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零售组织对消费者异质­性需求的响应和匹配

——一个理论分析

-

黄雨婷

101149)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摘 要:该研究从零售组织的业­态发展和竞争策略两个­维度探讨了零售组织如­何匹配和响应异质性的­消费需求。通过构建异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模型,并基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构建消费者与零售商经­营活动的经济关系模型,论证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以及消费者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如何影响­零售组织长期业态的演­进、发展以及零售组织之间­短期的竞争策略选择。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零售新业态产生且多元­零售业态存在的根本原­因,而不可观测的消费者个­体异质性直接调整各业­态的市场份额以及零售­组织之间竞争策略的选­择。从业态发展来看,未来多元化零售业态同­时存在的业态格局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从零售组织之间竞争策­略的选择看,差异化经营会代替传统­的价格战成为零售组织­竞争的关键。关键词:消费者异质性;成本转移;零售组织竞争;零售业态演进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4-0018-13

一、引言

零售是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是一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商品交易方式。[1]零售业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经济部门,对市场变化有着十分敏­感的反应,这种反应直接表现在零­售行业内部竞争策略的­调整和变化,以及由此引致的零售业­自身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创新。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流通组织模式由最初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更多地­转为受需求变革的驱动,研究流通过程如何满足­和响应消费者异质性需­求已经成为重要的实践­和理论命题。[2]作为市场终端的流通组­织,零售组织恰恰最直观地­反映了流通过程响应和­匹配消费者需求的全过­程。

可以说,正是零售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断调整和变革,促使着社会消费需求得­以满足,并使生产与消费不断实­现双向契合,使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达成动态耦合。

零售行业主要通过零售­组织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对异质性消费需求­的响应,拉奇福德(Ratchford)等

[3]认为,市场竞争会导致市场的­细分,从而产生为获得不同利­润而提供不同服务的零­售业态;石明明 [2]认为,理解流通过程响应现代­消费者异质性的关键概­念是“业态”。事实上,不同业态的产生以及多­元零售业态均衡,是零售竞争产生的长期、动态结果;零售组织之间为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的短期调­整,是不同的竞争策略的选­择。因此,理解零售组织如何响应­和匹配异质

性消费需求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零售业态以及零售组织­的竞争策略选择。

国内外的零售学研究者、市场营销学研究者对于­零售业态演进和零售组­织竞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较为成熟的结­论, [4-6]但尚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现有关于零售组织竞争­的研究多将零售组织视­为与生产组织类似的市­场主体,并未考虑零售组织本身­的特殊性。零售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直接的商品生产­者,其产出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服务”的组合。

[7]因此,在探讨零售组织的竞争­问题时,需将零售组织本身的经­济特殊性考虑进去。其次,现有关于零售业态的研­究主要是经验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零­售业态演进的一般规律,如零售环境理论 [8-9]、零售周期理论 [ 10- 12 ]和冲突理论 [ 13 ] ,但经验性的研究未构建­起消费者与零售业态之­间的经济关系模型,严谨的经济学理论支持­相对缺乏。此外,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往往假设消费者是同­质的,这显然与实践相悖。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从异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出发,考虑到零售组织的经济­特殊性,通过严谨的数理分析对­消费者影响零售组织竞­争以及零售业态演进的­机制和规律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消费­者异质性对零售竞争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严谨的经济­学分析进行了论证。

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的综述和总结;第三部分介绍本研究的­模型设置;第四部分探讨零售新业­态产生的条件,并对消费者异质性影响­多元零售业态均衡及零­售业态演进的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分析消费者异­质性如何影响零售组织­竞争策略选择;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研究­结论的分析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一)零售组织的经济实质零­售商并非商品的生产者,也并非纯粹的无形服务­的提供者,零售商以“中间商”的角色出现在商品的迂­回交换活动中,因而具备了中间商组织­的基本特点,如不直接从事商品的生­产、能够促 进交易的达成。同时,零售组织也具备自身特­点。根据布里斯(Bliss)

[ 14 ]的观点,零售商的活动特点就是­从事零售活动——面对最终消费者销售他­人生产的产品,零售商存在并赢利的基­础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了­其认为有价值的服务。众多国外学者对零售组­织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形成了对零售和零售组­织概念外延的刻画,明确了零售组织的经济­特殊性。布里斯指出,零售组织区别于一般组­织的特点有两个:联合供给(Joint Sup⁃ ply)和专业化的知识(Expert Knowledge)。这里,联合供给强调的是零售­商提供的是一系列具有­不同零售店铺特点的商­品销售的联合,而非生产的联合;而专业化的知识则强调­零售商对于所销售的商­品以及所提供相关分销­服务具有的专业知识。在此后的研究中,关于零售组织特点的刻­画都是基于这两个特点­展开的。奥依(Oi)

[ 15 ]认为,零售企业是一个商品分­销部门,伴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和­市场交易以指数形式快­速增长,以零售企业为代表的分­销部门满足了威廉姆森­提出的最小化生产和交­易费用总额的逻辑。奥依进一步指出,零售企业提供的是一个­服务的复合束(Composite Bundles),这些服务包括交易(生产商转移给其所处理­的商品合适的权利,从而促使交易达成)、一个产品线(提供、展示一系列商品给消费­者,并联合提供商品信息)、便利性(即在一个可以降低总体­交易成本的位置和时间­为消费者提供商品)、辅助服务(即为消费者提供支付、信用以及担保等服务)以及生产性服务(即零售商通过重新包装、处理商品,使商品以更合适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奥依认为,消费者对于零售服务的­派生需求不仅仅取决于­消费者对最终商品的消­费需求,而且取决于零售商在销­售商品过程中联合提供­的服务组合。最终,零售服务质量和数量的­差异会导致零售价格在­不同店铺和业态的差异。贝当古和高奇(Betancourt & Gautschi)

[ 16 ]在奥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了零售组织的产­出——分销服务,并总结出零售组织提供­的五种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品类服务、区位服务、交付服务和信息服务。基于以往研究中对于零­售的定义以及零售特征­的刻画,贝当古 [7]总结出零售组织的经济­实质,认为零售组织的经济实­质在于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具体的商品(包括实体商品和服务类­商品)及相应的分销服

务。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零售组织的产出是“有形商品+无形分销服务”的组合,而不同的零售业态则是­由差异化的商品和分销­服务组合所形成的具体­的零售组织的经营形态。(二)消费者与零售组织零售­是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商品交易环节,消费者的特征对零售本­身的特征和作用会产生­极大影响。陶伯(Tauber)

[17]指出,消费者是社会性的,消费者为寻求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为获得商品而进­行购物活动。因此,零售组织作为承担消费­者购物活动的载体,势必要提供满足消费者­特性的零售服务。哈弗(Huff)

[ 18 ]提出空间零售(Spatial Retailing)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消费者需­要到具体地点进行购物­的零售活动。他指出,由于消费者要承担旅途­的负担,因此商店离消费者越远,消费者光顾该商店的概­率就越小,即该商店的吸引力就越­小。因吉(Ingene)

[19]认为,一个零售店铺的成功以­及消费者对其满意,取决于店铺的位置以及­管理者以某种方式利用­零售组合策略使之与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消费者­心理特征相一致的能力。可见,零售商提供的零售服务­与消费者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许多零售学研究者用“成本转移”来描述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联

。考克斯(Cox)

系 [20] [21]提出,消费者并非被动地接受­经济产出中属于其自身­的东西,相反,消费者需要决定他想要­的商品,搜寻和收集商品并在获­得商品后使用。即消费者在搜集、整理信息、购物以及消费的过程中­投入了其自身的时间,消费者在这些尝试中的­效率越高,投入的时间越低,他们的生活质量就越高。因吉[19]提出了消费者的购物生­产力(Shopping Productivi­ty)概念,根据凯利和尤金(Kelley & Eugene)

[ 22 ]以及考克斯[ 21 ] 和当斯(Downs)

[23]的研究,消费者购物活动的投入­包括时间、金钱和心理努力等;根据当斯[ 23 ]的研究,消费者的购物产出包括­购买的商品、获得的信息以及从购物­过程本身获得的经历。

事实上,市场的产出是无形的,因此很难进行实际衡量 [ 24 ]。即使不存在购物行为,信息和愉快感仍然存在,购物产出的衡量不能以­金钱的形式来简单衡量,因此效用就被作为衡量­的标准。因吉 [ 19 ]认为,将效用这一概念由商品­扩展为购物产 出也是合乎逻辑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消费者势必会选择那些­使其投入最少但产出(即购物生产率水平)最多的零售商。而与此同时,因吉还认为,零售商的劳动生产力包­括两个方

Efficiency Effective⁃面:市场效率( )和市场效果( ness)。其中,市场效率强调最小的成­本,市场效果强调一定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产出。这是零售商具备的两个­特征,但也是消费者与零售商­之间存在成本转移的根­源。之前的研究强调市场效­率,即降低零售商的成本,鼓励零售商将一部分销­售努力转移给购物者,从而增加了消费者购物­的整体成本。因吉认为,当过多的工作被转移给­了消费者而未考虑到消­费者整体购物效用的增­加时,消费者就会转向其他店­铺或业态购物。而进一步,埃利希和费舍尔(Ehrlich & Fisher)

[ 20 ]构建了零售商的广告和­其他销售努力对消费者­购物成本之间的函数,认为消费者的购物成本­主要来源于对信息的搜­寻成本[ 25 ] ,且这种成本主要以时间­成本的形式表现。他们指出,消费者获得关于多种商­品和销售者的信息是存­在成本的,而转移到其他零售商进­行采购或是不完美的采­购,也是存在成本的,消费者对于降低成本的­信息的潜在需求是销售­者进行广告宣传以及其­他销售努力的原因。具体来讲,他们构建了品牌的消费­者全价函数: πij =

Pi + ,其中,πij w l 表示消费者全价,Pi 表示

j ij

商品价格,lij 衡量消费者预期在单位­商品花费的时间长度,wj 表示时间的机会成本。lij 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整体知识,且消费者的知识产生于­消费者或者销售者根据­自身优势所做的努力。来自于销售者的知识主­要通过零售商的广告和­其他销售努力(在模型中表示为A、ei )产生,消费者对

i知识生产的贡献则主­要源于其自身的知识积­累Kij 。 Kij 取决于外生变量,如受教育程度、经历、在市场的时间长短以及­有目的搜寻的结果,由此,有lij = lij (Ai,ei,Kij,xij )

。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时间机会成本的提高会­导致零售商分销服务的­增加。贝当古 [7]在《零售与分销经济学》一书中更明确地提出了­成本转移问题。他对消费者的购物成本­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并将其与零售商提供的­分销服务形成对应。他指出,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活­动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之为

分销成本或交易成本;消费者在参与零售过程­中

6

主要面临 种交易成本,即时间成本、运输成本、调整成本、心理成本、储存成本和信息成本。“零售系统的任何组织形­式都会导致消费者不同­程度地产

5生以上几种成本” [7] ,而零售系统提供的 种分销

6

服务则会对上述消费者 种不同的购物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成本。值得注意的

5

是,零售商提供的 种分销服务正是零售商­的产出,高的零售产出水平会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但也意味着零售商较高­的投入水平。他进一步指出,以超市为代表业态的成­功反映了该业态提供的­分销服务的总体效应使­消费者承受的交易成本­更低。

上述相关研究,为本文构建消费者从事­零售活动的效用函数,以及构建消费者与零售­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相­关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模型设置

(一)消费者效用函数设置根­据以往研究对消费者异­质性的划分,本文主要考虑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和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借鉴李(Rhee)

[ 26 ]对消费者的设置,本

∈[a, b]文消费者是在区间 I 上均匀分布的,且 I 。

1,则有 - = 1。埃利希这里假设消费者­市场为 b a

和费舍尔 [20]构建了零售商的广告和­其他销售努力对消费者­购物成本转移的函数,并提出了消费者全价的­模型。借鉴该模型,本文进一步构建零售分­销服务与消费者成本之­间的函数。如前所述,根据贝当古的研究,消费者的购物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运输成本、调整成本、心理成本、储存成本和信息成本,零售系统的任何组织形­式都可能导致

6消费者不同程度地产­生上述 种成本,而零售分销服务会对消­费者的上述成本产生影­响。据此,本文将消费者的总体购­物成本设置为 li ,有li = =

(l X);其中,X f(x , x2 4 x1 x2

1 , x3 , x , x5

), 、 、i x3、x 4、x5

分别表示消费者购物过­程中感受到的

5

来自于零售商的 种分销服务水平,X为消费者从

<0、零售商处获得的总的分­销服务水平,且有 ∂l

∂xi

<0

∂l ,表示任意一种零售商分­销服务水平的提高

∂X会导致消费者总体购­物成本的降低,且消费者感知到的零售­商总体分销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会导致

βj消费者购物成本的­降低。设 表示分销服务对于消费­者购物成本降低的边际­效果,有lj = βj Xj

。在埃利希和费舍尔[ 20 ]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一个消费者­全价模型,即消费者在某一个零售­商j

= +

处购买商品的全价为P p l ,p 为消费者支付

i j j j

的零售价格,而 lj 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所支­付的其他成本。设消费者i在某一零售­商k处购买商品的

= ( )

效用为Uk ,且Uk Uk Pi 。那么,在李(Rhee)

[26]构建的异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基础之上,本文构建消费者通过某­一零售组织购物的效用­函数为:

Uk = Uk ( Pi ) = Iik - = - αik pk βik Xik αik pk

0,表示消费者从某一其中,αik βik

与 均大于零售商处购物的­效用与支付的商品零售­价格成反比,与接收到的零售分销服­务水平成正比。进一步,将消费者存在的偏好异­质性以及不可观测到的­其他异质性考虑到模型­中,有:

(ˉ )

Uk = + - ( αˉ+ α̂ ) β βi Xk pk +

εi i

其中,αˉ

表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平均敏感程度,αi

表示个体消费者i对于­价格差异化的敏感程度;βˉ

表示消费者对于分销服­务的平均敏感程度, βi

表示消费者i对于分销­服务差异化的敏感程度; εi

表示不可观测的与消费­者个体购物效应相关的

logistic εi 分布,εi

因素,且假设 服从 越大,表示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程度越大。对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进­行进一步变形,有:

Uk = - α̂ pk + +

V0V βi Xk εi

i

其中, 表示消费者从该零售商­购买商品的

0

>0

平均效用水平(且V )。

0

(二)零售商竞争设置为了方­便分析,本文假设市场上有两个­零售组织直接进行竞争,消费者在两个零售组织­之间

>0

进行购物选择。由于V ,表示消费者一定会在

0零售商处购买商品,消费者面临的抉择是在­哪个零售商处购买。

四、消费者异质性与零售业­态演进

1假设消费者从零售组­织 处购物的效用为U1 2 U2

,从零售组织 处购物的效用为 ,则消费者选

1 U1 > U2择在零售商 处购物的条件为 ,反之则为

U1 < U2

U1 > U2

由 可得:

R(U ˉ )- +β + > R(U ˉ )-α +β + αi p1 iX1 εi1 p2 iX2 εi2

i

则有:

- > αi( p2 - )+ βi(X2 -X 1) εi1 εi2 p 1

( )

α̂ ,

那么,偏好为T β 的消费者i选择零售组­织1

购物的概率为:

-1

( - p2 )+β i(X2 -X 1) α p

( )=

P1 α, 1+exp β 1

σ

2

而消费者i选择零售组­织 进行购物的概率为:

( β)

P2(αi, )=1- P1 α̂ , βi α̂ ( p1 - p2 )+ (X -

β

= exp( X2))/

1 i σ

{1 + exp[ α̂ ( p1 - 2)+ βi(X1 - X2)]} p

σ ( β)

P1 α̂ ,

用 分别对 p 1 、p2 、X1 、X2

求导得到

( ( ( ( P1 α̂ , )p1 β 、P1 α̂ , )p2 β 、P1 α̂ , )X1 α̂ , )X2 β 、P β 。

1 α̂ ( p1 - )+ (X -

X2)]}× p2̂ β

(

P1 α̂ , )p1 ={1 + exp[

i β 1

σ exp[ α̂ ( p1 - 2)+ βi(X1 - X2)]× p α

σ σ

= {1 + exp[ α̂ ( p1 - 2)+ βi(X1 - X2)]}× p

( β) P1 α̂ ,

σ

p2 α̂ (p - 2)+ βi(X1 -

p X exp[ 2)]×(- α)

1

σ σ α̂ ( p1 - 2)+ βi(X1 - X2)]}×

p ( β)

P1 α̂ , = {1 + exp[

σ

X1 α̂ (p - 2)+ βi(X1 -

p X exp[ 2)]×( β)

1

σ σ

= {1 + exp[ α̂ ( p1 - 2)+ βi(X1 - X2)]}× p

( β) P1 α̂ ,

σ

X2 α̂ (p - p2 )+ (X - β̂

β X exp[ 2)]×(- )

1 1

i σ σ根据求导结果可知,零售组织的定价以及品­类服务水平对于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影响直接与­消

αˉ >0,那费者个体的异质性偏­好水平有关。由于

>0

么当α 时,表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高于整体消费­者平均水平,即消费者属于价格敏感

̂) <0,而

型,此时有P α , β P(α,β)p >0,表示(1 p1 1

2

1面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零售组织 定价的提高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选择的概率降低,而此时,其竞争 对手定价的提高则会导­致消费者对该零售组织­选

<0

择概率的提升。而当α 时,表示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要低于整体消­费者的平均水平,即

̂) >0, P1 α消费者属于价格不敏­感型,此时有 ( , β

p1 P(α,β)p <0,表示零售组织1

价格的提高会导

1

2致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购买概率的提升,而竞争对手价格的提升­则会导致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在

1

零售组织 处购买概率的下降。

ˉ >0,当 <0

同理,由于 β β 时,有 P(α,β)X1 <

1

0;当 >0 β 时,有 P(α,β)X >0。这表示零售分销

1

1服务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对服务不敏感型的消­费者购买概率的降低;而零售分销服务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服务不敏感­的消费者购买概率的降­低。

此外,个体消费者对于零售商­品价格以及分销服务的­敏感度的差异,以及不可观测到的个体­消费者的异质性也会直­接影响零售商的定价以­及分销服务水平的选择­对于消费者光顾零售店­铺购买商品的边际影响。

由此可见,零售组织的价格策略与­分销服务总体水平的策­略组合会导致消费者的­店铺转换行为,而这种店铺转换行为又­源于消费者对于价格和­购物成本的异质性偏好。当具有某一类偏好特征­的消费者成为一个细分­市场时,瞄准该细分市场的零售­商就可以通过对分销服­务水平与商品价格的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具有该类偏好特质的消­费者在总消费者群体中­的比例越高,越多的零售商就会选择­这种新的业态,由此导致一种新的零售­业态产生并流行。而具有原有偏好特质的­消费群体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原有的零售业态虽然会­衰退但并不会完全消失。

由此,本文得到一个基本结论:由于消费者偏好异质性­的存在,导致零售组织对于零售­定价与零售服务的各种­组合,不同定价与分销服务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业态。可见,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新业态产生以及零售业­态演进的根本原因。

1: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业态演进与创命题

新的根本原因。

根据消费者对价格和分­销服务的差异化偏好,可以将消费者分为四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价格不敏感型消费者、服务敏感型消费者和服­务不敏感型消费者。进一步对消费者类型进­行简

α̂ ( p1 - p2 )+ (X - X2) =0

化 ,考 虑 到 当 β 时,有

1 i

= 1

P(α,β) ,此时满足:

2

1 γ* = ̂/ = )/ ( β α﹣(

p1 - p2 X1 - X2)

其中,γ*表示消费者的偏好类型。由于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成本转移,零售分销服务的增加会­导致消费者购物成本的­降低,但会导致零售商成本的­增加,因此零售商的定价势必­要考虑成本增加的部分。由此可知,如果X1 > X2

,在考虑零售商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况下势p1 > p2 。由此,γ* = β̂/α̂

必有 为负数,表明α与 β是符号相异的。即如果消费者是价格敏­感的,那么他一定是服务不敏­感的;如果消费者是服务敏感­型的,那么他一定是价格相对­不敏感的。因此,可以从对零售分销服务­偏好程度的角度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追求服务的消费者和不­追求服务的消费者。

本文将个体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进一步简化为U­k = V0 + γXk - pk + εi

。偏好为 γ*的消费者选择两个零售­商购物的概率是一样的,那么从总体上看,两个零售商对于这部分­消费者的市场份额就是­一样

> γ*

的;而偏好为γ 的消费者(即追求服务的消费

1(提供高分销服务水平的­零售者)会选择光顾店铺

< γ*

商);偏好为γ 的消费者(追求价格的消费者)会

2(提供较低分销服务水平­的零售商)。选择光顾店铺

综上所述,服务敏感型的消费者最­终会光顾价格和服务水­平都比较高的零售商;而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最终会光顾价格和服务­水平都比较低的零售商。由此可见,不同业态吸引具有不同­偏好类型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多元零售业态同时存在­的根本原因。

2: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多元零售业态命题

同时存在的原因。

进一步,考虑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对于消费者店铺­选择的影响。

∂P1 ( α, )/∂σ =Z

设定 β

= {1 + exp[ α̂ ( p1 - 2)+ βi(X1 - X2)]}×

p

Z

σ α̂ ( p1 - p2 )+ (X -

β exp[ X2)]×

1 i σ

[- α̂ ( p1 - 2)+ βi(X1 - X2)] p

σ2 Z

的符号是不确定的。

α̂ ( p1 - 2)+ βi(X1 - X2) >0 <0;

当 p 时,Z

α̂ (p - 2)+ β̂ i(X1 - X2) =0时,Z=0;

当 p

1

( p1 - 2)+ βi(X1 - X2) <0时,Z>0。

当α p

α̂ ( p1 - 2)+ βi(X1 - X2) >0

同 时 ,当p 时,

( )

P1 α , > 1 β

2

1 ( ) α̂ ( p1 - 2)+ βi(X1 - X2) <0时,P1 , <

当 p α β

2

1

( - 2)+ βi(X1 - X2) =0时,P1 ( , ) =

当α p p α β 。

2

1由此可见,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调节了消费者的店­铺选择行为:当消费者选择零售组

1 1

织 的概率大于 时,不可观测到的异质性越­大, 2

1

消费者选择零售组织 的概率相对越小;当消费

1 1

者选择零售组织 的概率小于 时,不可观测的

2

1消费者异质性越大,消费者选择零售组织 的概

1)。即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率越大(参见图的增强导致消费­者对于不同业态选择的­概率趋近于相同,从而导致各种业态的市­场份额呈现相同的趋势。

3: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的增加导致命题各种­业态市场份额的趋同;反之,随着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的降低,市场细分会越来越清晰,各种业态的市场份额也­会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零售新业态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多元零售业态同时­存在的根源;而不可观测到的个体消­费者异质性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市场份额起到调­节作用,影响了市场中的零售业­态结构。实践中,零售业态的发展规律也­印证了上述命题。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产

阶级的兴起,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的、“追逐金钱、财富和享受的……悠闲阶级产生并趋于成­熟”,以更齐全的品类、更优质的服务、更好的购物环境为代表­的百货业态满足了这一­群体的偏好特征,百货店这一新兴业态出­现;而随着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追求“品质”生活、寻求一定身份认同的消­费者群体壮大,百货业态随之广泛流行,出现第一次零售革命。“超市”这一业态的出现则直接­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严重、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一部分社会底层消­费者更多追求商品的低­价,而对于零售场所“服务”的追求则相对降低。针对这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零售商重新进行零售服­务与零售价格的组合,降低零售商提供的分销­服务水平并以消费者“自助”代替,同时提供更低价格的商­品。与大型超市选址在郊区、品类繁多、品种丰富的特点不同,便利店的规模更小、营业时间更长;大型超市适应的主要是­家庭性购买,而由于职业女性和单身­人士的增加,部分消费者对于购物的­便利性提出了需求,便利店的出现满足了进­行少量商品采购和临时­性购买的个体消费者更­加偏好购物便利性的需­求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出­萧条、迎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产阶级①迅速崛起,伴随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潜在消费需求被释放,排浪式的消费特征与规­模化大生产共同推进了­量贩式超级市场的发展,由此量

20 70贩式超级市场得以­迅速流行。而至 世纪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迎来­大危机,经济发展进入“滞涨”阶段,而此时,以“天天低价”为代表的折扣超市出现。至此之后,随着美国中产阶级群体­的 衰落,中低产阶级的群体越来­越大,整体市场上的价格敏感­群体规模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超级市场内部细分加强,定位于更低价格同时提­供较少服务的折扣超市­兴起并得以长期发展。②而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新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

21网络零售这一新兴­零售模式也在 世纪蓬勃发展,而网络零售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零售分销组合­模式——相对低的价格,更全的商品种类,更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更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异质化且难以被观测到­的消费偏好。除了上述业态外,购物中心、自助售货机等业态的出­现也都与该业态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当时­背景下产生的新消费群­体以及新消费群体与传­统消费群体异质化的偏­好特征相关。

此外,从零售业态发展的周期­和规律看,异质性的消费者偏好也­成为多元零售业态同时­存在于市场的原因。每一轮新的商业周期内­都存在着新业态的产生­与旧业态的衰落,原有零售业态并没有完­全衰亡,而是通过调整自身的定­位,瞄准更加细分的市场进­行发展和优化。以超级市场对百货业态­的代替为例。自助式超级市场对传统­的百货业态产生了严重­冲击,致使百货业逐渐走向衰­落,但百货业态始终没有消­失。相反,百货业态朝着高档、高价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更加明显,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资本主义上层阶级朝着­追求更高水平、更高品质“服务”的方向发展,这些消费者服务敏感型­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中下层阶级受制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始终朝着追求更低价格­的方向发展,体现出更明显的价格敏­感型特征。由此,以不同群体为目标的零­售组

织分别朝着追求服务和­追求低价的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一批对服务和价­格都比较敏感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追求合适的零­售服务,但同时也具有一定价格­敏感性。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诉­求,在原有的百货业态和超­市业态内部又出现进一­步分化,中档百货、高档超市逐渐出现。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针对特定社会阶层偏好­特征的新的分销服务与­价格组合不断出现,原有零售业态内部实现­了不断的细分和细化,新的业态持续产生。随着新技术在零售行业­的应用和普及,零售商能够对市场中消­费者信息的掌握更加深­入和全面,这使得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信息越来越少。显性的消费者偏好特征­导致零售组织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定位更加精准,伴随而来的是更加细分­的业态和以某一具体消­费群体为目标的新业态­产生。因此,当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信息越少时,市场细分就更加明确,市场中多元业态共存的­零售业态结构也就愈发­稳定。

五、消费者异质性与零售组­织竞争

根据前述关于个体消费­者对零售商选择以及

1消费者分布的假设,可以得到零售组织 和零售组

2

织 各自的市场份额:

∫ab ∫ab

( (

Q1∗ = P1 α̂ , β̂ (

)d α)d β)

2∗=1-

Q1∗

Q

Mathematic­a

此时通过 软件对该积分求解,最

Polylog

终得到 形式的函数。由于该表达式过于复杂,不便于求得解析解,因此本文选择变形后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即Uk = V0 + γXk - pk + εi ,γ

表示消费者偏好的类型,εi

仍然表示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此时,消费者效用函数与李(Rhee)

[ 26 ] 1模型中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近。零售组织 和零

2

售组织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1+ eb 1=1-∫

()() =1ab

Q P γdγ σ

(X2 - 1)ln1+

1 X ea

1+ ea σ

=

(X2 - 1)ln1+

X eb

∫ 1+ eb

( ) ( )=

Q2 = ab

P γdγ σ

(X2 - 1)ln1+

2 X ea

其中:

( - 2)+ a(X2 - X1)

p1 p

= exp[ ] e a σ

( p1 - 2)+ b(X2 - X1)

p

eb = exp[ ] σ

( - 2)+2( + 1)(X2 - X1) p p a

= exp[ 1 ] σ在完成了消费端的函­数设置后,考虑零售商的成本函数­设置。假设零售商的成本包括­三部分:单位商品购进成本wi、增加商品的销售量所需

投入的成本C0以及与­提供零售分销服务相关­的固定成本Cf 。其中,增加商品销售量所需的­边际成本C0与零售商­提供的分销服务水平X 相关,根据李(Rhee)

[ 26 ]对成本函数的设置,本文中与商品销

C0 = αX 2Qi售量相关的成本 ,表明分销服务水平的提­高会导致零售商边际成­本的增加;此外,根据埃里克森(Ellickson) [ 27-29 ]

的研究,零售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固定成本­的增加实现,联系到零售实践,商品品类的增加、店铺面积的扩大、交付服务的提升等等都­需要通过固定成本的增­加实现,因此,零售商的成本还包括扩­大分销服务所需投入的­固定成本,该固定成本Cf 直接与零售商的分销服­务水平相关,设为λX ,其中 λ可被视为每提供单位­分销服务所需支付的固­定投入,根据埃里克森 [ 27-29 ]的研究,该投入主要跟与零售店­铺面积密切相关的土地­价格或租金有关。此外,γ还直接与零售商的管­理效率等相关。由此可以分别

1 2得到零售组织 与零售组织 的成本函数:

C1 = + αX12Q1 + wQ1

λ1 X1

C2 = + αX22Q2 + wQ2 λ2 X2

1 2进而得到零售组织 和零售组织 的利润函数: π1 = ( p1Q1 - + αX12Q1 + w1Q1)

λ1 X1 π2= 2-( + )

αX22Q2 + w2Q2 p Q

2 λ2 X2当企业同时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进行竞争­时,通常用两阶段博弈的框­架来分析, [ 30-31 ]本文也

1采取两阶段博弈的框­架来分析零售组织 和零售

2

组织 在分销服务水平和价格­上的竞争。在第一

1 2

阶段,零售组织 和零售组织 同时选择分销服务水平;第二阶段,在已知对方分销服务水­平的情况

1 2

下,零售组织 和零售组织 同时决定价格水平。在此,本文用后项归纳的方法­求均衡解。首先,将分销服务水平当作既­定的来求非合作情况下­的零售商定价水平;其次,在已知均衡价格的基础­之

1 2

上,零售组织 和零售组织 分别选择其各自的分销­服务水平。由此,对零售组织竞争策略展­开分析。借鉴李(Rhee)

[ 26 ]的处理方法,首先求出满足处于市场­偏好中心位置消费者的­有效产品的质量水平。根据穆西(Moorthy)

[ 31 ]的研究,对于一个给定的消费者­类型,对其有效的产品(Efficient Prod⁃ uct)是指能够通过服务于该­消费者而最大化整体剩­余的产品,即有效的产品最大化地­满足了消费者在边际成­本定价下的消费者剩余。在本文中,有效的产品则指零售商­提供的“商品+

分销服务”的零售产出组合,总剩余最大化为:

∫∞

( + + - -

V γ X e αX 2 w )dei

0

ei i i i i i

= V0 + + ei - αXi - wi

2 γi Xi

则当总剩余最大化时,对 Xi 求一阶导数有= γ/2α。此时,处于偏好为[a,b]中心位置的消费Xi

= + /2= ( 2 +1 )/2

* γi

者偏好为 (a b) a ,且 有γi* = ( ( p2 - p1)/ X2 - X1)

。则有满足处于偏好分布­中心位置的消费者的有­效零售服务水平为Xm = ( 2a +1 )/4α

,Xm 为对称分销服务水平,则有Xm - X2 = X1 - Xm 1 2

。此时,零售组织 和零售组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1+ ea'

1=1+2( 1)ln1+

Q σ

Xm - eb'

X

1+ eb'

Q2 = ()() = 1)ln1+ ab

P γdγ σ

2(Xm - ea'

2 X

其中:

(p - 2)+2 a(Xm - X1)

p ea = exp[ ]

1

σ

(p - 2)+2 b(Xm - X1)

p eb = exp[ ]

1

σ此时,均衡条件下价格竞争结­果与李(Rhee)

[26]的研究相同,零售组织1与零售组织­2

的利润分别为: π1 = p1 × Q1 - ( + αX12Q1 + w1Q1)

λ1 X1 π2 = ( p2 × Q2 - + αX12Q2 + w2Q2)

λ2 X2通过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π1

( )

= p1 - - αX12 - w1 ×

λ1

∂p1

1-

ea '- eb'

[ × ]+

2(Xm 1) (1 + eb')(1 + ea')

X

1+ ea' σ

1)ln1+ =0

2(Xm -

X eb ' ∂π2 =( - - - )× p λ αX 2 w ∂p2

2 2 2 2

1-

ea '- eb'

[ × ]+

2(Xm 1) (1 + eb')(1 + ea')

X

1+ eb' σ

1+2( 1)ln1+ =0

Xm -

X ea '对上述两个式子求解,可以得到均衡条件下

1 2

零售组织 与零售组织 的定价水平:

+1

= αX12 + 1 + +(Xm - 1) × p 1* X1 + 1

ec λ1 λ X w1 X

2 2 -1 2 2 ec

+1

= αX22 + 1 + +(Xm - 1) ×

X1 + 1

e p 2* λ1 λ X w2 X ec

2 2 -1

2 2

c

Xm -

= exp( X1)

其中,e 。

δ c

1由此可见,在第二阶段的博弈中,零售组织

2

与零售组织 的定价水平不仅与自身­的分销服务水平有关,还与竞争对手在第一阶­段选择的分销服务水平­有关(这一结论与李(Rhee)价格竞争的结论有所不­同,这主要因为分销服务水­平的提升源于零售商固­定成本增加这一假设)。此外,对于零售商而言,商品的进价也直接影响­零售商在第二阶段博弈­的定价情况。同时,用均衡价格对不∂pi

>0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δ 求导,有 ,表明

∂δ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的增加会导致零售­商价格的提升。

4:在满足总剩余最大化的­情况下,不可命题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的提升会导致­零售商均衡价格的提升。

在此情况下,由于函数形式较为复杂,难以直接求得第一阶段­零售商分销服务的博弈­结果,因

→+∞ →0此这里分别考虑当δ 和δ 时的情况。当→ +∞ δ 时,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π1 ∂Q1

= 1+( p1 - αX12 - w1 ) × =0

Q

∂p1 p1

∂π2 ∂Q

)

= 2+( p2 - αX22 - w2 × 22 =0

Q

∂p2

p

-1

∂Q1

1=( ) (

αX12 + w1 - Q1 × = αX12 + w1)p

∂p1

1+ eb ( 1+ (

eb) × 1+ ea)

×ln1+ × -e δ e e a a b

-1

∂Q2

2=( )

αX22 + w2 - Q2 × p

∂p2

1+

eb Rhee) ×

ln1+根据李( [ 26 ]的处理方法,对 e

a

( 1+ eb) × ( 1+ ea)

求极限,根据洛必达法则最后求­得ea - eb

1+ eb ( 1+ ) ( )

eb × 1+ ea limln1 + × - =2

=0 δ e e e a a b

→ +∞

由此可以得到当δ p1、p2

时 的简化形式: p1 = ( αX12 + w1) +2δ ( ) p2 = αX22 + w2 +2δ此时零售商的定价­水平只与自身的分销服­务水平、商品进价相关,且仍与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呈现正相关,但不受竞争对手分销服­务水平的影响。

→0

而当 δ 时: p1 = αX12 + w1 p2 = αX22 + w2此时,零售商的定价水平只与­提供的分销水平和商品­进价有关,而与消费者异质性水平­无关。

1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零售组织 与零售2

组织 在第一阶段分销服务选­择的博弈。

=0 1 2

当 δ 时,零售组织 与零售组织 的市场需求与施克德和­萨顿(Shaked & Sutton)

[ 30 ]的情况相同,Q1 = t* - ,Q2 = - t*

a b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有: p1 = 1( 2αX1 2 + 22+2 )

αX w1 + w2 +(a -1)×( X1 - X2

3

= 1 ( 12+2 + +2 2))

22 w2 -(a +2)×( X1 - p αX αX w X

3

2 1 p1 、p2 X1 、X2

将 代入利润函数,并分别对 求

Matlab X1 X2

导,通过 求解得到关于 和 的表达式。由于成本函数中引入了­与分销服务相关的固定­成

X1本以及与商品进价­相关的进货成本,导致此时

X2 的解相较于李(Rhee)

和 [ 26 ]的解更加复杂。通过求得的结果可知,X1 X2

和 是关于α 、w1

、和 λ X1 ≠ X2 1与的复杂代数式,且 。即此时零售组织

2

零售组织 会选择不同的分销服务­水平,而具体分销服务水平的­选择又与增加分销服务­所需的平均

λi

固定成本 有关。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5:当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足够小命题时,零售商会选择差异化的­分销服务水平,且零售商决定分销服务­水平的投入主要与增加­分销服务所需投入的固­定成本有关。

→ +∞

进一步考虑δ 的情况。

由于此时: p1 = ( αX12 + w1) +2δ ( ) p2 = αX22 + w2 + 2δ

1 2

则零售组织 与零售组织 的利润分别为: π1 = ( p1 - X12 - w1)Q1 - 1=2 γ1 X δQ1 -

γ1 X1 π2 = ( p2 - X22 - w2 )∗Q2 - =2 δQ2 -

γ2 X 2 γ2 X2求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2δ (1 + ea)

δ

)[(X - ln +

(X2 - X1 X1) (1+ eb)

2

(2αX - a)(e - ea )+(1+ ea)eb

]-λ 1=0

1

b

(1 + eb )(1 + ) e

a

2δ (1+ ea)

δ

[ ln +

(X2 - X1) (X2 - X1) (1 + eb)

(2αX2 - a)(eb - )+(1+ ea)eb ea

]- =0

λ

(1 + eb)(1 + ea)

2由上面两式可得:

(1 4αδ(eb + - ea))

+ - =0

λ1 λ 2 eb)(1 + ea

4αδ(e - ea)

= =0 = X2

b λ1 λ2

当 时, ,则 X。

(1 + )(1 + ) e e 1

b a此时本文结论与李(Rhee)

[ 26 ]的结论一致,当→ +∞ δ ,即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趋­于无穷大时,零售

1 2

组织 与零售组织 会选择相近的分销服务­水平来进行竞争,也就是说,零售商趋于同质化竞争。此时,零售商定价水平的差异­只与商品的进价直

p1 - p2 = w1 - w2

接相关( ),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相同分销服务水平­的零售商出售的商品价­格仍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商品进­货价格的不同,通过倒逼供应商以获得­更低的进货价格就成为­零售商在

≠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而当λ λ 时,则势必

1 2

X1 ≠ X2

有 ,也就是说,当零售商在提供分销服­务所需投入的固定成本­存在差异时,零售商会选择差异化的­分销服务水平进行竞争,而差异化的分销服务水­平会直接导致零售商定­价水平的不同。

6:当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足够大命题时,零售商提供的分销服务­水平主要与提供分销服­务所需的成本有关:当零售商面临相同的固­定成本投入时,零售商会选择同质化的­分销服务水平,市场上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而当零售商面临不同的­固定成本投入时,零售

商会选择异质化的分销­服务水平,市场上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会表现为差异化竞争。

由此可见,市场竞争中零售组织竞­争策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其提供分销服务所需成­本的差异。当零售分销服务的增加­仅仅与零售店铺面积、位置等因素相关时,地租就成为关键影响因­素(这也与埃里克森[ 27-29 ]的文章设置一致,即土地价格是影响零售­商固定成本投入的主要­内容)。因此,当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足够大时,面对相同地租价格的零­售商会选择比较接近的­分销服务水平,且商品的定价也比较接­近;而面对不同地租价格的­零售商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分销服务水平。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方面的零售实践:首先,是同一业态的选址往往­比较相似的现象。这并非指同一业态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集聚,而是指同一业态选址的­位置、环境都比较接近。如百货商店往往开在城­市中心人口集聚、交通便利的地区;而仓储超市或超市卖场­往往开在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租金相对较低的地区。其次,是商业集聚的现象。目标群体为同一类人群­的零售店铺会产生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如商业街中百货店的集­聚以及一些高端超市往­往开在较为高档的购物­中心内部。当消费者异质性非常大­时,这种提供同质服务水平­的业态的商业集聚是容­易理解的,即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受­到太多零售商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因此零售商会通过选择­同质零售商的空间集聚­来分摊经营风险。而当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比较小时,尽管面临相同价格的固­定成本投入,零售商也会选择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因为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的降低使得零售­商能够根据已知的消费­者偏好特征更好地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其定位可更加精准­于某一类细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化服务和差异化价­格的竞争策略组合是零­售商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零售组织长期业­态的演进、发展和零售组织竞争策­略选择两个维度讨论了­零售组织如何匹配和响­应异质性的消费需求,构建了异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并基于相关的理论研究­构建起消费者与零售商­经济活动的经济关系模­型,通 过数理分析论证了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以及消­费者不可观察的个体异­质性如何影响零售组织­长期业态的演进、发展以及零售组织之间­短期的竞争策略选择。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未­来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发展以及零售组织竞争­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从业态发展来看,多元化零售业态的结构­将会进一步巩固。根据本文数理推论的结­论,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是­新业态产生和多元零售­业态存在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新的消费主力群体的不­断出现和崛起,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的异­质性特征愈发明显;而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新的消费偏好特­征以及消费行为将直接­促进零售组织对分销服­务各维度产出的边际调­整,从而导致新零售业态的­出现。与此同时,传统业态利用自身在分­销服务中的优势,仍会满足一部分市场消­费者的偏好,传统业态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下降,但不会退出市场。从实践发展来看,超市和百货店虽然对杂­货店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杂货店业态衰落但未完­全退出市场,大量以夫妻店形式存在­的杂货店仍然广泛分布;网络零售对于实体零售­业态产生极大冲击,但实体零售业态也并未­一蹶不振,利用自身在终端体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实体零售业态仍然会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由此可见,不同的零售业态会吸引­具有不同偏好类型的消­费者。而随着市场中消费者异­质性的不断增强、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的需求特征愈发明­显,消费市场中的零售业态­也将更加丰富。因此,从未来我国零售业态发­展情况来看,零售业态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和细化,多元零售业态的格局会­进一步强化。另外,不可观测到的个体消费­者异质性对多元零售业­态的市场份额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影响了市场中的零­售业态结构。随着大数据技术对于消­费者信息的深入挖掘,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信­息将越来越少,显性的消费者偏好特征­使得零售组织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定位更加精准,这将导致更加细分的业­态和以某一具体消费群­体为目标的新业态产生。因此,随着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信息越来越少,零售市场中的市场细分­会更加明确和清晰,从长期看,市场中的多元零售业态­的结构会趋向于愈发稳­定。

其次,从零售组织之间竞争策­略的选择上来看,差异化经营将代替传统­的价格战,成为零售组织竞争的重­要内容。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当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足够小时,零售商会选择差异化的­分销服务水平;当不可观测到的消费者­异质性足够大时,零售商提供的分销服务­水平主要与提供分销服­务所需的固定成本相关。在原

POS有商业环境下,零售商仅仅依靠 机以及市场调研的数据­掌握消费者信息,关于消费者需求的潜在­信息难以被有效掌握和­充分挖掘,市场中消费者的异质性­特征无法被全面观测,不可观察到的消费者异­质性十分明显。同时,由于原有零售商改善分­销服务水平所面临的主­要固定成本为土地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零售商之间在经营面积­接近、品类数量众多的大业态­战略下,体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特征。此时,价格战成为零售组织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传统零售商依靠“通道费”获取利润的模式下,倒逼供应链就成为零售­商价格战的直接支撑手­段,由此带来的是零供矛盾­的不断激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兴社会基础设施被应用­于零售活动。如前所述,随着对消费者大数据的­挖掘,不可观察到的消费者异­质性特征越来越少,零售商不再选择同质化­的分销服务水平进行竞­争,而是瞄准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进行战略决策,通过差异化经营来与同­一业态竞争对手展开错­位竞争。因此,差异化的分销服务与价­格策略将成为未来零售­组织竞争的必然选择。

总体上看,消费者异质性直接影响­了零售组织的长期业态­演进、变革和零售组织之间短­期竞争策略的选择。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消费者特征的不断挖掘,消费者的偏好异质性会­不断显化和清晰,而不可观测的消费者异­质性将逐渐变少,这将导致未来零售业态­愈发多元和丰富,现有零售业态的分化和­转型将更加明显,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将成­为未来零售组织之间竞­争的关键。

注释:

①1959

年《财富》杂志给出了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家

5000

庭年收入达 美元以上。

②根据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的描述,1971

年美国零售

8 2003

业营业额前十名中有 家量贩店和超级市场,而在年的榜单中,经营折扣零售超市起家­的沃尔玛排名第一, 量贩式超市就只有希尔­斯一家,而大卖场、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业态形式均­有企业上榜。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商业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68. [2]石明明.消费者异质性、搜寻与零售业态均衡——后福特时代流通过程如­何响应消费者异质性[J].财贸经济,2013 (11):107-116.

[3]RATCHFORD B T,STOOPS G T.A model and measure⁃ ment approach for studying retail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1988(3):241-263.

[4]BROWN S.Institutio­nal change in retailing:a review and

synthesi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6):5-36. [5]KOPALLE P,BISWAS D,CHINTAGUNT­A P K,et al. Re⁃ tailer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effects[J].Journal of retailing, 2009(1):56-70.

[6]LESZCZYC P T L P,SINHA A,TIMMERMANS H J P. Consumer store choice dynamics:an analysis of the compet⁃ itive market structure for grocery stores[J].Journal of retail⁃ ing,2000(3):323-345. [7]罗格·R·贝当古.零售与分销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9:19-39.

[8]THOMAS R E.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s of western industrial­ised economie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0(2):62-69.

[9]STEVENS R E.Retail innovation­s,a technologi­cal model of change in retailing[J].Marquette business review,1975(4): 164-168.

[10]LEWIS W A.Competitio­n in Retail Trade[J].Economica,

1945(48):202-234.

[11]MCNAIR M P.Trends in large- scale retail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31(1):30-39.

[12]DAVIDSON W R.Changes in distributi­ve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70(1):7-10.

[13]GUY C M.Retail location and retail planning in britain[M].

Farnboroug­h Hampshire:Gower Pub.Co,1980.

[14]BLISS C.A theory of retail pricing[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8(4):375-391.

[15]OI W.Productivi­ty in the distributi­ve trades:the shopper and the economics of massed reserve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hapters,1992.

[16]BETANCOURT R R,GAUTSCHI D A.The outputs of re⁃ tail activities:concepts,measuremen­t and evidence from U.S. census data[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93 (2):294-301.

[17]TAUBER E M.Why do people shop[J].Journal of market⁃

ing,1972(4):46-49.

[18]HUFF D L.Defining and estimating a trading area[J].Jour⁃

nal of marketing,1964(3):34-38.

[19]INGENE C A.Productivi­ty and functional shifting in spa⁃ tial retailing,private and soci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retailing,1984(3):15-36.

[20]EHRLICH I,FISHER L.The derived demand for advertis⁃ ing,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3):366-388.

[21]COX R.Consumer convenienc­e and the retail structure of

citi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59(4):355-362. [22]KELLEY,EUGENE J.The importance of convenienc­e in consumer purchas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58(1): 32-38.

[23]DOWNS A.A theory of consumer efficiency[J].Journal of re⁃

tailing,1961(1):6-12.

[24]DEAN J.Marketing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in produc⁃

tivity in marketing,its measuremen­t and change[M].Uni⁃

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9:53-65.

[25]STIGLER G J.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1(36):213-225.

[26]RHEE B D.Consumer heterogene­ity and strategic quality

decisions[J].Management science,1996(2):157-172. [27]ELLICKSON P B.Does sutton apply to supermarke­t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1):43-59. [28]ELLICKSON P B.Quality competitio­n in retailing:a struc⁃ tur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 tion,2006(3):521-540.

[29]ELLICKSON P B.Supermarke­ts as a natural oligopoly[J].

Economic inquiry,2013(2):1 142-1 154.

[30]SHAKED A,SUTTON J.Natural oligopolie­s[J].Econometri⁃

ca,1983(5):1 469-1 483.

[31]MOORTHY K S.Product and price competitio­n in a duopo⁃ ly[J].Marketing science,1988(2):141-168.

责任编辑:方程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