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产能利用率测算比较与­产能过剩研究

——基于1996—2015年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

- 夏飞龙

夏飞龙

10248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摘 要:成本函数法是测算产能­利用率使用较多的方法,包括将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产出以及短期成本­曲线

1996—2015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切点产出作为潜在­产出标准。运用 年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分别得到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标准以及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切点标准。结果表明,成本函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之间具有可比­性,根据两种潜在产出标准­得到的产

0.981;成本函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相关系数达0.868;我国制造业的能利用率­的相关系数达规模经济­效应尚有发挥空间;运用产能利用率动态标­准判定产能过剩的结论­与现实更符合,能够揭示我国制造业

1996—2007 2008正面临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 年间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特征,而 年后在政府刺激政策下­表现出逆经济周期的特­征。2008

年的政府刺激政策起到­了延缓产能过剩爆发的­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关键词: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似无相关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7-0071-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似乎刚告别“短缺经济”

Excess Capacity)”时时代,就迎来了“产能过剩(

20 90 21

代。从 世纪 年代中后期到 世纪初,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快速增长,一些行业如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轻型汽车、棉纺织行业都被认为是­产能过剩行业 [1]。按照卢锋 [2]的观点, 2009

年前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但是

[3-4]。学界对产能过剩问题的­认识并没有达成共识产­能过剩会引起企业的成­本(机会成本和实际成

本)上升、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最终削弱产品的竞争力 [5]。从微观上看,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亏­损;从宏观上看,产能过剩将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危害长期经济增长。林毅夫[6]指出,产能过剩对企业盈利、私人部门投资和家庭消­费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造成金融市场­恶性循环。

产能过剩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 [7] ,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和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为化解产能过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①关于产能过剩问题,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收稿日期:2018-06-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供需均衡视角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及­增长要素分析”(16CJL011)作者简介:夏飞龙(1987—),男,江西省永新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和

产能过剩。

如何衡量产能过剩,包括产能过剩的程度和­发展趋势。理论上,产能利用率②是衡量产能过剩最常用、最直接的指标 [8] ,但遗憾的是,不仅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产能利­用率调查体系,、③[9]而且经济学界对产能利­用率测算方面的研究也­不多 [ 10 ] ,这可能是导致政府治理­产能过剩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11 ]。因此,在我国产能过剩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产能利用率调查­研究和发布体系,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应该­重视对产能利用率的研­究,为衡量产能过剩提供必­要的支撑。

产能利用率可分为两大­类:基于调查统计的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和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意­义的产能利用率[12]。学术研究通常采用经济­学意义的产能利用率。国外对产能利用率的研­究比较早,成果丰富。我国学者一般借用国外­的测算方法对我国的产­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但并未将不同测算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性也­未做讨论。基于不同测算方法的假­设条件和界定标准不同,一些学者认为不同方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之间­没有可比性[ 13 ]。然而,巴尔塔吉(Baltagi)等

[ 12 ]认为,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60%等价于经济学方法衡量­的产能利用率100%。学界对不同测算方法得­到的产能利用率有无可­比性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不同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之间的可比­性进行研究。

1996—2015本文的主要贡­献为:第一,测算了年间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为理解我国不同阶段

2008

的产能过剩,特别是 年金融危机后的产能过­剩现象提供数据;第二,比较了不同测算方法和­不同衡量标准得到的产­能利用率,认为不同测算方法和不­同标准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第三,提出了以动态产能利用­率标准衡量产能过剩问­题的方

1996—2015法,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 年间我国产能过剩程度­相吻合;第四,通过不同标准产能利用­率比较,论证了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二、关于产能利用率测算的­文献综述

程俊杰 [ 11 ]指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产能­过剩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是都认可将产能利用­率(CU) [实际产出(Y)/产能(Y*)]作为衡量产能过剩的核­心指标。在测算产能利用率方面,我国学者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方法。另外,在判定产能过剩方面,一些学者在产能利用率­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测算产能利用率的关键­是估算产能,估算产能会遇到很多理­论困难。克莱因(Klein)

[ 14 ]指出,企业产能、产业产能和国民经济产­能的估算在理论上是不­同的。卡斯尔斯(Cassels)

[ 15 ]将产能分为两种:针对固定生产要素的产­能和针对全部生产要素­的产能。一般而言,产能是一个短期概念,是有固定成本(如机器设备、厂房等)限制的潜在产出。根据对产能的不同理解,可将产能利用率分为两­大类: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和经济学意义

1)。的产能利用率(具体见表(一)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是实际产出与工程意义­的产能之比,其中工程意义的产能一­般是指设计生产能力,即在除去正常检修时间­外的最大产出,可通过直接调查方式获­得产能利用率。美国在20 50

世纪 年代末有专门机构和公­司开展产能利用

McGraw-Hill

率测算,其中 就是直接抽样调查行业­中的大企业,公司获得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后,再根据工业增加值加权­确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16]。一些中央银行、经济研究机构也采用直­接调查方式获得产能利­用率,如新西兰技术研究所(New Zea⁃ lan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India)等

[ 11 ]。然而,直接调查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每个被调查者对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概念的­理解也不一致[ 17 ] ,导致直接调查法的应用­受到限制。(二)经济意义的产能利用率­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的经济解释力下降[ 9 ],促使经济学家从理论上­估算产能利用率。经济意义的产能利用率­是指在一定经济学假设­条件下,估算理论上的产能进而­计算的产能利用率。根据经济学假设的不同,大致有三类估算产能利­用率的方法。

1.

基于产能与经济学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估­算

(1)峰值法,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克莱因教授等­开发的方法,根据商业周期波动曲

线上各峰值点的位置(假设产量达到峰值时产­能

100%),再用“过峰趋势技术”把所有时利用率为点的­潜在产出拟合出来,并对设备利用率进行估­计,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峰值­法。菲利普斯(Phllips)

[ 16 ] Wharton School Econometri­cs评析了沃顿指数(由

Unit

提供),阐述了峰值法估算产能­利用率的过程。后续的研究有克莱因(Klein)等

[17]、沈利生 [18]等。峰值法的优点是简单快­捷,但缺点是存在“假峰”问题,如低估潜在产出而高估­产能利用率[ 16 ]。另外,峰值的选取主观性较强。

(2 Shaikh & )协整法,由谢赫和穆杜德(

Moudud)

[19]首次提出,该方法假定潜在产出和­固定资本投入之间具有­长期共同变化的特征,即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并估计了美国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制造业部门产能­利用率。协整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对函数形式进行主观设­定,操作简单,所需数据易得。我国学者程俊杰[ 20 ]利

2001—2012 30

用协整法对 年我国 个省(市区)产

GMM能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动态面板 指出引起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能过剩原因的差­异

1980—2013性。何蕾 [4]利用协整法测度了 年我

36

国 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但是正如温斯顿(Winston)

[ 21 ]指出的,如果充分理解资本利用­率的含义,就会知道资本存量和产­出之间不存在唯一关系。协整法因假设前提而受­到质疑。

(3)其他的数据分析法。全美工业联合会(National Industrial Conference Board

)假设在短期内资本产出­比不变,然后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估算

。福斯(Foss)认为可以把电动机的利­用率产能 [ 16 ]

来代替产能利用率 [19]。龚刚和杨琳假设用电量­和资本服务量之间存在­固定比例关系,进而可估算设备利用率 [10]。王维国和袁捷敏 [22]认为,产能与物质资本存量存­在固定比例关系,并据此估算了

1952—2008

我国 年的产能利用率。德吉兹和特西弗里斯(Dergiades & Tsoulfdis)

[23]认为,实际投资与长期均衡投­资之比可以代替产能利­用率,并利用

投资增长率、利润和信贷三个变量,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方法,估计了14

个欧盟国家的产能利用­率。

2.

基于技术效率最优的估­算(1)生产函数法。在技术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将固定投入生产要素充­分利用时的最大产出作­为产能。生产函数法一般设定生­产函数形式,然后通过计量方法估计­参数,最后得到产能产出。克莱因和普雷斯顿(Klein & Preston)

[ 24 ]首先提出生产函数法,认为可以通过设定生产­函数确定潜在产出作为­产能,进而计算产能利用率。阿特斯(Ar⁃ tus) 1955—1978 8个

[ 25 ]利用生产函数法测算了 年工业化国家的产能,最后得到了产能利用率。余东华和吕逸楠[ 26 ]以光伏产业为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法测度了我国­光伏产业上中下三个环­节的产能利用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用生产函数法估计产­能利用率

[ 27 ]。生产函数法的优点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依据,只需要资本、劳动、产出三个变量的数据,易操作,且可以消除行业间的差­异性[ 28 ] ,但同时也因总生产函

[19]。数的存在性而被人质疑

(2)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既定­的投入要素进行最佳组­合构造前沿面,反映了要素组合与最大­产出的关系。该方法只需考虑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就可估算潜­在产出,所需数据易得,因此受到学者

]。有学者认为,DEA

青睐 [ 29-30 方法估算的只是静

DEA

态产能利用率,并对 方法进行改进。张少华和蒋伟杰 [31]将企业的动态决策过程­加入产能利用

DSBM率的估算,利用冗余的 模型估算产能利用率。SFA

是随机型参数估计的前­沿生产函数法,继承了传统生产函数的­估计方法,即首先确定一个生产函­数形式,并假设随机扰动项包括­随机误差项和技术损失­误差项,然后基于该函数形式对­参

DEA,SFA数进行估计。相对于 考虑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和随机的­生产前沿,而且还可以通过具体生­产函数的参数检验来确­定模型本身设定的合理­性 [32]。技术效率最高的潜在产­出是利用了一切能利用­的技术达到的产出,是“帕累托最优”的产出。

3.

基于经济效率最优的估­算(1)成本函数法。将短期成本曲线最低点­或 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切点产量作为­产能,前者在短期看是最优的,后者在长期看是最优的,两者都是利用短期成本­函数进行估计。纳尔逊(Nelson)

[ 33 ]指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标准是相同的。但基姆(Kim)

[ 34 ]认为最低点标准是不恰­当的。成本函数法的难点在于­成本函数形式的设定。应用最多的两种成本函­数形式是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标准化可变成本­函数[ 10 ] ,且后续研究很多[ 33-36 ]。我国学者也有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8]以短期成本曲线最低点­产量作为潜在产出标准,利用成本函数

28 1998—2008

法估算了 个制造业行业 年的产能利用率。韩国高等 [37]以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切点产量作­为潜在产出标准,利用成本函

25 1999—2008数法估算了我­国 个行业 年的产能利用水平。这两种潜在产能标准的­优点是具有严格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是运用最广泛的估算产­能利用率的方法;缺点是成本函数的形式­难以确定,数据较难获得。

(2)利润函数法。利润函数法认为产能利­用率是实际利润与“影子”利润之比。塞尔格森和斯夸尔斯(Sergerson & Squires)

[ 38-39 ]利用利润函数法对美国­渔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算,并讨论了规制对它的影­响。但是,随着对偶理论的兴起,加上实证的便捷性,利润函数法逐渐被成本­函数法

[11]。

所取代

三、成本函数法产能利用率­测算的理论框架

参考纳尔逊(Nelson) 和格林(Greene)

[ 33 ] [ 40 ]的研究,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假定企业的生产函数是­平滑的,以劳动(L)、能源(F)和原材料(M)作为生产的可变投入要­素,资本(K)作为生产的准固定投入:

= (1) Y f(L,K,F,M,T)

其中,Y表示总产出,L表示劳动数量,K表示资本存量,F表示能源消费量,M表示原材料投入, T表示无形的技术进步。在给定产出的条件下,企业最小化可变成本,那么可变成本函数为:

= C(PF,PL,PM,Y,K,T) (2) VC

其中,VC表示可变成本,PF 表示能源价格,

PL 表示劳动价格,PM表示原材料价格。将(2)式转化成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形式:

= + LnVC β0 β LnP + + +

β LnP βMLnPM F F L L + ( + βY LnY β LnK + + 1

)2 βT T β LnP

2 K FF F 1 + 1 + βLL( LnP )2 ( )2

β LnP 2

L MM M 1 12 2 2 2 + + 1 + βYY( LnY ) βKK( LnK ) β T 2 2 2

TT + β LnP LnP βFM LnPF LnPM +

FL F L βFY LnPF LnY + βFK LnPF LnK + +

βFTTLnPF + + β LnP LnP β LnP LnY LM L M LY L

+ + + β LnP LnK β TLnP β LnP LnY

LK L LT L MY M

+ + + β LnP LnK β TLnP βYK LnYLnK MK M MT M

+ βYT TLnY β TLnK (3)

KT

(3)式分别对 PF 、PL

和 PM 求导,得到每种可变投入所占­成本的份额: SF = ∂LnVC = + βF β LnP + +

β LnP ∂LnP

FF F FL L F

+ + +β 4 β LnP β LnY β LnK T ()

FM M FY FK FT SL = ∂LnVC = + βL β LnP + +

β LnP ∂LnP

LL L FL F L

+ + +β 5 β LnP β LnY β LnK T ()

LM M LY LK LT SM = ∂LnVC =β + + +

β LnP βFM LnPF ∂LnP

M MM M M

+ + +β 6 β LnP β LnY β LnK T () LM L MY MK MT

1,因此要求:因成本份额相加必须为

+ + =1 βF βL βM

+ + = + + β β β β β β FF FL FM FL LL LM = + + β β β

FM LM MM =0 + + =0 β β β FY LY MY

+ + =0 β β β FK LK MK

+ + =0 7 β β β ()

FT LT MT企业的固定成本(TFC)为所投入的资本:

= PK ×K 8 TFC ()其中 PK 为资本的价格。因此,短期的总成本为:

= + PK ×K 9 SRTC VC ()那么,短期平均总成本为:

= + (10) SRATC VC PK K

Y Y以短期平均总成本最­低点时的产出Ym作为­潜

∂SRATC =0

在产出,则

∂Ym 那么:

1 ∂VC - - =0

VC PK K

(11)

∂Ym

Ym Ym2 Ym 2

(3)式对

LnY 求导,得:

m

∂LnVC = + + + +

β β LnY β LnP β LnP

∂LnY

Y YY m FY F LY L m

+ + (12) β LnP βYK LnK βYT T

MY M

又因为:

∂LnVC = ∂VC ×

Y

(13)

m

∂LnY ∂Ym

VC m

联立(11)(12)和(13)式可得:

+ + βY βYY LnYm β LnP + + +

β LnP βMY LnPM

FY F LY L

PK K

+β =1+ ∣Y (14) βYK LnK T

VC =Y

YT

m

由(14)式可得

Y ,但是式子复杂,不能得到解

m

析解,本文采用迭代法求解Y­m 。以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总成本曲

∂SRATC =0, Y0

线的切点产量 作为潜在产出,则

∂K

*那么:

∂VC +

(15)

PK =0

∂K*

3

( )式对 LnK *求导,得:

∂LnVC = + + + +

β β LnK * β LnP β LnP

∂LnK *

K KK FK F LK L

+ + β LnP βYK LnY β T (16)

MK M KT

又因为:

∂LnVC = ∂VC × K*

17 ( )

∂LnK * ∂K * VC联立(15)(16)和(17)式可得:

VC + βK β LnK * + β LnP + βLK LnPL +

K * KK FK F

+ + β LnP βYK LnY β T) + PK =0 (18)

MK M KT

由纳尔逊(Nelson)

[ 33 ]的研究可知,在K *

为实际的固定资本存量­时,可求解(18)式得Y0

。否则,不能得到解析解,亦采用迭代法求解。

四、变量选取、数据说明、模型估计和产能利用率

1996—2015

本文利用 年制造业面板数据,对式(3)、式(4)和式(5)进行联合估计,得到可变成本函数的系­数,然后分别计算两种潜在­产出标准的产能利用率:第一,将各行业估计出的系数­代入

方程(14)中,用迭代法计算最小化平­均总成本标准的潜在产­出Ym ;第二,将估计出的系数代入方­程(18)中,用迭代法计算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

Y0平均成本曲线相切­标准的潜在产出 ;第三,通过产能利用率(CU)=实际产出/产能产出,分别计算两种潜在产出­标准下的产能利用率。(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2012

从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制造业的­分类进行了调整。为了保持一致性,本文选取制造业

25个行业,分别为:1.农副食品加工中前后一­致的业;2.食品制造业;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烟草制品业;5.纺织业;6.纺织服装、服饰业;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9.家具制造业;10.造纸和纸制品业;1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3.石油加工、炼焦和

14.

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5.医药制造业;16.化学纤维制造业;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金属制品业;21.通用设备制造业;22.专用设备制造业;2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5.仪器仪表制造业。本文以产业编号代替各­个具体的产业。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

资本存量(K)与折旧率(δ)

陈诗一 [ 41 ]指出,不能简单地使用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固定资产原­值或者净值数据代替资­本存量,应以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④第一步,计算

t=固定资产原值t工业分­行业折旧率。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t;本年折旧t=累计折旧t-累计折旧 ; t-1

折旧率t=本年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t-1。第二步,计t算全部工业口径的­分行业每年新增实际投­资额。当年价投资t=固定资产原值t-固定资产原值t-1,以

1996 1996

年为基年(本文所有数据均以 年为基年),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投资额进行平

1996

减。⑤第三步,以 年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初始资本存量。第四步,以永续盘存法估算资

t+本存量。资本存量t=可比价全部口径投资额

1-

( 折旧率t)×资本存量t-1。

2.

资本价格PK

持有资本对于厂商有三­种成本:机会成本、折旧和资本价格变化导­致的成本变化, PK = + - ×

(r δ q) q

,其中r为实际利率,利用我q

1996

国 年以来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三至五­年期固定资产贷款加权­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q为资本品的市场购置­价格,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6年=1)来代替, q̇

是资本品市场购置价格­在单位时间的变化率。

3.

劳动投入(L)和劳动价格( PL)本文采用制造业各行业­年末人员数作为衡量劳­动投入L的指标。为了与资本价格保持一­致,将

CPI历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用 指数平减,进而得到

PL(1996年=1)。数据来自历实际劳动价­格指数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工资总额”。

4.

能源投入(E)及能源消费价格( PE)能源种类有很多,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等,本文选取制造业各行业­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的­能源消费量作为各行业­的能源投入E。参

标准煤价格换算公式:1吨原煤=考陈诗一 [ 41 ]

0.714 3

吨标准煤,原煤价格的数据采用“烟煤优混”国内现货价格。2003

年以前的数据采用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估­算,从而得到完整的能源

PE(1996年=1)。

消费价格

5.

原材料投入(M)及原材料价格( PM)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参考陈诗一 [ 41 ]业中间投入+应交所得税,从而得到:工业中间投入=工业总产出-工业增加值+应交增值税。然后从工业中间投入中­扣除能源投入成本,近似得到各行业除去能­源投入部分的原材料投­入成本。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七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指

25数作为原材料价格­的替代变量,将 个行业分别

25归于这七大类,从而得到 个行业的原材料价格

PM(1996年=1)。

指数

6.

可变成本(VC)和产出(Y)可变成本(VC)=工资成本+能源投入成本+原材料投入成本=中间投入+工资成本。产出(Y)为各行业工业总产值,1996

年为基年,分行业出厂价

2016》。2008格指数来自《中国价格统计年鉴 年以后的工业增加值利­用每年的工业增加值率­计算获得,工业增加值率数据来自­中经网。2012

年以后

的工业总产值计算公式­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库存商品期末余额-库存商品期初余额。

7.

技术进步(T)技术进步(T)用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为便于计算,本文选取最简便的索罗­残差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TFP)。任若恩和孙琳琳[ 42 ]指出,测量产业层面的TFP­需要考虑中间投入问题。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假设下,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为Yt = At

K α L β Dγ ,其中Yt 为工业总产值,At 是全要素生产率,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投入,D为中间投入,α、β和γ分别为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的产出­弹性。假设规模报酬不变,那么

+ + =1 α β γ 。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并考

C-D虑一阶序列相关性估­计扩展的 生产函数,然后推算出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二)可变成本函数估计结果

Stata11

本文利用 软件估计成本函数系数。在实际的估计中,采用似无相关模型(SUE),对式(3)、式(4)和式(5)进行联

同时,附加约束条件式(7)以及合估计。⑦

19三个方程中系数之­间的相等关系,共计

2个约束条件。⑧系数结果如表 所示,三个

0.992、0.594回归方程的 R2 分别为 和0.453。大部分参数估计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

25

(三)制造业 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结果

Matlab2014

利用 软件求解潜在产出。第一步,潜在产出Ym 。将表2

中估计程(14)中,利用迭代法求的系数代­入方解,得到平均成本最低点产­量标准的潜在产出Ym 。第二步,潜在产出Y0 2

。将表中估计的系数代入­方程(18)中,用迭代法计算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

Y0曲线相切标准的潜­在产出 。第三步,利用公式产能利用率(CU)=实际产出/潜在产出,分别计算两种潜在产出­标准下的产能利用率 CUm 和 CU0

。本文测算了1996—2015 20 3

年共 年的产能利用率,表

4 2008—2015

和表 分别提供了 年的产能利用率CUm 和CU0(有兴趣的读者可来信索­取其余年份的产能利用­率结果)。全部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是以各产业的总产值­为权重计算得到的产能­利用率平均值。

五、结果分析

(一)CUm 和 CU0

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整体上我国制造业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从­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来­看,CUm 和 CU0

高0.981;对 CUm度线性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达

CU0

和 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的数

= 1.25 × CUm量关系近似为C­U ,在

0

P=0.000

水平上显著。通过线性拟

95%合可知,大部分的值落在 的置信区间内。从对全部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来看,CUm 和CU0

高度趋同, 0.996。通过回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

P=0.000归分析的系数在 水平上显著。因此,两种不同的CU和 CU0

m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同时,纳尔逊 [ 33 ]指出,当

CU0 > CUm 时,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当CU0 < CUm

时,产业规模报酬递减。3 4

由表 和表 知,整体上我国制造业

> CUm

的CU ,说明我国制造业整体

0上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规模经济效应尚有发挥­空间。李旭超等[43]从资源错配视角出发,认为我国企业偏离了最­优规模,未能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另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呈现­高度分散化特征。[ 44-45 ]

(二)成本函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产能利用率­具有可比性,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余淼杰和崔晓敏[ 13 ]指出,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成本­函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企业或行业层面­的产能利用率。根据梁泳梅等[10]对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的分类,本文的估算方法属于成­本函数法。现将本文测算的产能利­用率结果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比较分析, ⑨探讨不同方法之间的可­比性问题。根据纳尔逊[33]的观点,如果两种方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具有高度相关­性,那么这两种结果可以相­互替代,也说明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可比性。

分析结果表明,CUm与CU1(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两者的简

0.868(对 CU0 CU1

单相关系数为 和 进行分析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对CUm 与 CU1

进行回归分析CU1 = 2.26 × CUm得到两者的数量­关系近似为 ,且

P=0.000

在 水平上拒绝零假设。因此,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与成本函数­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是­具有可比性的。结果表明,成本函数法估计的产能­利用率高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结果,数量关系为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用

44%等价于成本函数法中C­Um 100%。

率 的(三)衡量产能过剩的动态判­定标准从预期视角出发,产能过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预期到的产能过­剩。这种产能过剩是企业在­投资时就已经考虑的风­险,是已经预期到的可能的­产能闲置,也是必要的闲置,其动机包括为了应对需­求变化(包括随机和非随机变化),将过剩产能作为满足易­变市场需求的“缓冲器”,可称为预防型产能过剩;将过剩产能作为一种策­略,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可称为策略型产能过剩。[ 46 ]这也是有些学者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正常­现象的原因 [47]。另一类是未预期到的产­能过剩。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投资时无法预见产­能过剩,如突然的经济萧条导致­产品需求大幅下降、替代产品的崛起、新技术的出现等等情况。这种产能过剩会导致产­能闲置,产品价格下降,企业不能收回前期投资­的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平均利润­率下降。一般而言,第一种产能过剩无法消­除,而第二种产能过剩一旦­达到严重的程度,将形成宏观经济风险,甚至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判定产能过剩时,一般会剔除第一种产能

100%作为产能过剩过剩的影­响,不以产能利用率的判定­标准,而是以欧美等国家的经­验产能利用

79%~83%来判定(认定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在率

79% ~83% 79%

之间,产能利用率低于 ,则产能过剩)。然而,在不同时期、国家(地区)和产业,正常的产能利用率也是­不相同的。余淼杰和崔晓敏[13]比较了美国、欧盟、巴西和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产能利用率,发现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时期、国家(地区)和产业的第一种产能过­剩程度并不相同。

1另外,从理论上分析,在图 中,假定一个企业的产能为­YD ,剔除第一种产能过剩,最优产出为YB(一般假定实际产出为最­优产出)。如果产能产出YD和最­优产出YB可以获得,那么产能过剩的标

YB

准应该为CUD =

,即如果产业的实际的产­能利YD 用率小于CU ,那么可以判定该产业存­在产能过

D

剩。然而,因YD难以获取,所以经济学就发展了各­种经济概念的产能。各种产能产出的标准不­同,可能为YA ,也可能为YC ,那么产能过剩的标准为

YB YB

= = 1 >1, CU 或者 CU (由图 易知, CU

YA YC

A C A

CUC <1

)。因此,由不同产能标准计算的­产能利用率以及判定产­能过剩的标准是不同的。为此,我国一些学者为识别产­能过剩提出了

8一些判别标准。卢锋[2]将产能利用率分为 个区间,而且认为不能机械地解­读各区间,静态产能利用率只是产­能过剩的必要条件,还应结合价格走势、财务盈亏、需求增长等多方面情况­综合判断。周劲和付保宗 [48]提出以产能过剩评价体­系来判断产能过剩。然而,这些判定标准的思路都­建立在产能利用率基础­上,这增加了判定的复杂性,使得判断标准的可操作­性下降。

基于此,本文提出动态产能利用­率的判断标准。在市场经济中,相比于持续的产能不足,产能过剩现象更容易发­生。因此有理由假定,如果下期的产能利用率­比当期更低,则可认为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因此,利用本文估算的产能利­用率数据 CUm ,可得到产能利用率的增­长率为

CUm, - CUm,

GCU, = GCU, <0

-1 t t

,如果 ,则存在产能CUm, -1 t t t

1997—1998过剩。根据本文计算的结果,在 年、2002—2003 2008—2009 2014—2015

年、 年和 年间,GCU, 0,说明其间我国制造业总­体存在值小于t

[2]所产能过剩问题。前三个产能过剩时期与­卢锋划定的产能过剩时­期相吻合,同时表明,我国现阶段正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该结果与当下的经济现­状相符,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的政府工作目标,佐证了利用动态判定标­准判断产能过剩的合理­性。

(四)产能利用率与经济周期

1996—2007由相关性分析­知,在 年间,产能利

0.917,用率与经济增长趋势一­致,两者相关系数达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现出顺经济周期的特­征。

2008—2015

而 年之后,产能利用率与经济增长­相背离,两者相关系数为-0.493,经济增长出现下行,而产能利用率却在提升,表现出逆经济周期的特­征。顺周期特征符合市场经­济的常识,在经济高涨时,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开工率高,产能利用率高,反之亦然。但出现逆经济周期的特­征,值得深

2008

思。可能的原因是 年政府为了平稳经济增­长,推出如“四万亿”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措施,使制造业保持着较高的­产能利用率。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速放缓,造成产能利用率与经济­增长率背离。与此同时,刺激政策也导致大量投­资进入制造业领域,使得制造业产能进一步­扩大。然而随着政府刺激计划­逐渐退出,全球经济形势却并未改­观,而政府刺激措施引起的­新增产能导致了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六、结论性评述

1996—本文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测算了

2015

年我国制造业两种不同­潜在产出标准的产能利­用率,得到的结论为:第一,两种不同标准的产能利­用率的相关系0.981,将其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数为

0.868。因此,用率相比较,表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成本函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在数值上,成本函数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大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的产能利用率,关系

CU0 > CUm >

为 CU。

1第二,对两种不同产能利用率­的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整体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未­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其原因可能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分割较严重,地方重复建设 [ 49-50 ]。政府应尽快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大市场。

第三,相对于静态的产能利用­率衡量标准,动态的产能利用率标准­更好地吻合了我国的产­能过剩周期。产能利用率一般情况下­是顺经济周期的,但是在政府刺激下可能­变成逆经济周期。

第四,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利用政府刺激政策解决­产能过剩“治标不治本”,在短期内可以维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但长 期来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因此,政府在利用政策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两者互补长短,合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注释:

①如2002

年《关于制止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势头的意见》、2006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2009

年《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11

年《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2013

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5

年《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来源于中国政府和工信­部官方网站。②在许多文献中,产能利用率、设备利用率和资本利用­率为

同一个概念,本文也不作区分。③目前,只有一些产能利用率的­数据散见于文件和报告­中。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见文献[8]),国家统计局虽然开展了­产能利用率的监测,但并没有发

5 000布系统的统计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的户企业景气扩散指­数中有关于设备能力利­用水平的调查,但这并不是客观的产能­利用率。相比较而言,美国建立了完善的产能­利用率调查体系(见文献[9])。

④2013

年以后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其他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考虑到折旧

0额和投资额不可能为­负数,因此负值用 来替代。⑤由于统计年鉴没有提供­工业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只能使用工业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对工业分行业现价投­资额进行平减。

⑥2008

年以后工业增加值数据­是通过年末累计增加值­率估算的。2012

年后工业总产值计算公­式为:工业总产值=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期末库存商品价值-期初库存商品价值。

⑦因为工资、能源和原材料份额总和­为1,考虑到多重共线

性,因此只取式(4)、式(5)与式(3)进行联立估计。⑧考虑到重工业和轻工业­成本函数的差异,我们参照韩国高等按照­重工业和轻工业将制造­业分成两组的做法(见文献[37]),从产能利用率看,分别估计和整体估计结­果高度正相关;从图形看,两者高度趋同。回归结果也得到

0.79,且在 P=了相同的结论:重工业组的相关系数为

0.004

的水平上拒绝了零假设;轻工业组的相关系数为­0.65,且在P=0.000

的水平上拒绝零假设。为简便起见,本文不进行分组估计,采用整体估计的结果。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产能­利用率来自董敏杰等的­研究(见文献[30]),感谢梁泳梅老师慷慨提­供原始数据,其中,

为数据包络分析法估算­的产能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江小涓,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

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 [2]卢锋.治理产能过剩问题(1999—2009)[C]“. CCER

中国经19次报告会,2009.

济观察”第[3]陈得文.新常态下“去产能”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6(6):

36-41. [4]何蕾.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基于面板

协整方法[J].产业经济研究,2015(2):90-99.

[5]HULYA DAGDEVIREN.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excess capac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 [J].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2016(5):623-641. [6]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2:9.

[7]钟春平,潘黎“.

产能过剩”的误区——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的进展、争议及现实判断[J].经济学动态,2014(3): 35-47.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 (4):1-10.

[9]BERNDT E R,MORRISON C J. Capacity utilizatio­n mea⁃ sures:underlying economic theory and an alternativ­e ap⁃ proac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2):48-52. [10]梁泳梅,董敏杰,张其仔.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一个文

献综述[M].经济管理,2014(11):190-199. [11]程俊杰.产能过剩的研究进展:一个综述视角[J].产业经

济评论,2017(3):70-82.

[12]BALTAGI B H,GRIFFIN J M,VADAL S R. Excess ca⁃ pacity:a permanent characteri­stic of US Airlines?[J].Jour⁃ 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998(6):645-657. [13]余淼杰,崔晓敏.中国的产能过剩及其衡­量方法[J].学术

月刊,2016(12):52-62.

[14]KLEIN L R.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J].Econometri­ca,1960(2):272-286.

[15]CASSELS J M. Excess capacity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 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37(3):426443.

[16]ALMARIN PHILLIPS. An appraisal of measures of capaci⁃

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2):275-292. [17]KLEIN L R,LONG V,GREENSPAN A,et al. Capacity utilizatio­n:concept,measuremen­t,and recent estimates [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73(3):743763. [18]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1999(12):3-6.

[19]SHAIKH A M,MOUDUD J K. Measuring capacity utiliza⁃

tion in OECD countries:a cointegrat­ion method[J].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9):1-19. [20]程俊杰.转型时期中国产能过剩­测度及成因的地区差异

[J].经济学家,2015(3):74-83.

[21]WINSTON G C. The theory of capital utilizatio­n and idle⁃ nes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4(4):1 3011 320. [22]王维国,袁捷敏.我国产能利用率的估算­模型及其应用

[J].统计与决策,2012(20):82-84.

[23]DERGIADES T,TSOULFDIS L. A new method for the es⁃ timation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 dence from 14 EU countries[J].Bulletin of economic re⁃ search,2007(4):361-381.

[24]KLEIN L R,PRESTON R S. Some new results in the mea⁃ sure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1):34-58.

[25]ARTUS J R. Measures of potential output in manufactur­ing for eight industrial countries,1955-78[J].Staff papers(in⁃ 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77(1):1-35. [26]余东华,吕逸楠.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5 (10):53-68.

[27]IM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ff report for the

2012 article IV consultati­on[R].2012. [28]沈坤荣,钦晓双,孙成浩.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测度[J].

产业经济评论,2012(4):1-26.

[29]DIANE P. DUPONT,R. QUENTIN GRAFTON,JAMES KIRKLEY,et al. Capacity utilizatio­n measures and excess capacity in multi- product privatized fishe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2(24):193-210. [30]董敏杰,梁泳梅,张其仔.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行业比

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15(1):84-98. [31]张少华,蒋伟杰.中国的产能过剩:程度测算与行业分布

[J].经济研究,2017(1):89-102. [32]杨振兵,张诚.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的测度与影响因

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5(6):92-109.

[33]NELSON R A. On the measure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9(3):273-286. [34]H YOUN KIM. 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 deter⁃ minants:theory and evidence[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 nization,1999(4):321-339.

[35]MORRISON C J. On 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and mea⁃ surement of optimal capacity utilizatio­n with anticipato­ry expectatio­n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5(2): 295-310.

[36]MORRISON C J. Primal and dual capacity utilizatio­n:an applicatio­n to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the U.S. auto⁃ mobile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

tics,1985(4):312-324. [37]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

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38]KATHLEEN SERGERSON,DALE SQUIRES. Capacity utilizatio­n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s[J].The review of eco⁃ nomics and statistics,1993(1):76-85.

[39]KATHLEEN SERGERSON,DALE SQUIRES. Measure⁃ ment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for maximizing firms[J].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5(47):77-84.

[40]GREENE.计量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50-555. [41]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

经济学(季刊),2011(3):735-776. [42]任若恩,孙琳琳.我国行业层次的TFP­估计:1981—2000

[J].经济学季刊,2009(3):925-950. [43]李旭超,罗德明,金祥荣.资源错置与中国企业规­模分布

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17(2):25-43. [44]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利润­率的关系[J].财经问题研

究,2003(6):21-27. [45]郭树龙,李启航.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动态变化及其

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4(3):25-36. [46]CIARAN DRIVER. Capacity utilisatio­n and excess capaci⁃ ty:theory,evidence,and policy[J].Review of industrial or⁃ ganization,2000(1):69-87. [47]张晓晶.产能过剩并非“洪水猛兽”——兼论当前讨论中

存在的误区[N].学习时报,2006(4):1-3. [48]周劲,付保宗.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体系及在我国工业

领域的表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1(10):58-64. [49]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50]刘瑞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4):21-32.

责任编辑:方程

 ??  ?? 1
表 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及­其特点
1 表 产能利用率测算方法及­其特点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