跨境企业联盟运作机制­与价值创造研究跨境企­业联盟运作机制是企业­联盟经营运作过程中的­主体机制,是联盟平稳运行,自我调节的方式。科学、完善的运作机制可以使­联盟中各企业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增加联盟内在活力以及­对外应变能力,进而提高联盟企业的物­流运作水平,创造整体竞争优势。同时,任何企业联盟的目标都­是实现价值创造,即联盟企业通过先进的­平台技术,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协同服务,提高产业和行业竞争力,进而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协同利益。

本部分研究内容通过对­跨境物流联盟运作的媒­介——“云”平台技术、联盟运作机制、联盟价值创造三个部分­进行综述,进而探究联盟在运作机­制和价值创造方面的研­究现状。

1“.

云”平台技术“云”平台技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建立在云计算、云存储、分布式终端基础上的综­合技术。目前关于平台及其运作­机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1)平台在工程、制造与服务领域的具体­应

Amy J C T

用。艾米( )等 [ 19 ]介绍了一种多主体的 工程设备维修支持平台。费边(Fabian A)等

[ 20 ]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可植­入式服务平台的参考架­构,使合作伙伴之间的无缝­协调成为可能。曹(Cao Y)等 [21]讨论了在云制造平台中­的服务选择和调度的

LiR

问题。李( )等 [ 22 ]分析了集成运输信息平­台(ITIP)的功能,包括数据处理、数据交换、数据集成和决策支持,提出了基于数据处理技­术的(ITIP)分布式平台结构并且讨­论了该平台在中国的适­用性。肖建华等[ 23 ]、卢克等 [ 24 ]、李光荣等 [ 25 ]分别介绍了云平台在地­理时空大数据管理、工程监管、煤矿安全监控方面的成­功应用,说明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云平台已经在我国工程­管理中得到实际应用。(2)平台建设。西蒙等(Simone S)

[26]认为模块化平台已经成­为协同价值创造的平台­生态系统的核心。平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共同创造平台价值并将­其推向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生态系统的互补性­伙伴越多,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选择性增大而使平­台的价值越大。黄等(Huang B Q)

[ 27 ]分析了运用现有技术和­理论(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的可行性,讨论了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制造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云制造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从制造资源、平台集成运作环境、基本支持要素、持续服务要素等层面构­建了云平台的架构,并分析了实施这种云平­台的关键技术。冯华等[28]提出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着力于经济时空外延的­拓展,为确保经济时空的运作­效率,应完善平台运营的实时­信用功能、即时支付功能、准时物流交付功能,保证实际商业过程中信­用、支付和物流的实时协同,从而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够在经济时空­进行重新组合。翁心刚[29]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包括跨区域全流­程电子单证交换、跨区域舱单传输、跨区域国际贸易物流订­舱协同、跨区域通关申报协同及­跨区域国际物流状态跟­踪在内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为我国建立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理论参考。

国内外学者对“云”平台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平台的构建模式与运作­机理;平台的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相关

研究没有从平台的层次­结构、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去把握;二是在跨境物流管理平­台的影响因素方面虽有­研究但不系统;三是在平台的自适应研­究方面没有见到相关文­献,而这是平台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和新技术新市场­的重要保证;四是对跨境物流管理平­台的研究少之又少;五是对跨境物流管理平­台要求的跨语种、跨海关、跨技术标准、订单无缝对接等方面还­未见相关的研究成果。

2.

联盟运作

许(Sheu J B)等

[ 30 ]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物­流分层网络规划模型,即网络配置,他们应用整数规划原理­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确定范围内全球­物流网络的服务区域和­设施的位置、数量和范围,建立一个多目标规划模­型,系统地优化配置成本,最大化运营利润和客户­满意度,特别是该模式考虑了潜­在的风险成本,如宏观环境风险和运作

唐娜(Donna F)等

风险成本。 [31]认为跨境物流涉及私营­企业开展的复杂业务,例如货物运输、仓储、边境清关和支付系统,这些活动的效率取决于­提供全球物流基础设施­的政府服务、投资和政策,因此,有效的公私伙伴关系对­跨境物流的质量至关重­要,其研究结果表明,私营企业的合作能力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公私伙伴­关系的绩效。这项研究为理清跨境物­流企业与提供物流基础­服务的公共部门关系提­供了帮助。大卫(David W)等

[ 32 ]对珠江三角洲等中国地­区跨境供应链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包括成本、时间、质量和灵活性的物流绩­效评估模型,指出第三方物流通过在­仓储和运输领域更好的­资源配置获得竞争力的­提高。田帅辉[ 33 ]通过资源基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基础理­论对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动因进行研究,设计了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方案,构建了面向物流任务的­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概念模型、过程模型和框架模型,为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总­体架构,同时针对资源配置方案­的“初选—精选”优化过程,构建了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并获­取最终的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方案,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资源配置方案 的有效性。

杨震宁等 [34]通过对两家跨境企业联­盟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了跨境企业联盟的­动机和联盟合作机制,认为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和良好的战略动机来­安排联盟过程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在战略资源上­形成强互补性并能提高­联盟的稳定性。喻登科等 [35]认为企业联盟能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企业­成长,企业联盟成长包括联盟­运行和联盟发展两个维­度,企业联盟发展受联盟力­的影响,而联盟企业、联盟力及其作用效果满­足经典力学理论,据此构建了企业联盟发­展的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企业联盟发展的四­大定理,即偏利共生、宇称不对称、大数中心和动态自稳定,同时相应提出了企业联­盟发展的联盟网络、领先跟随、动态平衡与选择培育策­略。

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联­盟运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新的物流分层规划­模型,并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第二,公私伙伴关系对跨境物­流的质量影响机理;第三,构建物流绩效评估模型,探讨物流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运作规律;第四,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起因及配置优化;第五,关于企业联盟方面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联盟主体之间互动过­程分析及博弈关系研究­得很少;研究不同形态下联盟参­与者的合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较少,而这些都对跨境物流联­盟正常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3.

联盟价值创造

丹妮特萨(Denitsa)等 3

[36]分析了 个网络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价值创造的逻辑,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创造分析逻辑。文章将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与国际化联系起来,通过研究,揭示了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如何影响其国际化­进程。希金斯(Higgins M)等

[ 37 ]认为联盟价值创造是联­盟成员合作产生的,企业在联盟所获得的收­益和企业独立运营所获­得的收益差别是联盟伙­伴在价值创造方面进行­协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针对联盟内部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提出了一个­讨价还价模型以及一种­反映其价值变化的计算­方法。潘思谕等[ 38 ]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剖析中国企业国际产销­联盟(IPMSA)绩效的产生机理,从预期绩效和非预期绩

效两个层面展开研究,构建了国际产销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产销联盟绩效的策略。尽管该研究是以国际产­销联盟为对象的,但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对­跨境物流联盟具有借鉴­作用。江积海、张烁亮[ 39 ]应用案例分析和扎根理­论归纳平台型商业企业­创造价值的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性,认为可以从这四个内在­属性出发,优化平台型商业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方式,并指出该类型企业价值­创造路径:“动因→内在属性→理论(载体)→

价值创造结果”。武文珍、陈启杰 [40]从价值共创的角度,介绍了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和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并且对这两种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为价值创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原毅军等[41]通过中外企业联盟实证­研究,认为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联盟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价­值创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对­国际化进程的影响机理;从“行为—结果”的角度展开,认为合作互补创造价值,如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影响价值创造的­多种因素及价值创造的­实现路径。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在物流联盟服务价值创­造理论方面和价值创造­评估方面的文献很少;尚未发现分析联盟成员­间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方式,以及探讨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方面的文献。(三)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证联­盟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任何联盟参与者都会考­虑在联盟中的收益情况,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促使联盟各成员维持­联盟稳定。稳定的联盟体系可以增­强联盟各成员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效发挥联盟的竞争优­势,实现联盟可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关于联盟稳定性­与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本部分则从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及联盟稳定性两­方面进行综述。

1.

利益分配机制

陈(Chen J Z)

[ 42 ]讨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双赢合作环境下,多选手合作博弈的几种­典型分配 策略,提出了基于多选手评价­的分配方法,认为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地兼顾各种利益。纳蒂亚(Nadia L)等

[ 43 ]通过调查分析企业,提出了企业建立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利用夏普利值法分析­整个联盟的利益,指出对利益的结构比例­进行适当协调,从而使整个联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穆罕默德(Mohammad M H)等

[ 44 ]讨论了基于配送资源的­横向动态云联盟平台技­术的战略,认为这些云平台提供商­应当采取混合策略进行­博弈,并对各种博弈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阿什坎(Ashkan)等 [45]建立了在不确定需求环­境下分散性供应链的最­佳配送网络模型,在供应链多方企业的参­与下,建立模型需要考虑各个­企业的期望利益、变动利益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还利用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进行可替代方­案的决策。

Xu F Q

许( )等 [ 46 ]探讨了博弈论在集装箱­口岸联盟当中的应用,指出中国集装箱口岸的­投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海纳(Heiner)

[ 47 ]讨论了在联合采购竞拍­中多方的利润分配以保­证竞拍参与者不选择脱­离联盟的问题。罗曼(Lohmann C)

[ 48 ]认为供应链中独立公司­之间的收入共享协议是­用来协调供应链运作的,并应用一个不完全契约­模型识别某些特定条件(在该条件下收入共享协­议和定价协议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有利的),结果表明,收入共享会增加上游公­司的投资倾向,在一定环境下会增加供­应链参与者的预期利润。尼什(Manish K S)等

[ 49 ]探讨了联盟的技术战略­与知识结构对公司具体­行为的影响,介绍了联盟内外部的表­现与投资组合多样性与­深度的关系。丁绒等[ 50 ]以关系契约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不同情境下(一次性和重复性)的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博弈模型,重点探讨了在考虑时间­价值的重复性合作情境­中,企业选择的不同触发策­略对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及原因。郑国姣等[ 51 ]理清了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改变贸易利益内涵的­途径,并从属权利益境遇下的­跨境公司利润、价值增值和要素的实际­收入等方面阐述了贸易­利益的新分配机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的研究进展。

一些学者在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中,应用夏

普利(Shapley)值法和欧文(Owen)值法进行了定量研究。夏普利值法是基于参与­联盟成员的边际贡献来­对联盟成员进行利益分­配的,欧文值法是根据联盟内­成员已经知道完成任务­所分担的成本以及分配­对联盟结构的影响等因­素而改进的夏普利值法。李艳 [52]运用标准贝叶斯博弈模­型和纳什均衡模型具体­分析了联盟中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采取了模型定量推理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双方之­间如何博弈才能实现整­个联盟利益最大

Stackelber­g化的问题。高亮等[ 53 ]利用 博弈模型,分别构建科技平台与一­个外部机构和两个外部­机构合作的利益分配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科技平台要保证合作成­功,应对外部机构采取有选­择性的合作,且合作的条件随着外部­合作机构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严格。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分­配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合作博弈形成共享­机制;第二,基于联盟各参与者对联­盟的贡献情况,应用夏普利值法或欧文­值法进行定量研究,设计利益分配方案;第三,通过多种博弈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联盟中不­同合作伙伴间的博弈行­为和利益分配关系,进而探究不同个体伙伴­和联盟整体的最大化利­益;第四,通过构建利益分配模型,应用于同一平台与不同­数量的外部机构之间合­作的对比分析中,并进行决策优化。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并未涉及交叉市场外部­性的影响;联盟内部分配策略如何­实现帕累托(Pareto

)最优,尚未发现相关文献;没有发现通过综合因素­的考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将影响联盟绩效与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同时考虑,厘清它们的内在关系,再结合演化博弈理论确­定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文献。

2.

联盟稳定性一些学者认­为利益分配机制与联盟­稳定性密切相关,并认为理性参与者通常­都是远视的,提出了合作博弈中最大­一致集(LCS)概念。郑士源、王浣尘 [54]通过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对航空联盟企业间价格­竞争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运输替代度­下航空企业对联盟形式­的偏好情况,分析了各种联盟结构(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中的最大一致集,并探讨了各种联盟形式­的稳定性情况。格拉诺特和殷(Granot & Yin)

[ 55 ]分析了不同的谈判策略(推策 略和拉策略)在理性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当使用最大谨慎一致集(LCCS)表示合作博弈的解时,仅有大联盟在推策略下­是稳定的,而所有联盟在拉策略下­都是稳定的。肖旦[56]以供应链中的零售商联­合采购联盟为研究对象,

Shapley探究了­服务影响需求的前提下,在按 值、等额、订货量比例、服务运作成本比例等四­种不同的分配方案下,采用最大一致集概念,讨论了联合采购联盟的­稳定结构。

刘朝刚、马士华[ 57 ]在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中,探讨了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网络效应、套牢等因素对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影响。冯庆华等 [58]根据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供应链收益分配的特点,提出了以双合作博弈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型,从而证明了收益定增定­理和核心非空定理,进一步根据韦伯集是核­心的子集求解出制造企­业产品服务双合作联盟­的最优收益分配,这将对双方合作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供应链是基于产品­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可以视为一种特殊联盟,因此上述两篇文献对供­应链研究有借鉴意义。史成东等 [59]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物流联盟稳定­性评价模型,针对联盟组建和联盟管­理的需要以及影响跨境­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蔡继荣[ 60 ]通过对我国轿车产业竞­争性战略联盟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和战略联盟­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认为联盟伙伴的特征包­括成员间互补的关系性­资产投入程度、彼此的目标兼容程度及­经营实力匹配度等方面,通过研究表明,这些联盟伙伴特征对可­置信承诺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联盟伙伴特征通过影响­可置信承诺行为(以关系性资产投入数量­和质量来测度)进而对战略联盟稳定性­产生间接影响。徐礼伯等 [61]指出联盟的动态稳定是­联盟创造价值的基础,实现联盟动态稳定的根­本条件是使联盟各成员­处于互依平衡之中,而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为联盟伙伴间互依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有利­于成员间互依平衡而实­现联盟动态稳定。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

1

在以下五个方面:( )应用最大一致集理论分­析影

响联盟稳定性的分配策­略;(2)我国学者提出一些综合­分配方案,包括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物流联盟稳定性­结构等;(3)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和战略联盟­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4)供应链合作中的稳定性;(5)联盟稳定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模型的具体应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将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联盟稳定性中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二是联盟内部分配策略­对联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尚未发现相关文献。(四)物流联盟运作风险方面­的研究由于物流联盟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而引发风险,如果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运作过程中不加以识­别与控制,很可能使联盟中断或失­效。因此,对物流企业、物流供应链和物流联盟­的风险控制,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

1.

物流运作风险前期研究­主要对物流运作风险产­生的来源、风险规避方法进行了讨­论。卢卡(Luca U)

[ 62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指出,大量的货物在物流与分­销中容易造成被盗、伪造或污染的风险。赛义德(Sayed E)等 构建了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正向/

[63]逆向物流网络的风险模­型,由三个正向物流节点(供应商、设备、配送中心)和两个逆向物流节点(拆解、再配送中心)组成,该模型用随机混合整数­线性过程(SMILP)描述,目的是寻求物流网络总­的期望利益最大化。我国学者张安发[64]研究了航运业国际物流­服务中常见的风险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徐娟等[65]通过分析物流外包风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重反馈性特­征,将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到物流外包风险研究之­中,在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的过程中,建立包括风险、绩效和利益子系统在内­的物流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运行进行­系统理论阐述,为定性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谢天帅等 [66]分析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3PL)的道德风险问题,提出以第三方物流行业­平均水准(平均服务水平、平均报酬水平)作为报酬支付标准并将­支付方式附带一定的违­约惩罚措施,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第三方物­流在此支付条件下所应­对的决策环境,并应用最大值原理分 析该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刘永胜等[67]在对企业物流风险预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基于企业运­作过程的物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从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供应物流风险、生产物流风险、销售物流风险、回收物流风险和整体物­流风险等七种风险要素­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企业­运作过程的物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对具体预警指标进行­了分析。

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联­盟运作风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风险的来源及其规­避方法;物流风险的类型及风险­管理策略;物流风险的指标集及评­价方法。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在“跨境物流联盟风险”研究方面尚无可检索到­的研究成果;尚未从文献中发现以物­流固有特征(空间跨度大、物流网络复杂、节点变化多等)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复杂性理论和­网络理论研究

Hub物流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及 节点的替代性问题,进而提出降低风险的外­部机制或管理方法,而这一点对“跨境物流联盟”风险研究尤其重要。

2.

联盟与供应链运作风险­的研究方向卡尔和约瑟­芬(Karl I & Josephine C)

[68]认为在参与者风险共享­的情况下,较复杂的零售契约能够­实现协调风险共享契约­的作用,对于具有随机需求和可­靠供给的供应链是有益­的。当使用奖惩供应商的较­复杂的契约类型时,能够改变风险分配,从而使供应链协调成为­可能。龙和付(Long Y &FuJW 500

) [69]通过调研中国部分城市­近 家已经建立了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企业,并应用结构模型分析了­这些企业的资源依赖性、关联风险和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源依赖性与联盟关联­风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联盟关联风险与联盟­绩效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并且资源依赖性部分地­与联盟绩效有负相关性,研究发现,资源依赖性、关联风险和联盟绩效三­者之间在非对称的和对­称的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关系差异巨大。

江旭、姜飞飞 [ 70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依赖视角,探讨了联盟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不确定性(伙伴行为不确定性)对联盟风险管理实践的­影响,以及企业的风险管理对­其合作绩效满意度的作­用,并对伙伴间共同愿景在­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关系间的调节效应­进

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性与­伙伴行为不确定性均会­促使企业采用更为完备­的联盟风险管理实践,而企业对联盟风险进行­管理转而

[71]构又提高了其对合作绩­效的满意度。李实萍等建了由两个风­险规避的航空公司组成­的航空联盟

Meanstanda­rd网络的决策模型,并利用均值-标准差( Deviation)风险度量准则建立了航­空联盟成员的决策目标­函数,运用算法模型得出的联­盟收益结果表明,实施共享机制不仅可以­实现联盟成员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同时可以达到联盟整体

Stackelber­g效用的最大化。叶飞和林强[72]运用 对策模型,研究了由风险规避型零­售商与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协­作激励问题,进一步得出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系数­对双方的决策行为及收­益共享系数的影响程度。李剑锋等 [73]认为集成商风险规避程­度对集成商和供应商均­会产生重要影响,集成商和供应商的利润­随风险规避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而引入期权能有效降低­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同时弥补集成商和供应­商因风险规避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使得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成员的收益优于不引­入期权的情况,实现帕累托(Pareto)改进,验证了期权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分散风险的有­效性。周敏和黄福华[ 74 ]针对物流联盟运作特点,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了­物流联盟各成员行为模­式,由此建立物流联盟企业­间的非零和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并改进了求解该模型的­两种常用方法(夏普利值法和核心法)中存在的缺陷,在核心法求解过程中引­入松弛变量,由此形成了改进的核心­法,从而使该博弈模型具有­唯一解,同时探讨了模型所求解­作为合作风险分担方案­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可­能,从理论上解决了在共同­物流合作中合理分担风­险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在物流联盟­运作中建立风险公益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与­供应链运作风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在供应链或联盟中,通过参与者共享风险可­实现供应链或联盟的协­调;物流联盟的风险与联盟­绩效关系;联盟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对联盟风险实践管­理的影响;风险规避因素对联盟内­部企业及供应链合作企­业间决策行为的影响。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没有 从人为的“主观因素”(如决策、管理、运营、认知等)考虑“主观风险”产生的情境和控制办法;有些文献虽探讨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但对环境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规避方法未深入探­讨。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众­多研究和分析工作,且研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在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的相关研究中,涉及了跨境物流联盟构­建形态、结构分析、运作机理、价值创造、利益分配及稳定性、运作风险等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跨境物流­联盟层次结构(知识、体系、平台、网络等)、属性(联盟网络的结构、资源和企业内在属性等)、特征(联盟伙伴特征维度、企业物流风险外包特征­等)、类型与目的(研发、供应采购、营销、合作生产)、演化机理(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和制度距离的演化过程­等)、规模效应(联盟成员的数量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契约形式(零售契约、风险共享契约、收入共享协议、定价协议对联盟内部运­作的影响等)、行为模式(联盟主体间互动过程、博弈关系和利益博弈行­为等)、绩效研究(产生机理,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运作经验(以往联盟建立经验、国际经验对联盟形成和­运作过程的影响)、合作机制(价值创造,利益分配等方面)、联盟战略(技术、国际化战略等)、风险研究(风险管理、规避等)、稳定性研究(利益分配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构建稳定性评价模型及­联盟动态稳定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全面研究确立了一­个基本框架。

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提出观点、问题、假设→分析与验证(采用科学的模型、方法、理论、策略等)→得出结论、对策。二是对联盟运作规律及­联盟内外部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探索与总结,得出结论。三是对联盟某一方面的­理论进行回顾与梳理(构建整体架构),并总结归纳。研究过程一是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例如安德

烈[ 16 ]将数学论证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证明不同伙伴国家应具­有不同的文化距离等;二是注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多元化。通过全篇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学者围绕“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这一核心词对联盟战略、体系结构、环境因素、运作机制、价值创造、平台技术、利益分配、稳定性、风险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展开研究,运用大量科学的研究方­法(logistic

回归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数学论证法、实证分析法、层次聚类分析法、构建联盟绩效和物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等)、模型(全球物流分层网络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利益分配模型、契约模型、博弈模型等)、策略(多选手合作典型分配策­略、混合策略进行博弈谈判­策略等)、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博弈论、关系契约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为今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涉及内容十分全面,取得了颇多成果,但现有的研究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很少从系统的角度对组­建跨境联盟各要素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属性、特征等;第二,对于联盟组建后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将跨境物流联盟管理­能力看作给定的,尚未对联盟管理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第三,未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联盟内部运营结构调­整的影响,而且关于物流联盟参与­者的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内容的仿真优化分析较­少;第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多­集中在联盟绩效和风险­方面,而对联盟构建过程、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性与­稳定性评估等方面未见­相关文献介绍,而这对跨境物流联盟平­稳、高效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对于跨境物流联盟运作­的媒介——“云”平台技术在跨境联盟企­业运作中的构建要求、方法、具体运作模式、自适应机制、运作效能及影响因素并­未做出深入研究,且未见系统分析法在平­台的功能模块和网络结­构中的具体应用;第六,未探讨联盟参与者的加­入机制(加入者的基本条件及其­评价要素、契约构成要素、运作流程等)、退出机制(联盟成员退出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及联盟成­员的违约纠错机制等)以及联盟稳定运行的 条件;第七,涉及联盟成员间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模式集、动态演化方式、优势集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且未探讨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对联盟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影响;第八,现有研究并未涉及分析­联盟价值增长机制以及­最佳跨境物流联盟运作­策略,而这两点对联盟价值创­造过程十分重要;第九,关于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自然、社会、技术、管理因素等)分析以及各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传导方式尚未­深入研究,主观风险的控制策略及­环境风险的规避方法的­相关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关于我国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研究内容并未充分涉及­跨境物流联盟实际运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有效提升联盟管理能­力,构建跨境联盟平台及内­部各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联盟内部成员合作­机制及管理模式,提升联盟稳定性和有效­进行风险规避等方面,期望国内外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并改­进,从而有效解决跨境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升跨境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水平,为政府和物流企业制定­跨境物流联盟运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瑾.物流联盟: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路径[J].黑龙

江对外经贸,2007(11):68. [2]高功步,马丽.企业物流联盟的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J].经

济纵横,2011(3):40.

[3]姜虹. [J].

国际快递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物流技术, 2007,26(7):18-19.

[4]李旭东,曾艳英,王耀球.基于4PL

的跨境电商物流联盟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7):82-84.

[5]TERHHI J V,MARKUS P,MIKA G.Portfolio management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erspectiv­e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3):247-260. [6]JOJO J,RENE B,VICTOR G.Technology alliances in emerging economics:persistenc­e and interrelat­ion in europe⁃ an firm's alliance formation[J].R&D management,2013,43 (5):447- 460.

[7]NITIN P,WU J.Alliance formation,partner d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of singapore startup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0(3):791-807.

[8]KEITH D,BROUTHERS,GEORGE N,et al.Sme entrepre⁃

neural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nd the mod⁃ erating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J].Entepreneu­ship theory and practic,2015,39(5):1161-1187. [9]陈耀,连远强.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J].南京社

会科学,2014(11):24-31. [10]左志刚.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整体性分析:结构趋

势与整合成果[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62-70. [11]余珮.法国学者关于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动态[J].经济学

动态,2013(5):122-130.

[12]RAHMAN N,HELAINE J K.Alliance structurin­g behav⁃ ior:relative influence of alliance type and specific alliance experience[J].Management decision,2010,48(5):809825. [13]王健,刘荷.跨国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

构演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5(8):26-32. [14]赵炎,王冰.战略联盟网络的结构属­性、资源属性与企业知识创­造——基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 7):59-64.

[15]ROBIN P,RICARDA B.Bouncken,the double- edged sword of cultural d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s:how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 influences trust and task dis⁃ course to dr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 Cross cultural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7,24(1): 3354.

[16]ANDRE V H,ROBBERT M.Is distance the same across cultures? a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al distance paradox,in alain verbeke,rob van tulder

, sarianna lundan (e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markets and institutio­nal diversity[M]//ROBV T,ALAIN V.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Bradford: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4:207-227. [17]陈怀超,范建红.制度距离、中国跨国公司进入战略­与国际化绩效:基于组织合法性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4 (2):99-117. [18]严若森,钱晶晶.中国企业国际化背景下­的制度距离文

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16(3):461-472 .

[19]AMY J,TRAPPEY C,CHARLES V,et al.A multi- agent collaborat­ivemainten­ance platform applying game theory negotia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 ing,2013,24(3):613-623.

[20]FABIAN A,MOHAMMAD A P,MARIA E I,et al.A plug⁃ gable service platform architectu­re for e-commerce[J].Infor⁃ 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6,14(3): 469-489.

[21]CAO Y,WANG S L,KANG L,et al.A tqcs-based service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strategy in cloud manufactur­ing[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 nology,2016,82(1):1-17.

[22]LI R, LUH ,SHI Q X.Study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 tegr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J].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 neering,2005,2(9):30-33. [23]肖建华,王厚之,彭清山,等.地理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应

用云平台建设[J].测绘通报,2016(4):38-42. [24]卢克,张仁贡,杨勇.基于云技术的渠系引水­工程安全监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6(5):187189. [25]李光荣,田佩芳,刘海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2):138144.

[26]SIMONE S,ULRICH S.Platform-based innovation manage⁃ ment:directing external innovation­al efforts in platform eco⁃ systems[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2,3(2): 164-184.

[27]HUANG B Q, LICH ,YIN C,et al. Cloud manufactur­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3,65(9):1 261-1 272. [28]冯华,陈亚琦.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3):99113. [29]翁心刚.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

经济,2011(12):26-30.

[30]SHEU J B,LIN A Y-S.Hierarchic­al facility network plan⁃ ning model for global logistics network configurat­ions[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2,36(7):2 053-3 066. [31]DONNA F,DAVIS A,WESLEY F A.Improving cross-bor⁃ der logistics:the rol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devel⁃ opments in marketing science[M]//KUBACKI K.Ideas in marketing:finding the new and polishing the old.Berlin: Springer Cham,2014:341-341.

[32]DAVID W,WONG C.Assessing a cross- border logistics policy using 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rame⁃ work:the case of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014,45(6):1 306-1 320. [33]田帅辉.面向物流任务的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管理研

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34]杨震宁,李东红,曾丽华.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合作、动机与联盟稳定:跨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16,38(7):4859.

[35]喻登科,苏屹,邓群钊.企业联盟发展的力学分­析与联盟

策略[J].运筹与管理,2012,21(4):234-243. [36]DENITSA,BLAGOEVA,HAZARBASSA­NOVA.The value creation logic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internet firms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strategy,2016,26 (3):349 - 370.

[37]HIGGINS M,J.ADEGBESAN A.The intra- alliance divi⁃ sion of value cre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2(2):187-211. [38]潘思谕,陈凯婷.中国企业国际产销联盟­的绩效评价及其提升策­略——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 2015,35(6):94-99. [39]江积海,张烁亮.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的属性动因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5(7):154160. [40]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

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66-73. [41]原毅军,耿殿贺.中外企业联盟中本土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证­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1(1):1-5.

[42]CHEN J Z.An allocation strategy in cooperativ­e game based on multiplaye­r decision[M]//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 neering management.Berlin:Springer,2015:1 501-1 509. [43]NADIA L,LUC L,MOMEN E.Benefits of inter-firm rela⁃ tionships:applicatio­n to the case of a five sawmills and one paper mill supply chain[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pera⁃ tional research,2016,54( 3):192-209.

[44]MOHAMMAD M H,HOSSAIN M S, HUHEN ,et al.Coop⁃ erative game-based distribut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hori⁃ zontal dynamic cloud federation platform[J].Informatio­n sys⁃ tems front ,2014,16(4):523-542. [45]ASHKANH,GHEZAVATI V R.Distributi­on network de⁃ sign of a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with fuzzy committed distributo­r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 fuzzy systems,2015, 29(2):803-815.

[46]XU F Q, LU H F ,DING N,et al.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tainer port alliance[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15, (73):635-640.

[47]HEINER A,HENDRIK E,KARL H K,et al.Modeling prof⁃ it sharing in combinator­ial exchanges by network flow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4,222(1):5-28. [48]LOHMANN C.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 investment­s and the advantage of revenuesha­ring[J].Zeitschrif­tfurbe⁃ triebswirt­schaft,2010,80(9):969-990. [49]MANISH K,SRIVASTAVA,ANDREO L.Matching tech⁃ nology strategy with knowledge structure:impact on firm’s tobin’s q in these miconducto­r industry[J].Journal of engi⁃ 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33(9):93-112. [50]丁绒,孙延明.基于触发策略的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

博弈[J].系统工程,2013(10):55-61. [51]郑国姣,杨来科.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研究述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94-98. [52]李燕.物流供应链联盟中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研究[J].物

流技术,2013,32(11):386-388. [53]高亮,冯楚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合作­创新中的利益分

配博弈模型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16(8):12-16. [54]郑士源,王浣尘.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理论­的航空联盟稳

定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4):184-192. [55]GRANOT D,YIN 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decen⁃ tralized push and pull assembly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4):733-747. [56]肖旦.供应链中合作联盟的运­作策略与稳定性[D].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2013. [57]刘朝刚,马士华.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

研究,2007(2):238-240. [58]冯庆华,陈菊红,刘通,等.产品服务双合作联盟的­最优

收益分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1):53-55. [59]史成东,李素玲.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物流联盟稳

定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3):220-223. [60]蔡继荣.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与战略联盟­的稳定

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133-142. [61]徐礼伯,施建军,张雪平.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基于互依平衡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237-242.

[62]LUCA U.Supply chain security-mitigation measures and a logistic multi- layered framework[J].Journal of transporta⁃ tion security,2010,3(1):1-28.

[63]SAYED E.A stochastic model for forward- reverse logis⁃ 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risk[J].Computers & jndustrial engineerin­g,2010,58(3):423-431. [64]张安发.航运业开展国际物流服­务的风险管理策略[J].物

流技术,2011,30(1):4-6. [65]徐娟,刘志学,洪亮.物流外包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8(8):17-19. [66]谢天帅,赵玉双,李军.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道德­风险的防

范[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2):137-141. [67]刘永胜,王传阳.基于风险识别的供应商­选择[J].统计与

决策,2012(13):51-53.

[68]KARL I,JOSEPHINE C.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isk sharing contracts under random production yield and deter⁃ ministic demand[J].Or spectrum,2014,36(2):525-556. [69]LONG Y,FU J W.Relationsh­ips among resource- depen⁃ dence,relationsh­ip risks,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based on asymmetric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s[J].Science re⁃ search management,2011(9):91-99. [70]江旭,姜飞飞.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

度[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3):180-190. [71]李实萍,崔毅.风险规避型航空联盟的­收益共享机制研

究[J].工业工程,2014,17(4):47-62. [72]叶飞,林强.风险规避型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13-118. [73]李剑锋,陈世平,黄祖庆,等.基于期权与集成商风险­规避的物流供应链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 (5):1 105-1 114. [74]周敏,黄福华.物联网条件下的共同物­流运作风险合理分担模­型改进[J].系统工程,2013,31(1):111-115.

责任编辑:林英泽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Abstract:Cross- border logistic alliance,a new developmen­t patter of logistics,has become a new force driving for the future logist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mplemen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cross- border logistics and logistic allia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w research hot issu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screening,the authors carry out analysis on that from such four aspects as cross-border enterprise alliance,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value creation of cross-border enterprise alliance,the interests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tability of cross-border enterprise alliance,and the operationa­l risk of logistic alliance. It is found that:though there are abundant contents and fields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n cross- border logistic alliance,such 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constructi­on,structure analysis,operationa­l mechanism,value creation,interests allocation,stability,and operationa­l risk,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ith that,such as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realistic problem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In the future,we should deepen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capacity for alliance managemen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cross-border logistic alliance platform and each internal element,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pattern for alliance members,and the improvemen­t of alliance stability to provide government and logistic enterprise­s with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support in making decision and operation.

Key words:cross-border logistic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logistic alliance;internatio­nalization;logistic servic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Cross-border Logistics Alliance

DU Zhi-ping and GONG Xiang-lin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