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 董千里

1978 40

摘 要:自 年改革开放 年来,我国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78—2001

年),主要是企业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所经历的经­营资产、经营组织由市场生存压­力进行的重大变革,物流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始引进外资第三方­物流,在国内物流学者和经营­者相互促进下,研究和探索中国物流业­高级化发展途径;二是模式融合创新阶段(2002—2012年),主要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标志,从业内恐惧“狼来了”到“与狼共舞”,在汲取领先的第三方物­流经营模式优势过程中­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物流业务网络节点布局­由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经营向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转变,并且开始以物流链切入­制造业供应链等多种途­径探索产业发展;三是网链绿色升级阶段(2013

年至今),以党的十八大深化改革­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在信息技术持续更新升­级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下,国内形成的物流链、供应链、供应链集成与关联产业­联动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升级发展过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实用­化,在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技术支撑下,大数据已应用于支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库存和配送战略,当前一部分物流还在继­续向智能化发展,智慧物流也开始进入实­践阶段。中国物流业从正名起步­到高级化发展的路径,不仅可以提炼出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演变方式,而且有助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验证集成场机制,挖掘集成体基于基核与­联接键的信息技术升级,为物流集成、两业联动、产业联动中的物流集成­服务提供网链绿色延伸­持续发展的创新升级动­力,完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

关键词:改革开放;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物流集成;集成场

中图分类号:F259.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物流业高级化以微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和集成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物质技术基础

40作为支撑,加之中国改革开放 年奠定的物流业发展大­环境,不仅形成了促进中国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的内因,而且通过物流业发展内­因与适应市场外因相互­作用,使得信息技术和集成管­理理论成为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的基础 [1-2]。认真总结改

40 30

革开放 年特别是近 年的物流业发展过程不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8-0003-12

难发现,从体制到理念、从制度到模式、从业务到机制,科学技术都在对物流业­高级化发挥着精神激励­和物质支撑作用,并会同其他物质技术基­础支撑物流业发展,对“一带一路”物流业高级化产

40

生影响。改革开放 年,物流业由以单一“点” “线”为基础的零散运作走向­以“网”“链”为基础的集成运作,由资源、功能物流服务走向一体­化的集成物流服务,体现了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是物流高级化发展的主­导过程。

40

改革开放 年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历程,王

文举、何明珂 [3]将其划分为初步开放、加速改革、

[4]将全面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四个时期,丁俊发其划分为探索和­起步、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三­个阶段。本文结合物流高级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特

段(1978—征,将其主要划分为体制改­革探索阶

2001年)、模式融合创新阶段(2002—2012

年)、网链绿色升级阶段(2013

年至今),并与引进模式、模式创新和沿“一带一路”绿色延伸结合起来。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的动­力变革关键是企业(即集成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基­础设施(即基核),发展的创新基础在于技­术设备(即联接键)。无论是物流链、供应链、供应链集成都离不开集­成场的基本范畴,它们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具体的物流业升级关

1联要素及理论模式的­集成场空间分布如图 所示。

物流业处于分割的管理­体制下,涉及的国家部委领导机­构主要有两大系列,其中交通运输系列指以­原交通运输部为主的交­通运输业,物资仓储系列指以原物­资部等为主的仓储配送­业,另外,国家计委是之前的主要­协调部门。这里重点对以交通运输­系列为主展开的物流集­成高级化发展机制进行­探讨,主要采用标志性的事件­与案例进行梳理,说明改

40革开放 年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物流业高级化发展机制,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什

么启示。

二、活力是物流业高级化发­展的源泉

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78—2001

年)的主要特点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有关物流业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对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分级承包、单车承包、单车资产抵押承包等机­制的作用,增强企业生存与发展活­力[6]。经多轮承包(特别是单车风险抵押承­包)以后,绝大多数道路运输企业­货运车辆很少,甚至没有货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小、散、乱、差几乎成了道路货运市­场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道­路货运企业最真实

最准确的写照 [7]。这一阶段物流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引进境外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物流学者和物流­经营者的相互促进下,物流概念在逐步形成,运输、仓储等功能开始集成起­来实现跨界物流服务于­客户,这也成为体制改革中物­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先­锋,物流资源集成、功能集成发展雏形逐步­形成。在此阶段,通过交通运输企业分级­承包经营增强了企业活­力、通过货车风险抵押承包­改变了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营资产、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强化了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发展的微观企业­动力。(一)人才培养、理论提炼

1.

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和­经验是集成体构成

1984的重要要素和­主要决策支撑。根据 年中澳政府达成的协议,以澳大利亚物流企业探­索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为­引子,由国际著名物流企业澳­大利

TNT

亚 公司分批为中国培养高­级运输物流管理人

1986—1991 TNT

才。在 年间,具体由 公司实施高级运输物流­管理培训,由国家计(经)委、交通运输部组织高校、国企和研究机构人员在­境外企业进行实地培训,先后接受培训的有西安­公路学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所、上海长途运输公司等单­位的教师、经理、研究人员和管理干部,他们成为国内较早直接­接受国外物流经验并与­中国物流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提炼与物流实践­的工作者。其实,TNT

当时也在研究欧洲一体­化运输与配送理论[8] ,也在国外物流业务中寻­求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

2.

领先物流理论与国内物­流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拓展物­流业高级化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途径。1995

年交通运输部组织了国­际交通物流研讨会,参会的国外企业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JIT

生产及其物流创立者)与大和运输株式会社(宅急便物流品牌创立者),会议将日方翻译成中文­会议资料的“物的流通”全部改为“物流”。随后,将总结境外物流运作模­式为基本内容的教材投­入到中远货运公司第一­批物流经理在西安公路­学院的培训班使用,后来又在物流经理培训­教材

1999年形成《高级物流学》(Advanced基础­上,于Logistics)专著,明确指出市场需求是物­流高级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价值是物流高级化追求­的目的,集成是物流高级化的核­心概念,信息技术是物流高级化­的核心技术,创新是物流高级化发展­的基 本手段 [2]。对于分割的体制、分散的运作,集成体主导的集成应包­含优化,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物­流业提供了一个基本发­展方向。

3.

领先物流理念融于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开始形成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学科建设体系。物流企业的干部培训为­物流专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一些学校开始建立并面­向市场推广物流集成运­作和高级化发展理念,形成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战略 [9]和经营理念研究成果,并形成了相关

2002的专业方向。这些工作也为教育部 年正式设

2004立物流管理等­本科专业名录与 年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博士专业名录奠定了基­础。高校成为物流业高级化­发展人才后备库和人力­资源基地。(二)引入示范、竞争共存

1.

传统的体制分割、地域分割、业务分割运作

20 80模式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在 世纪 年代我国许多省份就有­国企主导的“坐收天下货”的零担业务,也有支撑这一业务的运­输业务网络,但当时省域之间经济管­理体制分散、信息网络化联系功能弱­小、信息技术集成能力低下,加之企业缺乏活力,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在(国家、集体和个人) “三个一起上”的冲击下,很多零担网络被冲垮,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经营­的专线运输,其中有些业务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当时急需新的物流模式­引导中国物流事业向前­发展。同时,在小散乱差市场竞争的­博弈关系中寻求物流业­务发展机会,也是企业家寻找目标、市场和动力及创新的机­会。

2.

特批境外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引入,提供了面向市场的物流­经营与竞争的示范样本,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演应对过程。1995

年以交通运输部、广东省政府特批方式引­进了第一家外资控股的­新科安达公司及其第三­方物流经营模

1996 12

式,该公司 年 月在广州建立第一个区­域配送中心(RDC),接下来在北京、上海等建立了7个区域­配送中心,2000 7个,2001

年又建了 年再建立10 30

了 个,很快在国内建立了 个配送中心,物流

1 300经营网络覆盖城­市和乡镇超过 个,自行管理

23

超过 万平方米的仓库,为保证服务质量,所有配送中心均采用公­司统一的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其信息系统和物流网络­体系及规模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示范模式,对国内大中型物流企业­借鉴先进的物流模式并­展开物流业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提炼总结适合中国的第­三方物流运作理论与示­范效应。第三方物流的集成体性­质和作用、基核的场源建设和节点­布局、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务中­的深度和广泛应用,为物流企业联接键设计、布局和建设实践起到了­示范作用。随后,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第一家由外资控股的新­科安达第三方物流在国­内的运作模式,以及天地物流等中外合­资物流企业在中国汽车­等专项物流领域的运营­模式,都为中国带来了第三方­物流运作的先进模式。

(三)政策引路,集成发展

1. 2001 12

中国是 年 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事先的预演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推动,促进了先进物流理念的­传播,国内外物流领域领先的­理论、战略、经营方式等新体验和理­论总结,在“入世”前就已经融入当时具有­领先理念的物流著作中[1]。例如,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在的长安大学)举办的中远第一期物流­经理干部培训班,交通运输部及下属单位­多次在北京、西安举行的国际交通物­流研讨会(1995年)、国际货物快运研讨会(2000

年)等,加之2001

年六部委《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在政府政策方面为物流­业发展理论与实践起到­了促进政策激励高级化­的政策势能作用。2.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了物流业务网络化发展,物流信息平台成为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间境外物流企业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开始经­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多­数运输(物流)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因缺乏活力在市场竞争­中被冲垮,有的企业开始向第三方­物流、集成物流服务商等角色­转变,使得物流节点网络布局­和物流集成经营组织形­式也经历了从“点”“线”物流向“网”“链”物流的物流链发展过程;从分散的人工运作操控­为主向机械化、信息化、电子化并用数字化作业­操控为特点的综合运营­体系方向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道路运输产业科技化­中的作用,使得道路运输业向物流­集成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方向产生了重­大变化,并推动运输组织向物流­运营组织变革,引导道路运输向集装箱­化、多式联运和物流集

[10]。成服务、运营网络化、组织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3.

要想富先修路,想快富修高速,激活了改革 开放初期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的活力。

1984 2017从 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

13.65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 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时­间、效率和质量的理念变革,在改革开放中激发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仅创造了物流业发展­的道路、运营和管理的外界环境­条件,而且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特别是促进了车辆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改变了车辆“缺重少轻”局面,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物流、公路和道路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地支持了线型设施、通信信息和组织管理的­发展[11] ,为物流(基础设施网、电子信息网、物流业务网、物流监控网)网络化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竞争是物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

模式融合创新阶段(2002—2012

年)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特征,从以往恐惧“狼来了”到物流企业开始“与狼共舞”,有战略意识的物流企业­从原来“点”的经营开始注意“网”的建设[ 12 ]。在此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网­络布局的意识和作用是­不同的。在外资第三方物流经营­模式及市场竞争中的示­范带动下,物流业务网络节点由东­向西逐步在全国布局,并且在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经营模­式带动下,物流基地呈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网络分布,以支持物流业务向不同­方向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境外物流企业也在择机­收购国内拥有比较完善­网络的民营物流企业,以便尽快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一)基地场源,物流集聚

1.

从孤立基核到网络关系­基核,品牌成为最重要的场源­建设内容。基核是复合场源的载体,是集成体主导物流业发­展的根据地。物流基核首先通过物流­基地、节点表现出来,必要的土地是重要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加之基地的场源建设,都对物流服务品牌、质量、效率和绩效等有重要影­响,而准备出售物流网络的­民营物流企业主要关注­前者。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外资物流企业­控股期限的到来,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开始­建立局部网络经营体系,也有一些已初步形成物­流网络的民营物流企业­被外资物流(控股)企业收购。国有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开

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市场竞争,在中外物流企业博弈竞­争过程中,有的专项物流企业经历­了与外资企业合资、分离和独立经营的过程,形成了物流中国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2.

从服务业性质认识和发­展物流业。物流业是服务业,必须有服务对象才能实­现服务价值,而物流基核、基核与基核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稳定业务关系的­基础。2009 3

年 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

号)对应对金融危机的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重大支持。从服务业性质认识和发­展物流业,组织起来的物流链应当­切入供应链[9]之中,形成的网链结构仍是供­应链,或称之为供应链集成。

3.

专用、共用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功能分别成为不同­集成体关注的重点,从资源整合、功能整合走向链条整合[12]。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分为­微观(企业)和宏观(区域)两个层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利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方式,是运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处理好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不同主体对­区域物流信息需求及社­会物流资源整合的要求,构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利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物流资源整合的方式,有利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利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模式[13]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综合信息平台设计中强­调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必­须吸收集成物流服务商­的供应链方案设计、一体化管理和咨询能力,这样才能利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能力,最终实现第三方物流提­供

[13]。商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思路和实际运作模式(二)模式竞择,网链集成1.模式创新机制支持物流­链理念形成。在引入境外第三方物流­服务支持企业物流外包­前提下,在第三方物流模式基础­上还形成了集成物流服­务模式的博弈 [12 14]。国内企业借鉴国外先进­的

,经营理念和模式,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形成­更接地气的物流经营模­式,建立起多元模式竞争与­选择机制。重点体现在物流服务业­务不同行业的专业物流­模式上,形成了汽车物流、冷链物流、危货物流、农产品物流、果业物流等多种专业模­式。安吉天地物流在多年合­资经营中形成了典型的­汽车成品车物流模式,其汽车成品车物流在公­路、水路和铁路多式联运物­流过程中实现了良好配­合,为其向高品质服务水 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本土化运作基础。

2. 1+3

支持制造业供应链的 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创新[ 12 ]。海尔物流在体制上是集­权式,运作上则形成采购、仓储及运输三大部分,对内部物流进行全面整­合,平台搭建好后再通过招­投标方式外包给第三方­物流[ 15 ] ,形成“一流三网”“三个及时”(及时采购、及时配送、及时分拨)物流模式。

2000

美的 年前物流管理采用分权­式体制,各事业部自行安排自己­本部产品的物流活动(包括仓储运输),2000

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安得­物流公司(其集团物流管理结构相­当于集权式[ 15 )致力于做真]正的第三方物流,即不仅解决国内各事业­部资源浪费、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而且期望造就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安得物流建立了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入厂物流、传统商业物流以及逆向­物流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生产前后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通­过简单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功能与企业资源对接,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需求、供给、物流、信息流共享,通过安得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控制。信息化助力智慧物流链,美的通过把原先各事业­部分散的仓储运输资源­整合交给安得物流,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物­流网络。另外,物流链切入供应链,形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集成+因特网+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物流,也是这一阶段的特点。通汇物流就是以第三方­物流的零部件管理信息­系统与即时物流管理技­术切入陕汽重卡的卡车­制造过程,很好地实现了两业联动。

3.

重视社会物流的集成物­流管理商模式,为无车承运人机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安泰达物流是由中远物­流、广州科龙、无锡小天鹅三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专注于为家电及消费电­子类客户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定位于“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确保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其操作模式可以用“一个信息平台整合运输、仓储两个系统,实现物流、信息和资金三个顺畅流­动和四个考核”来概括。安泰达对家电业的物流­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优势在于集中各股东­的物流资源,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实现流程优化,进而节省客户的总体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安泰达采取流行的物流­资源重组方法,让社会化物流为制造生­产过程腾出更多精力来­改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中心区知识工作者过劳­状况的研究中,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量­表,如对工作特性的测量参­考了卡拉塞克的负荷——控制模型及其所衍生的­工作内容问卷,对过劳状况的测量主要­参考了哥本哈根量表以­及德国社会学家西格里­斯特的工作压力模型,基于实证分析,该研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缓解知识工作­者过劳的对策建议。孟续铎等[19]就企业员工的过劳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借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对被调查对象的过劳情­况进行评价,构建了推—拉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企业员工过劳­的原因。樊明等[20]也采用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量表评价劳动者­的过劳程度,基于因变量方差分解法,对导致过劳因素的贡献­进行估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四)我国学者对于快递员群­体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快递­员这一群体,对快递员的生活与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赵莉、刘仕豪 [ 21 ]对快递员的生存状况与­角色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快递员的收入消­费、居住情况、休闲娱乐、从业年限、日工作量、社会保险、社会支持、自我角色认同和社会角­色认同等问题,指出经济收入是快递员­选择这一职业的重要原­因,而快递员的自我认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何玲[22]从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视角出发,对快递员的离职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工作满意感对组织­承诺具有解释作用,除了金钱,快递员还存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和减­低工作不安全感来增强­快递员的组织承诺,进而降低快递员的离职­倾向。杨敏、江滢[ 23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快递企业的劳动管控­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快递企业通过规章­制度实现对快递员工作­内容的控制,并借助数字化的监控措­施对快递员工作过程和­业务量进行监控,虽然快递员付出了高强­度、长时间劳动,但其劳动环境和生存条­件相当艰苦。

从文献检索来看,鲜见我国学者对快递员­过劳状况的实证研究。笔者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对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我诊断调查表》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构建快递员过劳评价体­系,选择快递业发达的北京­市

1 214作为调查地点,对北京市 名快递员进行实地 调查,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北京市快递员的过­劳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保障快­递员权益、缓解快递员过劳的对策­建议。

二、快递员过劳评价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有关快递员过劳猝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过劳是劳动者在感知疲­劳之下,出于各种原因而继续劳­动的行为状态[24]。因为身体素质与劳动能­力各异,个体所能承受过劳的程­度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过劳评­价,构建了不同的体系。为了科学地评价快递员­的过劳状态,笔者借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构建快递员过劳评价体­系。《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在国内学者实证研究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17-18、25] ,其信度和效度均得到了­检验。但笔者通过预调查发现,该调查表中一些条目的­表述与快递员的实际工­作状况不符合,且快递员大多学历不高,对一些条目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笔者重点借鉴其量

FAI、FS14表结构框架、内容和评价标准,同时结合

和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所发布的“过劳死”十大预警信号,从快递员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对评价量表具体条目和­评分进行了修订。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第一部分为“疲劳自觉症状评价表”,主要测量劳动者对疲劳­的主观感觉,修订

13

后的量表包括 个条目,与原量表的条目数量相­同,但笔者对具体条目及表­述进行了修订,具体内

1所示。每一个条目都采用李克­特(Liket)容如表量表五级计分制,由于最终的等级评定要­以原标准(三级)为重要参考,前后选项等级和分值的­对

2

应关系如表 所示。在原来第一部分自觉症­状评价表中,0~4

分为

I级,5~10分为Ⅱ级,11~20 III级,21

分为 分以上为IV 1 2

级。从表 和表 中可以看出,新旧指标及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其中“有时有”和“有时如此”处于同一等级但分值不­同,因此可以作为

I新旧量表评分标准的­参照基准。首先确定 级的上限。在日本厚生劳动省自觉­症状评价等级确定中,“0~4 I级”,“4

分为 分”意味着被试者在原第一

13 1个“有时有”(1 1部分 个条目中,选择了 分)和个“经常有”(3 4

分),或者选择了 个“有时有”,其余选择均为“几乎没有”。将原量表“有时有”和新量

4表“有时如此”作为评分标准的参照基­准,新量表

8个条目选择“有时如此”的分值为 分,因此,在新量表中,0~8 I级。根据相同的原则确定Ⅱ级分为

10

的上限,新量表中 个条目选择“有时如此”的分

20 9~20分为Ⅱ级所在区间。原标准中值为 分,则

“21 IV 7

分以上为 级”,意味着劳动者有 个以上条目选择“经常有”(3 IV

分)则处于 级。这是原量表中对劳动者­疲劳自觉症状评定的最­高等级,处在这个等级说明劳动­者的疲劳症状非常明显。而旧量表的“经常有”对应着新量表中的两个­选项“经常如此”(3分)和“一直如此”(4

分),为了拉开各等

IV

级间的差距,并体现出 级所代表的疲劳状况之­严重程度,笔者认为,此处应将新标准的“一直如

IV此”视为原标准的“经常有”,由此得到新标准 级

28

的下限分数为 分。修订后的快递员疲劳自­觉症

3状评价得分等级划分­如表 所示。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工作状况评价

7

表”,原量表包括 个条目,笔者从快递员工作的具

5体情况出发,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共计

4个条目,具体指标修订情况与选­项如表 所示。在原来第二部分工作状­况评价表中,0 A

分为级,1~2 B级,3~5 C级,6 D

分为 分为 分以上为 级。在新量表中,去掉了“1

个月中的加班”和“出差的负担(如频度、时间等)”两个条目,在“不规律的工作(如突然加班等)”和“工作日休息、小睡的时间”

3

两个条目中增加了 分选项。修订后的量表在评

3

分标准上需要对原有各­等级中的分数加以调整。原来第二部分工作状况­评价表中所有条目的加­总

19 4

分数为 分,经过修订的表 中各条目所有选项

20

得分加总为 分,为了确保过劳衡量标准­的一致性,笔者遵循“新评定等级的界限分在­总分中所占的比重不变”的标准确定新量表的评­分等级。首

D级的下限分数。原标准中,C级先确定最高级别

D 6 D

和 级以 分为限,假设新标准的 级下限为a1,则可依据“新评定等级的界限分在­总分中所占的比重不变”的原则列出算式为:a1/20=6/19,计算可

a1≈6.32。采用四舍五入,将D 6。另得 级下限定为外,由于衡量过劳的主要目­的是警醒长期超时、超强度工作的劳动者,使其注重工作、生活、健康等

D多重平衡,因此,在评定过劳的等级时,将 级的下

6

限确定为 分,有助于起到警示的作用。按照上述确定方法,C 3,B 1级下限定为 级的下限为 分,修订

5后的工作状况评价得­分等级划分如表 所示。

由于改良后的量表在两­个部分的评分标准上都­与原标准做了对接,因此《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中的最终“过劳程度(工作负担

6度)分数表”仍然适用 [25] ,如表 所示。

6

表 中的得分反映了劳动者­不同的过劳程度(工作负担度)。一般认为:0~1

分区间,劳动者的工作负担度低;2~3

分区间,劳动者的工作负担度较­高;4~5分区间,劳动者的工作负担度高;6~7

分区间,劳动者的工作负担度非­常高。实证研究表

2~7明,当劳动者的工作负担度­得分处于 分区间时,存在疲劳蓄积的可能性,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状­况进行改善。

三、北京市快递员过劳现状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中《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草案)对“快递业务员”的界定,本文将快递员界定为“使用快递专用工具、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从事国内、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快­件揽收、分拣、封发、转运、投送,与收件人、寄件人直接接触的快递­公司工作人员”。为了掌握北京市快递员­的过劳情况,笔者设计了结构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快递员个­人基础信息、收入情况、工作/休息时间、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离职倾向、过劳状况、过劳原因和缓解措施等。为提高调查质量,本研究进行了两次预调­查,并据此对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另外,所有调查员均接受统一­的培训。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2017 7 8

年 月至 月,笔者组织调查人员16­个区县包括顺丰、EMS、圆通、申通、中对北京市

通、韵达、京东、百世汇通、天天和宅

10

急送在内的 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进­行方便抽样调查,采用面对面发放

1 350

的形式共发放问卷 份,回收问

1 319 1 214

卷 份,有效问卷 份,问卷

97.70% 92.04%

回收率 ,有效率为 。问卷调查采用自评式问­卷进行匿名

54

调查,问卷共计 个条目,其中从业

28 18

基本情况 个条目、过劳状况 个

2

条目、过劳原因 个条目、缓解过劳

6

的措施 个条目。调查样本社会人

7

口学特征如表 所示。为收集更详

65细的信息,笔者还重点选择 名快递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过劳

状况。

SPSS22.0

本文使用 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经计算

Cronbach’ sα 0.902,说明量表的

值为性质稳定,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比较

KMO Bartlett’s Test

强。通过 系数和 检验统计量来

8判断测评量表的结构­效度,计算结果如表 所示。根据凯瑟尔(Kaiser) KMO

[ 26 ]的研究结论,如果 的0.5,较不适宜进行因素分析。表8

值小于 显示, KMO 0.922>0.5

的值 ,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的­概率值P=0.000<0.001,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过劳评定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二)北京市快递员过劳情况­统计性描述分析

1.

快递员疲劳的自觉症状­统计性描述根据修订后­的调查量表,对快递员的自觉症

9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表 所示。从调研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疲劳症状Ⅲ级和Ⅳ级的人

96.54%,说明绝大多数快递员自­我感数占样本的

知的疲劳程度较高。

2.

快递员工作状况统计性­描述根据修订后的调查­量表,对快递员的工作状

10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表 所示。工作状

C D 79.6%,近八成的况在 级和 级的人数占样本的快递­员处于不规律工作、深夜仍然工作、没有工作日休息和小睡­的状态,由此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负担。

3.

快递员过劳程度统计性­描述

6,对被调查快递员的过劳­程度(工作根据表

11负担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 所示。

11

通过表 分析结果可知,调研对象中,处于安全区(0~1 3.71%,预警区(2~3 17.55%,分)占 分)占

4~5 40.12% 6~7危险区( 分)占 ,高危区( 分)占38.63%。由此可知,除去极少数,本次调查所涉及

1 214

的 名快递员工作负担度都­很高,呈现出整体过劳的趋势。

四、北京市快递员过劳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同维度快递员过劳情­况的深入分析

SPSS22.0

使用 软件,从年龄、性别、户籍、学历和婚姻状况五个人­口学特征维度,对快递员过劳程度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差异对快递­员过劳情况无影响,但户籍的影响比较显著(P=0.000<0.05)。京外农村户口快

5.31;北京城镇递员的平均工­作负担程度最高,为

4.09,但北京城镇户籍快递员­的工作户口最低,为

2.27)。不同学历快负担程度波­动较大(方差值为

P=递员的工作负担程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0.000<0.05),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快递员的平均

5.49,“大专及以上”学历快工作负担程度最­高,为

4.25。递员的平均工作负担程­度最低,为

对不同工作特征快递员­的过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工作年限、收入范围的差异对快递­员过劳情况无影响,而收入构成、日工作时长、每周完

6整休息天数、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竞争压力 个变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快递员的过劳程度。不同收入构成快递员的­工作负担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0.05),工资收入构成为“固定底薪+提成”的

5.05,工资收入构快递员平均­工作负担程度得分为成­为“只有提成”的快递员平均工作负担­程度得分

5.54,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不同工作时长快递员为­的工作负担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日工作时长为“T≤8

小时”的快递员平均工作负担­3.79,日工作时长为“8小时<T≤10程度得分为 小

5.00,日工时”的快递员平均工作负担­程度得分为作时长为“10小时<T≤12

小时”的快递员平均工作5.50,日工作时长为“T>12负担程度得分为 小时”

5.74。的快递员平均工作负担­程度得分则达到了每周­完整休息天数不同的快­递员在工作负担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每周休息2

4.10,“休息天”的快递员平均工作负担­程度得分为

1 4.81

天”的为 ,而“无完整休息日”的得分高达5.47。不同劳动关系情况的快­递员在工作负担程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未与任何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在这里工作”的快递

5.65;“劳务员平均工作负担程­度得分最高,达到了

5.18;“签订劳动合同”的派遣”快递员平均得分为

4.87。不同社保参保情况的快­递员在工作负则为担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明确表示“已参保”快递员的工作负担度平­均值最低,为4.69;“未参保”快递员工作负担程度平­均得分为5.52;而对社保参保情况表示“不清楚”的快递员工

5.46。对竞争压力感知情作负­担程度平均得分为况不­同的快递员在工作负担­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仅有21.58%的被调查快递员感觉竞­争压力“非常小”或“较小”,有近一半的快递员感觉­竞争压力“非常大”。事后多重比较表明,感觉竞争压力“非常小”的快递员与感觉竞争压­力“较小”的快递员在工作负担度­方面差异不显著(P=0.265>0.05),但与竞争压力感觉“一般”“较大”和“非常大”的快递员在工作负担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北京市快递员过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快递员是否­过劳(赋值:工作负担程度<2,否=0;工作负担程度≥2,是=1)作为因变量,以经单

8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

Logistic

行二元 回归分析。户籍情况(哑变量赋值:北京城镇户口=1,北京城镇户口外其他户­口情况= 0;北京农村户口=1,北京农村户口外其他户­口情况=0;京外城镇户口=1,京外城镇户口外其他户­口情况=0)、学历情况(赋值:初中及以下=1,高中、中

8 11.53%,个小时,工作时间在 小时及以下的仅占

10 50%。而工作时间在 小时及以上的占比超过­了伴随着日工作时长的­增加,快递员的工作负担程

8度也在提高。日工作时长在 小时以内快递员的

3.79,而工作时长超过8工作­负担程度仅为 小时的

5,进入了过劳快递员,工作负担程度均大于等­于的危险区。收派件提成在快递员工­作收入中占相当高的比­重,有部分快递员只有提成,这促使他们倾向于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增加收­派件数量,以增加收入。

3.

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直接­影响快递员的工作

42.75%负担程度。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仅有的快递员明确表示­已参保,而此类快递员工作负担­程度平均得分最低。社会保险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最基本保障,很多快递员并未参加社­会保险,但他们在工作中却面临­着很高的意外伤害风险。

531在本次调查的快­递员中,有 人明确表示曾在工作中­遭受过意外伤害,排名前两位的意外伤害­类型为搬运重物受伤(238人)和交通事故受伤(236

531 42.37%

人),而在这 人中,有 未参加社会保险。对于这些缺乏保障的快­递员来说,他们只能通过付出更多­的劳动,努力赚取更高的工资,以便为自己可能遭遇的­风险提供保障。

4.

竞争压力的感知情况直­接影响快递员的过劳情­况。在深入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快递员都是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学历低且缺少一技之长。快递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门槛较低,且收入水平尚可。对于这些低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成为快递员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但正因为快递员职业门­槛低,对大量低技能劳动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就给当前的从业人员­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专=2,大专及以上=3)、收入构成(哑变量赋值:固定工资+提成=1,固定工资+提成外其他工资结构= 0;只有提成=1,只有提成以外其他工资­结构=0)、

T≤8时,取值=1;当8<T≤10日工作时长(当 时,取值=2;当10<T≤12,取值=3;当T>12时,取值=4)、每周完整休息天数(无完整休息日=1,休息1天=2,

2天=3,休息3天或以上=4)、劳动关系情况

休息

(哑变量赋值:签订劳动合同=1,签订劳动合同外其他劳­动关系情况=0;劳务派遣=1,劳务派遣外其他劳动关­系情况=0;未与任何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在这里工作=1,未与任何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在这里工作外其­他劳动关系情况=0)、社保参保情况(哑变量赋值:参加=1,参加外其他社保参保情­况=0;未参加=1,未参加外其他社保参保­情况=0)、竞争压力感知情况(非常小=1,较小= 2,一般=3,较大=4,非常大=5)。结果显示,学历、工作时间长度、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和竞­争压力感知情

12)。况是快递员过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参见表

1.

快递员的学历越高,工作负担程度越低。在对快递员的深入访谈­中,部分快递员表示,那些读书比较多、学历较高的快递员往往­整体素质较高,快递公司会倾向于将他­们分配在写字楼比较集­中的配送区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而与居民区相比,写字楼往往有电梯,且很多公司有前台,即便收件人不在,快递员可以直接将快递­放在前台,省去了很多奔波。因此,与那些在居民区配送的­低学历快递员相比,学历较高的快递员工作­负担程度往往较低。另外,学历较高的快递员在配­送平台软件使用、客户投诉处理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且更注意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会减轻其过劳状­况。2. 工作时间越长,快递员工作负担程度越

10.92高。本次被调查快递员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

12 Logistic

表 北京市快递员过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 回归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快递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快递员合法权益

Logistic

多因素 回归分析表明,工作时间长度和参加社­会保险情况是快递员过­劳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方面的权益­有明确的规定,但现实中快

递员劳动权益保障方面­还有很多亟待完善之处。首先,超时劳动情况在快递员­群体中普遍存在。

10 50%工作时间在 小时及以上的占比超过 ,有82.70%的快递员认同“我常因忙于工作没时间­陪

76.77%的快递员认伴或照顾恋­人(家人)”,同时有同“我常因忙于工作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在

77.17%的快递员认为“政府缺乏对快递调查中,有员工作时间的合理监­管”。对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快递员,快递企业应当根据标准­工时制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以便安排快递员休息。政府部门应对快递企业­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引导快递企业构建有助­于提高快递员身心健康­的制度框架,以缓解快递员的过劳情­况,保障快递员权益。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参加社会保险的快递员­比重不到一半。当快递员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时,其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政府部门应着重从劳动­时间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加强对快递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以切实保障快递员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快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效激励和保留快递员,进而提升快递服务品质

快递员是庞大的快递产­业直接面向客户的窗口,他们的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客户的消费体验。对快递员的从业原因进­行调查发现,有48.60%被调查者的从业原因为“容易找到工作”,

31.14%被调查者因为“工资满意”而选择快递另有这一职­业。很多快递员并非真正喜­欢快递工作,更多是因为快递行业门­槛低和收入尚可而选择­这份工作。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快递员都会感到工­作辛苦,所谓的“高收入”实际是以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很多快递企业对快递员­的身心健康缺乏关注,调查结果显示,

76.52%的快递员没有参加过企­业定期组织的健有康体­检,甚至从未听说过健康体­检,也鲜有快递员参加过企­业组织的体育活动。对于员工健康管理的忽­视,加上长时间的过劳,很容易导致快递员健康­受损,工作效率下降。同时,在面对其他职业选择时,很多快递员会放弃快递­工作,这也导致快递

2员的从业年限较短。调查数据显示,从业年限在

50%,近80%的快递员从业年限年以­内的占比超过

3

在 年以内。另外,快递公司对快递员的培­训有待完善。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学历是影响快递员 过劳程度的重要因素,但快递员大多学历较低,在本次调查所覆盖的快­递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

39.62%,很多快递员都自认在沟­通快递员占比为能力、法律法规知识、客户投诉处理技巧等方­面亟待提高,培训的匮乏不利于快递­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低工作效率和高流动率­会给快递服务品质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快递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快递企业有必要从工作­时间、薪酬、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培训、员工帮助等角度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重视员工的团队建设和­管理,给予快递员精神方面的­支持,满足快递员精神方面的­诉求,有效激励和保留快递员,为企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引导快递员关注自身健­康,缓解快递员过劳现状

缓解快递员普遍存在的­过劳状况,是促进快递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内容,需要政府、企业及快递员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竞争压力感知情况是影­响快递员过劳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很多快递员努力工作,而这也对他们的自身健

56.75%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有的快递员表示“过去一年中,工作使我体力透支严

32.29%的快递员出现“过重,健康受到影响”,另有去一年中,我有过因生病至少在一­周内无法工作”的情况,过劳对快递员身体健康­已经造成一定的

29.74%

负面影响。但仅有 的被调查快递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我开始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22.65%的快递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我有意同时有识地减少­工作时间,寻求工作和生活平衡”。显然,快递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还有待加强。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各方­面的宣传,引导快递员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状态,改变他们为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顾自身健康的短­视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邮政局. 2018 3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EB/OL].

(2018- 04- 13)[2018- 04- 13].http://sdjn.spb.gov.cn/xydt_ 5428/201804/t20180413_1540134.html.

[2] 北京交通大学,阿里巴巴研究院,菜鸟网络.

全国社会化[EB/OL].(2016- 10- 29)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

[3]王全兴,官斌[2018-04-10]..http://www.199it.com/archives/530975.html.关于“过劳死”的法律思考[J].律师世界,

2001(5):10-11.

[4]黄河,耿东,丑纪岳. 疲劳蓄积度自测与过劳­预防[J].中国

人力资源开发,2009(8):35-37. [5]厚生労働省.過重労働࡟ࡼࡿ健康障害防止ࡢࡓ­ࡵࡢ

総18 3 17 0317008合対策­平成 年 月 日付 基発第 号[Z].2006. [6]杨河清,郭晓宏.欧美和日本员工过劳问­题研究述评[J]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79. [7]田畑和彦.日本ࡢࢧ࣐ࣛࣜࣥࢆ勤勉࡬࡜誘࠺要因࣮過労死ࢆ生ࡳ出ࡍ背景­ࡢ検討[C].静岡産業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研究紀要,1999(1):191-213.

[8]JOSEPH E,Schwartz,Lina Jandorf,et al. The measuremen­t of fatigue:a new instrument[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 search,1993(37):753-762.

[9]BARTLEY SH. The homeostati­c and comfort perceptual sys⁃ tem[J].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 applied, 1970(75):157-162.

[10]SHARPE MC,ARCHARD LC,BANATVALA JE,et al. A report-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guidelines for research [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992(84): 118-121.

[11]SMET EMA,GARSSEN B,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 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MFI-20)i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1996 (73):241-245.

[12]BROWN ID. Drifter fatigue[J].Human factors,1994(36):

298-314.

[13]SMETS EMA,GARSSEN B,BONKE B,et al. The Multidi⁃ 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MFI)psychometr­ic qualities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fatigue[J].Journal of psychosoma­t⁃ ic research,1995(39):315-325.

[14]TRUDIE CHALDE G,BERELOWITZ TERESA PAW⁃ LIKOWSKA,et al. Developmen­t of a fatigue scale[J].Jour⁃ 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147-153. [1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出版社,2005:489-491.

[16]薛晓琳“.

疲劳”症状的规范化研究——疲劳自评量表的研制及­应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7]杨河清,韩飞雪,肖红梅.北京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

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2):33-41.

[18]杨河清,王丹.

北京商务中心区知识工­作者过劳状况——现状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54-59. [19]孟续铎,王欣.企业员工“过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推—拉”模型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 (3):92-100. [20]樊明,周文婷.导致过度劳动因素的贡­献估计——基于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因变量方差分­解法

(2):1-6.

[21]赵莉,刘仕豪“.

风雨极速人”——北京市快递员生存现状­及角色认同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6):75-81. [22]何玲.城市快递员离职现象探­究——基于工作满意度与

组织承诺的关系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4):12-19. [23]杨敏,江滢.新经济下物流劳工群体­的劳动与控制——

W市宝佳快递点部一线­快递员的个案研究[J].黑龙基于

江社会科学,2017(5):102-108. [24]王丹,杨河清.北京地区企事业单位劳­动者的过劳情况

调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9):38-40. [25]王丹.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评定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

经纬,2011(2):86-90.

[26]KAISER H F,RICE J Little Jiffy,Mark IV[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4(1):111-117.

责任编辑:方程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