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专家观点综述

-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8.12.001引用格式:本刊编辑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专家观点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18(12):3-13.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2018

年是我国开放四十周年,为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流通经济发展­成就

2018 11 27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邀­请了我国流通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年 月 日举办了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研讨会,围绕我国流通经济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各位专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就我国流通业、物流业及对外贸易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专家们一致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流通经济发展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看到所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本刊编辑部对专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F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8)12-0003-11

一、我国流通业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丁俊发:流通业的三次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流通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一大物流市场国、第二大消费国、第一互联网应用大国、第一移动支付大国,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大方面都迈入­了世界前列。

1.

我国流通业有三次理论­创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是流通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流通业有三次理论­创新:第一次创新是邓小平提­出“市场流通论”,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流­通业大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次创新是中央新的­领导集体提出了“流通决定论”,这一理论创新使现代流­通方式(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次理论创新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流通先导论”。2012

8 3

月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流通产业已经

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流通先导论的提出,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将­起到巨大作用。

2.

我国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有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坚­持大流通观,把流通业融入国民经济­全局去求生存、求发展。如流通一定要与生产、分配、消费协同发展,在供给端与消费端出现­不平衡时及时做出调整。2016

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近几年兴起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正在用信息化与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改造传统流­通业。二是坚持市场化导向,让流通业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流通业是市场化改革最­早的受益产业,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业态、多功能,城乡一体、内外贸一体的流通总格­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快速推进,提升流通功效,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供大于求成为常态,2017

年国家

发改委宣布,中国商品与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比

97%。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流例已达到通业自­身革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零售­业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经营与超市、电子商务三次革命,我国基本上也是如此,走了别人的路,但也有自己的创造,如中国用信息化与现代­物流推进传统流通业改­造升级,当前又在推进线上与线­下零售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国家。世界零售业是否将由中­国带领进入第四次零售­革命,众说纷纭,但世界零售业的业态、功能、模式将发生颠复性变革,这是因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了零售业­科技含量,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成为­新趋势,供应链集成成为新模式,线上线下、虚拟与实体、全渠道销售成为新常态。世界第四次零售革命将­以智能化为标志,如智慧商城。四是坚持以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与­国务院关于流通业改革­与发展的文件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满足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要求的需­要。为了确保流通安全,2015 12 30

年 月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党中央、国务院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每年考核

4的重要指标,四十年来,负增长的有 年,增长超过5%的有13 10%的5 5%以下年(其中超过 年),增长

23

温和通胀的是 年,总体讲是物价稳定的四­十年。3.

新时代流通业的作用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三个阶段性目标­中,流通业要发挥应有作用。流通业作为基础性产业­主要看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如增加值、就业人数、税收占比等;作为先导性产业主要看­其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引领度。流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与生产、分配、消费协调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流通业供给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服务。广义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需要形成大流通与大市­场的总格局。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就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流通业瞄准的是国内外­两种资源和国内外两个­市场,要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要有大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大流通、大市场建设。

*丁俊发系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四十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制,形成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通格局,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四十年砥砺奋斗,我国流通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

我国流通改革是全面的、彻底的市场化改革19­78

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一经­开始就打破了流通旧体­制下的统购统销制度,在根本上动摇了国营商­业三级批发的商品流转­体系,打破了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政策的放宽使集体与个­体经济得以大量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民营化最快的行­业,1979

年一年时间全国县城以­上各种类型的集体商业­网点发展到12.8 1978 83%。城市农贸市场相万个,比 年增长

1979 2 200

继开放,到 年已有 多个。充分相信市场,依靠市场,使我国流通改革从一开­始就坚定地走在市场化­改革的正确道路上。

2.

流通市场化改革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拉开了我国城市改革的­序幕

1978

年以后,改革的轨迹是从农村到­城市,而城市改革则首先从建­立批零兼营商店、鼓励个体或合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开始。1979 9

年 月,武汉市恢复汉口汉正街­中断了数十年的自由商­贸传

108统,重新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便有 人经工商登记发证成为­个体经营者。这“一百单八将”开启了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全新旅程,成为城市改革

马龙龙:我国流通改革四十年取­得的成就

20 80

的试验田。在 世纪 年代,城市改革汲取了流通改­革的成功经验,先后在建筑业、部分城市工业、金融业以及城市行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为以后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3.

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流通改革过程中,在绩效奖励、经营承包、租赁经营以及经营部门­改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先行”做法,解决或部分解决了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责权不­对称及事实上存在的“大锅饭”问题。1979 3 40

年 月,四川省 个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大

7

自主权试点,到 月份,试点企业销售额和上缴­利

50%~60%,使国有企业长期润比同­行业水平高出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得到了解­决,让人们看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循此方向,全国各地各类国有企业­纷纷效仿,使国有企业焕发出了生­机和希望。1984 7

年 月,全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公­司——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开辟了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和发展的新路,在日后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热潮中,“商业板块”成为上市公司中最大的­板块。

4.

流通市场化改革是以实­践为导向、在摸索中前行的

流通市场化改革没有事­先设定好的顶层设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由当年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在流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品管理方式和价格管­制都是逐步放开的。1979

年10

月,国务院在《关于当前商业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报告》中指出:“在市场供应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现行的购销形式不宜作­大的变动。一、二类商品继续由商业统­购包销,少数不宜包销的可降为­三类”。1979 12

年 月,国务院批转全国供销总­社《关于省、市、区供销社主任会议的报­告》,提出“议购议销是社会主义商­业的购销形式,是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的一项政策,……价格方面实行价格归口,分级管理,规定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1982 9

年 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物价局­等部门《关于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报告》,决定

160

对三类工业品中的 种小商品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定价、随行就市,至此,小商品价格逐步放开。由此可见,我国流通改革没有成熟­的路径依 赖和方法论指导,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完全是在实事求是中探­索,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走的是一条边改革边探­索、在实践中艰难前行的道­路。

*马龙龙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宋则 自营是商业之本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忘初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真理标准,传承创新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把商贸流通业不愿做、不敢做而本来应该做好­的基本功、必修课重新做好,以实际行动重塑夯实新­时代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先买而后卖、承担经商风险、完成惊险跳跃,企业投资积累自我运营,是古今中外商贸流通企­业的微观基础和商业之­本,是马克思商业资本学说­的精髓,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流通创新的基石,但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这方面仍存在问题:一是商贸企业逃避自营,普遍进行联营,从深层次损毁、动摇、直接威胁到现代流通体­系的微观基础。主要表现为商业流程变­异,联营垄断性增强,以挤压牺牲自营商业之­本为代价,批发零售联营企业转嫁­逃避经商风险;商品所有权被电商平台­架空虚置,当事人“无接触交易”,直接责任主体相互推诿,监管追溯索赔识别认定­困难;商贸业粗放发展,流通环节多、半径小、成本高、效能低、东西贵。批发零售业集中规模化­采购销售收入占比大幅­度下跌,自有流动资本几近于零,而国外同行先买后卖、勇于抗击商业风险,投资买断自营的业

50%左右,最高可达80%以务收入平均所占比重­在上。二是需要重温马克思主­义“自营是商业之本”

20

的基本原理。由于 世纪体制转轨不彻底留­下的后遗症作祟,联营者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有意贬低“自营是经商之本”这一基本常识的价值,导致自营专业技能流失­荒废。商贸流通业要正视联营­问题的严重性,要用实际行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创夯实基础、放弃联营、普遍回归久违的自营新­时代。

*宋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洪涛:总结流通改革四十年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我们总结流通改革四十­年,必须正确回答三个问题。

1.

流通改革四十年是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改革,确实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如从“半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壳)到商品,对商品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这一时期是实践走在改­革的前面。但在改革开放中后期,我们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改革理论,这里有一两代流通经济

20 80理论专家的贡献。如 世纪 年代提出的“三多一少”流通渠道,1984 10

年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86

年万典武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商品­自由流通的改革目标”课题,对于流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用“摸着石头过河”来下结论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从商品流通到流通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等,这些理论指导我国四十­年流通改革开放,特

20 90

别是指导了 世纪 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

2.

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流通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通发­展道路有这样几个内涵: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流通的长期性,不可能一步跨到全民所­有制的流通;第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体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第三,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形式将长期存在,这决定了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分配形式。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流­通发展道路,但是,也有一些政府和企业集­团“收权”,把企业的自主权收回甚­至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了。因此,我们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流通发展道路时不能“走回头路”。

3“.

新三步走”目标与实现流通现代化­我们现在“新三步走”的目标已经提出来了,实现“新三步走”的目标应该提前实现流­通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流通现代化强­国要提前实现。这其

2020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年实现小康和脱贫攻坚­是第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流通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生产重要,流通(卖出去)在当前更重要。当前是一般性的商品供­大于求,而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健康的商品又供不应求,卖 在当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农村脱贫的攻­坚阶段,帮助贫困户把农产品卖­出去尤为重要。二是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现代化强国需要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包括了商流­现代化、物流现代化、信息流(数字)现代化、资金流现代化以及人流(消费流)现代化。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实现之前首­先实现,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决定了它应该分­阶段率先实现。

*洪涛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赖阳:我国零售业升级与规范­管理

我国流通产业快速发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

改革开放促进了零售业­的快速迭代升级我国零­售业升级有几个核心的­时间节点:第一是燕莎商城的开业,这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百货店,改变了传统百货店柜台­式的销售模式,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二是家乐福的进入,使我国现代超市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外资进入促进了我国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云消费”时代,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零距离”“零时差”“零渠道”成为可能,平台化、众包化成为趋势,商品的交易环节趋向于­零,商品的交易成本也趋向­于零。互联网带来很多创新的­企业和无数发展的机会,这是一场以流通产业为­先导的新的产业革命,我们必须真正理解这场­革命的根本动因和内在­规律,找准产业发展的方向。

2.

规范管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改革开放中,尚待解决的主要是立法­执法与

20规范管理问题。改革开放前 年允许先试点后规

20

范,后 年更多的是强调立法先­行。但目前的问题,一是早期一些与促进市­场发育、鼓励创新探索方向不一­致的旧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修改,二是很多新的立法缺乏­统筹考虑和科学论证,不具备

现实操作性,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与行­业的发展。如当前跨行业、跨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主流趋势,但各项经营许可的限定­和复杂的审批流程,都导致试图创新的企业­面对大量的法律障碍。要促进改革开放取得更­大的成效,应当给流通企业创新创­业以更宽松的法律环境。

*赖阳系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李强:期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8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三十周年。1988 5

年 月全国人大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商品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贸易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1990 10

年 月,我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1992 10

年 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第一张标准化特级铝­期货合约,同年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相继­成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拥有上海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

4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 家期货交易所;上市

50 5

商品期货品种 个,金融期货品种 个,期权品种5 4 000多亿元保证金;149个;期货市场有 家期货公司,1 700多个营业部,79

个风险管理子公司,以140

及 万有效客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市场。三十年来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

促进了国内与国际的市­场接轨我国期货市场促­进了国内外相关商品价­格的联通,如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铜、铝、铅、锌等期货价格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相应的期货价­格相关系数

9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全­球长期保持在有色金属­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在油脂油料方面,我国豆油、豆粕、棕榈油期货与国际相关­品种期货价格,长期保持高度相关性,成为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甚至是关键作用。

2.

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期货市场在帮助行业应­对市场化改革,服务行业发展壮大,实现优势资源集中助推­行业 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我国有色行业在改革­开放前多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实行军事化、军工化管理,20 90

世纪 年代初推向市场后与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工业体­系中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

3.

促进了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大量能源矿产品和­农产品资源,数量众多的大宗商品依­赖进口。而国际上资源类大宗商­品贸易主要通过英美等­期货市场定价,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明显作用。如我国大豆系列期货品­种功能的发挥,使我国得以在国际市场­上稳定采购足够数量的­大豆,满足了国内压榨需求,缓解了耕地资源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实现了对全球大豆资源­的优化配置。

4.

企业结合期货市场建立­风险管理的新型业务模­式

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我国数量众多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结合,从被动承受风险转变为­主动选择与管理风险,根据期货市场价格信号,制定和调整生产经营计­划,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实现预期利润。运用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规避库存商品价格下跌­风险。

5.

期货价格已初步成为行­业贸易的定价基准期货­市场通过场内集中竞价­生产出连续的未来价格­信息,免费提供给社会和交易­主体,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在有色金属、油脂油料、能源化工、黑色金属等产业领域,期货价格已初步成为行­业贸易的定价基准,保障了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6.

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上­市以来,风险管理功能初步发挥,对资本市场定价机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此外,金融期货促进了资本市­场的产品创新,期货和现货两种定价机­制互为补充,相互参照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十年来,我国在期货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期货市场自身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

期货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从结构上看,我国期货市场开放程度­不够,仍然是一个区域性市场,部分商品期货品种活跃­程度低,期权品种少,金融期货发展滞后。从投资者结构看,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现货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低,主要是在制度安排和政­策上对企业参与期货市­场限制较多。与其他市场相比,在法律层面上不匹配,难以满足对外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努力打造中国期货市­场的升级版,更好地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李强系中国期货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

安玉发:农产品流通发展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关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成就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

1.

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成就­一是流通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领域。我国改革开放最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开放之后,流通改革随后跟进,从生产导向为主、解决流通的“瓶颈”问题逐渐向需求导向转­变,保障供应,满足消费,农产品流通领域至今为­止仍然是我国最开放的、没有门槛的领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就业。二是政府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政策导向。在农产品流通改革过程­中,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强调在保障供求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开放。当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以完善市场规则、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近十年则是以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主的政­策导向。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和流通渠道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寿光、深圳布吉、北京大钟寺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相继出现,产生了强烈的改革开放­示范效应。进入新时代后,消费需求发生变化,批发市场开始升级改造­和转型,重点改善市场环境,监管食品安全,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期间,新的流通渠道模式也不­断出现,以农超对接为代表的产­销对接模式兴起,标志着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格局形成,流通效率不断提升。四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的兴起 和应用为农产品流通增­添了新的活力,也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成为电商­的主要使用者,新生代引领消费潮流,预示着农产品电商发展­前景广阔。

2.

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一是需要加强流通理论­研究。我国在流通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长此以往会导致政府相­关决策缺少依据,甚至事与愿违。二是需要加快流通立法。日本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法,韩国有农产品流通与价­格稳定法,我国由于无法可依,一些地方随意乱批乱建­市场,市场间恶性竞争,以建市场名义圈地等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三是要推进公益性市场­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公益型菜市场在稳定­价格、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等方面承担政­府的民生保障和服务职­能,与老百姓生活幸福密切­相关。四是流通主体的组织化­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快了产地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电商发展推动了个体经­纪人和经销商的转型和­创业,流通主体组织化、规模化和企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五是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改革开放会有更多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推进,会促进农产品跨境流通­的发展。六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产品流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承担重任,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安玉发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贺登才:在新时代要努力建设“物流强国” 1.

物流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第一,物流理念得到了空前的­普及。1978

年我们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1984

年成立中国物流研究会,2001

年政府部门发出第一个­关于物流的文件,2006

年“十一五”规划确立物流的产业地­位, 2009 2017

年国务院出台第一个物­流规划,到 年“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么多年来,通过协会、企业、专家各方面努

力,物流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物流­专家,讲起物流来头头是道。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物­流企业,在许多场合都讲物流,物流相关议题经常列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讨­论。没有理念的普及、认识的提高,物流实践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目前与

40 A物流相关的法人单位­有 万家,其中 级物流企

5 000 5 000业超过 家,物流行业相关从业人员 多

12.7 2.5

万人;铁路 万公里,其中高铁 万公里;公路

447 13.6

通车里程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万公里;

1 600

规模以上物流园区 多家。物流统计体系、行业标准、人才培养这些行业基础­工作从无到有,并趋于完善。20 90

世纪 年代,只有北京物资学院一家­开设物流专业,现在开设物流专业的大­专院校

610 2 000

达 家,另有 多家中职、职高也开设物流专

50

业,全国在校生超过 万人。

第三,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 252 82年我国 万亿元的社会物流总额­支撑了

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运量增长万亿元­的

14 18

了 倍,货物周转量增长了 倍。社会物流总费

GDP 的比率,1991 10

用与 年以来下降了 个百分

500点。我国的快递业务量接近 亿件。总之,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投资国和第一大­贸易国,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流通体制改革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2.

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质量和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如社会物流总费用还比­较高,而物流企业实际利润率­又比较低;供需衔接弱,网络配套差;服务能力和水平不平衡,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平衡,运行方式不平衡,既有世界最先进的物流­运行方式,也有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同时还有产业规模大、运营主体小等问题。再就是营商环境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诚信体系、体制机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均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

3.

新时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新时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努力建设“物流强国”。“物流强国”的主要特征包 括物流网络的覆盖度、保障能力的精准度、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经济发展的支撑度、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贡献­度、物流人才的匹配度和营­商环境的适应度等。建设“物流强国”的实现路径就是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

*贺登才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

姜超峰: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和仓­储业变革对物流业的影­响

我国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改革,使得购买土地使用权要­支付出让金,使用土地要支付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改­革直接造就了房地

40产业,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带动了 多个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支柱。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化提­高了土地使用的效率,也带动了政府的土地财­政。此外,随着土地使用权的改革,物流用地或工业用地由­划拨改为付费,实行有偿使用,结果物流设施离城市越­来越远,这不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目前,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改­革仍在继续,其结果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20关于仓储业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前 年

20

仓储业变化不大,后 年仓储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仓库开始出现。2000

年以后,仓储业大概有七八年增­长速度超过30%。特别是电子商务和快递­的发展,对仓储设施设备和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仓储业投资不断增加。2017 6 800

年仓储业投资 亿元,仅次于铁路

8 000

亿元的投资。根据我们的测算,目前全国仓

14

储面积在 亿平方米左右。而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更好地适应流通发展­需要,仓储业应进一步朝精细­化方向发展,仓库的覆盖面、大小、位置和选址应该更科学­化,这些与流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姜超峰系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

王佐:推动我国物流管理理论­和物流服务实践创新发­展

物流管理是一种实践,物流业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战略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一定要致力于提高物流­活动成本效益水平,提高服务价值。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先进技术应用、设施设备和工具创新、解决方案策划、产业协

同发展等必须坚持为企­业市场竞争服务,增进客户价值体验,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经营­管理绩效。

1.

正确认识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和态势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如果还认为我国物流业­存在“小、散、差、乱”问题,恐怕是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不同所致。我们是否将行业特点误­判为行业问题,进而认为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采取行政管制手段来加­以整治和克服?实际上,“小” “散”是行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而“差”和“乱”则可能是政府监管无效­的结果。否则,希望利用所谓平台型物­流企业来整合分散的市­场、行使某种监管责任的初­衷,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弊端和风险。2.

正确认识外界环境变化­对物流学科建设的影响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特征的结构性调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突破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已经­或正在改变企业营商环­境和竞争态势,改变企业物流管理行为­和客户物流服务需求,进而改变物流企业的服­务场景和运营模式。但是,物流学科的研究对象——市场或企业物流活动即­物流产业经济活动的性­质没有变也不能变,物流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提高物流活动生产率即­物流成本效益权衡决策­的根本问题不能变,物流成本效益权衡的根­本问题不能变。面对技术创新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时代巨变,一定要增强学科自信。当然,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物流学科边界呈现出被­泛化的倾向,物流产业边界和物流学­科边界出现了很多争议,这对物流学科知识的独­立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此外,随着学科划分的日益细­化,对于可能出现的物流研­究视野狭窄、物流人才知识单薄和能­力短缺问题也要引起学­界重视。

3.

重视产、学、研、政结合,提高物流学术研究质量

就提高物流学术研究质­量而言,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心态浮躁,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投入资源不够,如《物流术语》《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等国家标准的修订,创新驱动发展对企业物­流管理的影响等;二是学术问题意识淡薄,识别问题能力不足,研究研究难以切中 企业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真问题;三是学术研究质量评价­受期刊评价影响过大,应在期刊评价与同行评­议之间建立新的平衡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物­流学术研究呈现出“五多五少”局面,即研究成果多,发现创新少;研究课题多,学术问题少;研究模型多,适用方法少;研究投入多,知识增进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研究机制创­新。

4.

坚持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开放性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终究要靠扩大对­外开放来保证,就是“放、管、服”的深化改革,就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物流管理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学术研究的开放性是知­识创新的最佳实践,要继续向发达经济体学­习。要更广泛地对外开展物­流学术交流,包括联合外国专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甚至参与­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期研­究,当然也包括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联合研究。

*王佐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高级政研主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陈文玲:流通将成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到目前为止,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流通行业可能是走得最­快的,市场化、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主体结构变化最大­的,整个行业领域最早推向­市场,并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真正迎来大流通时代,流通将成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视角认识­现代流通。

1.

现代的国际竞争和博弈­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和博­弈目前美国针对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

WTO美国联合欧盟和­日本提出 改革联合提案,都是关于流通规则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基于­规则

WTO

的 改革,而美国提出的是基于美­国第一和美

WTO

国利益的 规则改革,目的在于重新构建以美­国利益为导向的、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流­通体系和规则。当前,围绕流通核心竞争力的­争夺空前激烈,其中包括商业规则、贸易规则、资本流通规则、信息流通规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不­够。

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就是“通” “一带一路”倡议“四通”,政策沟通就是要创造一­个便利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贸易畅通就是能够确保­商品流通顺畅的规则;资本融通就是能够确保­资本流通顺畅的规则;设施联通就是要围绕经­济发展建立联系,建设流通大通道,建设经济走廊大通道。最近几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直在从事“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议就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曾培炎理­事长提出来的。现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

87

行已经发展了 个成员,仅次于世界银行,是世界第二大银行。目前,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85

建立了 个园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它不仅会造福中国,还会造福很多国家。我国未来大的战略就是­培育流通能力,企业走出去就是为了培

75%的农业人口,农育国际市场。众所周知,缅甸有产品销售困难,又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如果阿里巴巴能够进入­缅甸,很快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可以帮助解决缅甸面临­的农产品销售问题,举办进口博览会目的在­于把中国建成一个转口­贸易枢纽,变成一个国际贸易中心。我国过去主要是出口,现在主要是进口,未来应当是转口,让中国真正成为全球贸­易的大平台,这就是大流通。大流通还涉及物流体系­国际化问题,目前我国大的战略布局­决定了我们将迎来大流­通的时代。

3.

中国有最大的市场红利­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特朗普政府为阻止美国­企业向中国转移、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吸引中国企业到美国办­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跨国企业回流给­予减税等各种优惠政策。但为何一部分目的达到­了,还有一部分目的没有达­到呢?这是因为对我国

500 70%是中间品征收关税的 亿美元商品,其中有和投资品而不是­最终消费品。我国现在是最大的市场,2018

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并没有解决中美贸易­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市场优势的发挥,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出来。4.

新技术革命催生贸易方­式变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中国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已经超出电子商务的概­念。目

37前,我国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已经达到 个,国 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商的文件,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又研究了如何支持跨境­电商的问题。借助新的平台、新的载体发展跨境商品­流通,它伴随着物流、信息流、资本流,通过这些来创造我们新­的流通优势。跨境电商再往前发展就­是下一代贸易,而下一代贸易应该是基­于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因此贸易方式会出现新­的变革。

*陈文玲系原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钢:我国从贸易小国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1.

中国创造了世界贸易史­上的伟大奇迹

1978 2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 亿

34位,2017 4.17美元,在世界排名仅为 年达到 万亿

200

美元,增长了 多倍,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

1982 46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年仅为 亿美元, 2017 6 957 151

年达到 亿美元,增长了 倍,成为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服务贸易进口居世界第­二位,服务贸易出口居第四位。四十年来,我国大刀阔斧地推进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从战略高度系统谋划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运用加工贸易­深

WTO,度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顺应国际潮流加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方位构建贸易伙伴关­系,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地加­大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力度,创造了世界贸易史上的­伟大奇迹: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在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还存在大而不强等问题:贸易主体竞争力还不强,出口结构还不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质量效益不高;加工贸易占比仍较大,服务贸易存在较大逆差;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还不够高,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不足等。

3.

建设贸易强国将是新时­代外贸发展的主旋律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迈向建设贸易强国­的新征程。在当今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遭遇了重大­挫折,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有所蔓延,美国以美国优先为目标,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

主义,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也许只有经过这场洗礼,我国才能逐渐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展望未来,培育对外贸易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贸易大国地位,努力建设贸易强国将是­新时代外贸发展的主旋­律。

*李钢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盛浩:中国外贸改革发展四十­年:成就、问题、展望

1.成就我国对外贸易四十­年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长期的出口高速增长­和顺差积累,这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需求管理思想­对我国外贸战略和政策­的巨大影响。长期的出口高速增长和­顺差积累,不仅拉动了我国就业和­总产出增长,而且降低了资本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加速了资本深化和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2.问题第一,外贸发展以发达国家的­内需扩张为条件。这使我国对外贸易无法­在资本偏向型要素增长­的过程中利用国内要素­禀赋的转换,实现外贸模式的转变。这是我国在国内资本丰­裕度大幅度提高、资本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外贸模式仍以对发达国­家的产业间贸易为主的­主要原因。

第二,出口增长对国内工资增­长和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强。在我国既有贸易模式下,出口的高增长只能通过­廉价要素供给实现,且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有较高比重,这造成我国贸易收益的­分配总体偏向企业而非­劳动者;过快的资本化,又进一步限制了国内就­业和工资增长及居民消­费增长速度。这又反过来加深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净出口增长­的依赖,并使强劲的出口和疲弱­的国内居民消费之间产­生了一种因果累积循环­机制。

第三,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是企业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支配下改变投­资方向、增加研发投资、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国内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不振,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贸易顺差积累引起的非­经济货币发行造成国内­货币供给过快增长,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这也削弱了企业将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的意愿。

3. 展望2015年中央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推动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为了解决我国外贸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我国的对外贸易应当着­力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首先,要改变以廉价要素供给­为基础,通过净出口增长拉动国­内总产出增长的传统思­维,更好地发挥出口对国内­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为内需扩张和基于内需­扩张的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其次,要努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降低对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依赖,同时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在要素禀赋变化的条件­下,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现贸易模式的转变。第三,要继续减少顺差,尤其是通过增加消费品­进口,释放国内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潜能,刺激国内产业的创新发­展,并降低顺差积累引起的­流动性泛滥对国内产业­创新发展的负面影响。

*盛浩系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四、关于流通经济研究

荆林波:对流通经济研究的四点­困惑

1.

关于流通经济界定这个­困惑由来已久,即使到今天,我们对流通经济的界定­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如果研究的对象边界不­清,对研究的标的不清楚,那么,大家可能就各谈东西了。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开启农村土地承包制­之后,我们的改革是从商品价­格和商品流通体制开始­的,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都­研究流通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家已经不­谈这个问题了,而是谈“三驾马车”,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年前,我们就提醒同行,研究流通经济只能靠到­消费上去,唯有如此,才能与主流经济学对接。另外,“流通经济”这个词,英文如何翻译?现在的翻译可以说各种­各样,究竟用哪个词更合适,是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的。

2.

关于方法论四十年来,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最早­对流通经

济的研究是定性为主,以改革为出发点,慢慢走到现在开始定性­和定量结合,尤其是主流经济学开始­广泛地引入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我们流通经济的传统研­究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比如物流研究特别是物­流工程方面的研究,它与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大不相同,工程方面的研究已经完­全模型化、数量化。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不断涌现,也要求研究者随之变革。

3.关于学科体系这是更为­令人困惑的事情。流通经济到底属于哪个­学科?现在物流学科已经做得­很好。中国物流学会每年的学­术年会都是千人大会,汇集了众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甚至包括企业的研究机­构。而原来研究零售、研究批发的专家学者,则出现了凋落的现象。学科归属不清楚,有的把它归到营销管理,有的划分为贸易经济,有的则干脆取消了。如果考虑到国际贸易,那么我们的学科设置又­面临如何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的问­题。我们传统的研究阵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过去的­财贸研究所、商业部的内贸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等都面临萎缩的­问题,现在比较看好的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逐步在成长。

4.关于供给与需求对接很­显然,政府部门即使找专家座­谈,流通方面的话题往往太­小,无法与宏观经济的大事­对接,久而久之,政府部门与研究流通问­题的专家也出现了隔阂。长此以往,流通经济的研究将处于­边缘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再者,实业界对相关

BATJ(百度、研究也不满意。比如,新经济的代表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它们有迫切的研究需求,但是,专家学者研究供给能力­由于脱离实际,无法提出对口的解决方­案,因此,实业界也对我们的流通­研究能力持有怀疑态度。还有,我们培育的学生如何对­接市场需求,如何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

工作岗位,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荆林波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五、结语

翁心刚:今天各位专家就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流通业、物流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交锋,但大家对改革开放以来­流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是一致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推动者,一些领导还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者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执行者。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既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实践,也有如价格放开时引起­社会抢购等改革过程中­的惊心动魄,我们均身临其境。当我们再回首时,会为自己当年的正确决­策而感到自豪,会为自己曾发表的一些­观点被采纳而感到欣慰,更为自己是这场改革大­潮中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可以说,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有我们的一份贡献。

当前我们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砥砺前行,而改革开放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向伟大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新挑战,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翁心刚系原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社­长、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教授

(郝玉柱整理)

责任编辑:林英泽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