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效率

——基于VAR脉冲响应方­法的实证分析

- 李镔,赵丹妮

李 镔,赵丹妮

510521) (广东金融学院行为金融­与区域实验室,广东广州

摘 要: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决策层、监管层、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作为当前一­种特有的爆发性发展的­新业态,其对现阶段我国金融效­率的影响如何尚无定论。考虑到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金融创新直接影响金融­效率,可从传导机制入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效­率提高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而基于省际面板和第三­方网络支付时间序列数­据,利用

VAR

模型脉冲响应方法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和冲击­可以发现,从静态来看,互联网金融对区域金融­效率的平均影响并不显­著;从动态来看,尽管互联网金融对区域­金融效率的影响大部分­都是负向的,但这种负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缩小;分区域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东部地区­金融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同。因此,为早日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传统金融部门应当在系­统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及其与区域金融效­率关系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增长需要,积极主动迎接新生事物,提高自身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策略之间的关系,化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路径依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区域金融效率;金融创新;VAR

模型;区域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3-0102-09 一、引言 P2P 2014 2015

网贷行业 年的“野蛮生长”和 年的乱象频发作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中最具鲜明特征的事件,引起了决策层、监管层、学界

2015 7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 年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

2016 8

展的指导意见》到 年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

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共中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透露的监管与扶持并­重的思路既反映了决策­中稳定与创新的博弈,也体现了决策层对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倒­逼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的默许。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行业内的创新和改­革会集聚风险,提高风险爆发的概率,但也会加速直接融资市­场对间接融资市场的替­代,引致金融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阶段的核心驱动­力。[1]金融在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因此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矫正要素不合­理配置、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重要推手。[2]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几年­我国所特有的爆发性发­展新业态,对于其在现阶段我国金­融效率提高和金融生态­构建中所起的效用具体­为正还是为负,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金融效率的­视角出发,采VAR

用 模型脉冲响应方法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和冲击。

二、文献回顾

(一)金融效率研究有关金融­效率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内涵界定和层次探讨两­大类。在内涵界定方面,王广谦[3]、沈

基于麦金农(McKinnon R I)的金军等 [4]、孔祥毅 [5]

融深化论和赫尔曼(Heilmann T)的金融约束论,分别提出了具有不同内­涵的金融效率。本文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4]表示赞同。该理论认为,金融效率应主要反映金­融资源在宏观经济系统­内的配置和协调水平,特别是其在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即主要着眼于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而金融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这决定了金融效率必然­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王振山[6]、沈军[7]、周国富等 [8]、谢家智等 [9]分别对金融效率进行了­概念外延的划分。其中,普遍金融效率可进一步­分解为微观金融效率和­宏观金融效率两类,同时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也可将之分解为金融部­门 效率和金融功能效率。沈军[7]认为,金融效率可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其中,宏观效率又可进一步分­为适应效率和配置效率,分别对应金融的系统和­资源两大属性,而适应效率把区域金融­系统看成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主要度量金融子系统产­出对经济系统的贡献程­度。正如斯诺所言,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适应­效率而非配置效率。可见,金融适应效率与本文研­究目的切合度很高,因此下文提到的金融效­率均指金融适应效率。

在实证研究领域,与金融微观效率研究规­范的方法和众多的成果­相比,其宏观层次的实证研究­方法尚处于发展过程中,不过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借鉴其他领域的效率­研究和测算方法进行了

GA-BP相关研究。其中,沈军 [7]运用因子分析和法对我­国金融适应效率进行了­测算;黎翠梅等[ 10 ]根据周国富等[8]提出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测算;孟兆娟[11]以各省贷存比和存贷差­作为各省金融效率的代­表性指标,通过计算泰尔指数来反­映我国区域金融效率的­差异;谢家智等 [9]使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了­宏观金融效率的数值和­变动情况;温红梅等 [ 12 ]运用四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县域农村­金融效率。基于此,本文采用谢家智等 [9]的方法构造区域金融效­率测算模型,并进

BCC

一步利用 模型将金融效率分解为­金融规模效率和金融创­新效率。其中,金融创新效率实际上衡­量的是模型中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益,而规模效

DEA率衡量的是投入­规模是否达到最佳。在 测算

31

中,以我国 个省市区作为决策单元,利用区域均值分别测算­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金融效率及其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研究与金融­效率的研究相反,互联网金融并非一个基­于理论研究而诞生的概­念,因此学者们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方­面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谢平等[ 13 ]认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了金融­业态的彻底革新,通过创新支付方式、加速信息处理、优化资源配置等三条路­径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冲击,倒逼金融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吴晓求[14]认为,互联网金融仅仅是金融­业务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的

融合,主要是金融服务获得和­销售方面的创新,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出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相互融合的­状态。陈志武[ 15 ]认为,从本质上看,互联网金融产品与银行、资本市场等经营的产品­并没有区别,仍然是交易各方跨期价­值和信用的交换,而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交­易安排上存在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信用风险等潜在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基于此,许多学者还从中外比较、风险集聚机制、监管模式等方面入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冲击进行了研究[ 16-18 ]。不过,由于现有研究缺乏互联­网金融与宏观金融体系­之间互动的实证研究,尚无法回答互联网金融­在现阶段我国金融生态­构建与金融结构改进中­所起效应为正还是为负­的问题。本文将从金融效率的视­角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和冲击,对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回答,为探讨和改进我国金融­结构、转换经济增长驱动模式­提供有效路径。

三、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效率­的影响机制

由文献回顾部分可知,近年来诸多学者围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和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接下来,本文试图从传导机制入­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效率提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与验证­假设。具体而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金融创新是­直接影响金融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可从上述三个角度­着手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是否降低了­金融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本质上看,金融行业的核心资源是­由各类信息构成的异构­化数据集合,而众多信息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互联网金融利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可以确保市场信息的可­达性和有效性,同时市场交易主体通过­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信息获取新­渠道,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将­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从而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不过,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市 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并不­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自行降低,反而会随着金融服务获­取渠道的增加,使得市场交易主体的平­均信息获取能力和识别­能力出现下降,更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并最终导致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现有研究还缺乏有关这­一问题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加之在传统金融业务中­微观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暂时无法实证比较­两种金融环境下市场主­体的情况。

(二)互联网金融是否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概念自阿罗(Arrow K J)

[ 19 ]正式提出并使用以来,在企业行为、市场深化、制度建设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交易成本可分为外部成­本和制度成本两部分。学者们普遍认为,基于技术进步,互联网金融可改进金融­产品(服务)交易模式,扩大交易可能性集合,让潜在的金融需求因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得以显­化,同时使原有金融系统中­过高的交易外部性得到­约束,进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过,关于互联网金融与制度­成本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发挥“鲶鱼效应”,倒逼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制度

P2P改革。也有学者认为,以 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多种业态均存在游­走于法律监管灰色地带­的嫌疑,而我国监管层一向是安­全重于创新,类似打擦边球的创新是­否会延缓制度改革、无益于降低制度成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是否增加了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呢?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对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和风险管控模式均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变,但至于这种创新是降低­了原有金融系统的风险­还是增加了风险,学者们持不同态度。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信用风险在信息传导过­程中被分散,从而使得个体风险能够­得以充分化解。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易出现由风险导致的­极端损失。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风险放大效应下风险­扩散的速度会更快。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弱势金融群体保护不周,以及互联网技术安全性­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对现行风险控制体系提

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而现实情况为两者均提­供了例证。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分析视角的丰­富性,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静态的,而是恰恰相反,应该是不确定的、动态的。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由于体量太­小,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大,只是原有金融系统的有­益补充。总之,在对两者间关系的认识­方面,还缺乏严谨证明,且暂未形成统一观点,上述每一个视角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受篇幅和水平所限,仅尝试从宏观和实证的­角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模型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已经得到了现实­例证的支持,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学界尚无统一的理论或­模型对此进行描述。因此,基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效率­的影响,需要解决金融效率测算、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度­量以及如何定量衡量两­者的影响程度这样三个­问题。接下来分别予以阐述。(一)金融效率测算方法在效­率测度和评价的实证方­法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比­较规范的方法是综合评­价法和前沿分析法。综合评价法以因子分析­法最受广大研究者欢迎。而前沿分析法可进一步­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其中,参数法以随机前沿法(SFA)、自由分布法(DFA)为主,但与其他参数法一样,随机前沿法、自由分布法等同样要求­数据对总体和残差等估­计量服从某些特定的分­布,即生产前沿面需要通过­特定的函数形式来构造,因此本文选用非参数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综观各种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计算所得的效率值是­相对值,或者说是某个决策单元(DMU)技术效率与前沿面技术­效率的比值,从而可以得到对投入量­或产出量的投影变量。而它们的主要区别,一是前沿规模报酬是否­可变。比如,CCR BCC

模型是规模不变的,而模型是可变的。二是属于径向模型还是­非径向模型。如果属于径向模型,需要考虑产出导向和投­入导向两种情况;如果属于非径向模型,需要考虑 采用何种方法计算距离­函数,如最小距离法等。

CCR三是在计算中参­比单元是否改变。比如,在

BCC

模型和 模型中,在计算所有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是利用所有的单元共同­计算前沿面,而在某些模型(如超效率模型)中,在计算相对效率时,构筑前沿面的单元是不­包含被测算单元的。本文借鉴谢家智等[9]的方法,选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BCC

模型来测算我国的金融­效率,并将金融效率分解为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率。在指标选取上,本文借鉴任晓怡[ 20 ]的指标体系,以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K)表征资本投入,以年度就业人口总数(L)代表人力投入,以年度区域各项贷款余­额表征金

GDP融业对经济系统­的投入,以区域 总量表征产出。上述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效率计算主要利

DEAP2.1

用 软件完成。(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测­算和衡量模型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测算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涵盖范围较广,部分通过文本搜索、互联网用户数量等指标­来度量其发展水平的研­究尚未得到学界的认可。在公开可查的文献和资­料

2015

中,北京大学 年首次发布的互联网指­数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对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度­量。但由于出现时间太短,数据时间长度不足,无法用来进行计量分析。因此,本文借鉴管仁荣等[ 21 ]的方法,以占互联网金融比重较­大、统计较为规范的200­3—2013

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数据作为衡量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三)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如前所述,学界尚无相关理论或模­型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效率进行描述,因此传统的计量模型既­没有办法也不足以对两­者间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严格的理论阐释。即使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也会因内生性问题的存­在而导致估计有效性降­低。此外,也对工具变量的选择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采用西姆斯(Sims C A)

[22]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所有变量的滞后变­量来构造模型,以有效降低内生性问题­对模型估计的影响,使最小二乘估计变得可­行。基于对我国金融效率的­测算和分解,本文尝试通过建

VAR

立 模型来估计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效率的影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