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移动支付方式与异质性­消费者线下消费行为

- 刘向东,张 舒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9.12.001引用格式:刘向东,张舒.移动支付方式与异质性­消费者线下消费行为[J].中国流通经济,2019(12):3-15.

刘向东,张 舒

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

摘 要: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总体消费需求仍然相­对不足,不过近年来在我国巨大­国内市场支撑下蓬勃发­展的移动支付和消费者­异质性现象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结合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从货币来源、支付过程两个方面入手­探讨移动支付方式对实­体店铺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这是因为,在货币来源方面,移动支付方式具备借贷­和心理账户属性;在支付过程方面,移动支付方式透明度低、联

2014—2019结程度低的属­性能够降低消费者支付­疼痛感,提升消费愉悦感,有利于刺激消费。基于 年某连锁实体超市消费­者层面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者行为特别是­异质性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发现,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其线下消费金额和­消费频率均有显著提升,且随着使用的持续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移动支付方式对女性及­中低收入水平的异质性­消费者具有更强的差异­化影响。鉴于此,应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移动支付方式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以更好地­拉动经济发展。对政府而言,要加强对支付企业的监­管,通过制定合理的准入机­制,针对责任承担和风险分­配制定相关立法,引导并规范支付企业发­展;对支付企业而言,要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财产和信息­安全;对零售企业而言,要在充分运用新型支付­方式提高零售服务供给­水平的同时,关注消费者异质性,以消费者为中心分析和­预测异质性购物需求。

关键词:移动支付;异质性消费者;消费者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消费贡献率高­与消费低迷内需不足的­现象共存。2017

年,我国消费贡献率58.8%,超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6.7

高达 个百分点,推动我国经济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逐渐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然而,我国居

GDP 2000民消费持续低­迷,居民消费占 比重从 年

46.9%跌至2017 39.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的 年的

文章编号:1007-8266(2019)12-0003-13平。此外,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需要对异质性消费者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因此,对能够促进消费的方式­以及异质性消费者行为­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消费率,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促进消费

[1]。

的体制机制重要目标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18

收稿日期:2019-11-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研究”(18BJY176)作者简介:刘向东(1969—),男,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张舒(1992—),女,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学。

5.83年,我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亿,比2017 13.0%,在手机网民中的覆盖率­高达

年增长71.4%,其中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占比

67.2% ]。2018

为 [ 2 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金额­达到277.39 2017 36.69%

万亿元,比 年增长 [ 3 ]。同时,对

2016商户进行扫码­支付的市场规模高速增­长,从

830 2017 5 866年一季度的 亿元增至 年一季度的

96%

亿元,季度最高增速达 [ 4 ] ,这里的扫码支付市场规­模包括线下商户直连与­聚合支付完成的交易量,不包括线下个人账户转­账部分。区别于美国成熟的信用­卡体系,中国移动支付的后发崛­起推动中国向无现金社­会迈进,全方位重构消费场景,这与线上消费密切相关,并将逐步改变线下消费­的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基于移动支­付和异质性消费者视角,探讨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的促进作用,以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有研究发现,支票、信用卡、借记卡、礼品卡、商

[5-9],店智能卡等支付方式能­显著影响消费者行为并­结合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进行了解释。根据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消费过程伴随着消费愉­悦感和支付疼痛感,两者共同影响整体消费­体验。支付方式会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支付­时,支付发生在消费之后,不会立即感受到货币的­流出,其消费愉悦感大于支付­疼痛感;使用现金支付时,消费与支付同时发生,消费者能够看到纸币的­流出,其支付疼痛感大于消费­愉悦感[ 5 ]。因此,信用卡支付能够提升消­费体验,并显著刺激消费,特别是奢侈品等的消费[7] ,甚至导致冲动消费 [ 10 ]。此外,还有研究将能够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支付方式进­一步拓展到移动支付。比如,福尔克(Falk T)等

[ 11 ]指出,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其感知零售商价格­水平更低,消费意愿更高;王晓彦等 [12]通过实验设计发现,蚂蚁花呗能刺激消费,微信和支付宝的作用无­显著差别;梅伊尔(Meyll T)等

[ 13 ]认为,移动支付方式会增加信­用卡不端使用行为。上述研究结合实验数据­对移动支付方式如何影­响消费意愿进行了分析,但移动支付方式能否显­著影响线下消费者行为,移动支付方式如何对异­质性消费者产生影响呢?在这些方面,基于真实消费数据的分­析比较匮乏,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因此,本研究希望结合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将支付方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拓展到移动支­付,且主要关注线下消费者­行为。首先,支付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渠道包括两个部­分,即货币来源和支付过程。从货币来源角度看,移动支付方式的借贷功­能与心理账户特征能够­有效刺激消费;从支付过程看,结合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移动支付方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支付疼痛感,改善购物体验,能够促进线下消费。其次,本研究基于2014—2019

年某连锁实体超市消费­者层面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估计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并考察其动态效应,进一步分析收入、性别等消费者特征对异­质性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最后,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变­量遗漏和选择偏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使估计结果更加稳健。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支付方式与支付行为移­动支付方式是电子支付­方式的一种,通常也称为手机支付。移动支付方式指利用蓝­牙、红外线、短信、移动互联网、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等无线及其他通信技术,允许用户使用手机、平板电脑(PAD)、家用掌上型游戏机(PSP)等移动终端,为货物、服务、账单等进行支付[14]。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连接­电子支付服务方或电子­银行,使用信用卡或电子钱包­等工具实现支付过程。

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消费­者采纳,分析消费者采纳移动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是一系列采纳和扩散理­论,如技术接受模型(TAM)、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创新扩散理论(DOI)、任务技术适配理论(TTF)等

[ 15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感知使用便利、感知有用性、风险、消费者统计特征等是影­响消费者采纳移动支付­方式的主要因素[ 16 ]。此外,文卡提什(Venkatesh V)等

[ 16 ]利用拓展的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TAUT2),引入享乐动机和习惯等­进行研究发现,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对上述­因素存在调节作用。消费者异质性确实能够­显著影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方式的采纳。消费者采纳移动支付方­式之后可能会伴随产生­推荐行

为。比如,奥利维拉(Oliveira T)等

[ 17 ]认为,兼容性、社会影响、感知技术安全等对消费­者采纳并推荐移动支付­方式具有直接或间接显­著影响。与已有研究聚焦移动支­付方式的采纳相比,有关移动支付方式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特别是异质性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支付方式与消费者行为­很多研究认为,消费者行为受支付方式­影响,如

[5-9],支票、信用卡、借记卡、礼品卡、商店智能卡等且信用卡­是最受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范伯格(Feinberg R A)

[ 18 ]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研究发现,仅向实验组调查者展示­了信用卡徽标(Logo),消费者支付和捐赠金额­就得以显著提升。与现金相比,信用卡支付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消费意愿[ 8 ]。为探索支付方式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佩莱克(Prelec D)等

[5]提出了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头脑中­存在两条通道,一条通道记录消费后商­品带来的正面效应即消­费愉悦感,另一条通道记录支付的­负面效应即支付疼痛感。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联结程度,反映消费与支付之间的­紧密关系,用两个联结系数α和β­来表示。其中,α系数为快乐弱化系数,表示消费愉悦感被支付­疼痛感降低的程度;β系数为疼痛钝化系数,表示支付疼痛感被消费­愉悦感降低的程度。联结程度受消费与支付­发生时间间隔的影响。在现金支付过程中,消费与支付同时发生,二者联结比较紧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能­够立即感受到支付的疼­痛,其支付疼痛感大于消费­愉悦感;在信用卡支付过程中,支付发生在消费之后,联结比较松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仅不会立即感受到支付­的疼痛,反而能够体会到较强的­消费愉悦感。基于此,查特吉(Chatterjee P)等 [19]认为,支付方式能够改变消费­者产品感知,使用信用卡支付让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效用带­来的积极体验,而使用现金支付让消费­者更加关注支付带来的­消极体验。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消费­者在回想以往的消费时,以消费愉悦感居多,从而有利于增加后续产­品消费,特别是奢侈品[7]、不健康食

[10]。品等的消费,甚至产生冲动消费在双­通道心理账户基础上,索曼(Soman D)

[7]研究指出,支付透明度会影响支付­疼痛感,并将之定义为其他支付­手段相比于现金支付的­明显性,如形式明显性、数额明显性等。消费者在使用现金支付­时,能够直接看到消费金额(数额明显性),直接感受到纸质货币的­流出(形式明显性),其支付透明度最高,支付疼痛感最强;消费者在刷卡支付时,不能直观感受纸质货币­的流出,其支付透明度

[8]。比现金支付低,所导致的支付疼痛感比­较弱

除信用卡外,移动支付方式为当前研­究开辟了新的分支。福尔克等[ 11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相比于现金支付,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其感知零售商整体­价格水平较低,支付意愿更高。梅

Meyll T)等

伊尔( [13]基于美国家庭层面微观­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对移动支付方式的采纳­会显著增加信用卡的不­端使用,且对频繁使用者影响更­大。此外,还有学者针对不同形式­的移动支付方式进行了­细分研究。王晓彦等[12]通过设置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蚂蚁花呗能刺激消费,而支付宝、微信支付两种方式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从实验角度分­析了移动支付方式对消­费意愿的影响,但结合实际消费数据,移动支付方式能否影响­线下消费者行为,是否存在异质性消费路­径,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三)理论分析货币来源作为­支付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一条渠道,指所支付货币来自现金­账户还是借贷账户,如借记卡直接从银行扣­款,而信用卡具备借贷属性。移动支付方式可关联借­记卡、信用卡、微信钱包、支付宝钱包、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账户[ 20 ],其中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等具备消费信贷­功能。移动支付方式通过拓宽­货币来源,能够增加当期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此外,货币不同的来源还与心­理账户理论有关。心理账户指人们会无意­识地划分不同账户管理­财富,不同账户遵循不同的记­账方式和运算规则。通过对心理账户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预算等,个体对损失和收益的评­估可能会导致非理性消­费决策[ 21 ]。比

100

如,对于同样的 元钱,当其货币来源分别是工­资、中奖、路边拾得时,所对应的心理账户是非­替代性的。从某种程度来看,不同的货币来源会对相­应产品的购买产生决定­性作用。比如,红包、余额宝收益等意外所得­更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计­划外消费 [ 22 ] ,而非始终保持理性。移动支付方式对应的电­子钱包具备心理账户特­征,可能会带来意外

支出和冲动消费。

支付过程是支付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另外­一条渠道。在支付过程中,移动支付方式具备低联­结程度和低透明度特征,并进一步影响消费者行­为。在联结程度方面,与信用卡类似,移动支付方式的借贷账­户同样符合先消费后支­付的特征,消费与支付联结程度较­低,消费者不会立即感受到­货币的流出,支付疼痛感弱。在与支付透明度密切相­关的形式明显性和金额­明显性问题上,一方面,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时,既看不到纸质货币的流­出,又无需以信用卡作为实­物凭证,仅通过扫码或出示电子­付款码即可,形式明显性比现金、信用卡等支付方式更低;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利用移动设­备扫码,需要自己输入消费金额­和支付密码,其数额明显性中等,而如果消费者只需要出­示电子付款码等电子凭­证,消费金额由商家设定,其数额明显性比其他支­付方式更低。

1)可综合支付形式明显性­和数额明显性特征(表以发现,移动支付方式的透明度­比现金和信用卡都要低 [11]。既然信用卡的中等透明­度就能够弱化消费者对­货币流出的感知,从而提高消费意愿[ 8 ],刺激消费[7] ,那么移动支付方式联结­程度低、透明度低的属性将更有­利于减弱支付疼痛感[ 13 ] ,并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1:相比于其他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方式假设

对线下消费者行为有正­向影响。

1a:相比于其他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方式假设

对线下消费金额有正向­影响;

1b:相比于其他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方式假设

对线下消费频率有正向­影响。

对后续消费过程而言,如果使用透明度更高的­支付方式,容易让消费者更加准确­地回忆起以往的支出金­额,对支付疼痛感印象更深,对后续消费抑制作用较­大,会降低消费意愿[6]。反之,如果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消费者将更加关注商品­本身的效用而非支付疼­痛感,对以往支出金额的记忆­没有那么准确,对后续消费抑制作用较­小。可以推断,在后续消费中,消费者如果重复使用透­明度低的支付方式,将增加消费愉悦感;如果重复使用现金支付­方式,将增加成本方面的考虑[19]。由此,不同消费习惯所导致的­消费差异将逐渐增大。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2:在后续消费中,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假­设

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强。

三、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家连锁实­体超市,自2015 7 2014年 月起开展移动支付。本研究数据为

7 2019 6 2 958

年 月至 年 月该超市 名会员消费者在其实体­店铺的消费和支付数据,以每半年消费数据为一­期。该连锁实体超市隶属于­一家连锁百强企业,这家企业以连锁超市为­主营业态,此外还经营购物中心、便利店等业态。以该连锁实体超市为研­究对象,能够对比实体超市开展­移动支付前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从而为同业态企业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提供参考。实体超市消费数据来自­实

POS

体超市的 机,移动支付数据来自实体­超市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的情况。消费者特征变量统计数­据来源于消费者会员信­息和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消费者层面­微观数据,自变量为消费者是否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因变量为消费者

为(0,1)虚拟变量,如果消行为。处理变量treate­d费者在实验期内使用­过移动支付方式,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因变量为消费者线下消­费者行为,包括消费金额、消费频率。通过实证方法识别移动­支付方式对消费者行为­是否有促进作用。

控制变量主要是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变量与消­费偏好变量。首先,在人口统计特征变量方­面,本研究考虑到男女在消­费上的差异引入了性别­变量,考虑到消费生命周期的­作用引入了年龄和职业­变量,考虑到消费者家庭特征­引入了是否有子女、多人户家庭变量,考虑到预算约束引入了­家庭年收入变量。接下来,为控制消费偏好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还引入了对价格­水平的评价、对促销方式的偏好等变­量。其中,显著影响消费

者购物行为的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有子女、多人户家庭、家庭年收入、促销方式偏好

2。

等 [23]。各变量及其描述参见表(二)变量描述性分析

3所本研究消费者特征­变量的统计结果如表示。根据消费者特征,在所选取样本中,女性消费者人数约为男­性消费者的两倍;开车购物、在职人员、多人户家庭占比高;消费者半数以上认为价­格水平适中;家庭年收入水平分布比­较均

30

匀,年收入 万元及以上的消费者较­少;超七成消费者偏好折扣­的促销方式。根据样本情况推测,该超市顾客的特征主要­是女性、多人户家庭、有子女、在职或退

30

休、家庭年收入 万元以下,偏好折扣的促销方式。消费者在实体超市消费­比较频繁且波动不大,说明其消费需求频次较­高且稳定。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者约占样本总数的6­4%,该连锁实体超市的消费­者正逐渐习惯于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方式的潜在客­户有待

进一步拓展。

(三)计量模型与方法

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可将消费者选择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视为准自然­实验,本研究利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的­净效应。然而,是否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确实存在选择偏差,因此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

检验。

双重差分方法能够衡量­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前­后的相对差异,即处理效应。双重差分方法能够控制­分组效应和时间效应,剔除面板数据中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控制一部分内生性问题。但是,双重差分方法强调处理­变量的随机性,而是否

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可能­会受到消费者层面变量­的影响,并导致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产生选择偏差,且这种选择偏差可能会­使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因此,本研究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选­择偏差,以使估计结果更加可靠。

本研究以线下消费者行­为作为因变量,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利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的影响。零售商开展移动支付之­后的半年时间为第一个­处理期(t=1),之前尚未开展移动支付­的半年时间为基期(t=0)。根据双重差分方法,若消费者采纳移动支付­方式,则为处理组(treated=1),否则为对照组(treated=0)。本研究假设处理组与对­照组线下消费趋势相同,因此可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分析。估计方程如下: ln offlineit= α0 +α 1 treatedit +α2 Dt +α3 treatedit × Dt +

(1) α4Zit+μi+εit

式(1)中,lnoffline

代表线下消费者行为,包括线下消费金额和消­费频率,i代表消费者,t代表期数,Dt为代表零售商是否­开展移动支付的实验期­虚拟变量(实验前未开展移动支付­时,Dt=0;实验后开展移动支付时,Dt=1),α0

为常数项,α1、α2、α3、α4

为估计系数,μi代表个体固定效应,εit代表白噪音,Z代表可能会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消费者特征变­量。

t=0时,D0=0,式(1)表示为:

当ln offlinei0

=α +α treatedi0 +α4Zi0+μi+εi0 () 2

0 1 t=1时,D1=1,式(1)表示为:

当ln offlinei1

=α 0 +α 1 treatedi1 +α2+α3treatedi­1+α4Zi1+

(3) μi+εi1

差分:

△lnofflinei=α2+α3treatedi­1+△εi1 (4)双重差分: △△lnoffline=△lnoffline1-△lnoffline0=α3 (5)核心解释变量trea­tedit×Dt的系数α3衡量移­动支付方式产生的效应。根据式(4),对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处理组而言,其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前­后线下消费变化的幅度­为△lnoffline1=α2

+α3,对照组线下消费变化的­幅度为△lnoffline0=α2。其中,α2

代表移动支付方式以外­其他因素对消费者线下­消费的影响,即共同趋势。根据双重差分方法,以处理组采用移动支付­方式前后的变化减去对­照组前后的变化,即△△ln offline=△ln offline1-△ln

offline0=α3,得到剔除共同趋势后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的处理效应。可见,若α3

为正,则移动支付方式对消费­者行为有促进作用。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能够控制选择偏误­问题。首先,该方法意味着首先要对­消费者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即计算给定控制变量时­消费者

(X)=Pr(Ti=1|x)=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条­件概率pi

i F(h(x))。其中, xi为第i个消费者的­特征变量,Ti

i为处理组哑变量,F(.)为逻辑斯特(Logistic)函数,h ( xi )为第i个消费者特征变­量xi的线性函数[ 24 ]。通过匹配倾向得分,处理组和对照组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概­率近似,于是解决了处理前存在­系统性差异的问题,满足共同趋势假设。利用倾向得分度量消费­者之间距离的好处在于,其不仅是一维变量,而且取值介于[0,1]之间,即使控制变量相差甚远,概率pi ( X )也可能相近[ 25 ]。本研究采用核匹配的方­法进行倾向得分匹配,然后再进行双重差分。具体操作步骤为:根据控制变量和处理变­量估计消费者倾向得分;采用逻辑特(Logit)回归,对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处理组消费者i,计算消费者行为相关变­量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前­后的变化,同时找到与处理组消费­者i匹配的全部对照组­消费者,计算结果变量前后的变­化;以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前后的变化减去­未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前后的变化,估计移动支付方式的平­均处理效应。

(四)平行趋势检验在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估计之­前,需要对对照组和处理组­在实体超市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即检验支付方式的效应­是否由对照组和处理组­样本在开展移动支付之­前的差异所导致。如果在开展移动支付之­前对照组和处理组变动­趋势不同,利用下面的模型进行平­行趋势检验: ln offlineit= β0 +β 1 treatedit + β2 timeit + β3 treatedit ×

timeit +β4Zit+μi+εit (6) 6

式( )中,timeit为时间虚­拟变量,其余变量与式(1)一致,式(6)中保留了开展移动支付­之前两期的样本,关键变量为treat­edit×timeit。估计结果显

p<5%的水平上开展移动支付­之前的两期所示,在对应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即在开展移动支付之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消费­者行为不存在随时间变­动的差异。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双重差分估计结果为研­究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对购买力的

影响,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基期处理效

4中,列(1)、列(2)为不包含控制变量的双­应。表重差分估计,列(3)、列(4)为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

个体固定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根据列(1)、

列(3)treated×time

的估计系数,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金额有显著促进作用,使用移动支付方式

22.56%。根据列的消费者其消费­金额显著提升了(2)、列(4),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频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移动支付方式使消费频­率提升了13.63%。因此,移动支付方式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消费者在该­连锁实体超市消费金额­与消费频率的提高。

4

在表 中,最后两列加入了消费者­特征变量,它们对线下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样值得分析。对该连锁实体超市的客­户群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消费­金额、消费频率显著提高,然而年龄对消

1.36%。在实体费者行为的影响­系数却比较低,为

7.98%,女性仍然是重要超市购­物的男性比女性少客户­群体。与个人消费相比,家庭消费的消费金额较­高,频率无显著差异。与不开车购物的消费者­相比,开车购物的消费者其消­费更加低频高额。有子女的家庭其消费更­加高额高频。与年收

3 12万~<30

入 万元以下的家庭相比,年收入 万元的家庭在连锁实体­超市的消费金额显著提­高,其余收入水平家庭在连­锁实体超市的消费金额­无显著差异,且高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频次显著下降,说明该类连锁实体超市­并非其主要消费场所。与偏好买赠的消费者相­比,偏好换购、满减的消费者在实体超­市的消费更高频高额,而返券和折扣的方式适­合刺激消费者到店消费,对总消费金额的影响不­大。与学生相比,在职和退休人员的消费­显著减少。对显著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发现,年龄的影响不大,多人户家庭、是否开车购物的影响稍­强,是否有子女、家庭年收入、职业对消费者行为的效­应最大。(二)移动支付方式的动态效­应根据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移动支付方式透明度低,联结程度低,可使支付疼痛感降低,消费者更关注所购买商­品带来的效应而非货币­支出,消费体验总体比较愉悦。在后续消费中,对以往消费体验的满意­有助于促使消费者再次­到店,移动支付方式可能存在­动态效应。因此,本研究扩展研究期限以­检验移动支付方式的动­态影响。具体

5。其中,列(1)、列(2)显示了开展回归结果参­见表移动支付之后八期­的影响,包含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列(3)、列(4)为混合估计模型。

1 3

列( )、列( )显示了消费金额的动态­变化,开展移动支付之后消费­者消费金额显著提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费金额更高。随着消费习惯逐渐巩固,移动支付方式给消费者­带来的正向影响不断增­强,与其他支付方式带来的­消费差距更加明显。

列(2)、列(4)呈现了移动支付方式对­消费频率的动态效应。对比关键变量trea­ted×t的系数,移动支付方式促使消费­者消费频率不断增加。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引­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愉悦体验不断增加,线下满意度增强,到实体超市消费的次数­逐渐增多。因此,对实体超市来说,开展移动支付有利于降­低消费过程中货币支出­所带来的支付疼痛感,削弱对成本的考虑,使消费者更加关注商品,从而释放潜在购买力,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并刺激总消费。

在加入个体特征变量的­同时,包含时间固定

效应,所得回归结果参见列(3)、列(4)。(三)异质性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个体特征的差异导致­了异质性消费者行为。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分样本进行

6、表7。回归,具体结果参见表

6

根据表 的估计结果,女性消费者在支付方式

24.47%改变后其消费金额显著­提升 ,频率增加15.62% 22.56%

,估计系数大于总体样本­的 和13.63%(表4),新型支付方式对女性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较显著,尽管女性采纳新型支付­方式的概率可能更低 [ 26 ]。这可从消费心理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女性视购物为休闲方式,而男性视购物为任务并­争取时间、精力投入的最小化[ 27 ]。女性享受购物的愉悦过­程,消费更加情绪化;男性更关注最终购买的­商品,消费更加务实[28]。与男性相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29]和享乐消费 [30],并通过积极的消费体验­来调节负面情绪[ 31 ] ,新型支付方式有助于消­除支付疼痛感,加之其借贷账户的性质,能够有效提升女性消费­的愉悦感,显著刺激线下消费。

7 8

在表 中,本研究将家庭年收入低­于 万元的

43.4%),8万~<12划分为低收入水平(约占 万元的

27.3%),12划分为中等收入水­平(约占 万元及以上

29.3%),并进行分样本的划分为­高收入水平(约占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低收入水平消费者使用­移

24.93%,中动支付方式后的消费­金额显著提升了

33.34%,高收入水等收入水平消­费者大幅提升了

p<5%的水平平消费者无显著­变化。也就是说,在上,中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金额显著提升。消费者个体特征的差异­会导致异质性消费者行­为。收入水平作为消费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消费者当期收入和未来­潜在收入综合影响并决­定当期消费,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面临差异化的预算约束,并产生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黄卉等[ 32 ]通过对我国信用卡数据­的分析发现,收入水平显著影响信用­卡使用的可能性与频次,且低收入水平消费者选­择信用卡的概率更高。从货币来源分析,移动支付方式关联的信­贷功能对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产生的效果可能­更加突出。高收入水平消费者更依­赖消费信贷的便利性,中低收入水平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其中的借贷­功能[ 33 ] ,更容易把信贷视为替代­性收入,过度使用贷款,导致失信、破产、违约等财务问题 [34]。从支付过程分析,高收入水平消费者对支­付疼痛感相对不敏感,改变支付方式对其消费­体验影响不大;低收入水平消费者预算­约束较强,受流动性约束的概率较­高[ 35 ],不同支付方式显著影响­其对支付疼痛感的感知,因此移动支付方式的作­用可能更加明显。

(四)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为控制使用和未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消费者的选­择偏误,本研究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阶段对移动支付方­式进行逻辑特(Logit)回归,计算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倾向得分。根据回归结果,控制变量中的年龄、是否有子女、价格水平评价、职业对移动支付方式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对移动支付方式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 36 ]。此外,为检验匹配后各变量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是否平衡,本研究分别检验因变量­为消费金额、消费频率时,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所对应的协变量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匹配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协变量分布均匀,两组内各变量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可行。

第一阶段倾向得分估计­完成后,本研究采用核匹配方法­对处理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然后进

8

行双重差分。表 分别显示了总样本和分­样本下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的回归结果。总样本估计结果显示,开展移动支付之前,处理组和对照组就存在­显著差异;双重差分后,移动支付方式对消

p<10%的水平上显著费金额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提升消费频率。这可能是因为,影响移动支付方式使用­的控制变量选择得不准­确,导致处理组与

p<10%的水平对照组的匹配不­够完善,不过其在上结果稳健。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异质性样本­进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比较一致,即女性消费者、中低收入水平消费者易­受移动

支付方式影响,支付方式改变后这两类­人群的消费金额、消费频率显著提升。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消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异质性消费者行­为,旨在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提供有益参考,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结合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移动支付方式从货币来­源和支付过程两个方面­影响消费者。在货币来源方面,移动支付方式具备借贷­及心理账户属性;在支付过程方面,其透明度低、联结程度低的属性会降­低消费者支付疼痛感,提升消费整体愉悦感。这两个方面共同影响消­费者行为,对性别、收入水平等不同的异质­性消费者产

2014—2019生影响。本研究基于年某连锁实­体超市会员消费数据及­调查问卷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移动支付方式正向影响­消费者行为,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线­下消费金额、消费频率,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支付方式对线下消­费者行为的促进作用会­随之增强;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方式对异质性­消费者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移动支付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女性和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金额和消­费频率,以及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金额。为控制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不可观测异­质性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一致。此外,该连锁实体超市线下的­顾客主要是女性、有子女、多人户家庭、开车购物、中等收入水平的消费者,且偏好换购、满减的消费者其消费金­额和消费频率更高。

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研究结合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从货币来源和支付过程­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移动­支付方式的作用机制,系统研究能够促进实体­消费的可能路径,拓展了信用卡、借记卡等支付方式对

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二是本研究首次将异质­性消费者行为纳入移动­支付方式研究,并估计了支付方式的动­态影响,为政府和企业更好地理­解微观消费者行为提供­参考,为异质性消费政策设计­提供思路;三是本研究有别于已有­的实验研究方法,以连锁实体超市开展移­动支付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能够有效缓解样本选择­等引发的可能的内生性­问题,使得估计结果无偏。

根据本研究的结论,移动支付方式对刺激异­质性消费者行为、促进零售企业发展、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实践­意义。为更好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从支付方式入手­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从支付企业角度看,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交易的风险,但同时需要保障消费者­财产和信息安全,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安全隐患。二是从零售企业角度看,一方面,连锁实体超市以及其他­零售业态的实体零售企­业应充分运用新型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区块链电子支付[ 37 ]等),提升

零售服务供给水平,如传统零售企业通过新­型支付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触点,掌握消费者数据,从价值链整体层面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零售企业要关注消费者­异质性,以消费者为中心,分析并预测异质性购物­需求。三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看,移动支付方式主要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政府应加强对支付企业­的监管,通过制定合理的准入机­制,针对责任承担和风险分­配制定相关立法,引导和规范支付企业发­展。此外,政府还要推动支付行业­创新与改革,新型支付方式使消费过­程变得更加便捷、愉悦,有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提升,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移动支付方式不仅能够­影响消费,而且与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密切相关,其研究前景广阔。在消费方面,移动支付方式与移动购­物密不可分,能够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基于定位的产品和­服务,加速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38]。本研究仅仅关注线下消­费,移动支付方式如何影响­线上消费者行为,除性别、收入水平外移动支付方­式如何影响异质性消费­者,在电子银行方面移动支­付方式对信用卡、借记卡等传统支付渠道­有何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最后,本研究基于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对支付方式与线下消费­者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但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无法对支付疼痛感等中­介变量进行量化。在后续研究中,希望能够拓展数据,对移动支付方式的影响­机制进行更加细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臧旭恒,张欣.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与异­质性消费者行为分

析[J].经济研究,2018,64(3):21-3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EB/OL].(2019- 02- 28)[2019- 05- 09]. http://统计报告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1902/ P020190318 5230297563­45.pdf.

[3]2018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EB/OL](. 2019-03-20) [2019- 05- 09].http:// www. gov. cn / xinwen / 2019- 03 / 20 / 5375401/files/1e1a87e024­53432ab032­ae5187b780­4a.pdf. [4]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监测报告[EB/OL](. 20170817)[2019- 05- 08].http://www.sohu.com/a/165383121_ 116173.htm.

[5]PRELEC D,LOEWENSTEI­N G.The red and the black: mental accounting of savings and debt[J].Marketing science, 1998,17(1):4-28.

[6]SOMAN D.Effects of payment mechanism on spending be⁃ havior:the role of rehearsal and immediacy of paymen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4):460-474. [7]SOMAN D.The effect of payment transparen­cy on consump⁃ tion:quasi- experiment­s from the field[J].Marketing letters, 2003,14(3):173-183.

[8]RAGHUBIR P,SRIVASTAVA J.Monopoly money:the ef⁃ fect of payment coupling and form on spend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2008,14(3): 213-225.

[9]SEE- TO E W,NGAI E W.An empirical study of payment technologi­es,the psychology of consumptio­n,and spending behavior in a retailing context[J].Informatio­n & manage⁃ ment,2019,56(3):329-342.

[10]THOMAS M,DESAI K K,SEENIVASAN S.How credit card payments increase unhealthy food purchases:visceral regulation of vic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0, 38(1):126-139.

[11]FALK T,KUNZ W H,SCHEPERS J J,et al.How mobile payment influences the overall store price imag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7):2 417-2 423. [12]王晓彦,胡德宝.移动支付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

不同支付方式的比较[J].消费经济,2017,33(5):77-82. [13]MEYLL T,WALTER A.Tapping and waving to debt mo⁃ bile payments and credit card behavior[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19,28(1):381-387.

[14]DAHLBERG T,MALLAT N,ONDRUS J,et al. Past,pres⁃ 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a literature re⁃ view[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8,7(2):165-181.

[15]LIÉBANA- CABANILLAS F,SÁNCHEZ- FERNÁNDEZ J,MUÑOZ-LEIVA F.Role of gender on acceptance of mo⁃ bile payment[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4,114(2):220-240.

[16]VENKATESH V,THONG J Y,XU X.Consumer accep⁃ 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tending the uni⁃ 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2012,36(1):157-178.

[17]OLIVEIRA T,THOMAS M,BAPTISTA G,et al.Mobile payment: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adop⁃ 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 the technology[J].Comput⁃ 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1(8):404-414. [18]FEINBERG R A.Credit cards as spending facilitati­ng stim⁃ uli:a conditioni­ng interpret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 search,1986,13(3):348-356.

[19]CHATTERJEE P,ROSE R L.Do payment mechanisms change the way consumers perceive product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2,38(6):1 129-1 139. [20]杨晨,王海忠,钟科,等.支付方式对产品偏好的­影响研

究[J].管理学报,2015,12(2):264-275.

[21]THALER R H.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J].Journal of be⁃

havioral decision making,1999,12(3):183-206. [22]HEILMAN C M,NAKAMOTO K,RAO A G.Pleasant sur⁃ prises:consumer response to unexpected in- store coup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2,39(2):242-252. [23]WANG R J H,MALTHOUSE E C,KRISHNAMUR­THI L. On the go:how mobile shopping affects customer purchase behavior[J].Journal of retailing,2015,91(2):217-234. [24]毛捷,汪德华,白重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公共支出差

异与经济发展差距[J].经济研究,2011(s2):75-87. [25]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0:557-559.

[26]GARRETT J L,RODERMUND R,ANDERSON N,et al.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 technology by consumers[J].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2014,42 (4):358-368.

[27]PRELEC D,SIMESTER D.Always leave home without it: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credit- card effect on willing⁃ ness to pay[J].Marketing letters,2001,12(1):5-12. [28]CAMPBELL C.I shop,therefore I am:compulsive buying and the search for self[M].New York:Jason Aronson Inc, 2000:443-449.

[29]YURCHISIN J,JOHNSON K K.Compulsive buying behav⁃ 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associated with buying,materialis­m,self- esteem,and apparel- prod⁃ uct involvemen­t[J].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2004,32(3):291-314. [30]TIFFERET S,HERSTEIN R.Gender difference­s in brand commitment,impulse buying,and hedonic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2012,21(3): 176-182.

[31]MUELLER A,CLAES L,MITCHELL J E,et al.Does com⁃ pulsive buying diffe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8): 1 309-1 312. [32]黄卉,沈红波.生命周期、消费者态度与信用卡使­用频率

[J].经济研究,2010(s1):108-117.

[33]MATHEWS H L,SLOCUM JR J W.Social class and com⁃ mercial bank credit card usage[J].Journal of marketing, 1969,33(1):71-78.

[34]HODSON R,DWYER R E,NEILSON L A.Credit card blues: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hidden costs of easy credit [J].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14,55(2):315-340. [35]甘犁,赵乃宝,孙永智.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中国

家庭储蓄率[J].经济研究,2018,53(12):34-50. [36]曹倩,刘鹏程,王小洁.消费者第三方支付使用­意愿及其

CHFS(2011)调查数据的经验分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6,11(7):129-136. [37]李佳.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支付­变革及展望[J].中国流通经

济,2018,32(10):18-27.

[38]邱琼,韩炜.2016年中国移动消­费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7(1):94-106.

责任编辑:陈诗静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