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王冠凤,曹键

——基于 国的实证研究

-

1 2

王冠凤 ,曹键(1.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市200433;2.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市 101149)

摘 要:高端服务业是高人力资­本、高度创新、高附加值的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塔尖。全球已进入高端服务

24业时代,发展高端服务业可将中­国市场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基于 个国家的高端服务业面­板数据进行跨国比较,结果表明,金融要素、创新要素、信息技术、政府扶持、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不足使得高端服务­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存在­滞后效应。当前,应增加金融资本供给,以创新驱动中国高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搭建高水平的创新载体,让互联网成为高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翅膀”;扩大政府需求,培育新兴高端服务需求­和市场;加强产业关联,引导高端服务业合理转­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重视服务创新,寻求在服务创新方面的­跨国合作,培育高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服务经济;高端服务业;贸易开放;服务外包;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9)09-0015-14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整体而言,经济收入水平与服务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就越高。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高端服务业的大规模崛­起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够自动带来­高端服务业的扩张。参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4 000总值超过 美元以后,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

60%以上。目前,中国工业化已业,其占比将达到

进入中期阶段,2018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9 509.8

到 美元,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占国内生

53%,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比明产总值比重为显高­于中国,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情况。中国应进一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促进服务业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分散走向集聚的发展­趋势。高端服务业与低端服务­业的

1。

特征比较见表

(一)高端服务业概述高端服­务业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人们消费­观念逐渐转变的产物,具有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加速经济增长内­生性要素积累的重要作­用。高端服务业一词最先出­自国内地方政府文件,在国外文献中被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生产者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创新能力

Miles et al强的先导者,是迈尔斯等( ) [1]第一次在研究中提到的。巴特·努特布姆(Noteboom B)

[2]认为,知识密集性服务业提供­商帮助缩短了接受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认知距离”,即企业间和企业内的认­知距离。盖雷(Gadrey)

[3]指出,知识密集性服务业提供­者的活动就是“按照客户意向,提供加工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斯特拉姆巴赫(Strambach

) [4]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知识转移的载体。伯克兹(Berkoz)

[5]等对伊斯坦布尔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发现,旧中央商务区(CBD)人口向新CBD转移,并且外商直接投资(FDI)也绝大部分集中在新中­央商务区。纳雷什等(Naresh et al)

[6]认为,生产性服务企业选择集­聚发展能降低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并能提高企业的声誉。郑后建 [7]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也偏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较小,应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方向,发展新兴服务业,并努力使其成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徐伟金等 [8]认为,高端服务业产生于工业­社会较为发达的阶段,它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依托,以技术密集度和知识密­集度高为特点,其产品和服务占据品牌­高端和价值链高端,能灵活应用于众多领域­的高端环节。魏作磊 [9]分析了1979 15

年以来美国、欧盟 国和日本服务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是推­动工业化国家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动力。王江和魏晓欣 [10]提出通过发展高端服务­业带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拓展城市服务功能。

王冠凤[ 11-12 ]指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竞争力源于创新,并分析了创新驱动对高­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等创新

[13]选要素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正向影响。王冠凤

1990—2014 90

取 年全世界 个主要国家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探究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差异,提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建议。王冠凤 [14]研究了创新要素对中国­整体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创新优势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二)高端服务业的类别

1.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从内涵上讲,是指行业的范畴,即提供近乎同质服务或­由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组成金融主­体的集合。纳雷什等(Naresh R.Pandit et al)

[ 15 ]分析了金融服务企业的­集群效果,发现高比例的信贷能加­速经济发展。张浩然[16]通过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服务业有向核心城­市集聚的趋势。陈茜 [17]指出科技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将对中国传统金融产­生较大影响。刘胜等[ 18 ]认为应加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业中的应用,通过优化城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研发服务业研发服务业­具有高端服务业“三高三新”的重要特征,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埃希和奥利伯

(Ehie I C & Olibe K)

[ 19 ]认为研发服务业需要重­点发展“高知识”与“重服务”的研发支撑服务。福斯曼(Forsman H)

[ 20 ]指出研发服务业需要关­注市场需求信息,强化精度。张等(Zhang R et al)

[ 21 ]指出研发服务业是提供­研发创新,并为技术转移服务的行­业。简兆权等 [22]总结了研发服务业的四­个阶段,分析了其成长路径和模­式。陈艳莹等[ 23 ]对中

2008 31 75 827

国 年 个省份 家研发服务企业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表明研发服务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关系投资对企业利润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弱。

3.信息服务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性高端产业。塔西(Tassey)

[ 24 ]认为,信息通信技术使知识更­容易传播。巴克莱(Barclay) 研究了巴巴多斯(Bar⁃

[25] bados

)的商业环境对跨国信息­服务企业的吸引力问题。匡佩远 [26]指出信息服务业是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或信息­产品的行业,如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姚伟等[ 27 ]认为将创新和信息服务­业结合有利于构建可持­续的信息服务生态。王建冬等 [28]基于信息服务业的信息­特质研究其发展演变规­律。王春等[29]考察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服务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4.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中处于行业高端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是移动商务服务。移动商务服务是具有高­端服务业特征的新兴服­务业。祖卡斯等(Tsoukas H et al)

[ 30 ]指出,从系统视角看移动商务­是一个交替的个人和企­业的生态系统,而且这种生态系统建立­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技术基础之上。阿兰叶等(Alain Yee et al)

[ 31 ]通过预测模型的研究,探讨了马来西亚和中国­消费者采用移动电子商­务意图的影响因素。彭强[ 32 ]指出,移动商务还沿袭了电子­商务的很多应用模式和­实现方式。刘叶[33]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中国商务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外溢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务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累计­循环效应并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联性。

5.文化创意业

文化创意业是渗透性极­强的高端服务业,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艾伦(Allen)

[ 34 ] 48

通过对美国 个州的实证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经济增长。西村宜隆(Yoshitaka)

[ 35 ]探讨动漫产业的跨国生­产体系和国际分工,并分析了动漫生产系统­在亚洲数字产品时代的­发展前景。国内对文化创意业的研­究起步较晚,解学芳[ 36 ]指出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呈现协同循环发展。刘昕[37]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花建[38]认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焦斌龙[39]指出新常态下中国文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创意为先、并购重组和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徐运保等[40]从新经济内涵嬗变视角,提出中国全面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业态的构­想与实现路径。

6.专业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企业指的是在特定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如果没有专业服务业企­业,商业发展将寸步难行。郑琴琴等 [ 41 ]指出,专业服务业企业属于新­兴服务行业,具有高度知识密集型、高度顾客定制的特点。魏江等 [42]认为通过拓展知识管理­提高服务绩效可以深化­专业服务业知识管理研­究。约翰·瓦克等(John Wacker et al)

[43]通过数学模型测量专业­服务生产率,提出专业服务的生产力­是难以衡量的,统计结果和模型在一些­组织的实际效用中进行­了外部验证。尉松山 [44]主要对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专业服务业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魏江等[45]基于对专业服务业创新­独占性机制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得出服务创新是专业服­务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文献述评由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尽管高端服务业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很丰富,国内外学者对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及结构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受高端服务业分行业统­计数据可获得性的制约,受所掌握的数据资料等­因素限制,既有研究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跨国比较分析存­在不足,较少深入研究全球化对­高端服务业的影响。从理论角度看,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现有的定量实证研究偏­少;

从实际情况看,对高端服务业的多层面­和多角度的解析与阐释­经验总结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服务业同样不例外。服务业国际化趋势已日­益明显,其贸易及投资活动也由­最初的简单出口和销售­贸易逐渐向更为复杂的­企业扩张转移。一个国家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自身过去若干年纵向­上的进步与突破,而且还表现在与其他国­家对比中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提升中国国际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是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来­考察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中捕捉到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也能为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事实依据。

本文立足于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聚焦高端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选取世界上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相近发展水平国­家、金砖国家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的服务业与中国­进行比较,通过实证分析,做出更为直观的评价。从国际比较视野出发,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全面分析中国高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为探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等现­实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服务业开放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服务­贸易开放度是指一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参与的程度,本文选用服务贸易依存­度从贸易角度来度量服­务业开放程度[46]。服务贸易依存度可以反­映一国服务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服务贸易依存度又被称­为服务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所以,一国服务业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的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2018世界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17

年全4.7% 11%球商品贸易量增长 ,商品贸易额增长 。排名前三的商品贸易国­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

30%;排名前三国商品出口总­额占全球总出口的三的­商业服务出口国分别为­美国、英国和德国;美国、中国和德国则是排名前­三的进口国。

尽管中国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而与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印度)相比,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处

2)。印度是通过承接制于相­对较低水平(参见表造外包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案例。它举全国之力针对性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推动国内软件服务业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实现了整体产业和服务­业自身结构的共同优化­发展,并带动金融和咨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亚洲外包中心。中国应该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3

表 是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

GDP

国、印度及巴西的人均 和三大产业占国内生

GDP产总值比重的比­较[ 47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8 000

超过 美元以后将进入服务业­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2016 GDP 8 117.267

年中国的人均 是 美元,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6

GDP 57 588.380 7.1年,美国人均 为 元,是中国的

GDP 27 608.247 3.4倍;韩国人均 为 元,是中国的

GDP 8 639.366,是中国的1.06倍;巴西人均 为 倍。

GDP

尽管中国的人均 远超新兴经济体印度,但是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却比印度低,服务业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情况,发达国家乃至金砖国家­巴西都高于中国。具体到非农产业内部,中国与发

达国家和与中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表现为工业占比较大,而服务业占比偏小的特­征。中国的服务业发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非农­产业内部结构问题。

4

表 是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印度及巴西的高端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较­快,虽然中国的占比低于金­砖国家巴西,但与印度的差距正在缩­小。美国高端服务业占比最

30%~50%,而中国的占比高,其他发达国家一般在

30%。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端几乎一直低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服务业行业结构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发达国家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服­务业的跨国转移加快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提升国内服务业服务层­次和水平。中国通过承接服务业的­跨国转移,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先­进的发展方式,实现服务业更快的发展。

4

表 中国与部分国家高端服­务业规模比较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过­程发生在世界经济日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这不同于发达国家以往­的经历。结合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使中国的结构转变表现­出一些以往没有的特征。中国的服务业比重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事实,可以使用跨国比较的数­据来验证是否存在其他­的因素来进一步解释这­个结构差异。(二)理论分析1.有效的金融要素支持为­高端服务业提供资本保­障

金融要素通过专业部门­的运作,构建出完整、独特的价值运动系统,凝聚成具有统一属性的­产业集合,即金融产业。金融产业是创造价值的­实体产业,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器。金融要素支持作用首先­体现在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资金融通和经济助­推作用;其次,可以提高金融服务业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有利于改善高端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扩大­就业。

2.技术创新是高端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服务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其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形成技术外溢,而技术外溢又推动高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高端服务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构成一种集体学习环境,能够推动新知识、新技术加速溢出,保证了创新的传播。随着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中间投入需求也在不断­扩张,促进新企业或新行业的­快速诞生和成长。

3.服务业开放可以提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等级

服务业的开放可以提升­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等级,鼓励外商资本进入高端­服务业领域,通过“干中学”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促进本土高端服务业企­业发展。中国应顺应服务业发展­市场化、全球化的趋势,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重­建

FD“I服务业运营机制,考虑实施 负面清单”制度,将高附加值、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高­端服务行业

FDI

列入其中,允许 进入国内短期内难以发­展的行业,且以不会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为前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三)研究假设通过考察金融­创新、政府规模、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等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H1: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健全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开发符合服务业企­业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符合产业导向的­服务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更多资源和要素的­流入,促进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全面提升[ 48 ]。建立多层次金融中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形成金融资源的合理布­局。推进金融创新,促进关联产业集聚,进行跨区域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对于高端服务业来说,鼓励企业基于产业融合­进行技术创新、业务创新[49] ,借助高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提高运营效率[50] ,并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政策,把服务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服务创新战略,寻求包括金融服务、研发服务等高端服务行­业的升级发展,推动服务业价值链升级。因此,设立假设: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H2:信息技术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 [51]。高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渗透­性,能够集中技术和知识等­关键要素,是典型的外溢性、集约性和知识性的高级­产业。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端产业,它出现的基本动力在于­信息技术升级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它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以及现代管­理概念的综合产物,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领­域[ 52-54 ]。因此,设立假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端­服务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H3:政府扶持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地方政府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责任主体,政府的扶持政策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55] ,应构建新型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强化高端服务业升级发­展的要素支撑[56]。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为企业制定一系列融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资金扶持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7 ];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推进重大示范应用项目,提升高端服务业发展层­级。因此,设立假设:政府的扶持政策对高端­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实证模型与数据整理

(一)构建计量模型

21

世纪以来,随着高端服务业从现代­服务业脱颖而出,“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特有的提法,在国外尚不多见。“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 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2000 10

年 年 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2001 WTO,相关开放和行业准入

年,中国正式加入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动,而自此之后一

2000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本文选取 年作为研究的起点。因为高端服务业的概念­在国外并不多见,基于统计口径和数据可­得性等原因,获取世界各国的高端服­务业数据存在很大的难­度。为了更准确地对高端服­务业进行跨国比较,为了得到更具说服力的­实证结果,受限于各国的数据统计­情况和行业细分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数据时间段选

2000—2016

取跨度为 年。

为了能够包含尽可能多­的国家,又受限于行业细分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则选取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部分成员国、与中国相近发展水平国­家、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与中国进行­比较

24 2000—2016

研究,共收集 个国家 年的高端服务业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高端服务业增加值主要­包括金融中介增加值,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活动增加值,公共管理和国防、社会基本保障增加值,教育、卫生、社会工作、其他团体、社会和

个人服务活动增加值。高端服务业指标采用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GKIB­S,以上述行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行业,根据这几个行业增加值­的汇总数据计算得出。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对高端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主要考察金融要素、创新要素、信息技术水平、政府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和汇率等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对两边指标取对数后,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 GKIBSit =ln + ln(FDit )+ ln(COMit )+ β α1 α2 ln(GOVit )+ ln(PGDPit )+ α3 α4

ln(OPENit )+ ln(RATEit )+ + α5 α6 Vi εit

(1)由于经济行为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自身也会存在­滞后性,为了有效处理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因变量GKIB­S的滞后一期作为部分­遗漏变量的代理变量引­入模型,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在公式(1)的基础上,构建本文动态面板模型,最终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 GKIBSit =ln + ln GKIBSit -1+ ln(FDit )+ β α1 α2 ln(COMit )+ ln(GOVit )+ α3 α4

ln(PGDPit )+ ln α5 α6 OPENit

ln RATEit + Vi + (2) α εit

7

公式(2

)中的下标i和 t分别表示国家和年份。其中,选取高端服务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GKIBS)作为被解释变量,代表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核心解释变量包括金融­创新要素

GDP (FD),即私营部门国内信贷占 的百分比和研

GDP

发支出占 的百分比的交叉变量,体现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对高端服务­业的影响;信息技术水平(COM)代表每百万人中的互联­网服务商个数,体现信息化程度对高端­服务业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政府规模(GOV)、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PGDP

)、对外开放程度( OPEN )和汇率(RATE)。 γi 和 εit 表示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和随机扰动项,所有系数α为待估计参­数。(二)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1.变量设置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借鉴马等(Ma et al)

[ 58 ]的思路,参照姚战琪 [59]和王冠凤 [12]的做法,选取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作为因变量,选取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水平

GDP、市场开放作为自变量,选定政府规模、人均程度和汇率作为控­制变量。

5

主要变量定义如表 所示。为了消除极端值影响和­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在进行实证分析前

1%和99%分位的Winsori­ze对各变量均进行了 处理和对数化处理,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和­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6 Pearson

所示,其中 相关系数因为剔除了量­纲的影响,在衡量变量之间的

6

相关性时更全面。表 中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官­方

24汇率两个变量的标­准差较大,是因为 国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汇率差距较大导致相关­数值之间差异较大。

2.数据说明在选取各变量­时考虑到高端服务业发­展因素以及数据的可收­集性,从联合国数据库中选取­了

24 8。所使能获得高端服务业­值的 个国家,详见表

2000—2016

用的样本数据取自 年的年度数据(其

中部分年度的高端服务­业值缺失),并通过相关计算得出。

四、实证结果分析与解释

(一)基准回归分析

1.估计方法

F 0.000 0,拒绝原本文采用 检验,发现P值为假设,因此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效应模型更优。再采用豪斯曼(Hausman)检验,其 0.001 3,

P值为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优。固定效应模型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控制­难以观测而又不随时间­变化的国家间异质性,有效减弱遗漏变量所导­致的系数估计有偏问题。为了消除省份的异质性,模型中引入了因变量的­滞后项,使得滞后项与随机误差­项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从而造

FE成系数估计有偏。因此,简单的固定效应模型 估计并非上选之策。作为长面板,为了控制存在的国家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加入国家和年份的虚拟­变量,采用双向

LSDV,同固定效应模型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扰动项存在­异方差,本文使用验证存在“组间异方

HETONLY

差”的 和非平衡面板的加权最­小二乘

WLS

法 调整由于异方差

9导致的估计偏误。表显示了相关回归结果,

WLS

表明使用 方法相对提高了估计效­率。2.实证结果分析

9 24

表 中 个国家高端服务业跨国­比较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创新要素(FD)、信息技术水平(COM )、政府扶持规模(GOV )、市场开放程度(OPEN)、经济发展水平(PGDP )都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滞后一期的高端服务业­占GDP比值(L.LnGKIBS)对各国高端服务业有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效应。

具体来看,金融要素和创新要素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要素每增加

1%,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提高0.437%,并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

t检验。金融创新和研发人员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支撑。各国围绕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创新要素,驱动经济结构转向高端­服务业。金融资源的支持和科技­创新的驱动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启动器。丰富的金融工具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金­融要素对推动高端服务­业结构调整,培育和支持富有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端服务业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支持。各国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创新要素的投入,能促进创新资源合理布­局,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信息技术水平对高端服­务业有显著正向作

1%,高端服务业发展水用。信息技术水平每增加

0.433%,并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平­将提高t检验。一国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能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政府有力的经济支持将­会促进高端服务业的

1%,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发­展。政府规模每增加

0.264%。政府本身就是服务业的­一个水平将提高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政策影响下,作为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有利推动者,政府的有效政策引导会­促进高端服务业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对高端服务业­有正向促

GDP 1%,高端服进作用。人均 每增加

0.063 6%。一国务业发展水平将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其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如果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则该国高端服务业会较­为发达。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促进高端服务业优­化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高端服­务业的增

1%,高端服长。市场开放程度每增加

0.382%,并能在1%务业发展规模提高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开放的经济政策更能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有利于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扩大产品的出口,从而促进高端服务业得­到优先发展。实际汇率变动会影响服­务出口的成本。实际

1%

汇率每增加 ,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会­下降0.045 9%,实际汇率变动对服务贸­易出口有负向作用。

24

国高端服务业跨国比较­分析的实证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高端服务业­占比、金融创新、信息技术、政府扶持、对外开放均能显著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且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存在滞后效­应。

(二)稳健性检验

24

为了保证 个国家高端服务业跨国­比较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再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

0.1、0.3、0.5、0.7、0.9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 为代

10表性分位点进行考­察,表 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分

24 1/10、3/10、5/10、7/10、9/10别给出了 个国家在 分位数的系数估计值和­标准差估计结果,从中看出

9

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表 比较基本一致,印证了前面计量分析得­到的相关结果,表明得出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高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及服­务

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端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实施经济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是­中国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占据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重要环节。高端服务业是高人力资­本、高度创新、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服务业经济是知识­与生态经济生产的反映,是时代的需要,全球早已进入高端服务­业思维时代。高端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塔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它作为促进生产、带动消费的关键领域,能直接促进服务业的增­长加速、生产率提升和出口竞争­力增强。本文选取世界上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等代表性国家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和对比,综合全面显示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24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将 个国家作为研

2000—2016

究样本,通过 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金融创新要素、信息技术水平、政府扶持规模、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都­对高端服务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滞后一期的高端服­务业占比对各国高端服­务业有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高端服务业

发展优化的推动器是金­融创新和研发人员,金融资源支持和科技创­新驱动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各国创新要素的投入、技术水平的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对支持­高端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和促进高端服务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推动作用。各国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高端服务业优化,其相关结论在基准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中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实证结果也表明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效应。因为中国制造业长期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不足使得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存­在滞

后效应。

(二)建议1.增加金融资本供给,以创新驱动中国高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从国际经验看,金融资本的供给能显著­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由于中国金融业开放度、外向度不断提高,市场导向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打造相对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市场化的发展做大做­强本土金融机构,打造金融安全高地。大力支持金融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构建和扩大金融双向开­放通道,开展跨境投融资以及跨­境人民币结算、理财、担保等业务;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在城市圈内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并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提高城市圈内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的创新能力;通过设立若干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金融中心总­部、区域性总部,增加城市圈内信贷资金­供给,推进城市圈内金融一体­化;引导企业前瞻性布局海­外金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产业金融中心­的发展等级。

作为知识含量最高的高­端服务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溢出效­应最明显,它能够以较低的物质资

源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回报,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主要依靠。在服务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转移,提升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加速经济发展。在承接高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同时要加快推动­本国的自主创新,中国要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有效承接高端­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实现服务业国际转­移,从而在服务业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收益;要大力发展关键领域技­术,构建高端服务业创新体­系,采取措施倡导技术集成­创新以及模式创新;要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形成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的局面;要在承接高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前沿技术进步,及时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要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

2.搭建高水平的创新载体,让互联网成为高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翅膀”

技术是业态及模式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缺乏技术的有效支撑,就很难实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创新。互联网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已经成为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翅膀”,“互联网+”服务业将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以网络平台为支撑,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依托“互联网”,创新高端服务业发展模­式、服务模式,不断培育高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借助“互联网+”,尽快培育高端服务业的­领军企业、优秀企业家,以领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培育、成长带动高端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顺应国际范围内产业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把握信息技术进入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新阶段­的特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传感、电子认证、网络信息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在认定标准、指标分配上,进一步向高端服务业倾­斜,支持服务业企业申请设­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机构­以及面向产业创新服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为培育高端服务业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搭建载体。

3.扩大政府需求,培育新兴高端服务需求­和市场

政府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有效政策引导会­促进高端服务业迅猛发­展。政府通过一定监督和管­理手段,能够对市场进行调节,尽量弥补自由市场存在­的缺陷。通过政府引导和介入,帮助高端服务企业实现­与大市场的快速对接。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是高端服务企业生产的­基础,政府能够通过搭建信息­平台、举办专业技术交流会等­手段,提高高端服务企业与市­场的对接度,从而吸引高端服务企业­向规划园区进行集聚。根据现有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优势,鼓励政府以物联网为核­心围绕智能城市安全与­管理、智能交通、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加大实施高端服务业重­大项目工程力度,发挥政府重大示范应用­项目服务需求带动效应,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政策影响下,政府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推动者。积极探索新的政府采购­模式与制度,如政府加大购买信息服­务、智能城市、生态城市、绿色环保等高端新型服­务业态等。4.加强产业关联,引导高端服务业合理转­移中国服务业自身存在­很多结构问题,比如高端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较­为稀缺,很多企业还未形成在市­场中采购服务业的习惯,迫切需要利用外商投资­促进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要制定并贯彻以加强产­业关联和促进产业积累­为特点的吸引外资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推­动服务业外资和国内企­业形成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产业集聚和互­利共赢;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如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分项的服务业外资­项目转向产业集聚区;利用产业关联和集聚效­应,国外跨国企业的一些知­识、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将会­转移到中国的本土企业;在开放过程中,应减少直至取消对民营­资本进入垄断服务业的­限制,培育本土竞争力,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服务品牌,建设一批主题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区。

5.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重视服务创新,培育高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21

国际服务外包是 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已经成为国际生产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国际服

务外包是国际产业分工­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国家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国家借助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调整国内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受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上与发达国家无法­竞争,服务外包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高技术产业链­提供了重要途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服务­产品在全世界的可交易­性日益加强,在全球资源没有完全流­动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必然以成本为­导向,将服务外包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后起国家通过承接­服务外包成为新兴经济­国家,顺利进入服务业国际分­工体系。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外包­业务日益增加,印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把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展和渗透到其他产业,为产业升级引入新的路­径,极大地推动了印度产业­结构的演变。中国在全球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努力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通过服务外包参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占据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非核心环节,虽然占据的环节价值增­加值较低,但是却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一条路径,实现从非核心环节向技­术核心环节攀升,从而在价值链的更高区­段向承接国转移,增加承接国研发等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岗位,拓展承接国的就业空间。

美国作为技术先发国,通过不断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保持领先优势,牢牢占据价值链高端,美国政府力求为服务贸­易发展构建良好的规制­环境并制订前瞻性的发­展计划,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日本作为技术后发国,通过服务创新推动服务­业价值链升级,日本的服务创新以国内­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知识创新为主。日本由最初的基于技术­引进与简单模仿的技术­创新发展到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以及知识创新,成功实现后发国的技术­跨越,推动了产业升级。中国应该学习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寻求在服务创新方面的­跨国合作,学习价值链上游的先进­技术,实现技术的“拿来—消化—创新—飞跃”。服务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创新,中国应积极鼓励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企业积­极探索高附加值的服务­创新模式,由依赖技术引进的被动­性经济增长战略向由自­主创新为主的主动性经­济增长战略转变。

参考文献:

[1]IAN MILES,NIKOS KASTRINOS,ROB BILDERBEEK, PIMDEN HERTOG, KIERON FLANAGAN, WILLEM HUNTINK,MARK BOUMAN.Knowledge- intensive busi⁃ ness services users,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J]. Second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setp,1998,44 (4):100-128.

[2]NOTEBOOM B.Innovation,learning and industrial organisa⁃ 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2):127150.

[3]GADREY J.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an alternativ­e approach[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0, 46(3):369-387.

[4]STRAMBACH S.Innovation processes and the role of knowl⁃ 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M].Innovation Networks. Physica-Verlag HD,2001:53-68.

[5]LALE BERKÖZ,ENGIN EYUBOGLU.Intran-metropolit­an loc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FDI in Istanbul[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7,15(3):357-381.

[6]NARESH R,GARY A S,COOk G M.PETER SWANN.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 [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1,21(4):31-61. [7]郑后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的重要途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6):13-17. [8]徐伟金,周世锋,秦诗立.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点­选择[J].

浙江经济,2009(8):46-47. [9]魏作磊.美、欧、日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

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0(1):36-42. [10]王江,魏晓欣.北京与其他世界城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

比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3):53-57. [11]王冠凤.创新驱动上海高端服务­业结构优化[J].中国流通

经济,2016(10):73-81. [12]王冠凤.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创­新驱动实证研究[J].当代

经济管理,2017(8):12-20. [13]王冠凤.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J].湖北社

会科学,2018(6):91-105. [14]王冠凤.中国高端服务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要素研究[J].企

业经济,2018(6):98-103.

[15]NARESH R PANDIT,GARY A S,COOK G M,Peter Swann.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 cial services[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1(4):39. [16]张浩然.中国城市金融集聚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区域异质性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3):5663.

[17]陈茜.互联网思维下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模式探究[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3-10. [18]刘胜,陈秀英.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驱动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1):制造业转型升级了吗

111-120.

[19]EHIE I C,OLIBE K.The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on firm value:an examinatio­n of US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 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127-135.

[20]FORSMAN H.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develop⁃ ment in small enterprise­s: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nu⁃ 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J].Research policy,2011,40 (5):739-750.

[21]ZHANG R,SUN K,DELGADO M S,KUMBHAKAR S C. Productivi­ty in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R&D[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

& cial change,2012,79(1):127-141. [22]简兆权,王晨,杨金花.研发服务业成长:模式与路径[J].

软科学,2014,28(5):1-10. [23]陈艳莹,侯志敏,杨文璐.关系投资、市场化程度与研发服务­企业利润——基于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 (2):40-44.

[24]TASSEY,G.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 based markets

[J].Research policy,2000,29:587-602.

[25]BARCLAY L A,GRAY S J. Upgrading the diamond of de⁃ 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inward FDI:the case of four MNEs in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of barbados[J]. Mi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1,41(4):333356.

[26]匡佩远.我国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J].中国统计,2009

(3):29-30. [27]姚伟,张榕榕,刘丽敏,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创新­模式

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7):47-55. [28]王建冬,孙静,童楠楠.从信息驱动到服务导向:国内外信息服务业研究­视角演化述评[J].现代情报,2016,36 (6):4-10.

[29]王春,沈颂东,刘丹,等.基于STVAR

模型的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情报科学,2018,36 (5):128-132.

[30] MYLONOPOUL­OS N,TSOUKAS H.Technologi­cal and or⁃ ganization­al issu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J].Knowl⁃ edge & process management,2003,10(3):139-143.

[31] CHONG Y L, CHANFTS ,OOI K B. Predicting consum⁃ er decisions to adopt mobile commerce:cross country em⁃ pirical examin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J].Deci⁃ sion support systems,2012,53(1):34-43. [32]彭强.3G

环境下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33]刘叶.我国商务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外溢效应研究

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 ——基于

2017,31(8):81-85.

[34]ALLEN J S.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 nomic developmen­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 461-490.

[35]YOSHITAKA.The pitfall facing the cool Japan project: the trans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anime indust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ost-ford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 anese sociology,2011(11):30-42. [36]解学芳.论科技创新主导的文化­产业演化规律[J].上海交

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4):58-65. [37]刘昕.当前中国文化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研究[D].上海:华

东政法大学,2012. [38]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16(4):26-35. [39]焦斌龙.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

考[J].经济问题,2017(5):10-14. [40]徐运保,曾贵.大数据战略下我国创意­产业业态创新路

[J].径探索——基于新经济内涵嬗变视­角 理论探讨, 2018(11):108-114. [41]郑琴琴,李志强.专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全­球发展的启示

[J].中国国情国力,2007(6):41-45. [42]魏江,刘洋,赵江琦.专业服务业中的知识管­理研究[J].浙

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4):110-118.. [43]WACKER J,HERSHAUER J,WALSH K D,et al.Estimat⁃ 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productivi­ty:theoretica­l model, empirical estimates and external valid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4,52(2):482-495. [44]尉松山.关于专业服务业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分析

[J].财经界,2016(21):362. [45]魏江,李拓宇,胡胜蓉,等.专业服务业创新独占性­机制

及其作用机理[J].科学学研究,2018,36(2):324-333. [46]季剑军,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研究[M].北

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95-102. [47]宣烨.基于创新驱动我国高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

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15-18. [48]王冠凤.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实证研究[J].兰州

学刊,2019(6):114-126. [49]孔婷,孙林岩,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

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3):357-364. [50]CZARNITZKI D,SUSANNE T.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ba⁃ sic research in low- tech and high- tech industries[J].Re⁃ search policy,2012,41(9):1 555-1 564.

[51]GAGO DAVID,LUIS RUBALCABA. Innovation and ICT

in service firms:toward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for impact assessment[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7,17(1):25 -44. [52]毕斗斗,谢蔓,方远平.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创新­的融合与互动关系——基于广东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0):88-94. [53]柯丽菲.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

素的国际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16(10):48-52. [54]余东华,信婧.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12):6477.

[55]JACOBS W,KOSTERH R A,VAN O F.Co agglomer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multinatio­n⁃ a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4,14

(2):443- 475. [56]于斌斌.金融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吗:空间溢出的视角——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358(2):12-23. [57]高远东,张卫国,阳琴.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

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6):96-101.

[58]MA X,Z B LIU.The kernel- based nonlinear multivaria­te grey model[J].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8,56 (4):217-238. [59]姚战琪.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19(1):79-87.

责任编辑:林英泽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