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基于大股东治理视角

董丽萍,张 军 101149)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市

-

中国流通经济(2018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December 2018,Vol.32,No.12)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8.12.008引用格式:董丽萍,张军.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基于大股东治理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8(12):73-86.

有重要作用,不过管理层也存在运用­盈余管理操控公司业绩­以提升自身薪酬水平的­动机。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可能会产生利­益侵占效应或利益趋同­效应,有必要对大股东的存在­及其在公司治理层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可从大股东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大股东控制程度­对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摘 要: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对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具

响机制和内在机理,并以中国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我国股权结构­现状探究大股东控制程­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7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已经普遍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该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且在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确实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且伴随着大股东与企业­利益的趋同,大股东会借助自身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从而增强薪酬激励机制­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作用,即大股东控制与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在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存在互补效应。

关键词:管理层;薪酬激励;盈余管理;大股东控制;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詹森(Jensen M C)等

[1]认为,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之契约的不完善性以­及监管的缺失,管理层有动机借助自身­信息优势,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有效的管理层薪酬契­约机制是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代理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之前的研究表明,建立以公司业绩为导向­的薪酬契约能够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12-0073-14

带来显著的激励效应,进而有效约束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动机 [2-6]。基于此,国外企业普遍建立了与­公司业绩挂钩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

我国薪酬制度也由以往­的平均主义薪酬体系逐­步转变为基于公司业绩­的薪酬体系。2018年9

30

月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版),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当­为高级管理人员建立与­公司绩效相关联的薪酬­机制,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应当成为确定高­级

管理人员薪酬以及其他­激励方式的依据。基于企业业绩的薪酬激­励制度在对管理层自利­行为产生明显约束效应­的同时,也为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操控利润以提高自身薪­酬提供了动机[ 7-10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实现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收益信息进行选­择、控制或调整的行为。之前的研究发现,促使管理层产生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很多,如避免亏损、保持盈余增长、首次公开募股(IPO)上市和配股等,而本文主要关注管理层­薪酬激励是否影响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与此同时,管理层薪酬契约的制定­以及预期效应的发挥可­能会受到股权结构安排­的影响。一方面,当公司存在大股东控制­时,其他股东很难影响大股­东决策,对管理层薪酬制度的设­计可能是大股东利益诉­求的体现,会制约以薪酬激励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机制预期­效应的发挥;另一方面,受利益趋同效应影响,大股东会借助自身对公­司的控制权监督和约束­管理层基于自利动机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提高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在缓解代理矛盾、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同时,还可能导致管理层为提­高薪酬水平而实施的操­控企业业绩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大股东控制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检验管理层薪酬水­平与企业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判定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已经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二是验证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是否会引发机会­主义动机下的盈余管理­行为,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三是探究大股东控制程­度是否会影响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为股权结构安排和薪­酬激励设计两种公司治­理机制在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所发挥­的交互作用提供相关依­据。

本文的研究贡献,一是先前有关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关­注单一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检验不同治理机制所产­生交互影响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将盈余管理行为放­置到管理层薪酬激励和­大股东控制机制之中,探究两种公司治理 手段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交互作用机理,为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理­论研究及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依据;二是在研究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时­考虑上市公司所在地制­度环境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相关文献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即除管理层薪酬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以及法律保­护等制度环境因素的差­异)可能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造成­干扰。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股东­将公司资产委托给管理­层代为管理并赋予其对­企业的经营权,但管理层对企业剩余财­产不具有索取权,管理层目标与股东利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受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管理层可能会采取侵犯­股东利益的行为,由此产生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股东可通过与管理层签­订薪酬契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激励机制,以此作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罗玫等[ 11 ]指出,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上市公司针对管理层建­立了形式不一的绩效评­价标准以及与企业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体系。国内外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敏感性逐渐增强[ 12-20 ]。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水­平与上市公司业绩正相­关。

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股东很难直接了解到管­理层的努力程度。绩效薪酬敏感性的增强­一方面有利于股东与管­理层利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潜在­风险,即管理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受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可能会对企业对外披露­业绩指标(尤其是盈利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国外已有相关研究证实,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的­实施容易引

发盈余管理行为。希利(Healy P M)

[2]指出,公司管理者受经济激励­驱使会操控盈利以便增­加自身现金报酬,他们会根据年底营业现­金流量与非操控性盈余­数额来决定操控性应计­盈余水平,以实现自身所获得奖金­报酬的最大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以企业盈余为基础的短­期薪酬激励体系会导致­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 21-25 ]。受个人薪酬最大化等自­利性动机驱使,管理层倾向于选择能够­提高企业报告业绩的会­计政策,进而实现个人薪酬的增­加。国内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比如,王克敏等 [6]在研究管理层年薪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关系时­发现,高管年薪的高低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显著正­相关;李延喜等[ 26 ]运用德肖(Dechow)模型计算应计项目发现,管理层具有为增加自身­薪酬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此外,其他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管理层会在企业为自己­建立了基于业绩表现的­薪酬契约之后,利用会计政策的多样性­对企业对外披露的收益­信息进行人为操控,从而达到增加自身报酬­的目的 [ 27-30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水平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业绩薪酬激励机制设置­的初衷在于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矛盾,进而实现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趋同。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业绩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热情,规范管理层自利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因此,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理应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效应。与此同时,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上市公司管理层“天价薪酬”事件逐渐成为外部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无疑提高了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对管理层经营­行为的监督力度,增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成本,约束了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此外,随着上市公司管理层货­币薪酬水平的提高,管理层出于对职业安全、个人声誉以及禀赋效应­的考虑,逐渐对经营过程中的存­在风险产生了厌恶,更偏向于获取相对稳定­的高额薪酬。盈余管理(特别是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能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只会改变企业盈余在各­个期间的分布,进而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盈余波动,而这对管理层薪酬水平­的稳 定性极其不利。刘斌等[31]对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薪酬水平的高低并­不是首席执行官(CEO)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动­因。罗玫等[ 11 ]发现,企业建立了以会计业绩­为评价标准的薪酬激励­机制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并­未显著增加,而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环境是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约束作用的­保证。此外,还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32-33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管理层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减少管理层对企业­盈余的操控。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b: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水平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二)大股东控制、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转变而­来,并为国家承担一定的行­政或社会职责。为确保国家对这类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采取了限制国有股流通­的方式,使我国上市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因此,我国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其最终控制人或第一­大股东是各级政府(及其下设机构)或具有国有背景的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常态。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的存在,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状态,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能力有限。

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能够在决策中发­挥主导权,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股东不惜以削弱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来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他们往往会通过“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等方式­来加强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权,进而通过隧道挖掘(Tunneling)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或利润,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 34-36 ]。从这个层面来看,代理问题既存在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也存在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特别是在股权高度集中­与经理人市场相对缺乏­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大股东可以控制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乃至存在控股股东(或其法定代表人)兼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现象。

在我国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检验上市公司薪酬激励­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37]的需要考虑大股东控制­程度的影响。夏纪军等研究表明,受追逐控制权私人收益­动机驱使,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企业资源的行为会对­企业业绩与管理层薪酬­激励契约执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企业业绩是大股东与­管理层利益争夺的焦点­所在。在这样的情形下,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业绩共谋的可能性,以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具体来讲,大股东对企业资源或财­富的掏空会导致企业业­绩下降,而影响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股权或债权融资行­为往往是以企业经营业­绩作为衡量标准的,因此大股东掏空行为会­影响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因此,大股东有动机迫使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掩­盖其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行为及其对企业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 [ 38-39 ]。同样,在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作用下,管理层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公司报告盈余水平,弥补大股东掏空对企业­业绩的损害,进而实现自身薪酬财富­的增加以及被迫离职风­险的降低。因此,本文认为,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合谋­动机。这种合谋的结果可能表­现为企业对外披露业绩­与管理层薪酬水平的同­步上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大股东控制程度的提高­容易引发管理层基于业­绩薪酬考量的盈余管理­行为。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大股东借助自身所持有­的高额股份比例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有效监督机制缺位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大股东掏空企­业资源、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即产生大股东控制下的­利益侵占效应(Entrenchme­nt Effect)

[ 40-41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比­例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产生利益趋同效应(Alignment Effect)。受该效应影响,大股东从事利益侵占行­为的动机会有所降低,且很有可能借助自身所­拥有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限制管理层追逐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因此,大股东控制能够抑制管­理层在业绩薪酬关联机­制激励下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进 而促使管理层业绩薪酬­机制发挥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b:大股东控制程度的提高­能够抑制管理层基于业­绩薪酬考量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1.

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敏感性的检验模型

在验证本研究假设之前,首先需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基于辛清泉等[ 18 ]的研究,构建模型(1)如下:

=∂0+∂1× +∂2× +∂3× Payi,t ROAi,t Boardi,t

+∂4× +∂5×

Indepi,t Duali,t Superi,t +

∂6 × +∂7× +∂8×

Statei,t Sizei,t Levi,t +

+∑Ind

∂ ×Q +∂ × +

Index

9 10

i,t i,t

∑Year

+ (1)

εi,t

其中,角标i和t分别代表样­本公司及所在的年份,Pay为管理层薪酬(用金额排名前三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ROA为资产回报率,Board为董事会规­模(用董事会总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Indep为董事会独­立性(用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总人数的比值表示),Dual代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性,Super代表监事会­规模(用监事会总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State代表最终控­制人性质(即企业实际控制人类别­是否属于国有控股),Size代表公司规模(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Lev代表公司财务杠­杆,Q为以托宾Q值表示的­成长机会,Index代表企业所­在地市场与法制环境指­数,Ind和Year分别­为行业控制变量和年度­控制变量。此外,∂0 为常数项,∂1 ∂10

至 为∂1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根据 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可以推断我国是否已经­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体系,即检验管理

H1层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敏感性,从而对 进行验证。

2.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关系­的检验模型

为检验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是否会对企业盈

余管理水平产生影响,构建回归模型(2)如下: DAi,t = + × Payi,t + × ROAi,t + β0 β1 β2 β3 ×Boardi,t + ×

Indepi,t + × Duali,t + β

4 β5

× Superi,t + × Statei,t + × Sizei,t + β6 β 7 β8

× Levi,t + × + × Indexi,t + β9 β10 Q β11

i,t

∑Ind +∑

+ε 2 Year ()

i,t

其中,角标i和t分别代表样­本公司及其所在

为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的年份,DA cruals),用以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β0

为常数~

项,β1 β11

为各变量的系数,其余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通过实证检验系数 β1

的正负及显著性,能够说明管理层薪酬激­励水平是否会引发企业­盈

H2a H2b

余管理行为,从而对 或 进行验证。

3.

大股东控制下的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关系的检验模型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大股东控制的存­在而发生相应变化呢?对于这一问题的检验,需要借助专门的模型。基于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模型(3),验证大股东控制程度是­否会影响企业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DAi,t = + × Payi,t + × Poweri,t + × δ0 δ1 δ2 δ3 Payi,t × Poweri,t + × ROAi,t + × δ

4 δ5 Boardi,t + × Indepi,t + × Duali,t +

δ6 δ7

× Superi,t + × Statei,t + × Sizei,t + δ8 δ9 δ10

× Levi,t + × Qi,t + × Indexi,t + δ11 δ12 δ13

∑Ind +∑Year

+ (3)

εi,t

其中,角标i和t分别代表样­本公司及其所在的年份,Power代表大股东­控制程度,δ0表示常数

~δ13 δ1

项,表示各变量的系数,其余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和模型(2)。模型(3)中的系数 δ3

用以验证大股东控制程­度的高低是否会对管理­层薪酬激励

H3a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从而对

H3b

或 进行验证。

(二)变量定义

1.

盈余管理的度量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使用ROA调整后­的修正截面琼斯(Jones)模型分行业分年度对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程度进行估计[ 42-43 ]。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盈余管理测度中出­现第一类错误 (即盈余管理等于零的原­假设为真但该假设被拒­绝的错误)和第二类错误(即盈余管理等于零的原­假设为假但该假设被接­受的错误)的可能性,也能提高模型在检测收­入项目操控性方面的能­力[ 43-45 ]。具体来讲,本文运用企业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在估计时,本文采用企业总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TA)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NDA)之

间的差额来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

借鉴德肖(Dechow P M)等

[ 43 ]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资产负债表法­估算企业的总应计利润(TA)。具体如模型(4)所示:

TAi,t = ( ∆CAi,t -∆ )

Cashi,t -(∆ CLi,t ∆STL -∆ )- 4

TP Depre () i,t i,t i,t

其中,角标i和t分别代表样­本公司及其所在的年份,△CA表示企业流动资产­合计的增加额,△

表示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增加额,△CL Cash

表示企业流动负债合计­的增加额,△STL

表示包含在流动负债中­的短期借款部分的增加­额,△TP

表示企业应交税费的增­加额,Depre表示企业的­折旧费用。

为估算企业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本文首先对模型(5)进行分行业分年度估计­并取得系数θ1 、θ2 、θ3 、θ 4

的估计值,然后再将估计值分别代­入模型(6),得到操控性应计利润(DA),以此测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46-48 ]。

TAi,t

=θ × 1 + ×

1 θ2

Assetsi,t Assetsi,t

-1 -1

∆Salesi,t -∆

ARi,t PPEi,t

+ × +

θ3

Assetsi,t Assetsi,t

-1 -1

× +ε (5) θ ROA

4 -1

i,t i,t

TAi,t

- × 1 +

DAi,t = θ1

Assetsi,t Assetsi,t

-1 -1 ∆Sales -∆

AR

× + ×

i,t i,t θ2 θ3 Assetsi,t

-1

PPEi,t

+ × ROAi,t (6) θ

4 - 1)

Assetsi,t

-1

其中,角标i和t分别代表样­本公司及其所在

表示企业的资产合计,△Sales的年份,Assets 表示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额,△AR

表示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额,PPE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合计,ROA表示企业资产回­报率。

2.

管理层薪酬的度量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得较晚,加之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偏低且差异不大,管理层获取收入的方式­仍然以货币性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为主。因此,本文在测度管理层薪酬­时主要采用管理层取得­的货币性薪酬数额。本文借鉴辛清泉等[18]、张娟等 [49]的研究思路,以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排名前三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的自­然对数(Pay)来衡量管理层薪酬水平­的高低。

3.

大股东控制程度的度量­现阶段,大股东控制程度所指的­仍然是第一大股东控制­程度,即控股股东控制程度[ 50-51 ]。基于此,本文沿用相关文献做法[ 52-54 ],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作为­衡量大股东控制程度的­替代变量(Power)。

1,表明第一大股东在上市­公司经如果该比值大于­济决策中具有绝对控制­权,其他股东对其制衡能

1,表明第一大股东力较弱;反之,如果该比值小于对企业­控制力有限,其他股东联合起来是能­够对第一大股东进行制­约的。

4.

控制变量的度量借鉴前­文有关盈余管理和管理­层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选取本研究控制变量。其中,在治理环 境方面,选取董事会规模(Board)、董事会独立性(Indep)、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性(Dual)、监事会规模(Super)、最终控制人性质(State)及企业所在地市场与法­制环境指数(Index);在公司基本特征方面,选取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和成

1。长机会(Q)。相关变量的定义参见表

四、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检­验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9—2017 A本文选取 年我国沪深两市 股上

24 379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包含 个公司年数据。考虑到公司类型的不同­以及报表披露存在的差­异,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共剔除样

595

本 个。同时,为得到平衡面板数据,剔除相关

4 501

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 个。最终,本研究共计

19 283

获得 个公司年数据,涉及我国沪深两市上

2 870

市公司 家。此外,为消除极端值对研究结­果

1%和99%分造成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位数水平的缩尾处理(Winsorize)。本研究所涉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CSMAR)数据库,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研究(CCER)数据库。本文所使用的统计分

Stata13.0。

析软件为

(二)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参见表

2

由表 可知,我国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

0.051 0.059,最大(DA)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 和

0.783和-0.994,说明上市公司值和最小­值分别为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金额排名前三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的自然­对数即管理层

0.75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薪­酬(Pay)的标准差为

16.087 11.98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为 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大股东控制程度(Power)的25%分位数已经达到1.059,说明超过75%的观测样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第二至第­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这一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具有控制­权,而其他股东即使联合起­来也很难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制约[ 56-58 ]。最终控制人

42.3%,说明研究样本中有近性­质(State)的均值为一半的企业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在研究期间,资

4%以产回报率(ROA)的均值和中位数均维持­在上,说明企业业绩整体较好。样本负债与所有者

1.260,说明权益的比值即财务­杠杆(Lev)的均值为企业负债比例­相对较高,企业对负债资本保障程­度较低。此外,成长机会(Q)衡量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资产重置成本之间的­关系,该指标的均值为2.787,意味着本研究所涉及样­本上市公司成长性整体­较好。由其他主要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

35.8%的公司存在果可以发现,观测样本中有大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的现象,样本公司

37.3%来自独立董事(Indep)。董事会成员组成中有(三)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3,主要包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参见表

括皮尔森(Person)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

3

由表 可以看出,资产回报率(ROA)与管理层薪酬(Pay)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水平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普遍存在,H1

的正确性初步得到支持。管理层薪酬(Pay)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H2a

得到初步支持,表明建立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会引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大股东控制程度(Power)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表明大股东控制可以抑­制管理者基于业绩薪

H3b酬考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与 的论述相符。上述结果尽管初步支持­了相关假设,但由于描述性统计并未­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检验研究假设­的正确性。此外,由

3

表 所列的变量间相关系数­可知,绝大多数自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超过0.300,说明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可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参数­检验。

五、回归结果分析

(一)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敏感性

4基于模型(1)列示了我国上市公表司­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多元回归结

1 2和果。其中,系列 是全样本分析,系列

3

系列 分别选取国有控股样本­公司和非国有控股样本­公司进行分类回归分析。在表4 A B

的 部分和 部分,分别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和公司层面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回归模型汇报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统计量及显著性水平①。在回归分析过程中,为控制异方差对结果的­干

Robust Regres⁃扰,本文采用稳健回归( sion

),相关变量系数所对应的­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

)采用考虑模型错误设定(Misspecifi­cation)的稳健性标准误差。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了年度控制变量及行 业控制变量,但受篇幅所限,这两类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未列示。

4

由表 结果可以发现,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A部分)和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回­归模型(B部分)均产生一致的变量系数。全样本和分样本回归结­果均显示,在控制其他相关因素的­情况下,资产回报率(ROA)与管理层薪酬(Pay)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普遍建立了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企业报告业绩与管

理层薪酬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敏感性,这一结果与

的研究结果一致,H1罗玫等 [ 11 ]、辛清泉等 [ 18 ] 得以验证。

更进一步讲,相对于非国有控股样本­组,国有控股样本组企业业­绩与管理层薪酬之间正­相关性更强。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所拥有的­自主管理空间较大。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委托方无法有效监督­代理人行为时,需要强调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使代理人获取一定数量­基于自身努力而产生的­收益往往符合最优契约­设置的要求[ 18 ]。同时,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被逐渐推向市­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并提升­企业业绩,需要国有企业管理层在­成本控制与新投资项目­发掘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增强企业业绩与管理层­薪酬之间的关联性是促­使管理层努力工作的有­效手段[ 59-60 ]。

(二)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5基于模型(2)列示了管理层薪酬

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

1 2 3

系列 为全样本分析结果,系列 和系列分别选取国有控­股样本公司和非国有控

5的A股样本公司进行­分类回归分析。表

B

部分和 部分分别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和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相

①。关变量估计系数均基于­稳健性标准误差

无论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还是借助­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1

在系列 的全样本分析中,管理层薪酬

1%的水平上显(Pay)的系数均为负,且在著。这一结果表明,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水­平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

H2b

得到支持。考虑到高薪所导致的外­部监督压力以及盈余管­理行为对管理层个人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业绩薪酬能够激发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热情,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动­机驱使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即管理层薪酬激励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积极效­应。为进一步检验产权制度­差异是否会影响实证结­果,本文分别选取国有控 股和非国有控股样本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类回­归

5 2 3。结果表明,分析,结果参见表 的系列 和系列在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子样本中,管理层薪酬(Pay)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均显著负相关,且在国有控股公司中业­绩薪酬变量系数绝对值­较大。这说明,建立与企业业绩相关联­的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管理层­操控盈余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这种效应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更加明

显。总体来看,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管理层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由研究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业绩薪酬激励可以提高­管理层工作的努力度,规范管理层自利行为,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H2b

的正确性得以验证。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发现,公司规模(Size)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显著正相关,即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引­发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财务杠杆(Lev)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显著负相关,说明负债融资运用较少­的企业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管理层从事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强;成长机会(Q)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显著负相关,说明成长性的降低会带­来企业破产风险和信贷­难度的增加,出于掩饰经营困境与寻­求资金支持的迫切需要,企业更容易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在全样本分析中,企业所在地市场与法制­环境指数(Index)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健全的制度环境能­够加大企业及其管理层­所面临的诉讼风险和名­誉损

失成本 [ 61-62 ],进而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减少盈余管理行为,该结论与先前研究观点­一致[ 63-64 ]。

(三)大股东控制下的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企业管理层业绩薪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受大

5股东控制程度的影响,而表 只给出了一个综合的结­果。因此,本文引入大股东控制程­度,借助模型(3)进一步检验管理层业绩­薪酬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之间

6

的关系。表 的结果显示了大股东控­制程度高低对管理层业­绩薪酬与盈余管理

6 A B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表 的 部分和部分分别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和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得出了回归结果。相关变量系数采用稳健­性标准

1误差进行估计。其中,系列 为全样本回归结果,同时考虑不同产权性质­对结果

2 3

的影响,系列 和系列 分别为国有控股 样本和非国有控股样本­回归结果。

6

表 的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和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中管理层薪酬

(Pay)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管理层薪酬与大股东控­制程度交叉项(Pay×Power)的估计系数小于零

1%和5%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且分别在大股东控制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强­管理层业绩

H3b薪酬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即 得到支持。由此可知,对于存在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当大股东持股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大股东利益与企业利益­就会逐渐实现趋同,大股东会借助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督,进一步约束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由此可以预见,在采用薪酬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控制程度的提高­可以起到限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即大股东控制与薪酬激­励机制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对国有控股样本和非国­有控股样本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管理层薪酬与大股东控­制程度交叉项(Pay×Power)的估计系数仅在国有控­股样本中显著为负,在非国有控股样本中趋­近于零且均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处­的监管环境往往更加严­格,基于对职业生涯和政治­声誉的考虑,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更倾向于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通过促使薪酬激励机制­发挥更加积极的治理效­应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此外,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Size)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Lev)、成长机会(Q)、企业所在地市场与法制­环境指数(Index)与操控性应计利润(DA)显著负相关,这与

5

表 的相关结果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1.

盈余管理测度变量的更­换前文对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度主要基于­操控性应计利润,在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时采用的是ROA调整­后的修正截面琼斯模型。为测试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也采用异常应计利­润(Ab⁃ normal Accruals,AA)作为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替代测度指标。在估计异常应计利润时,本文借鉴德丰(Defond M L)等

[ 65 ]提出的线性模型,首先计算公司当年总应­计利润的预期值。具体而言,以公司上一年度总应计­利润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本年度销­售收入与上年度销售收­入的比值,由两者相乘得到当年总­应计利润的预期值。然后, 将此预期值从当年总应­计利润的实际值中扣除,并消除公司规模效应的­影响,即可得到公司当年的异­常应计利润(AA)。具体参见模型(7)。

Salesi,t

=(TA - × )/Assets AA TA

i,t i,t i,t -1 -1 Salesi,t

i,t

-1

(7)其中,角标i和t分别代表样­本公司及其所在的年份,Assets表示公司­资产合计,Sales表示公司销­售收入。以异常应计利润(AA)作为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测度,重复本文实证分析,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2.

管理层薪酬的替代指标­前文对管理层薪酬的衡­量主要基于货币性薪酬,而股权激励为企业面向­管理层设置的另外一种­薪酬激励方式。在现阶段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形式主要­包括管理层持股、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的获取或行权­需要在相应契约条款的­约束下完成,而这些契约条款的设置­大多基于企业经营业绩[ 66 ]。因此,与货币薪酬激励类似,股权激励机制也能够激­发管理层努力提高企业­绩效的动机[ 67-68 ],当然也可能引发管理层­自

[69]。利性动机驱动下操控企­业业绩的机会主义行为

综合上述考虑,本文在稳健性测试中选­取股权激励指标——管理层(除董事、监事以外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作为管理层薪­酬的替代指标,并重新检验相关假设的­正确性,所得结果与前文一致。

3.

大股东控制程度的重新­衡量根据前文分析,大股东控制程度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关系的重要因素。前文在衡量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程度时,采用的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位­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在稳健性测试中,将全样本按照该比值的­中位数进行划分,即将该比值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归入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的样本组,反之归入大股东控制程­度较低的样本组,并分样本组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与原结论一致。

六、结论与启示

2009—2017 A本文以 年间我国沪深两市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

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虑了大股东­的存在及其对上市公司­控制程度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薪酬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普遍建立了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管理层薪­酬激励体系;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水­平高低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说明业绩导向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能够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效­应,制约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大股东控制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负向­关系,意味着当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大股东利益与企业利益­将产生协同效应,大股东更愿意借助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权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和约束,促使业绩薪酬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治理作用,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即大股东控制与管理层­业绩薪酬激励机制在限­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效应。

从理论上讲,本研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敏感性以及国内外­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研究,是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及股权结构经济后果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揭示了大股东控制程度、管理层薪酬机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理,对审视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效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实践上讲,我国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完善业绩导向的管理层­薪酬激励机制,并倡导大股东积极发挥­监督治理作用,为我国上市公司缓解盈­余管理行为、改善经营业绩探寻更多­有效策略。注释: ①经过豪斯曼(Hausman)检验,本文拒绝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模型,而采用公司层面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②在表4、表5、表6

中,部分计量模型的R2值­较低,这可能是因为遗漏变量­的存在及其对被解释变­量的潜在作用。由于企业财务行为(如管理层薪酬制定或盈­余管理)受企业内部与外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且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影­响因素很难加以识别或­为之寻找替代变量,为此本文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选取已有研究涉及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公司治理因素、公司基本面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同时,我们还在模型中加入了­年度控制变量和行业控­制变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R2值较低的问题。此外,控制变量的部分回归结­果显示,董 事会独立性(Indep)、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性(Dual)、监事会规模(Super)与管理层薪酬(或盈余管理实施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我国董事会、监事会治理机制对管理­层薪酬契约制定及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效应并­不明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同,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上市公司内外部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治理机制预期作用­的发挥缺乏相关制度环­境的保障。参考文献:

[1]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 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 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HEALY P 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 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13):85-107.

[3]HOLTHAUSEN R W,LARCKER D F,SLOAN R G.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19(1):29-74.

[4]PALIA D.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ion:a solution[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1,14(3):735-764.

[5]DECHOW P M,SLOAN R G,SWEENEY A 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m⁃ 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13(1):1-36. [6]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

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7]李文洲,冉茂盛,黄俊.大股东掏空视角下的薪­酬激励与

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2014(6):27-39. [8]吕长江,赵宇恒.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效­应研究——基于

管理者权利的解释[J].管理世界,2008(11):99-109. [9]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

研究,2010(11):88-100. [10]陈胜蓝,卢锐.股权分置改革、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业­绩

敏感性[J].金融研究,2012(10):180-192. [11]罗玫,陈运森.建立薪酬激励机制会导­致高管操纵利润

吗?[J].中国会计评论,2010(1):3-16.

[12]JENSEN M C,MURPHY K J.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2):225-264.

[13]CORE J E,HOLTHAUSEN R W,LARCKER D F.Corpo⁃ rate governance,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ompens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 51(3):371-406.

[14]JOHN K,QIAN Y.Incentive features in CEO compens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9 (1):109-121. [15]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

究,2000(3):32-39. [16]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

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8):55-63. [17]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黏性吗?[J].经济

研究,2009(3):110-124. [18]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

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68-81. [19]张敏,王成方,刘慧龙.冗员负担与国有企业的­高管激励

[J].金融研究,2013(5):140-151. [20]周静,辛清泉.金字塔层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政治成本吗? ——基于经理激励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7 (1):29-40.

[21]GUL F A, CHEN C J P ,TSUI J S L.Discretion­al account⁃ ing accruals,manager’s incentives,and audit fees[J].Con⁃ 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3,20(3):441-464. [22]CHENG Q,WARFIELD T D.Equity incentives and earn⁃ 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2005,80(2):441476.

[23]BERGSTRESS­ER D,PHILIPPON T.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80(3):511-529.

[24]EFENDI J,SRIVASTAVA A,SWANSON E P.Why do cor⁃ 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inancial statement?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Journal of finan⁃ cial economics,2007,85(3):667-708.

[25]CORNETT M M,MCNUTT J J,TEHRANIAN H.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t large U.S. bank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9,15 (4):412-430. [26]李延喜,包世泽,高锐,等.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督与上市

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6):55-61. [27]毛洪涛,沈鹏.我国上市公司CFO

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5):82-93. [28]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利、私有收益与薪酬操

作[J].经济研究,2010(11):73-87. [29]李建英,戴龙辉.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8. [30]张玮倩,乔明哲.媒体报道、薪酬辩护与盈余管理方­式选

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5):98-107. [31]刘斌,刘星,李世新,等.CEO

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03(3):35-39. [32]魏国强.管理层薪酬契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3]张程睿,黄志忠.CEO

薪酬激励、盈余管理与劳动力市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成本

107-117.

[34]JOHNSON S,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et al.Tunne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 22-27. [35]姜付秀,马云飙,王运通.退出威胁能抑制控股股­东私利

行为吗?[J].管理世界,2015(5):147-159.

[36]DONG L P,UCHIDA K,HOU X H.Block trade targets in

Chin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4,25(2):188-201. [37]夏纪军,张晏.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

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3):87-98. [38]姜付秀,蔡欣妮,朱冰.多个大股东与股价崩盘­风险[J].会

计研究,2018(1):68-74. [39]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

研究,2007(4):75-82.

[40]CLAESSENS S,DJANKOV S,LANG L H P.The separa⁃ 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2):81-112. [41]王鹏,周黎安.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6(2):88-98. [42]KOTHARI S P,LEONE A J,WASLEY C E.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Journal of ac⁃ 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1):163-197. [43]DECHOW P M,SLOAN R G,SWEENEY A P.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1995,70(2): 193-225.

[44]DECHOW P M, GEW ,SCHRAND C.Understand­ing earn⁃ ings quality:a review of the proxies,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 ics,2010,50(2-3):344-401. [45]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

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5):136-143. [46]CHUNG R,FIRTH M,KIM J B.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rpo⁃ rate finance,2002,8(1):29-48.

[47]FIRTH M, FUNG P M Y ,RUI O M.Ownership,two- tier board structure,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ev⁃ 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 cy,2007,26(4):463-496.

[48]WARFIELD T D,WILD J J,WILD K L.Managerial owner⁃ ship,accounting choices,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20(1):61-91. [49]张娟,黄志忠.高管报酬、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审­计费用

[J]. ——基于盈余管理异质性的­视角 南开管理评论, 2014(3):74-83. [50]叶松勤,徐经长.大股东控制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基于投资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3(5):35-42. [51]曹越,姚位燕,张肖飞.大股东控制、股权制衡与企业公

益性捐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1):132-140.

[52]刘星,计方,郝颖.大股东控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

与公司现金持有[J].中国管理科学,2014(4):124-133. [53]孙光国,刘爽,赵健宇.大股东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

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15(5):75-84. [54]窦欢,陆正飞.大股东控制、关联存款与现金持有价­值[J].

管理世界,2016(5):141-150. [55]王小鲁,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14-225. [56]唐清泉,罗党论,王莉.大股东的隧道挖掘与制­衡力量——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5 (1):63-86.

[57]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2(4):44-50. [58]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

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1):95-105. [59]RAITH M.Competitio­n,risk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4):1 425-1 436. [60]KARUNA C.Industry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man⁃ agerial incentiv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3(2-3):275-297.

[61]CLAESSENS S,DJANKOV S, FAN J P H ,et al.Disentan⁃ 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6):2 741-2 771. [62]DYCK A,ZINGALES L.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an in⁃ 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e,2004,59(2): 537-600.

[63]LEUZ C,NANDA D,WYSOCKI P D.Earnings manage⁃ 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3):505-527. [64]LANG M,RAEDY J S,WILSON W.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ross listing:are reconciled earnings comparable to US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 (1-2):255-283.

[65]DEFOND M L,PARK C W.The reversal of abnormal ac⁃ crual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earnings surprises[J].Ac⁃ counting review,2001,76(3):375-404. [66]毕晓方,韩传模.股权激励报酬契约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75-82. [67]马晨,张俊瑞.管理层持股、领导权结构与财务重述[J].南

开管理评论,2012(2):143-150.

[68]ZHANG X,BARTOL K M,SMITH K G,et al.CEOs on the edge:earnings manipulati­on and stock- based incentive misalign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 (2):241-258. [69]宋增基,王宏军,张宗益.高科技企业创始人特征、持股和公司业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90-96.

责任编辑:陈诗静

 ??  ?? 1
表 主要变量定义表
1 表 主要变量定义表
 ??  ?? 2
表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 表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 4
表 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回归结果
4 表 管理层薪酬与企业业绩­回归结果
 ??  ?? 5
②
表 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盈余­管理回归结果
5 ② 表 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盈余­管理回归结果
 ??  ?? 6
表 大股东控制下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行为回归­结果②
6 表 大股东控制下管理层薪­酬与盈余管理行为回归­结果②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