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包振山,朱永浩

-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9.02.005引用格式:包振山,朱永浩.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9(2):38-48.

1

包振山 ,朱 永 浩2 (1.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 224007;2.福岛大学经济经营学院,日本 9601296)

盐城 福岛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发挥流通业在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中的作用,日本政府制定了灵活的­流通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包括保护和­恢复中小零售业、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系统化、信息化以及促进流通业­与地域再生的强化。在各阶段流通政策的推­动下,日本流通业逐渐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使日本流通业具有典型­的零细性和规模性的双­重特征,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日本各地商店街因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制约而­处于半衰退状态。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完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推动流通业创新发展,培育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优化流通业发展环境;规范流通企业竞争环境­与企业行为,以市场机制化解政府过­多的管控,完善公平竞争政策,促进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强化流通业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以流通产业带动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优化整合,带动消费需求升级换代;加大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注重人才培养,使人才成为产业的推动­力。关键词:日本;流通政策;批发零售业;商店街;演变及特征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9)02-0038-11

[2]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经济得以恢复和通­政策和物流政策进行了­系统考察;路红艳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制定并成功实施于­中日流通体制的比较,理清我国内贸流通体制­了适时灵活的产业政策,其中发达的流通经济体­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石原武政[3]基于流通系是在流通产­业政策的引领、规制下发展完善起系统­效率化来考察日本流通­政策;金弘锡[4]从公来的。日本政府经过不断摸索­和改革,建立了一套平竞争、区域振兴及物流发展的­视角考察日本流较为完­善的流通政策体系,这对促进日本经济发展、通政策;番场博之 [5]、佐佐木保幸 [6]、尾碕真 [7]等提升消费者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流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进行­了

从既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日本流通政策­论证。二是从零售业、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等方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日本流通政策演面­考察流通体系。如陈丽芬[8]分析了日本零售制进。如孙前进 [1]将日本商品流通政策分­为商业流度的变迁对零­售业态演进的关联影响;王峰、王世 收稿日期:2018-12-14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流通服务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研究”(2017SJB153­9);盐城市政府社会科学奖­励基金项目“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的地域空间重构研究”(18szfskC21);日本JSPS

科研课题“一带一路对中国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P16K02002)作者简介:包振山(1984—),男,山东省曹县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师,公派留日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区域

经济;朱永浩(1974—),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日本福岛大学经济经营­学院副教授,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为区域经济、东北亚物流经济。

鹏 [9]从管理体制的目标、管理机构与主要手段分­析日本流通业管理体制­的特征;张永强等[ 10 ]对中美日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对比,提出构建我国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议;李丰、原任利[11]基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批发无用论”进行了驳斥,分析了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而对我国农超对接提­出新思考;马场雅昭[ 12-13 ]论述了零售业的兴衰发­展与国家流通政策之间­的关系;石原武政 [14]基于零售政策的变化论­证了流通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过,目前将流通政策与批发­零售业、商店街等实体流通经济­的演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较为少见。

日本流通经济的发展与­流通政策变迁密切相关,尤其是实体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商店街的振兴始终是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离不开政府的培育与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制。反过来对比我国的流通­产业,虽然近年来在电商引领­下零售变革取得了飞跃­性发展,但发展起步晚于日本,且实体流通经济面临较­大的升级转型压力。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总结政府在流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发挥流通业在引导生­产和促进消费中的作用,日本政府对流通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形成了多元化、共同参与流通经济发展­的企业主体和经营业态,建立了现代化、系统化的自由竞争流通­体系,为流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日本十分注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促进、规范和保障流通经济的­发展,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订或废止­法律和政策。总体来看,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一)1945—1959

年:保护和恢复中小零售业­1945—1955

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重­建期,流通领域出现了新发展。百货店、大型超市、农业合作社、生活合作社等新零售业­态应运而生,对传统经营业态产生了­较大冲击。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作为流通领域主体­的中小零售企业面临着­挑战。为了保护中小零售企业,日本政府以百 货店和合作社为对象,基于《反垄断法》而第二次制定了《百货店法》,出台《零售商业调整特别措施­法》(即《商调法》)。

1956

制定于 年的《百货店法》将百货店定义为

1 500从事商品销售活­动、店铺总面积在 平方米

3 000

(城市在 平方米)以上的店铺。将百货店铺的面积进行­明确规定,可清晰地区别出百货店­和中小型零售商业的不­同。《百货店法》不仅规定了新开百货店、营业面积的增加以及合­并和继承都必须得到通­产大臣的许可,而且严格规定百货店的­营业时间和休假天数,不得进行如在户外销售­等影响中小零售企业的­商业行为。由此可见,《百货店法》是针对百货店的限制措­施,其深层含义是通过限制­百货店的活动协调各类­商店的关系,确保中小零售业从事商­业活动的机会,进而保护和扶持中小零­售业。

1959《零售商业调整特别措施­法》制定于 年,主要内容是限制非会员­在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购­买商品,保护周边零售业,防止同一建筑物内零售­业之间以及零售市场与­周边零售业之间的过度­竞争,目的是对农业合作社、生活合作社和零售市场­加以限制,进一步保护中小零售商。另外,日本政府在同一时期还­陆续颁布或者修订了《物价统治令》《商品交易所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共同点­是以反垄断为核心针对­某一或某些商业部门制­定规制法律来保护中小­零售业。

(二)1960—1968

年:推进流通业的现代化1­955—1965

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经过战后的恢复重建,日本经济由供应严重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应充足的买方市场,形成了现代化的经济结­构。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消费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时代。然而,此时的流通部门仍然是­以数量庞大的中小零售­业为主,由于中小型流通企业具­有规模小、零细分散性强、效率低等特点,不仅浪费了大量劳动力,而且限制了不同零售企­业间的正常竞争,生产效率跟不上国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另外,当时流通政策不仅不能­适应新的消费变化,反而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改变过­去对中小型零售业的保­护政策,转向推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

1962

年,日本流通学家林周二教­授提出“流通革命论”,以改造旧商业为中心促­进流通业向现代化转变。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推进

1962流通现代化的­政策,如 年的《流通合理化设想》和《商店街振兴组合法》、1963

年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和系列中间报告 [ 15 ]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店街振兴组合法》,旨在推进零售商店共同­化、商店街现代化和零售商­业连锁化。1965

年,通产省确立了促进中小­商业协作化路线政策,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中小­零售店铺共同化的热潮。

这一时期流通政策的目­标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率,重点从过去单纯保护中­小企业发展转变为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效率提高、推动其组织管理合理化,进而推动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1969—1979

年:推进流通业的系统化

20 70

世纪 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此时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开始降低,为克服经济发展中大规­模生产导致的过剩生产­倾向,日本急需扩大国内市场。因此,原来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基础上的流通现代化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的消费需求在追求­质量的同时,更加侧重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生产方式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的消费­需求,要求制定与此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流通政策。

1969—1973

年是日本推进流通产业­系统化的主要阶段。1969

年日本政府颁布《流通活动的系统化》,从此拉开了流通产业向­系统化转变的序幕。1971

年,日本政府又颁布《流通系统化的基本方针》,指出“所谓流通系统化就是把­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流­通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谋求整体综合的效率化,从而将流通现代化由企­业组织扩展到整个流通­领域,再扩展到整个经济生活,进而

1973与整个经济现­代化结为一体”。[16]年先后制定《流通系统化实施计划》《中小零售业振兴法》和《关于禁止囤积生活物资­等紧急措施法》,同年将《百货店法》修改为《关于调整大型零售商店­零售

1974业务活动的法­律》(以下简称《大店法》),并于

3

年 月开始实施。

在这一时期的法律法规­中,《大店法》最具有代表性,对日本流通政策的演变­和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原来的《百货店法》仅仅对百货店做了规定,对其他业态如大型超市­等没有约束力,许多零售企业利用这一­漏洞,纷纷采取在同一超级市­场的建筑物中设立多个­商社,以同铺经营的方式申请­建店,逃避规制,从而导致不同业态零售­业主体间的矛盾激化,这被称为“类似百货店”现象。为了促进大型零售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在《百货店法》的基础上颁布《大店法》,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对大型零售业活动­的调整和限制,保护中小零售业免受竞­争的冲击,保证大型零售店和中小­零售店差异化发展。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上涨和制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关联­效应影响到流通业的发­展,日本经济进入低潮期。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超市这一革命性经营业­态在日本得到快速发展,对中小零售业和百货店­等产生较大冲击,因此出现了对以超市为­主的大型零售店进行限­制的呼声,要求修订《大店法》的呼声日益高涨。日

1979

本政府于 年开始对《大店法》进行第一次修正

1),扩大了超市、百货店等规制对象,推动(参见图

流通业向系统化转变。

(四)1980—1999

年:推动流通业的信息化石­油危机结束后,日本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1980年,日本政府在《80

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中称,“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目标已经达到,宣告追赶型的现代化时­代结束。此时的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以及生产向小批­量、多

20品种转变的趋势越­发突显,而且,自 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革­命加速发展,日本政府决定将新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连接­生产、促进消费的流通产业中,实施科技立国政策。

20 60信息化在日本流通­业的发展始于 世纪年代,80年代逐渐加速,POS EOS

和 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应用。1984年,日本政府在《80

年代流通展望》中主张全面推进流通国­际化,以克服日本“资源小国”的不足,促进产业结构技术化,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通信工业等信息技术产­业。

1985

年,日本通产省相继颁布《信息装备型批发商业设­想》和《关于信息网络型流通系­统的调

1

图 大店法流程 查》,将流通信息化提高到新­的现代化程度。1989年,日本政府发布《90

年代流通展望》,主张引入积极合理的竞­争机制,放宽对流通业发展的限­制,更加依靠市场机制来发­挥流通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995 21

年日本政府发布《面向 世纪的流通蓝图》,把政策实施的重点放在­流通业的结构改革上,要求流通产业结合城市­规划与消费需求变化调­整经营结构,努力使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为流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 90

世纪 年代后,社会各界提出对《大店法》放宽、修正的调整要求。这是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为适应日本国内自

90

身经济发展需要。如《 年代流通展望》提出, “(《大店法》)过分强调保证中小零售­商的事业活动,对大型商店进行规制,不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严重限制了当时流通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来自《日美结构协议》的压力。由于《大店法》的限制,外资流通企业很难进入­日本市场,《大店法》被视作贸易障碍,受到欧美国家的反对。迫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外部贸易发展的压­力,日本政府再次对《大店法》进行修正,放宽对大型店铺设置的­限制性条款,如通过缩短审查期,简化手续, 放宽对大规模零售店建­店、开张的规制。此时《大店法》由规制强化阶段进入规­制缓和阶段。因此,

1990 1992

日本政府先后在 年和 年对《大店法》进行规制缓和的修订。

然而,再次修订的《大店法》虽然放宽了对大型零售­店铺设立的限制,却随之出现了新的问

WTO

题。一是 限制政府供需调整,使得《大店法》难以为继;二是区域居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对大型店铺开设带来的­交通堵塞、噪音、垃圾等问题的不满而出­现反对运动;三是荒川区、川崎市等地方政府为保­护环境而限制大型店铺­开设。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决定废止《大店法》,在此基础上于1998 7

年 月修订出台《大店选址法》《改正都市计划

2000 6法》和《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并于 年 月开始实施,这三部法律合称为《社区营造三法》。(五)2000

年至今:促进流通业与地域再生­的强化

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的转变,城市的空心化愈演愈烈,女性的社会工作增多等­社会环境剧变,使得日本流通政策

20

在 世纪末开始大转换。此前的流通政策是以促­进公正、自由竞争,强化、发挥健全的市场机能为

21

中心。进入 世纪后,日本流通政策增设了商­业

振兴和调整政策,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头或驱动作用。

从保护周边环境的角度­出发,重新出台的《大店选址法》对商业设施的设置以及­运营方式方法

1 000进行调整,如要求面积在超过 平方米的大型店铺开设­时,必须优先考虑噪音、尾气排放、交通堵塞、垃圾处理等问题。《大店选址法》的实施,标志着一个更加成熟完­善、高度国际化的经济与流­通产业环境形成,也表明原有的中小零售­企业保护政策的终结,以及鼓励竞争、依靠企业自身发展、注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开始,这是日本政府在流通政­策调整方面的全面转变。《改正都市计划法》为防止城市空心化,对城市土地的利用、用途加以限制,引导大型店铺开设在特­定的区域内;《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有助于复兴、繁荣城市的中心市街地,激活商店街的活力,强化商业区的基础建设。

《社区营造三法》实施后,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不仅没有起到复兴、繁荣城市经济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城市的空心­化,大型店铺郊外化趋势加­剧。因此,各界要求从根本上修正《社区营造三法》。《大店选址法》围绕着以下两方面修订:一是将给生活环境带来­影响的大型店铺的附属­设施纳入规制范围;二是明确大型店铺关闭­给居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改正都市计划法》的修订不局限于大型商­业集聚,从对城市发展带来影响­等多视角出发,把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店铺定为规制对象,限制其向郊外发展。在零售店铺开设的土地­利用方面,它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不­是单个的市町村所能解­决的,因此导入以都道府县为­单位进行广区域调整的­新规定。《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法》正式修订为《关于中心市街地活性化­的法律》,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修­订:一是强化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基于国家基本方针而制­定的活性化基本计划,必须经由内阁总理认定;二是废止社区营造机构(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TMO),各

地组建中心市街地活性­化协议会,进而策划运营更为综合­性的社区。

21 12日本政府继《面向 世纪的流通蓝图》出台年后,2007

年再次发布《新流通展望》。该《展望》是在人口减少、《社区营造三法》修订等环境变化中,为日本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政策,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一是提升流通产业的生­产性、收益性;二是实现世界水准的经­营;三是构筑持续发展的社­区。由此可见,该《展望》旨在提升流通产业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在彰显流通业社区服­务的社会公益性。

2010 65

年开始对 岁以上出行不便而无法­正常购物的老人(又称“购物难民”)进行支援,制定地域商业活性化事­业费补助金。同时积极推进《社区营造三法》,对外国游客实行消费税­免征制度,强化大数据的利用,提升流通过程的“制造、分配、贩卖”效率,推动日本流通企业向海­外发展(参见

1)。

二、日本流通业的演进及特­征

2016

日本经济产业省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流

1

表 日本流通政策演变

GDP 14%,从业人员占通业(批发、零售)产值占 的16.4%,是对消费品产业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以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商店街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书(2015年)》《商业统计调查(2016

年)》《中小企业白皮书(2018

年)》等资料为依据,本文选取零售业、批发业及商店街等三个­领域分析日本流通业的­发展变化,归纳其演进特征。(一)零售业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2 3

由表 和表 可以看出,日本零售业的变化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 2

从表 企业店铺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日本

1974零售企业的店­铺数量从 年开始逐年增长, 1982 172

年达到顶峰的 万多家,这与当时日本平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但达到顶峰后,日本零售业进入激烈竞­争期,店铺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6

年仅比峰值一半略多,减少了4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店铺面积的变化,

1974 6 740 m2 2007 14 966 m2,从 年的 万 到 年的 万保持持续扩大的态势,33 1.2

年间增长了 倍之多。2007

年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店铺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其后又出现小幅度的­回增。由此可以认为,在流通经济政策、经济形势等的影响下,日本零售产业内部竞争­加剧,导致零售店铺减少,进而使得零售企业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

2. 2

从表 零售业从业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从1974年开始逐年­增长,1999

年达到顶峰,此后开始小幅度减少,说明日本零售店铺在向­规模化、大型

1982化转变,即零售店铺的数量虽然­从 年开始逐年减少,但从业人员的数量却逐­年缓慢递增,这是因零售店铺的规模­逐年扩大所造成的。

3. 2 1974从表 零售业年销售额变化可­知,从

1997 1997年到 年的年销售额是逐年增­长的,在 年

2007 1997与 年之后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降落,这与

2008

年亚洲金融风暴与 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几乎一致,说明日本经济具有外向­性的特征,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零售­业方面反映较为明显。年销

2007—2012

售额在 年间减少回落后,在最近几年

2016又得到较快的­恢复增长,尤其在 年达到接近历史最高记­录的销售佳绩。这是受到安倍经济政策­的刺激,尤其是外国游客在日本­消费对零售业的拉动作­用所带来影响的直接反­映。由此可见,日本零售经济的发展既­受国内包含流通业在内­经 济政策影响,又受外部国际经济环境­的左右,可谓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4. 3

从表 企业规模的数量变化可­知,不同规模

2007 2015

的企业在 到 年间都呈现增减交替的­变

2013

化,且在 年之后均逐年减少。其中从业人数

30

在 人以下的企业数量虽在­增减交替中减少,但

93%以上,尤其是从业人数在9一­直占企业总数的

62%以上,说明日本人以下企业的­占比一直高达零售业具­有较强的“零细性”特点。

5. 2

从表 的店铺数量与店铺面积­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日本零售业向­规模化、大型化

3

发展的特点。从表 不同规模零售企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日本零售业具­有较强的“零细性”特点。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反映日本零售业具­有典型的零细性和规模­性的双重特征。(二)批发业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4 5

由表 和表 可以看出,日本批发业的变化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 4

由表 店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日本批发企

1972年开始连年增­长,1982业的店铺数从 年后略微动荡减少,这一变化形势与日本零­售业的发展相同,也与当时日本平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1982

年后出现小幅度滑落,随之又开始连年增长,1991 47万多家。1991

年达到顶峰的 年后,出现增减起伏变化并呈­整体减少的态势,但与

42%不同,2016零售业的断崖­式下跌 年批发业的

23%左右。2000店铺数只比顶­峰减少了 年后,与店铺数、从业人数相比,年销售额减少的幅度最­小,说明日本批发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得到提升。

2. 4

由表 显示的日本批发业从业­人数变化可1972 300万人开始增长,1991

知,从 年的 年达到顶

477万人,此后开始小幅度减少,2016

峰的 年为394 1991 17.4%,下

万人,与顶峰的 年相比减少了降幅度小­于店铺数的下降幅度(23%),反映日本批发业整体缓­慢地向规模化发展。

3. 4

由表 可以看出,日本批发业的年销售额­从1972年开始逐年­递增,1991 573年达到顶峰的 万

20亿日元后进入动荡­的增减交替阶段。这与 世纪90

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以来陷于

2000增长低迷的困­境一致。在 年后的波动中,2012 2014

年和 年两个时间节点前后的­波动幅度最大,2016

年出现回暖增长,这与安倍经济政策的刺­激直接相关。由此可见,批发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映射出日本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在发挥“晴雨表”的透射作用。4. 5由表 日本批发企业规模的数­据

2005可知,不同规模的企业在 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均呈现出增减交替的

30变化,其中从业人数在 人以下的企业虽在增减­交替中有所减少,但一直占企

93%以上,尤其是从业人数9

业总数的 人以下的企

72%左右,同比零售企业高10业­始终占企业总数的个百­分点,说明日本批发业更具有“零细性”特点。

5. 2000 4)

年后,日本批发业的销售额(参见表在增减交替中波­动,2016

年大幅度回升。与此相

2005对应的是不同­规模的批发企业数量在 年出现减少,2015 2005年批发企业数­量只是 年批发企业

5),说明日本批发业在向数­量的一半左右(参见表

规模化发展。

基于以上对日本流通业­核心组成的批发零售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流通业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日本流通业具有零­细性和规模性的双重特­征;二是日本流通业不仅受­国内社会经济的影响,而且与外部社会经济变­化息息相关,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三是不论是零售业还是­批发业,企业的数量在减少,销售额却在增加,说明流通业的经营效率­在提升;四是日本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与日本经济的变化­保持正相关性,深受日本经济的影响,可以由此看到日本流通­经济政策在其中发挥的­调控作用。(三)商店街的发展演变及特­征日本的商店街可以划­分为社区型、区域型、都市型和超都市型等四­种类型,其中占比最多的社区型(50.8%)和区域型(35.3%)商店街在近年呈

10现停滞、衰退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不满 万人的城市或町村尤其­明显。本文依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商店街发展现状调查报­告(2015

年)》的数据,将其分类分析,总结出商店街发展的五­个特征。

1. 86.1%的社区型和区域型商店­街

合计占比一般位于市町­村或城市中心的商业聚­集区,其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商店街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书(2015 2.2

年)》[ 17 ]数据显示,在全部商店街中, %的比例为“繁荣发展中”,3.1%的比例为“有繁荣发展

35.3%的商店街在“衰退的可能”,与此相对应的是中”,31.6%的商店街为“有衰退可能”,“没有变化”

24.7%(参见表6)。与2012

的占比为 年调查相比,

1.2 “繁荣发展中”的比例提升了 个百分点,“有繁

0.8荣发展的可能”的比例提升了 个百分点,“衰退

7.9

中”的比例减少了 个百分点,“有衰退可能”的

1.4

比例减少了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商店街的发­展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衰退或半衰退­的状态。

2.

消费者客流量有所增加­的商店街,占比略有提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但总体占比仍不高。2015

年的调查显示,在全部商店街中,来访消费者“减少”(56.6%)比“增加”(11.2%)高45.4

个2012

百分点,但与 年相比,“增加”的比例增多了4.5 16个百分点,“减少”的比例降低了 个百分点

7),即到商店街的消费者客­流量出现了好(参见表

转。《商店街发展现状调查报­告(2015

年)》还显示,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或­区域,到商店街来访消费 者“增加”的比例越高,“政令指定市(相当于我国的计划单列­市)、特别区”的“增加”比例达到15.9%。从商店街的类型来看,到社区型和超都市型商­店街的消费者“增加”的比例增多,尤其是到超都市型商店­街的消费者“增加”比例达到了49.1%。

3.

到商店街消费者“增加”和“没有变化”的原因中,“集客活动等的实施”(44.6%)、“商店街的宣传”(23%)占比最高(参见表8)。到商店街的消费者“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魅力性店铺减少” (59.2%)、“业种、业态不足”(55.1%)、“近邻大型店铺的开设”(46.5%)、“区域人口减少”(45.7%)

9)。由此可见,商店街开展积极的宣传­活(参见表动对吸引消费者­到商店街消费有积极的­效果。

4. 2015

年的调查显示,商店街店铺“关店(倒

3.6 10闭)”的平均数为 家,“关店(倒闭)”在 家店以

7.6%。在“关店(倒闭)”理由上的商店街的比例­为中,“商店经营者的高龄化、后继者不足”占比高达66.6

%,远高于其他如“向其他区域转移” (23.8%)、“同业种间的竞争”(12.9%)、“商店街缺乏生机”(12.8%)(参见表10)。由此可见,人口老

6 2012年、2015

表 年日本商店街情况

龄化问题严重威胁着日­本商店街的发展。

5. 2000

对比分析 年以来日本商店街面临­问题及变化情况,可知影响商店街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经营者高龄化致使后继­者不足”(64.6%)和“集客 力高、话题性店铺(业种)少或没有”(40.7%),其中“经营者高龄化致使后继­者不足”(64.6%)占比最

11),问题最为突出,成为影响日本商店高(参见表

街发展的首要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商店街在­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呈现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日本各地的商店街­积极采取“集客”“信息宣传”等活动,

2012

经营状况与 年相比有所好转,但仍然处于衰退或半衰­退状态;二是到商店街的消费者­客流量在政策作用下有­所增加,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三是“经营者高龄化致使后继­者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商店街的发­展,并成为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但不容置疑的是,商店街在日本各个城市­或区域中的商业聚集作­用仍然不可小觑。

三、日本流通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结合我国国情完善流通­政策体系综合日本流通­政策的发展经验,我国应在如下几方面强­化流通政策体系的建设。

一是完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鼓励流通业与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如“零售+农业”的订单生产、“制造业服务化”的流通机能孵化等,鼓励流通企业连锁化经­营,促进流通业的组织形式­或经营方式创新;二是推动“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发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

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流通­业的创新运用,推动智慧供应链、无人零售等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提高流通业的信息化、智能化;三是重视消费升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流通业要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加力,培育并引领消费文化的­转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提高居民的消费体验;四是优化流通业发展环­境,加速改进流通业税收体­制改革,如加快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新税收政策在­流通领域的应用,降低流通业的税收负担,完善流通领域的投融资­政策,继续加大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二)规范流通竞争环境与企­业行为一直以来,我国流通产业中存在部­分产品被控制在以计划­执行机制为背景的国有­控股公司手中,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源­分配、税收优惠、融资安排、审批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因此,借鉴日本流通政策的做­法,首先我国应该完善流通­竞争环境,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化解­政府过多的管控,为流通业提供良好的公­平发展空间;其次要完善公平竞争政­策,规范并健全流通企业的­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合理竞争,反对垄断;三是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三)强化流通业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将­现代流通产业等服务业­培育壮大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 力产业”。构建现代化的流通体系,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这在我国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已经得到证实。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新技­术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机遇,大力提升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以流通产业带­动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同时,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促进产业链优化整合,进而带动消费需求升级­换代。另外,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中,构建内外贸一体的流通­体制尤为重要,必须构建中国特色高效­畅通的流通体制,提高内外贸流通的开放­水平,对内提高流通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外支持流通企业走出­去,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联动­融合发展,共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四)数字科技创新提升流通­效率目前“互联网+”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应加大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新技术驱动流通创­新的动力机制;鼓励流通企业积极吸收­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促进企业组织运营的创­新、流通效率的提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注重人才的培养,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重视流通行业人才的培­养,引入员工定期和不定期­的研修制度,使人才变成产业推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前进.日本现代流通政策体系­的形成及演变[J].中国流

通经济,2012(10):13-18. [2]路红艳.中日流通体制比较与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4

(11):15-21.

[3]石原武政.流通ࢩࢫࢸ࣒ࡢ効率化:流通政策ࡢࡶ࠺1ࡘ

ࡢ側面[J].商学論究,2013(4):23-40. [4]金弘錫.日本ࡢ流通政策࡟関ࡍࡿ研究[J].高崎商科大学

紀要,2016(31):1-9.

[5]番場博之「.流通政策ࡢ転換࡜地域流通」࡟ࡘ࠸࡚[J].流

通,2011(28):17-19. [6]佐々木保幸·番場博之.地域ࡢ再生࡜流通·ࡲࡕ࡙ࡃࡾ

[M].东京:白桃書房,2013:218. [7]尾碕眞.ࡲࡕ࡙ࡃࡾ࡜流通政策[J].愛知学院大学論叢.商

学研究,2012(1/2):39-62. [8]陈丽芬.日本零售业制度演进对­业态的影响及启示[J].中

国流通经济,2014(10):13-20. [9]王峰,王世鹏.日本流通业管理体制特­征与借鉴[J].商业经

济研究,2015(1):17-18. [10]张永强,张晓飞,周宁,等.中美日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比

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7(4):29-34. [11]李丰,原任利“.

批发商无用论”与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 的发展——兼论对我国农超对接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6(12):73-77. [12]馬場雅昭.小売業ࡢ盛衰࡜国家ࡢ流通政策(I)[J].阪南

論集·社会科学編,2003(1):19-28. [13]馬場雅昭.小売業ࡢ盛衰࡜国家ࡢ流通政策(II)[J].阪南

論集·社会科学編,2004(2):1-24. [14]石原武政.小売流通政策ࡢ展開過­程࡜都市࡬ࡢ影響[J].

都市問題,2014(8):46-54. [15]篠原一壽.戦後流通政策ࡢ歩ࡳ―現代流通政策ࡢ前夜

ࢆ中心࡟[J].作新経営論集,2009(18):1-22. [16]赵尔烈,于淑华.论日本流通政策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

意义[J].日本学刊,1993(6):54-67. [17]ࡕࡤࡂࢇ総合研究所.商店街実態調査報告書[R].2015:

1-258.

责任编辑:方程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