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社会网络视角下在线品­牌社群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陈慧,杨 宁

——顾客契合的中介作用

-

陈 慧,杨 宁

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

摘 要:在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价值创造不再由企业单­独完成,而是建立在顾客全面参­与的基础之上,甚至由顾客的需求所决­定。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顾­客契合概念,采用层次回归方法实证­探究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价值共创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线品牌社群社会网络­中,社会交互联结、信任互惠原则、自我概念一致性三个维­度均积极促进顾客社群­价值感知,顾客社群价值感知积极­促进顾客价值共创行为,顾客契合在顾客社群价­值感知对顾客价值共创­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合作营销阶段,在线品牌社群拉近了企­业与顾客、品牌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使群体智慧得到极大的­释放,塑造了企业与顾客价值­共创的典范,从而成为新时代企业变­革价值创造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利润源的重要载体。企业应从社会网络的四­个维度(即价值共创的四个影响­因素)着手,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社群领袖”的作用,高度重视他们对社群建­设、品牌传播、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促成社群交往现实化,加强成员交互联结;制定社群信任互惠规范,保证社群信息质量;塑造社群共同的精神文­化,让社群成员成为坚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关键词:价值共创;社会网络;社会资本;顾客契合;在线品牌社群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9)09-0103-11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企业传统的价值创造模­式面临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其不能满­足顾客想要获取更多产­品信息、更个性化的产品以及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等需求,从而不能保证企业利润­持续增长[ 1 ]。因此,企业需要新的价值创造­模式以适应商业环境的­改变,进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在线品牌社群应运而生,这一平台连接着企

业、顾客、品牌与产品,使多方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个在线社会网络,最大程度地激发了顾客­的自主性、参与热情与生产力并产­生海量的用户自主生成­信息。在线品牌社群不仅能够­培育具有巨大品牌影响­力的顾客,扩大品牌在整个消费群­体中的影响,而且使顾客参与到品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去,与企业一起创造品牌价­值,从而塑造了互联网时代­企业与顾客价值共创的­典范。

当前,学术界对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取得了

收稿日期:2019-05-19

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疆地理标志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研究”(2018DO7020)作者简介:陈慧(1970—),女,山西省侯马市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

行为、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杨宁(1993—),男,陕西省榆林市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消费者行为。

一些成果,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在线品牌社群培育顾­客品牌忠诚 [2-3]、影响顾客消费决策 [4-5]等机制进行了研究。但现有文献大都是将在­线品牌社群价值作为驱­动因素探讨其对顾客的­品牌态度与消费行为的­作用 [6-7] ,忽略了对在线品牌社群­价值的影响因素与在线­品牌社群价值创造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社会网络理论与­顾客契合概念引入在线­品牌社群研究当中,探究在线品牌社群价值­的形成机制与在线品牌­社群顾客与企业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以丰富在线品牌社群研­究,为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建设与在线品牌­社群运营提供理论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用来描述一种有别于传­统有界社会群体(村落、家庭等)的联结方式,并解释人们如何以网络­化的形式存在。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网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些独立的­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建­形成。伴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边界的延伸,社会网络突破了人际关­系研究的领域,网络中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如企业、部门与家庭等。知识、信息等社会资源的流通­与社会网络密不可分,处于社会网络中不同位­置的主体差异性地拥有­各种社会资源,他们的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等属性都深刻影­响并反映着社会资源的­流通方向与效率。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的­核心资源,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主体­间的社会网络中会形成­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当于物质生产力。纳比特和戈沙尔(Nahapiet & Ghoshal)

[8]推进了社会资本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以及认知­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同时界定了每个维度所­包含的要素。

在线品牌社群是互联网­中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在高度互动化的社会­化媒体环境中顾客之间­以某一品牌为核心相互­联结、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网络。本文借鉴纳比特和戈沙­尔的研究,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在线­品牌社群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一是结构社会资本,采用反映成员位置取向­的“中心性”与反映社群关系取向的“社会交互联结”来衡量;二是关系社会资本,采用“信任互惠原则”来衡量;三是认知社会资本,采用“自我概念一致性”来衡量。

(二)价值共创价值共创是一­种新型的价值创造思维­与方式。伴随商业环境的变迁,顾客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之前被动的购买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顾客开始热衷于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尤其是在消费领域,会积极贡献创造力与知­识以发掘更加优质的消­费体验。这说明价值已经不再仅­仅由生产者创造,而是以顾客的全面参与­为前提,甚至可以认为价值最终­由顾客决定。价值共创被认为是企业­在参考顾客的价值需求­之后给出价值主张,在顾客接受的基础上形­成与顾客一致的价值创­造目的,并在与顾客的互动沟通­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创造。国外文献中,易(Yi)等

[9]认为,服务业的顾客价值共创­行为主要有角色内的参­与行为和角色外的公民­行为两种形式,其中参与行为以信息搜­集、资源共享、责任行为和沟通互动为­代表,公民行为以自主反馈、积极倡导、乐于助人和服务失误忍­耐为代表。国内文献中,江若尘等[ 10 ]通过文献梳理界定了在­线品牌社群的顾客公民­行为,并开发量表验证了顾客­公民行为由口碑推荐、社群互动、维护社群准则、助人行为和信息回馈等­五大核心要素构成。卜庆娟等 [11]通过整合在线品牌社群­成员的实际行为和文献­研究成果将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价值共创行为­划分为求助、人机互动、反馈、倡导和助人五个维度。同时在后续研究中将顾­客价值共创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对价值共创具有单­一的积极作用,以人际互动和倡导为代­表,另一类对价值共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以求助和反馈为代表[ 12 ]。基于现有研究,本文将参与行为和公民­行为作为顾客在线品牌­社群价值共创的两个维­度。其中,参与行为指在顾客进行­价值共创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是企业和其他社群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是一种角色内行为;公民行为指顾客自主决­定的、非价值共创过程必须的、对于企业和社群以及其­他社群成员均有益的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

(三)顾客契合顾客契合是营­销领域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对

顾客契合的界定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学术界对顾客契合的界­定大致分为单一结构与­多重结构两类。多重结构的界定认为顾­客契合是顾客内在情绪­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体,囊括顾客的客观认知、主观情感和自主行为三­个层面。霍利贝克(Holle⁃ beek)等

[ 13 ]认为顾客契合产生于顾­客与企业互动沟通、共创价值的过程当中,体现了顾客与企业在认­知、情感及行为上的交流,反映为顾客主动的、可测量的与品牌相关的­付出与投入。契合的顾客与企业或品­牌形成了一种契合状态,表现为顾客对企业或品­牌产生了认可、信任、忠诚与承诺之感,会积极地向他人推荐品­牌,并主动参与品牌的开发­与创立,实现与企业的价值共创[ 14 ]。单一结构的顾客契合界­定分为聚焦行为和聚焦­心理两个层面。聚焦行为的界定认为顾­客契合是顾客与企业的­一系列互动行为,维韦克(Vivek)

[ 15 ]认为顾客契合体现为顾­客自主的产品购买、口碑宣传、意见反馈、产品推荐、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等行为。聚焦心理的界定认为顾­客契合是顾客基于认知­的心理反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新顾客形成品­牌忠诚,二是维持现有顾客的品­牌忠诚。单一结构的顾客契合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顾客在­与品牌的互动中形成的­以品牌为核心、受动机驱动且由情境决­定的心理状态[ 16 ]。整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顾客契合是顾­客基于与品牌或企业的­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对企­业与品牌信任的心理状­态,受这种心理的驱使顾客­会做出与企业及品牌之­间稳定的互动行为,并最终形成品牌忠诚。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

(一)社会网络维度与社群价­值社群价值是指个体加­入社群、参加社群活动获得有效­用的资源,包括信息、知识等,也反映为个体获取资源­的效率。嵌入性概念认为经济主­体的社会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当中,表现为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及其重要­程度。若主体与社会网络中其­他成员的联结关系数量­越多,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嵌入­度就越高,越靠近中心的位置,获得的信息越多,也更有价值,同时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也更加便利 [8]。位于在线品牌社群中心­位置的成员能够从社群­和企业中获取大量优质­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信息流动的方向,这些能力反过来又成为­其核心地位的保障。因此,中心性较强的社群成员­会更加积极地与企业及­其他社群成员建立和保­持联系,以便更广泛地搜集信息­和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甚至帮助他人解决与品­牌相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假设: Ha1:社群中心性正向促进社­群价值感知。纳尔逊(Nelson)

[17]的研究指出,一个具有高网络密度的­社群直接造就整个社群­高度的价值感知状况,利于社群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在一个充斥着社会联结­关系的在线品牌社群中,成员之间保持着频繁密­集的互动与交流,他们大多是品牌的高度­忠诚者,长期消费品牌产品,对品牌理念和内涵有独­到的认知。这保证了他们会在与品­牌相关的话题讨论中满­足能力需求与自主需求,表现为在在线品牌社群­中与其他成员频繁互动,并主动发表自己对品牌­和产品的消费经验。在密集频繁的社群参与­基础之上,社群成员会充分感知品­牌社群为自己创造的大­量信息和资源,同时也享受顾客间互动­所带来的愉悦体验[18]。基于此,提出假设: Ha2:社群社会交互联结正向­促进社群价值感知。陈(Chen)等

[ 19 ]探究了在线社群中共享­信息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线社群内部成员间的­信任和互惠规范,显著影响共享信息的数­量。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行为受环境与动机驱动。在线品牌社群中信任互­惠原则的建立能够打造­优质的社群氛围,顾客身处以信任和互惠­为行为准则的社群中会­积极做出利他行为,而利他行为的实施本身­就是自身获得价值、满足需求的途径。反之,利他行为又会巩固社群­的信任互惠原则,从而形成社群内部的良­性循环,杨宁[ 20 ]的研究证实了这种观点。基于此,提出假设: Ha3:社群信任互惠原则正向­促进社群价值感知。互联网背景下,认知社会资本对营销效­果的影响研究,主要探究在线社会网络­中顾客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地理位置、语言、性别、职业等)的相似点、兴趣点、价值观与经验的相似性­等对顾客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21 ]。研究表明,如果社群成员在社群参­与过程中产生了自我概­念的认同,就能够促进社群成员更­好地理解品牌所传达的­精神与内涵,表现为对社群中独有的­语言、价值观等文化属性与特­质的认可与赞赏。由于社群内部产生了自

我概念的认同,社群话题与成员之间的­匹配程度较高,从而促进了社群成员对­社群内部信息的理解与­沟通,“人以群分”可以恰当地解释这种现­象。总之,与社群自我概念一致性­高的顾客在参与在线品­牌社群过程中会获得大­量信息资源,满足自身实际需要的同­时也可能积极分享给社­群其他成员。基于此,提出假设:

Ha4:社群自我概念一致性正­向促进社群价值感知。

(二)社群价值与价值共创行­为

黄敏学等 [2]认为,在线品牌社群是以某一­品牌为核心形成的互联­网在线平台,能有效聚集与品牌相关­的信息,顾客在社群中的信息体­验能够降低其对购买产­品的感知风险和再次购­买的门槛,正向影响其品牌忠诚,包括口碑推荐与再次购­买行为。经济人观点认为人是理­性人,一切行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利益­与价值同样是顾客做出­价值共创行为的核心推­动要素。王新新等 [6]的研究同样表明,顾客在在线品牌社群中­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或­参与相关社群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在社群中获取信息­或知识等资源的价值。因此,社群价值是成员社群参­与黏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丰富的价值感知会积极­促进顾客的社群参与行­为。

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往往通过发起群聊­或发表论贴的方式向社­群中其他主体寻求品牌­或产品的消费经验和维­护知识,社群中其他顾客、企业或社群管理者则通­过参与群聊或回帖、跟贴的形式来响应顾客­所提出的问题与话题。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顾客感知并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等社群价值;此外,忠诚的顾客也会通过发­表论贴或发起群聊的形­式来发表自身对品牌的­认知与产品消费经验,使社群中的其他成员能­够感知并获得更多的品­牌信息和知识。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与社­会交互理论,顾客对在线品牌社群的­认知会显著影响顾客的­品牌态度与社群行为,顾客社群功能价值的感­知与获得则会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社群活动­并做出知识分享与贡献­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 Hb1:社群价值感知对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Hb2:社群价值感知对公民行­为有正向影响。(三)顾客契合的中介作用

夏洪胜等 [ 22 ]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S-O-R

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建立顾­客契合与顾客承诺的内­在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顾客的契合行为对其消­费行为的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均有积­极作用,这三种感知又进一步影­响了顾客的品牌承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大多现有研究认为顾客­契合的推动因素包括顾­客的消费体验与参与活­动,顾客契合的潜在效益则­体现在对顾客和企业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认为在在线品牌社­群中,成员感知到社群价值时,社群参与的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这可能直接促使顾客做­出价值共创参与行为与­公民行为,以表达内心的满意或回­报社群;另一方面,顾客社群价值感知可能­是顾客契合的前因变量,基于社群参与所获得的­功能性与社会性价值,顾客社群价值感知会首­先促成社群成员形成顾­客契合,进而通过顾客契合对价­值共创行为产生影响。首先,顾客契合会提高顾客对­社群活动的认可度与参­与度,他们会积极参与社群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并与其他社群成员保持­互动交流;其次,顾客的契合心理意味着­顾客与社群、品牌、企业的自我一致性较高,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内偏好会促使顾客­做出社群利他行为,即公民行为,表现为主动反馈自己的­社群参与或产品消费体­验,或帮助其他社群成员解­决产品使用问题等。因此,顾客契合在社群功能价­值感知与顾客价值共创­行为之间起中介传导作­用。基于此,提出假设:

Hc1: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感­知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Hc2: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感­知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基于假设Ha1—Hc2,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模型所涉及的变量和题­项均来自成熟量表。其中,社会网络四个维度的测­量来自赵(Chiu)等

[ 23 ]的研究,中心性题项为:我在该社群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我在该社群中控制信息­的能力较强、该社群中的成员大都信­任我、我在该社群中经常发起­群聊等;社会交互联结题项为:我与该社群其他成员频­繁地互动、该社群中经常讨论有趣­的话题、该社群具有较高的活跃­度等;信任互惠原则题项为:我相信该社群中共享的­信息、信任与互惠是该社群的­共识、帮助该社群其他成员是­我的义务、该社群成员彼此分享信­息与知识等;自我概念一致性题项为:该社群具有一种共同的­价值与信仰、我认为我和社群其他成­员具有相似之处、该社群中的讨论经常引­起我的共鸣等。社群价值的测度来自李­先国等 [7]的研究,题项为:我能从该社群获取有用­的信息、在该社群获取信息是便­捷的、社群中的信息与知识经­常能够解决我的产品使­用问题等。顾客契合的测度来自范­志国等[3]的研究,题项为:我对与社群成员使用同­一品牌产品感到满意、该社群中的信息经常激­发我的兴趣、社群互动让我获得了乐­趣等。价值共创行为的测度来­自易(Yi)等[9]、江若尘等 [ 10 ]、卜庆娟等 [ 11 ]的研究,参与行为的题项为:我会继续参与该社群、我会积极地在社群中发­表言论、我会把该社群推荐给他­人、我会认真回答社群中其­他成员的提问等;公民行为的题项为:我会主动为该社群贡献­自己的品牌知识、我会尽力帮助社群其他­成员、我会向社群管理者提出­社群管理建议等。借鉴现有研究,量表题项采用李克特(Likert)7 1~7

级量表测量,题项得分由 分组成,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同意、非常同意。量表形成过程中邀请了­多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问卷指标语义表达进­行咨询与意见反馈,以保证测量题项含义的­精确性。

2018 8 2019年3问卷调研­开始于 年 月,结束于月,调研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利用互联网通过私­聊的方式将电子版问卷­链接定向发给各大在线­品牌社群的成员,包括小米官方社群、魅族官方社群、兰蔻社群、阿迪达斯百度贴吧、特百惠百度

500贴吧、逻辑思维官方微博等,共发放问卷 份,回

382 500

收问卷 份。二是将 份纸质版问卷,先后在新疆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实地发放­并指导受

500访者现场完成,回收问卷 份。两种调研方式共

882

收集问卷 份,剔除填写残缺、逻辑混乱等问卷,

684 77.55%。有效样获得有效问卷 份,有效率为

1。

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二)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SPSS24.0 AMOS17.0本文主要利用 与 进行数

2据分析与假设检验。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见­表

3。

和表

数据的信度检验由内部­一致性与组合信度检

2

验组成。如表 所示,所有变量的克隆巴哈α­系数(Cronbach’s 0.778,可能是受到样本

α)大于或等于量的局限,克隆巴哈α系数相对偏­小,但总体上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可以接受;所有变量的组合信

0.700,说明各变量的内部组合­信度良度CR值大于好。效度检验由收敛效度与­区分效度组成。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收­敛效度,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

0.700,说明数据的收敛效度可­以接受。同时,大于

0.500。表3所有变量的AVE­值大于标准值 给出了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数据显示所有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说明各变量

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对数据进行同源偏差检­验。首先,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43,小于 0.900

的标准;其次,利用豪曼(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所有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若在未旋转之前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

50%,则说明数据存在较高率­大于的同源偏差。结果显示,第一个因

35.352%子的方差解释率为 ,未达

50%

到 ,数据的同源偏差可以接­受。综上,本文的数据整体上具备­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适合进行下一步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三)模型与假设检验竞争模­型对比结果显示,八因子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其中:χ2/dƒ= 1.653,RMSEA=0.054,CFI=0.923, NFI=0.908,IFI=0.934,GFI=0.912, AGFI=0.906。采用层次回归分别对

4、表各个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见表

5、表6。

4

表 为社会网络维度对社群­价

1值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 是控制变量对社群价值­的回归分析结果,

2、模型3、模型4、模型5

模型 是逐步加入四个维度后­社会网络的各个维度对­社群价值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R2逐渐增大,且F值

1 5显著,说明从模型 至模型 的解

5释力度逐步增强。模型 结果显示,中心性(β=0.112,P>0.5)对社群

Ha1价值没有显著影­响,假设 未得

=0.189,到验证,社会交互联结( β P<0.05)显著影响社群价值,信任互惠原则(β=0.281,P<0.001)显著影响社群价值,自我概念一致性(β=0.436,P<0.001)显著影响社群

5价值,且根据模型 可知三个维度

Ha2、Ha3、的影响程度递增,假设

Ha4 5

均得到验证。但由模型 可

知,中心性(β=0.112,P>0.05)未显著正向影响社

1

群价值,而模型 中心性对社群价值有积­极的影响,这说明社会交互联结、信任互惠原则以及自我­概念一致性三个维度一­起完全中介了中心性维­度对社群价值的作用。

5

表 为社群功能价值对顾客­价值共

1创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 是社群价值对价值共享­参与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β=0.643,P<0.001,调整后的

R2 0.553,F

为 值显著,说明社群价值正向影

2响顾客价值共创参与­行为;模型 是社群价值对价值共创­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β=0.616,P<0.001,调整

0.428,F

后的R2为 值显著,说明社群价值正向影响­顾客价值共创公民行为。假设Hb1、Hb2

得到验证。

6

表 为顾客契合中介作用检­验结

1

果。模型 为社群价值对顾客契合­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β=0.684,P<0.001,即

2自变量对中介变量有­显著影响;模型为社群价值与顾客­契合同时对顾客价值共­创参与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群价值(β=0.435,P<0.001)显著影响参与行为,顾客契合(β=0.441,P<0.001)显

5 1相著影响参与行为。与表 中的模型比较,R2增加,且社群价值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依然显著,但是回归系数明显变小,这说明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c1 3

得到验证。模型 为社群价值与顾客契合­同时对顾客价值共创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群价值(β=0.375, P<0.001)显著影响公民行为,顾客契合

=0.416,P<0.001

(β )显著影响公民行

5 2

为。与表 中的模型 相比较,R2增加,且社群价值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依然显著,但是回归系数明显变小,这说明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中起

Hc2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假设 得到验证。

为进一步探讨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与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借鉴普里彻(Preacher)等 Boot⁃

[24]开发的strap

方法再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实际估计

Process 4

时,利用 插件的模型 进行检验,并借鉴已

5 000,置信水平设定为有研究,将样本数量设定为

95%,检验结果见表7。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

参与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系数区间­的最低值与最高值为(LLCI=0.158,ULCI=0.473),并

0。这说明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参与行不包含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且中介效应的大小为0.296。进一步,在控制了顾客契合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之后,社群价值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依然显著(LLCI=0.338,ULCI=0.569),这说明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

Hc1

用,假设 再次得到验证。第二,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公民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区间为(LLCI=0.146,ULCI=0.438),并不包含0。这说明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公民行为影响中­的中介

0.286。进一步,在作用显著,且中介效应的大小为控­制了顾客契合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之后,社群价值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作用依然显著(LLCI=0.245, ULCI=0.584),这说明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对公民

Hc2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 再次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的八个假设除­Ha1

外全部得到验证。在线品牌社群社会网络­中社会交互联结正向影­响顾客社群价值感知,社群内部社会交互联结­的密度越大,越利于推动社群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形成,越容易形成集体行为,进而增强社群价值感知。信任互惠原则正向影响­顾客社群价值感知,当信任互惠原则成为成­员们的行为准则时,社群内部能形成积极优­质的互动氛围,成员们会付出真挚的情­感参与到社群中去。此外,信任互惠原则会促进社­群成员接受与认可社群­中的观点与信息,并主动分享品牌知识以­回报社群或其他成员曾­经的帮助,这有利于丰富社群资源,意味着成员能够获得更­多的社群价值。自我概念一致性正向影­响顾客社群价值感知,在线品牌社群本质上是­以品牌为核心的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个体在消­费同类产品时具有相似­的价值观与气质,因此他们在参与社群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品牌­认同与社群认同,更加乐意传递、分享与品牌相关的知识、文化等信息,同时他们也更加容易理­解对方所传达的信息。本文发现社会交互联结、信任互惠原则、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社群­价值的正向影响水平递­增,即自我概念一致性对顾­客社群价值感知具有最­显著的影响。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形成内群体偏好。自我概念一致性反映了­社群成员在情感层面对­在线

品牌社群的自我认同,相比中心性、社会交互联结、信任互惠原则等外在维­度,更能促进社群成员对社­群价值的感知。

社群价值感知正向影响­顾客价值共创行为。社群参与过程中,顾客获得了足够多的信­息等资源,满足了自身的功能需求。基于类似的参与体验,一旦顾客再次遇到与品­牌产品相关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从在线品牌­社群中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再次参与到品牌社­群中去。公民行为相比参与行为­对社群中的顾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社群成员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基于华人团体人情关系­研究的成果与社会交换­理论,在线品牌社群中的人际­关系以工具性关系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因此,顾客在获得他人的功能­性支持以后也会做出相­应的行为予以回报,即做出社群公民行为。此外,相比公民行为,社群价值感知对参与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公民行为­是角色外行为,超出了个体的义务范围,完全出于个人意愿,相比参与行为,需要更高阶的驱动因素。

顾客契合在社群价值感­知对顾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顾客在社群中感知到价­值后,一方面,会直接促使其继续参与­到社群中去,积极与社群其他成员交­流互动并响应企业发起­的品牌相关活动;另一方面,顾客的社群价值感知会­首先正向影响顾客契合,由于获得了满足自身需­求的价值,顾客往往会对社群、企业感到满意与认同,进而形成顾客契合,并继续保留社群成员身­份,做出社群参与行为,如主动参与社群话题讨­论、积极回应企业在社群中­发起的品牌相关活动等。根据双因素理论,本文认为社群价值在顾­客社群行为的产生过程­中更多充当一种“保健”角色,而顾客契合则更多起“激励”作用。

中心性对顾客价值感知­的影响被社会交互联结、信任互惠原则和自我概­念一致性一起完全中介。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心性代表的­是顾客在社群中的位置,而纯粹的位置并不能使­顾客感知到社群价值,只有基于位置的互动与­认知才能对顾客价值感­知产生影响,这表现在其他三个维度­一起对中心性影响社群­价值的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并不能认为中心性对顾­客价值感知没有影响,只是这种影响需要一个­传导机制。

此外,本文将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线品牌社群中同样存­在现实生活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线品牌社群有别于传­统的社群,但不可否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只是社群凝聚力的载体­存在差异,传统社群的载体可能是­亲情、友情、工作关系等,在线品牌社群则以某一­品牌为核心。因此,解释传统社群运行机理­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同样可以说明­在线品牌社群的存在方­式与内在价值。

(二)理论贡献1.以社会网络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视角。现有的在线品牌社群研­究大多以消费者体验、社群特征、社群价值等作为研究模­型的逻辑起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在线­品牌社群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及其对社群价­值的作用。在线品牌社群是以成员­互动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其中包括了顾客、企业、品牌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主体在社群中­相互交流、分享信息,从而形成了社会关系网­络,创造了社群价值。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在线品牌社群的运行机­制,拓展了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扩宽了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边界。

2.将顾客契合与价值共创­概念引入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在线品牌社群作­用的研究。本文以社会网络为视角,探讨了在线品牌社群中­价值共创机制,将现有的顾客品牌忠诚­的作用结果延伸至价值­共创,且将顾客契合引入模型,实现了对在线品牌社群­作用研究的扩展。现有研究中,对在线品牌社群作用研­究的文献大都以顾客忠­诚、口碑推荐等为结果变量,过多地关注顾客端的行­为,忽视了对顾客与企业互­动结果的关注。本文在文献梳理基础之­上,将在线品牌社群作用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价值共­创上,突出了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与企业的互动及更­为深刻的结果。(三)管理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品牌社群成为企业­与顾客价值共创的优质­平台。建设与运营在线品牌社­群成为当前部分行业进­行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品牌社群提供了一­个企业与顾客、顾客与顾客进行互动沟­通的平台,在联结顾客与企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互联

网时代,企业应当认可并建设在­线品牌社群开展社群营­销,而在线品牌社群日常运­营应从社会网络的四个­维度,即价值共创的四个影响­因素着手。

首先,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社群领袖”的作用,将他们留在社群中,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前提­下,不断培养核心成员,积极与他们交流沟通,寻求其对社群建设、品牌传播、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建议。同时,可以将一些社群活动与­品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权利交给核心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社群品­牌“代言人”与“意见领袖”的作用。其次,促成社群交往现实化,加强成员交互联结。将在线品牌社群线上的­社会交互联结转移至线­下,可以借鉴“小米社群”的做法,按照顾客所在地区,“小米”成立了以地域为单位的­在线社群,如“小米西安同城会”“小米北京同城会”等,这些在线社群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线下社群活­动,如集体观影、集体踏青等。再次,制定社群信任互惠规范,保证社群信息质量。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社群,一旦形成就需要用规章­制度规范社群成员的言­论与行为,从而保证社群健康良性­发展。最后,塑造社群共同精神和文­化。自我概念一致性对社群­成员价值感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社群管理者格外关­注。在线品牌社群本质上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在线品牌社群管理者应­通过讲述品牌故事等社­群活动,积极宣传品牌的创立历­史与品牌的文化或精神,让社群成员不断根据品­牌文化、社群文化开展自我类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品牌忠­实的用户,成为在线品牌社群坚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

此外,社群管理者应当认识到­顾客契合的作用。作为一个新概念,顾客契合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合作营销阶段企业与­顾客新型关系的代表。在线品牌社群能够培育­顾客契合,社群参与体验是顾客契­合重要的驱动因素,社群管理者应当从上述­四个方面全方位为顾客­创造优质的社群参与体­验,以促使顾客契合的形成,进而对顾客社群行为起­到激励作用。

(四)不足与展望由于目前国­内学术界将社会网络理­论或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尝试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但受这一研究阶段的局­限,本文模型存在进一步完­善与成熟的空间。因此,未来基于社会网络或社­会资本的在线品牌社群­顾客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可以考虑引入个体层面­的调节变量,如顾客自我建构等,进一步完善研究模型。此外,本文发现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中心性对其价值­感知的影响需要一个中­介机制,这有别于传统的中心性­研究结果,这是否是由社群属性的­差异所导致的,如不同于传统社群,在线品牌社群是一个虚­拟社群,因此是后续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参考文献:

[1]祝福云,闫鑫“.互联网+”下企业商务模式演化博­弈分析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6):62-67. [2]黄敏学,廖俊云,周南.社区体验能提升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吗——不同体验成分的作用与­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3):151-160. [3]范志国,柴海静.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参­与、顾客契合与品牌忠诚的­关系研究——感知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财经论丛,2017(7):95-103. [4]范志国,郭靖丽.虚拟品牌社群体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感知不确定性的中­介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14,33(11):29-37. [5]李宗伟,张艳辉,栾东庆.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在线购买决策?——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作­用[J].管理评论, 2017(8):136-146. [6]王新新,薛海波.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的­内在动机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0):63-69. [7]李先国,陈宁颉,张新圣.虚拟品牌社区感知价值­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群体认同和品牌认­同的双中介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7(2):93-100. [8]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 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 ment review,1998(2):242-266.

[9]YI Y,GONG T.Customer value co- creation behavior: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9):1 279-1 284. [10]江若尘,徐冬莉.虚拟品牌社区公民行为­概念界定与量

表开发[J].软科学,2012,26(10):121-125. [11]卜庆娟,金永生,李朝辉.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价值­共创互

动行为的测量及验证[J].当代财经,2016(5):76-86. [12]卜庆娟,金永生,李朝辉.互动一定创造价值吗?——顾客价值共创互动行为­对顾客价值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9):21-37,50.

[13]HOLLEBEEK L D,GLYNN M S,BRODIE R J.Consumer

brand engagement in social media:conceptual­ization,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 ing ,2014,28(2):149-165. [14]荆宁宁,李德峰.顾客契合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7):33-45.

[15]VIVEK S D.A generalize­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mea⁃ suring customer engage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14,22(4):401-420.

[16]BECKERS S F M,RISSELADA H,VERHOEF P C.Cus⁃ tomer engagement:a new frontier in customer value man⁃ agement[J].Handbook of service marketing research,2014, 2(6):97-120.

[17]NELSON R E.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social networks and intergroup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 agement journal,1989,32(2):377-401. [18]刘容,于洪彦.在线品牌社区顾客间互­动对顾客愉悦体

验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7,30(6):130-141.

[19]CHEN C J,HUNG S W.To give or receive? factors influ⁃ encing members’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 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0(4):226-236. [20]杨宁.虚拟品牌社群中存在消­费者公民行为吗?——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视­角[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 (2):46-52. [21]简予繁.以关系洞察效果:社会资本理论在西方数­字营

销研究的应用评述[J].新闻界,2016(3):4-13. [22]夏洪胜,肖淑兰.顾客契合行为对顾客承­诺的影响研究——基于自我决定感视角的­考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4-46.

[23]CHIU C M, HSU M H ,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 port systems,2006(3):1 872-1 888.

[24]PREACHER K J,HAYES A F.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 [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instrument­s & computer, 2004,36(4):717-731.

责任编辑:林英泽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