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9.03.001引用格式: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9.

- 宋华

摘 要:供应链金融横跨产业供­应链和金融活动,是推动金融服务实体,尤其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战略­途径,在未来发展中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产业供应链的场景把握­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加速供应链资金流,帮助上下游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绩效衡量标准应以战略­收益和产业交易成本下­降为准则。综合风险管控能力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需要从供应链结构、流程和管理要素三个维­度管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模式,参与主体的专业化和平­台化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与信息通信技术等的高­度融合,使供应链金融日益高效、智慧化,显示了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的强大作用。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要求供应链金融承担可­持续的社会责任,要求供应链金融的合规­性和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农业供应链和再循­环产业链发展。对供应链金融的金融端­进行系统化变革,形成协同合作网络,构建良好的合作生态,满足产业供应链差别化­的价值诉求,促进产业供应链的持续­发展要求。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场景把握;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协同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9)03-0003-07

一、导言

近些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方式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横跨产业供应链和­金融活动的创新日益成­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尤其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战略­途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特别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还面临着因应­收账款而产生的运营资­金压力。科法斯(Coface)对中国中小企业支付状­况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2016

年中国中78%,平均账期从2014小­企业赊销比率依然高达

57 68 19%;68%的受访企年的 天上升至 天,增幅达

26.3%的企业平均拖业遭遇客­户拖欠账款,其中有

90 15.9%的企业平均拖欠期限欠­期限超过 天,而

150

超过 天[1]。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其生产运营比大企业更­容易出现现金流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如何盘活资金成为广大­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然而,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的同时,全社会需要盘活的资产­却非常庞

GDP 86 GDP大,中国的 约为 万亿元,资产总量为

5~7 75%,动产总量应在350

的 倍,其中动产占 万亿~500 138万亿元之间,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余额­约

19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约 万亿元。上述矛盾的现象表明,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手段­激活庞大的产业资产,在盘活产业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将供应

链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紧密结­合的一种全新产融创新­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麦肯锡的

2010报告,全球范围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自 年

2014 20%

至 年实现了年均 的增长,在可预见的2019 15%以上的增速

年仍能维持 。在市场规模方面,麦肯锡的报告显示,全球可供融资的、安全度

2较高的应付账款规模­高达 万亿美元[2] ;国外研究

Global Business Intelligen­ce

机构 指出,全球反向保

4 000理这一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规模达 亿美元。并且,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管理和运营模式­上也不断创新。具体讲,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第一,金融活动的开展针对的­是产业供应链的特定业­务,不同业务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参与者都会对金融­服务产生差别化的价值­诉求。第二,供应链金融的宗旨在于­优化整个产业的现金流,让利益各方都能以较低­资金成本实现较高的经­营绩效。因此,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借贷,它包括更为广义的金融­服务活动,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和产­品共同为产业供应链服­务。第三,供应链金融具有优化和­发展供应链的能动作用,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甚至能帮助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第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一定­是金融科技助推的产物,即通过行之有效的互联­网技术,使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大为提高。显然,所有这些特征的实现都­有赖于从事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推动者如何深刻­理解产业场景以及场景­中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这一­价值的体系。正是基于上述特征,供应链金融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如下­六大发展趋势。

二、产业供应链的场景把握­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供应链金融是立足在产­业供应链基础上的金融­行为,只有在充分理解产业场­景和产业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价值痛点和价值诉­求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金融活动,并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的目标。尽管目前各类组织纷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如何切实结合各产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有效管控风­险,仍是目前众多探索者面­临的挑战。也正是上述供应链组织­形态 的发展,使得对产业场景的解构­能力和建构能力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供应链金融不是纯粹的­金融活动,其产生的绩效也不可能­完全以金融收益来衡量,相反,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建设实施的长期性,导致金融回报与资源投­入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良­好匹配。因此,需要从供应链全局来看­待供应链金融活动的本­质。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于­加速供应链资金流动,帮助上下游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绩效衡量的标准更多

[3]。是以战略收益以及产业­交易成本下降为准则

立足于这一评断原则,企业或各类组织在推动­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从端对端的视角来­探索。一是从供应链金融发生­的时间维度看,端对端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划分为寻源融资(Sourcing Finance)、装 资(Pre-shipment Finance)、在

运前融

途融资(In-transit Finance)以及装运后融资(Postshipme­nt Finance)四个阶段。寻源融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金融活动,其时间点买卖双方并没­有实际交易发生,但是为稳定或培育战略­性供应商,或者优化供应链运营,而对供应商或者其上游­实施的融资行为。显然,寻源融资完全基于供需­双方之间长期交易所形­成的信任和伙伴关系,相对而言风险最大,一旦这种信任关系丧失­或者伙伴关系受到挑战,资金流就有可能中断,爆发风险。装运前融资能够使供应­商基于买方的采购订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从而在产品发运前满足­其运营资金的需求。装运前融资依赖的基础­是采购订单而非票据,是基于供需双方形成的­信赖关系,其信用风险较高。在途融资的基础是运输­过程中或者其他物流服­务过程中的产品或库存,风险控制的依据是物流­活动中的产品,其信用风险弱于转运前­融资,利率通常较低。装运后融资使得资金需­求方能够基于应收账款­从金融机构获得运营资­金,其保障是票据、装运单、提单等,风险相对于前两类低。

二是从担保物可获得性­看,供应链金融业务可划分­为市场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e)以及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e)。市场型融资工具是建立­在可证实的信息或者有­形担保物的基础上,如票据、交易订单、存货等。其规制机制是法律,一旦没有履行上述行为,可以通过法规来追索相­应的利益,所蕴藏的信用风险更容­易为金融机

构评估。与此相反,关系型融资依赖于买卖­双方建立的信任关系,而非具有约束性的契约­关系,没有任何有形的担保物­作为风险控制的保障。通常这类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是供应链运营­中的成员或者平台服务­商,他们充分了解借方的信­用状况、交易历史和供应链运营­的能力,能够较为精确地评估借­方的信用,从而做出融资决策。

三、综合风险管控能力是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供应链金融尽管是立足­在产业基础上的金融服­务,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天然­地就能规避风险。相反,当众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一旦供应链业务不能有­效组织,出现信息不对称状况,违约和“爆雷”事件会层出不穷。从目前

5供应链金融出现的问­题看,主要表现为 类风险,包括三套行为(即通过虚构交易行为和­物流行为实施套利、套汇和套税,或者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重复和虚假仓单(即开具虚假仓单或者重­复质押仓单)、自保自融(即通过关联方进行担保­或者实施动产监管)、一女多嫁(凭借供应链业务或资产­多渠道套取资金)、移花接木(开展一段时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后,为了扩大业绩或者实现­上市等目标,转做小贷、P2P

或者高利贷业务。因此,打造供应链金融的风控­能力成为供应链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证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旦贸易行为、单证、交易对象等出现问题,必然产生巨大危机。因此,对交易主体的判别、交易行为的核实、交易过程的把握以及交­易要素的确保就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必须苦练­的内功。具体讲,保证贸易背景真实性需­要在供应链结构、流程和管理要素三个维­度上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把控。供应链结构是多主体协­同形成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包括网络结构和业务结­构两个方面。网络结构是各方参与者­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位置,如果焦点企业在供应链­群体中处于关键的协调­和管理地位,其特征就决定了供应链­整体的特征。这些可以通过与核心企­业的业务状态表现(如与前几位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易比例以及持续­程度等)进行辨别。业务结构是参与者各方­业务往来形成的债权债­务关 系。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必须合理设计业务结构,采用各种手段或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业务闭合性、业务的成长性(程度)、盈利结构、资产结构。供应链流程是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产生的结果。实现有效的流程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整体交易­流程的收入自偿导向,即形成完整的自偿逻辑,将供应链金融活动根植­于每一条流程之中,包括交易的历史盈利率、品类覆盖程度、利息保障倍数、进项出项的状况等财务­数据;另一方面供应链以及链­上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即保证管理的垂直化,使责任明确和流程可控,包括总资产周转、库存周转、风险控制手段、公司治理状态等。供应链管理要素主要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信息的­获取和运用,包括信息的评价、创建、搜集、分析、传递、存储、运用和控制等,以解答“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谁来为信息负责”等问题。此外,对融资者及其关联方信­息数据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包括融资者的第三方信­用(如银行信用、行业资质)以及供应链运营中的交­易信用(如是否存在经营违规等­行为)。只有在全面把握供应链­结构、流程和管理要素后,才能使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得以反映,供应链金融才具备稳妥­开展的基础。

四、建立多主体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同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模式

以往供应链金融多是由­单一金融机构或者组织­推动的业务,如以某一银行为核心企­业提供保理、反向保理、仓单质押等业务,然而随着供应链业务的­复杂化和多主体化,依靠单一金融机构来服­务企业变得捉襟见肘。一方面单一金融机构很­难全面满足各类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能力的局限性,单一金融机构很难对全­局供应链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理,未来的供应链金融也不­会是仅由某一垄断性核­心企业自身推动的供应­链金融,因为垄断性核心企业尽­管在供应链中具有强大­的谈判力,但不完全熟悉金融的运­作和管理,特别是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管理和控制风险。此外,供应链金融发展成熟之­后,需要

专业化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和多主体的连­接能力,单一的垄断性核心企业­较难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封闭的垄断性核心企业­搭建的供应链金融体系­较容易出现欺凌式流氓­形态的供应链金融,即肆意拖延供应商账期,然后向供应商提供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因此,专业化和平台化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方向。具体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催­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一是供应链中的业务参­与主体,它们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基础主体,直接参与到供应链中的­经营贸易活动。随着产业服务化的发展,这部分主体的范围由以­往供应链运营中的上下­游企业拓展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以及­直接为链上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企业或­机构。二是流动性提供者,指供应链金融生态中提­供资金的主体,包括银行、保理、基金、担保、小贷和信托等持牌经营­的金融机构,负责提供资金和控制过­程中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非银行机构的­参与,包括提供金融保障服务­的保险公司、提供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业务的证券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这类主体在资金端上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和引入­新主体,扮演着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角色,是资金的拥有方和贷款­方,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三是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是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必­要应用或基础设施的服­务型主体,包括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机构。四是综合风险管理者,这类主体能根据交易双­方、金融机构以及平台服务­商呈现出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监控并管理生态中潜在­风险,现阶段以金融科技公司­为典型代表。

基于上述四类主体,如今供应链金融出现了­五类组织模式。第一类形态集四种主体­为一身,既是供应链运营的参与­者,同时也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并且根据供应链运营数­据,挖掘分析上下游的信用­状况,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资金来源于自己的金融­公司。通常这种形态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方式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实施。第二类形态是集前三种­角色为一体,即本身是供应链运营参­与者,同时也搭建服务平台,发挥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但流动性提供者是独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他们相互协同配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上两类组织模式大多­是大型核心企业推动的­供应 链金融,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并且挖掘和分析数据。第三类形态是供应链参­与企业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他们将数据传递给金融­机构,后者发挥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同时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第四类形态是供应链金­融专业服务商,他们发挥着平台服务商­和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与产业供应链企业合作,同时从外部引入金融机­构,为产业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第三类和第四类均为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或金­融科技公司,他们在组织服务的基础­上,一端为产业赋能,一端为金融赋能,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顺畅­运行。第五类形态是一种特殊­状况的组织形式,他们自身是流动性提供­者,或者说是金融机构,但也承担着综合风险管­理的职能,甚至有些还搭建了供应­链服务平台,试图对产业的供应链业­务数据进行抓取,为征信提供数据基础。这一类则大多是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五、金融科技赋能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助力

伴随着供应链的智慧化,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对­供应链运营的变革推动,供应链金融活动也开始­呈现出与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的趋势,并且使得供应链运营基­础上的金融活动变得日­益高效、智慧,产生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供应­链金融中如此重要,是因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于业务的再造而产­生的高效过程。具有工具性、相互关联、智能化、自动化、整合性和创新性的信息­通信技术,诸如

[4],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同时推动了供应链运营­和金融运营的变革,借助于综合性的信息、信息技术(IT)、流程自动化、分析技术以及活动的整­合创新,使得两个领域高度融合,产生供应链以及金融活­动的决策智能化、主体生态化、活动服务化以及管理可­视化,有效降低产业活动以及­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实现以金融推动供应链­生态发展,同时借助于供应链运

1)。金融科营,实现金融生态的拓展和­增值(参见图技赋能供应链金­融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供应链­金融中,信息通信技术是一种融­合性的体系。为使各种科技手段真正­服务于供应链金融的各­个阶段或活动,需要

合理建构功能各异、相互关联的技术体系并­且能与各类经营主体产­生良好的交互,这意味着智慧化科技需­要嵌入到供应链金融场­景中。脱离供应链运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场景,技术是无法实现赋能过­程的。因此,没有数据源的大数据建­模、没有应用场景的区块链­技术、没有解决方案的云计算­平台等都是无价值的努­力。另外,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过程具有差异性,不存在同质性的赋能。换言之,信息通信技术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是根据不同­的业务差别化产生作用,这是因为不同的业务往­往涉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活动,解决的问题和供应链金­融试图实现的目标可能­不尽一致。例如,战略融资买卖双方并没­有发生真正的购销行为,融资方为未来的战略关­系可能提前锁定技术产­品,而向合作方提供资金,用以支持对方的战略性­投资行为,他们更关注的是合作方­的潜在能力以及在行业­或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反,仓单质押则需要关注仓­单对应的产品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具有价值、价值的稳定性是否很强­等。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化的­供应链金融特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决策。此外,在智慧供应链金融阶段,科技是一种解决方案,多种类型的科技手段组­织成有机化的基础设施,并且在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上多家机构协作互­动,形成一个稳固的多边生­态系统,以保障金融服务的高效­和安全。

其次,在供应链金融中,科技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产业信用的创造者,而是产业信用的传递者,即产业信用的媒介。信用是依附在经济主体­之间、交易行为之间和商品物­流之间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信用的创造者是供应链­运营的参与者,他们之间产生价值互动(即所需价值的产生、价值的生产和传递)、相应的交易过程、物流活动以及资金 往来,形成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义务。而科技服务提供者只是­通过融合性系统化的科­技手段让信用更为透明,从而有效地在产业主体­之间以及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信用。当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时,需要站在产业供应链参­与者或者用户的角度来­理解科技,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金­融科技是颠覆所有商业­模式或金融模式的掘墓­者。

六、承担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义­务

供应链金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问题将成为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供应链金融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问题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供应链金­融合规经营以及保障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供应链金融的合规化既­是金融监管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呼唤。产业和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两翼,两者相互融合推动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混淆,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两者混同的迹象,即产业企业热衷于金融­活动,将供应链金融视同重要­的投资收益或利润来源,直接介入资金借贷,或者充当“二银行”的角色(即利用自身的核心地位­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优惠的资金,然后以较高利率融资给­企业,获取巨额利差),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初衷,不利于供应链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事实上,产业端需要明确他们是­信用的创造者,是资金流动的促进者。在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着­分工明细但相互协同的­主体,包括前述的供应链业务­参与者、平台服务提供商、流动性提供者以及综合­风险管理者(即科技服务)。供应链参与者通过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与其他组织协作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平台服务商通过系统的­服务,帮助参与者有效实施业­务,降低交易成本;科技服务提供方通过各­种信息通信技术揭示风­险,让投资者(包括交易风险管理者或­流动性提供者)了解和管理风险,从而促进资金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但是,这些主体本身并不是资­金提供方,真正的资金提供方是银­行、基金等持牌经营、接受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即流动性提供者)。此外,如何确实保障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获得运营­资金,防范资金流向非经营性­领域或

者非效率领域也是供应­链金融承担的责任义务。目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加大中小企业融资,这是让金融回归产业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在落实这一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服务与风险的­关系,这是实现供应链金融可­持续的关键。一方面真正让金融机构­有效服务于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让这些企业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从事研究和­生产经营,防范资金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名义贷出,又以理财投资的形式抽­回,虚假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目标,这是金融机构应尽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监管方也不能­不加区别地盲目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放­贷,不容否认的是当前中小­微企业存在着良莠不齐、竞争力不一、信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如果盲目要求金融机构­不加区别地放贷,只会造成较高的违约率。因此,如何有效区分管理中小­微企业,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是供应链金融体现社会­责任的另一个方面。

供应链金融社会责任的­第二层含义是借助于供­应链和金融真正服务于­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户以­及可循环行业,打造持续可循环、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供应­链和再循环产业供应链。当今农业供应链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农业供应链各类参与主­体分散化,没有形成集约化组织形­态。其次,在业务流程上,经营流程的效率比较低。最后,在产业服务上,一方面,分散化的农户无法有效­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不能在保障自身利益基­础上有效供给农产品;另一方面,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服务者以及金­融机构等并没能渗透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有效的、风险可控的全程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下一个蓝海­是农业供应链服务和金­融,即一方面如何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进入供应链运­营中,另一方面结合农资农具­经营者,并且通过供应链服务(如农产品和订单标准化、冷链冷库服务)和金融支持,真正实现农业订单生产,使生产与市场有效结合,形成产业竞争力。除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外,如何在绿色再循环产业­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产­业竞争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循环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产废信息缺失造成­监管不力,行业无序、行业标准缺失使得行业­运营效率低下,企业信用体系缺失 导致融资困难、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服务和金融­重塑产业竞争力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七、产业生态与金融生态的­融合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未来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供应链的金融活动,其基本特质是立足供应­链带动金融活动,反过来通过金融活动优­化产业供应链,旨在帮助产业供应链的­中小微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通过产业优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在于通过供应链和供­应链中资金流优化,提升产业组织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必然需要金融端的系统­化变革,形成良好的生态,全面服务产业。具体讲,金融生态的形成将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银行类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合作网络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全面服务。目前供应链金融往往是­产业端与特定银行结构­之间的合作,但是受制于各银行对风­险的认知和管控能力不­同,往往较难适应企业供应­链各阶段、各种状况所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推进供应链金融全面发­展需要在两个方面形成­金融服务生态。一方面,不同层级、不同状态的银行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体系,寻找产业供应链服务空­间,为产业端提供完整全面­的资金解决方案。例如,政策性银行引导工业化­或商业化程度不完善的­产业(如农业)推进供应链金融,大型国有控股银行充分­利用健全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局资金支付、结算、清算、结汇等各类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地方城商行包括农村信­用社贴近地方产业特点,为产业纵深发展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当各类银行都能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从不同方面帮助产业端­实现全局供应链资金优­化时,供应链金融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服务生态的形­成需要在各银行机构之­间形成有机、协调的风险管控体系。整合与共享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在线共享、产品在线服务、非标资产在线交易、政策发布及非现场监管­等公共服务功能,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区块链、

物联网)实现网络化、协同化的供应链信息分­享、披露,有利于遏制道德风险,使各银行降低信息获取、处理的成本及系统性风­险。

第二,多金融业态和机构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在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阶段,大多数业务仍然将金融­视为资金借贷,而忽略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生态性。多样性意味着金融服务­本身具有多种形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这些不同的服务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包括在市场上筹资,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投资组合等。生态性指的是这些不同­业态的金融机构如何在­把握全局供应链基础上­相互协同和融合。由于产业供应链活动的­复杂性和参与者的多主­体性,往往单一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较难满足产业­供应链的运行,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充分协同组合,为产业供应链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诸如通过投资将分散的­行业内中小企业聚合在­一起,在确立平台标准和作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基金、信托提供产业资金,结合其他融资服务和 保险等,促进产业供应链的顺利­运行。这种多金融机构、多金融产品的协同融合,才能真正满足产业供应­链运行差别化的价值诉­求,促进产业供应链的持续­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变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因为分业经营而­导致的相互阻隔、缺乏协同的状态,共同在研究产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形成协调一致的产品组­合,并且综合性地管控风险。参考文献:

[1]COFACE.China corporate payment survey: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EB/OL](. 2017-01-30)[2018-12-28].http://www. coface.com.cn/News- Publicatio­ns- Events/Publicatio­ns/Chi ⁃ na-corporate-payment-survey-the-devil-is-inthe-detail . [2]MCKINSEY,COMPANY.Supply- chain finance:the emer⁃ gence of a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2015[EB/OL](. 20160226)[2018- 12- 28].https://www.mckinsey.com/indus⁃ tries/financial-services/our-insights/supply-chain-financethe-emergence-of-a-new-competitiv­e-landscape.

[3]WU L,YUE X,JIN A,YEN D C.Smart supply chain man⁃ agement:a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6(2): 395-417. [4]宋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6-100.

 ??  ?? 1图 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
1图 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