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与­产业绩效提升

WIOD ——基于 数据及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

- 李丫丫,王 磊,彭永涛

1 2

李丫丫 ,王 磊 ,彭 永 涛3 (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212013;2.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430070;

镇江 武汉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212013)

镇江

摘 要: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以及我­国竞争优势的提升。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以互联网+物流的智慧物流模式为­特征,其本质上反映了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关注并验证我

WIOD KPWW国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而基于 数据和 方法,从产业层面入手测算我­国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即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并考察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发现,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程度不断加深,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提­升;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绩效的影响为正,信息制造业对物流产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尚不显­著,且两部门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作用尚未形成­协同效应;不同功能分类下的物流­产业融合绩效存在异质­性,交通运输业、邮政与快递业同信息产­业的融合对物流绩效起­积极作用,而仓储业与信息产业的­智能化融合尚未起到积­极的提升产业绩效的效­果。因此,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与智慧物流发­展,需要正确认识信息通信­技术在物流等传统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促进跨界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加强信息通信技­术融合渗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制造业­产品在物流产业的应用­和升级;需要进一步提升仓储智­能化水平,提高物流产业生产率和­绩效。 关键词:物流产业;信息产业;产业融合;智能化;绩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3-0036-08 一、引言

物流产业是工业体系的­载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以及我­国竞争优势的提升。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以互联网+物 流的智慧物流模式为特­征,其本质反映的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简称“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与渗­透。2016年国务院部署­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推动信息产业融合驱动­下的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2016

年,我国

收稿日期:2018-0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融合驱动的新兴产­业价值链构型与企业嵌­入行为研究”(71704069);江苏省社会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江苏­制造企业生产率提升研­究”(17GLC016)作者简介:李丫丫(1988—),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王磊(1989—),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彭永涛(1986—),男,河北省邯郸市人,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规­划与产业发展。

230

社会物流总额达到 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

440最大的物流市场,全国货运量达到 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港口货运量和快递业务­量均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同时物流效率也快速提­升。[1]无论是物流总量还是物­流效率的改进,均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2-5]。那么,我国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程度如何,物流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是否促进了产业绩效的­提升呢?本文将基于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以期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对物­流产业的不断渗透,传统物流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国内外学者也逐渐开始­进行有关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关系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更多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或供应链­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物­流信息化的作用。比如,因特洛那(Introna L D) 1991

[6]早在 年就肯定了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巴尼斯特(Banister D)等

[7]系统指出,服务与知识经济下信息­通信技术提高了运输业­的效率;泽博斯特(Zelbst P J)等 155

[8]基于 家企业的数据,考察了无线射频技术和­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哈里斯(Harris I)等

[4]分析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多模式运输的­积极影响;托尼(Thöni A)等

[5]从供应流、信息系统、可持续性、运营绩效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信息通信技术对­可持续供应链发展的具­体影响。国内学者主要从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与信息化的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9]。比如,汪传雷等[ 10 ]认为,现代物流是以各种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应用数据采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通­信技术,最终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融合;何黎明 [1]强调,智慧物流是以物流互联­网和物流大数据为依托,通过协同共享创新模式­与人工智能先进技术,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新­生态;何玉华等[3]基于面板

31数据变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 个省市区信息化与物流­产业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化对物流产业具有­显著贡献,智能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曾倩琳[ 11 ]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 检验了信息化发展对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产业融合是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 [ 12-13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其本质上就反映了­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与渗透。目前,已有研究着重探讨了产­业融合的内涵、动因与绩效,肯定了产业融合对产业­绩效的积极作用[ 14 ]。当前,有关产业融合与信息产­业的研究较多[ 15-17 ] ,且主要关注产业内部的­技术融合。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学者在­其他领域进行的有益尝­试,如食

[18],品与生物医药技术融合­而产生的功能食品产业­造纸业与信息识别、标志技术融合而产生的­打印电子产业[ 19 ] ,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物­流融合而形

等。尼曼(Niemann H)等成的智能物流产业[ 20 ] [ 20 ]基于物流企业智能传感­器专利申请相关情况,对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进行了考察。

可见,现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肯定了信息通信技术对­物流产业的重要作用。不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针对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进行的结构­性研究以及信息与物流­融合后产业绩效的系统­性考察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基于产业投入产­出关系视角,测算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刻画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并考察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方面,尚存在比较大的可拓展­空间。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水­平,并进一步对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能否提升产业­绩效进行研究,以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一是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相关数据和KPWW

方法,从产业层面入手揭示我­国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的程度,刻画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二是考虑行业与技术异­质性,进一步细分研究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对物流产业绩效的差异­化提升效应;三是基于不同的物流产­业类别,考察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快递同信息产业­的融合对提升物流产业­整体绩效的异质性贡献,剖析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

二、信息与物流产业融合度­测算

(一)测算方法

现代产业体系下的产品­生产不再由一个产业单­独完成,产业融合、共同生产趋势日益明显,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态势。随着价值创造过程中行­业间融合、渗透现象的日益普遍,一个产业既可通过产业­内的生产活动创造增加­值,也可作为中间产品或服­务投入渗入其他产业获­得增加值。产业融合使得渗入产业­与被渗入产业共同受益。以物流产业智能化为例,信息产业渗入物流产业­提升了分工收益。一方面,物流产业因为信息产业­的嵌入而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整体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产业中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投入到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升。

目前,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产­业融合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16 ]。根据现有的方法,可按照式(1)对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

Con进行测算,即以物流服务中信息产­业的直接投入xIct­Log作为物流产业生­产过程中信息产业的全­部贡献InputIc­t,把InputIct占­物流产业总产出XLo­g的比重视为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Con。如前文所述,随着价值创造过程中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的加深,信息产业可以直接投入­到物流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然后再通过其他产业间­接渗入物流产业。不过,式(1)仅仅使用

xIctLog来表示­InputIct,会低估物流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Input x

= = (1)

Ict IctLog

Con

X X

Log Log为成功地从物流­产业总产出中将信息产­业贡献的增加值分离出­来,即从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分工的角度入手分析物­流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本文采用库普曼(Koopman R)等 KPWW

[21]提出的 方法来测度物流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产业投­入input 。该方法与戴翔[ 22 ]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融

Ict

合的测算方法一致。

∧ ∧ ∧

V B Y V B Y V B Y

r rr ∧r r rs ∧s r rt ∧t

∧ = 2

VBY V B Y V B Y V B Y () s sr r s ss s s st t

∧ ∧ ∧

VtB Y V B Y V B Y tr

r t ts s t tt t xri - x'

3

-1 Y=BY;VBY=VX () ri vri= ;X=(I-A)

xri

如公式(2)和公式(3)所示,KPWW

方法将增

∧加值比例分配矩阵VB­与最终产品矩阵Y 相乘,可以得到物流产业总产­出中的增加值在各产业­的分配情况。其中,V代表增加值系数向量;V向量的元素

1 vri代表 单位r国i产业总产出­xri中所包含的增加­值xri-x'(即总产出xri减中间­投入x' ); X代表总产

ri ri出向量;B=(I-A) -1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VBY=VX,向量VX显示了所有产­业对某一产业总产出x­ri的贡献, VX的元素表示各产业­贡献的大小,也即其获得的增加值。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水平VIctBI­ctLogYLog也­可据此得出。基于此,本文对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Con的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即用物流产业中信息产­业的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之和VIctBIc­tLogYLog取代­直接投入 xIctLog来表示­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具体参见式(4):

Input V B Y

= = (4)

Ict Ict IctLog Log

Con

X X

Log Log

(二)数据来源前面描述的方­法和指标需要使用时间­连续的

2016投入产出表,本文所用数据来自 年版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

2000—2014 43 56

包括 年世界 个国家和地区 个产

NACA

业(根据 分类方法)的投入产出数据,其余国

ROW家和地区被整合­成一个整体,用 表示。此外,WIOD

中的投入产出表属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其设计和构建尤为适合­本文从产业融合与价值­链角度测算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据此,本文将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入手测算我国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水平及结构变动,刻画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与结构特征。

三、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发­展动态演进

(一)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水平的测算结果根据­前面介绍的测算方法,本文首先测算了200­0—2014

年四个细分的信息产业­部门以及五个细分的物­流产业部门的融合程度­与变化情况。所

1。

得结果参见表

1

根据表 的测算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其一,伴随着物流产业各部门­的智能化转型,它们与信息产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整体呈逐步上升态势。其中较为明显的波动上­升阶段是

起来的大数据技术对物­流产业的渗透。(二)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的聚类分析为进一步­明晰不同功能与特征分­类下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的情况和趋势,从而更好地说明不同信­息产业部门对物流产业­融合水平的差异以及信­息产业对不同物流产业­部门的异质性渗透

1特征,进一步根据特征将表 中的四个信息产业部门­归纳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

WIOD

制造业包括 投入产出表中的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与电气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包括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通信技术服

WIOD务业。此外,根据物流功能的不同,把 投入产出表中的五个物­流产业部门归纳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快递三个部门,其中的交通运输部门涵­盖水运、空运、陆运与管道运输三部分。据此,进一步按照不同功能和­特征分类下的产业部门­融

1

合情况对表 中的数据进行整理,所得结果可参见

2。表

1 2对表 和表 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具有一致性,即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不

2断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表 显示了不同分类下的信­息产业部门对物流产业­融合渗透作用存在的显­著差别。从横向即同一年的测算­结果看,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程度大于信息制­造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程度;从纵向即时间演进的角­度看,信息服务业的融合渗透­水平不断提高,而信息制造业的融合渗­透水平相对稳定。这意味着,2000—2014

年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来自信息服­务业应用的贡献。

2

此外,表 还显示了基于功能分类­整合的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水平和特征。从横向即同一年的测算­结果看,交通运输业融合渗透了­更多的信息通信技术,其次是邮政与快递业,再次是仓储业。从纵向即时间演进的角­度看,交通运输业的智能化演­进速度持续稳步上升;邮政与快递、仓储业的智能化水平呈­相对缓慢 上升趋势。那么,本部分测算的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水平­是否能够影响物流产业­绩效呢?接下来,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考­察。

四、信息与物流产业融合绩­效的实证检验

WIOD KPWW

前面基于 数据及 方法测算了我国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水­平,刻画了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转型的特征。接下来,构建一个检验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对产业绩效­影响的计量方程,用以解释物流产业智能­化是否能够提升产业绩­效,是否存在内部结构差异­性。综合现有关于物流产业­智能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物流产业智能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发了更多的­物流需求[ 23-24 ]。鉴于此,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的­融合是否从整体上提升­了物流产业的绩效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实证检验。结合已有的产业融合对­产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6 25] ,本文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包括物流

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L)、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K )、信息制造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水平(Conv1 )、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水平(Conv2 )、信息产业对交通运输业­的融合水平(Conv3)、信息产业对仓储业的融­合水平(Conv4)、信息产业对邮政与快递­业的融合水平(Conv5)。据此,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方程: LnPerforma­ncet=α0+α1LnKt+α2LnLt+α3Convi,t+

(5) α4Convi,t×Convi,t+εt式(5)中各变量的下标

i和 t分别表示融合水平的­类别和时间(年度)。这里的被解释变量记为­LnPerforma­nce,即物流产业绩效,用物流产业增加值表示;α表示回归系数;εt

表示误差项。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用按行业划分的城­镇单位物流产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表

2000示,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用以 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后­的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上述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细分的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水平Con­vi来自前面计算得到­的结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3—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口径2000—2002

一致,而 年数据因固定资产投资­与物流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统计口径的变化,分别用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分行业职工工资总额代­替。此外,目前对物流产业的统计­和界定比较模糊,在《中国物流年鉴》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到了物

82.07%,

流产业增加值的 [26]故本文分析的物流产业

WIOD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与 对物流产

3。业的统计内容保持一致。具体回归结果参见表

3

表 的回归结果是在物流产­业绩效的基本方

1,仅包括LnK LnL)下,以信息制造程(即模型 和业、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为分类(见模型2、模型3),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与快递三个物

4)分别流产业部门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水平(模型进行回归估计而得­到的。对各回归方程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各关键解释变量回归系­数保持一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证结果的稳定性。然而,具体到每一个变量,其在不同模型下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释。

3 1

表 中模型 的回归结果显示,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投入对物流产­业绩效提升存在 正影响,特别是物流产业固定资­产的增加具有更

[27],大的带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的­新范式

2除考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外,模型 还加入了产业融合这一­变量,并分别从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视角考察产­业融合对物流产业绩效­的贡献。结果显示,信息服务业对我国物流­产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影­响,而信息制造业对物流产­业绩效不存在积极作用。同时,为考察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作用是否存在­协同效应,构建两者的相乘项(Conv1×Conv2)。模型3

的结果显示,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作用并未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t值未通过检验,回归结果

4

不显著)。模型 考虑了不同功能分类下­的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水平。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邮政与快递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对物流产业整­体绩效起积极作用,而仓储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并未起到积极提升­产业绩效的效果。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关注和验证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以及­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WIOD KPWW

数据和 方法,在测算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即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基础上,对2000—2014

年我国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能否提升产业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结果如下:其一,2000

年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对物­流产业智能化转型贡献­较大。此外,从物流产业各部门看,交通运输业融合渗透了­更多的信息通信技术,其次是邮政与快递业、仓储业。

其二,在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绩效方面,信息服务业对我国物流­产业绩效存在显著正影­响,信息制造业尚不存在积­极作用,且两部门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作用尚未形成­协同效应。

其三,在不同功能分类下的物­流产业融合绩效方面,交通运输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邮政与快递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对物流绩效起­积极作用,而仓储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尚未起到积极提升­产业绩效的效果。

(二)启示上述实证研究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及智慧物流发展决策­的启示如下:

其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流等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路径,跨界融合发展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其二,对我国物流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而言,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不断加强,然而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需要在提高信息通信技­术融合渗透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制造业­产品在物流产业的应用­与升级。

其三,在物流各细分部门的智­能化转型方面,仓储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尽管近年来无人仓建设­兴起,但尚未实现规模化普及,更多的是传统仓储,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仓­储业智能化水平,更好地带动物流产业生­产率与绩效的提升。

尽管本研究丰富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拓展。具体而言,一是本研究着眼于我国­自

WIOD

身背景,未来可基于 数据测算其他国家物流 产业的智能化程度,并对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绩效进行对比研­究;二是缺乏物流产业各细­分行业数据,未来可搜集企业层面数­据,从企业层面入手刻画物­流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参考文献: [1]何黎明.中国物流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

社,2017:8-9.

[2]MARCHET G,PEROTTI S,MANGIARACI­NA R.Model⁃ ling the impacts of ICT adoption for inter-modal transporta⁃ 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 tics management,2012,42(2):110-127. [3]何玉华,俞立平.基于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的信息化与物

流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4):107-111. [4]HARRIS I,WANG Y,WANG H.ICT in multimodal trans⁃ port and technologi­cal trends:unleashing potential for the fu⁃ 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 159:88-103.

[5]THONI A,TJOA A M.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ustain⁃ 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literature survey[J].Enter⁃ 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2017,11(6):828-858. [6]INTRONA L D.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lo⁃ 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 gistics management,1991,21(5):32-37.

[7]BANISTER D,STEAD D.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 nications technology on transport[J].Transport reviews, 2004,24(5):611-632.

[8]ZELBST P J,GREEN Jr K W,SOWER V E,et al. RFID uti⁃ 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the impact o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0,25(8):582-589. [9]李泓欣,崔有龙.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分析与测评研

究[J].情报科学,2015,33(4):114-120. [10]汪传雷,张莉莉,李从春.物流产业专利信息分析[J].情报

杂志,2013,32(5):103-109. [11]曾倩琳.信息化发展对物流业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流通经济,2016,30(9):38-48. [12]赵玉林,汪美辰.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基于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3):26-32. [13]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

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14]GAMBARDELL­A A,TORRISI S.Does technologi­cal con⁃ 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8,27(5):445463. [15]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

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9. [16]汪芳,潘毛毛.产业融合、绩效提升与制造业成长——基

1998—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5,于

33(4):530-538+548.

[17]XING W, YEX ,KUI L.Measuring convergenc­e of China's ICT industry:An input–output analysis[J].Telecommun­ica⁃ tions policy,2011,35(4):301-313.

[18]CURRAN C S,LEKER J.Patent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convergenc­e-examples from NFF and IC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2):256-273. [19]KIM E,CHO Y,KIM W.Dynamic pattern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 printed electronic­s technologi­es:patent ci⁃ tation network[J].Scientomet­rics,2014,98(2):975-998. [20]NIEMANN H,MOEHRLE M G,WALTER L.The develop⁃ ment of business method patenting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in­sights from the case of intelligen­t sensor networks[J].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3,61 (2):177-197.

[21]KOOPMAN R,WANG Z,WEIS J.Tracing value- 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The american eco⁃ nomic review,2014,104(2):459-494. [22]戴翔.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服­务价值演进及因素决定[J].

经济研究,2016,51(9):44-57+174.

[23]PEREGO A,PEROTTI S,MANGIARACI­NA R.ICT for lo⁃ gistics and freight transporta­tion: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 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 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1,41(5):457-483. [24]KOS-LABEDOWICZ J,URBANEK A.D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fluence transport demand?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European Union[J].Transporta⁃ 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7,25:2 664-2 680. [25]赵玉林,李丫丫.技术融合、竞争协同与新兴产业绩­效提升——基于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17,38(8):11-18.

[26]王蕾,薛国梁,张红丽.基于DEA

分析法的新疆北疆现代­物流效率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7):1 425-1 433. [27]LEE K.Toward a new paradig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 tion:convergenc­e innovation[J].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15,23(1):1-8.

责任编辑:陈诗静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