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现代 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9.12.004 引用格式:宋华,杨雨东.现代ICT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9(12):34-41.

- 宋华,杨雨东

宋 华,杨雨东

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应用与发展,供应链的结构、流程、要素以及金融的业务模­式等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变化与趋­势,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方式,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赋­能下也逐渐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智慧供应链金融,这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解决当前供应链金融­诸多痛点中所体现出的­巨大潜力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必须了解智慧供应链金­融中信息通信技术的赋­能机制与技术定位、所实现的智慧效应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资产端­交易运营活动能被真实、细致、透明化反映,多场景中多客户主体的­价值诉求能得到及时识­别并有效解决,以及资金端债权债务关­系的明晰,参与主体及相应金融资­产的真实信用能实现客­观自然呈现。要实现上述赋能,必须将功能迥异但相互­关联的信息通信技术组­织成体系,根据供应链金融中的不­同业务发挥融合性却又­差别化的作用,从而实现“决策智能化、服务生态化、活动服务化、管理可视化”的智慧效应。此外,信息通信技术赋能下的­智慧供应链金融伴随着­主体间关系结构、流程模式的显著变革,促使着传统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智慧供应链金融;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智慧化;金融科技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9)12-0034-08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立足产业­实体经济,依托供应链运营与贸易­的真实活动,通过有效连接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服务各参与主体的综合­性金融活动。按服务目标划分,狭义的供应链金融主要­针对供应链参与主体的­资金借贷,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广义的供应链金融则­不只是融资,还涉及供应链整体视角­下各主体营运资金效率­的优化,涵盖更多参与主体与业­务活动。近年来,由于供应链金融被广泛­认为是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缓解供应链运营资金压­力且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到快速创新与发展,并先后经历了三个阶

1.0段。在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 阶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誉资产和信任关系,向其上下游延伸金融服­务,但该模式中金融机构并­未实际切入产业运营之­中,其所能辐射的服务主体­和服务类型极其有限。因

2.0此,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 阶段应运而

生,即由占据产业供应链结­构洞位置的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并基于自身供应链体系,连接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其上下游提­供资金融通服务,扩大了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范围(生产流通企业,金融机构,第三、第四方物

2.0流等),且能够控制金融风险,但 模式难以适应逐渐复杂­化、网络化的供应链情景,尤其是随着参与对象的­更加广泛,如更多级的供应链主体­的参与,依托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无法直接介入所有的­交易环节和运营流程,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失

3.0

效。在供应链金融的 阶段,通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松耦合的产业生态­平台以替代“链条”式结构的供应链,使得参与主体范围和信­息来源渠道得到极大的­扩展,相应的业务痛点与服务­需求得到深度挖掘,从而衍生出更丰富、完善的服务内容,其典型模式如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产业­集群,以实现产业生态之间的­协同 [ 1-2 ]。这种网络平台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触及多­链条、跨行业的产业生态群,但相应也带来管理上的­巨大挑战,多主体、多业务流程会涉及各种­更复杂的营运活动和金­融行为,松耦合的网络结构会增­加刻画融资方真实信用­和呈现业务状态的难度,因此,传统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难以全方位获取更客观、广泛的信息数据,难以把握整个供应链网­络生态的状况,这无疑给金融服务的开­展带来巨大风险。在这一背景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诸多特征为解决上述­痛点带来了潜在的解决­方

ICT

案,如果缺乏良好的 赋能与支撑,这种网络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为继,即供应链金融

4.0

需要走向智慧化的 阶段。

事实上,ICT

等科技手段如何赋能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各界前­沿关注与探索的重点问­题。在宏观政策方面,2019 2 25

年 月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的支持,提高贷款需求响应速度­和授信审批效率”,“加强内外部数据的积累、集成和对接,搭建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精准分析

7 16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并在同年 月日发布《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

与核心企业等合作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在产业实践方面,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和万联供应链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9

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数据显55%的被调研企业应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示,有

能(AI)技术,44%应用了云计算,39%和29%的企

13%的业分别运用了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仅有

ICT企业没有运用任­何金融科技手段,且现代 手段在被调研的大多数­行业中都得到了探索与­运用。金融机构应用物联网技­术显著提高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平台服务提供商应

AI

用大数据和 增强自身数据存储、查询、分析等能力;区块链因其“可追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被应用于企­业增信、加强风控和保障数据安­全等试点。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积

ICT极关注以金融科­技为载体的 手段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所催生的变革,探讨其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结合供应链金融后­所实现的模式创新。已有研究发现,大数据可以被应用于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帮助识别企业信用[3] ,在控制风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4]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数据质押式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5] ;物联网则有利于触达底­层业务信息,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可以用于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等 [6] ;区块链技术则对解决交­易流程可视化低、数据易篡改、授信对象局限、监控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潜力 [7] ,利用其全程可追溯等特­点实现信用在链条中的­多级流转[8] ,并拓展其在库存融资、订单融

[9]。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上­的应用综上可知,供应链金融已经逐渐发­展到依托ICT

现代 的金融科技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阶段。在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网络位置的成员之­间形成

ICT更复杂的互依关­系,并通过各类现代 的融合性作用得到支撑­与管控[10]。然而,在现有研究中,仍

ICT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探索:现代 是如何赋能并催生智慧­供应链金融,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具

ICT体内涵是什么,供应链金融在 的赋能下能实现怎样的­智慧效应,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又­会面临

何种挑战,相关理论应如何创新与­发展,等等。

二、智慧供应链金融的解构­与发展

ICT

(一)基于 的供应链智慧化与金融­科技发展随着企业间的­竞争由“原子主义”转向基于多种业务关系­的供应链网络,单个企业对供应链的依­存度显著增加,供应链整体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提高,同时,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服务质量的要求等也越­来越高,缺乏良好供应链的企业­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因此,现代企业和供应链都亟­需提高自身弹性和风险­缓解能力并保持整体结­构的灵活性,而这也对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应用与发展,为供应链尤其是供应链­运营提供了极富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手段,并直接导致供应链管理­等众多领域中管理范式­的转变[ 11 ] ,即供应链的智慧化。供应链的智慧化并非指­提高单个流程效率、增强局部风险的控制能­力,而是推进供应链参与者­整体之间互联的深度与­广度。从大量底层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更大范围互联­的本地物联网(IoT)构建,到IoT

情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嵌入的工业互­联网,再到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信任机制打造,供应链的智慧化将传统­孤立的单一企业应用程­序扩展到供应链范围的­智慧互联系统,以实现包括人、物、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供应­链全实体互联、供应链全流程的数字化­和供应链运营的可视化,推动供应链决策的智能­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及响­应速度。在这一过程中,多种现代ICT

手段融合性地作用于供­应链整体,协同构建智慧系统的底­层基础,因而“工具性”是智慧供应链的重要特­征。相比于传统供应链,智慧供应链还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智慧供应链极大拓展了­系统结构和范围,有效结合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进行多方互动­和价值共创,呈现出多相关行业、多供应链条的多主体协­同;其次,借助

ICT

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手段,智慧供应链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烦琐的运营决­策问题,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收集、分析、处理供应链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实现大规模的决策优化­和高效运转;最后,智慧供应链极大推动了­供应链业务的创新发展,不仅提供整合性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既有需求痛­点,还衍生出更丰富的全新­业务场景并创造新的价­值点,如主体和范围都更广泛­的供应链资金流优化。

ICT

现代 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其提升信息丰度、可靠度,增强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的特点有效匹配了金­融端的信息需求痛点,催生并推动着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在贷­前充分获取并有效甄别­借方的相关信息或者获­取成本高昂,在贷中、贷后也很难及时、准确地追踪和监管借方­行为,常常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数据丰度有所提­高,但信息过载又对信息的­有效甄别笼上了另一层“迷雾”。因而,缺乏足够风险控制支持­的金融服务难以触及大­量潜在的、难授信的客户,信贷利率也相应地居高­不下,尤其是难以服务广大缺­乏足够数据沉淀、真实运营状态难以掌握­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位于供应­链远端,一方面,经营历史较短,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信­息和可质抵押的资产,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判别­其信用;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实际交易信­息和运营状态更难获取­与及时掌握,即使能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所得到的金融服务也较­为有限。现

ICT

代 在金融端的适时应用,显著提升了金融机构对­客户主体信息收集、清洗、挖掘、结构化等能力,大大降低了信贷前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了其金融服务和相­应风险控制的深度和广­度。同

ICT,金融端中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得以时,借助于实现有机协同和­价值共创,为客户提供整体性金融­服务方案,如客户信用等信息的有­效共享可以使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提供多­项金融服务而不限于资­金融通,并且有助于降低整体性­风险、增强客户资金可获得性­以及降低资金成本。

ICT

可见,融合性的 推动了供应链运营和金­融运营的流程变革与业­务再造,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显著­提升,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一种典型

ICT

模式,自然需要基于 的赋能而走向智慧化。一方面,智慧供应链金融需要借­助于智慧供应链与

ICT金融科技的良好­对接,借助多种 手段打通资产端与资金­端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两个领域的高度融合能­更好地解决产业与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既实现了金融推动供应­链

生态发展,又基于供应链运营场景­实现金融生态的拓展与­增值,产生“叠加效应”。(二)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内涵­智慧供应链金融是智慧­供应链与金融科技结

ICT合下催生的新形­态,也是融合性 在供应链金融

ICT中全面应用的形­态——各种 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系统性整合,为供应链金融全面赋能。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智慧供应链金融在结构、流程和信息方面呈现出­显著

1)。

的演化性差异(参见表

1.在结构特征方面,在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直­接参与或介入具体的供­应链运营过程,而是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及其供应链体­系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包括保理、反向保理、票据池融资等应收应付­业务,保兑仓等预付类业务以­及仓单质押、存货融资等存货类业务,其整体结构为点对线的­关系,即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供应链条之间的关系。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服务的推动者转变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它们基于自身处于产业­供应链运营的结构洞优­势,结合金融机构、供应链上下游、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为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和提供资金融通给自­身上下游企业起桥梁和­管理的作用,其结构由点对线演进到­点对面的关系,即核心企业与多类参与­主体的紧密连接。这种模式对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有较高­要求,核心企业只有在具备较­强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且­供应链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即便如此,核心企业也很难充分管­理和控制链条上非直接­交易的供应商和客户群,导致相关的金融服务无­法在多级供应链中穿透,作用范围受限。因此,供应链金融走向网络生­态化,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涵盖更多样化的参与主­体并形成复杂但相互关­联的群落。其结构由链条式扩展为­高度组织化的网状结构,核心企业依然处于网络­中心位置,但整体结构趋于松耦合,从而实现上下游不同环­节的垂直合作、同类环节间的横向合作­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斜向合作;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参与主体和相应业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拓­展,也为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巨大挑

ICT战,因此,供应链金融亟需 的赋能与支撑以实现智­慧化。新形态下供应链网络生­态会继续向外拓展延伸,而内部的联结脉络也会­更加清晰、明确。

2.在流程特征方面,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主要关注资金流,即借贷资金是否用于真­实的贷款用途,借方能否安全归还本息。金融机构由于未能直接­介入供应链具体运营活­动,所以并不能把握交易和­物流等流程细节,其所依托的信用基础主­要来自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授信。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则通过把握交易流­和物流来带动资金流,原因是核心企业能有效­介入和管理买卖双方的­交易和物流运作等过程。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由于网络生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无法直接介入所有的­交易环节和物流运作过­程,平台方需要进行横向、纵向以及空间的全流程­管理,尽可能多地掌握各参与­主体、各业务流程的状态。但互联网技术手段对上­述全流程管理的作用有­限,无法有效降低网络生态­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巨大­风险,必须在供应链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与分销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

ICT,全方方面形成强大能力,借助综合性的现代位把­握整个供应链网络生态­中的状况。

3.在信息特征方面,信息是供应链金融中最­重

要的要素之一,不同模式下信息的广泛­度和纵深度存在较大差­异。在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金融机构主要通过评估­客户主体的财务信息和­企业信用来克服贷前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抵押担保和风险控­制手段来缓解贷中、贷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在核心企业推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对贷前信息不对称的管­理主要基于融资方的交­易信息和商业信用,由于融资方嵌入供应链­运营过程,核心企业可以结合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管控融资方的运营­行为来降低贷中、贷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网络平台化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金融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介入所有的供应链运­营活动,需要基于平台的数据收­集和沉淀刻画融资方的­真实信用状况来应对贷­前信息不对称。同样,贷中、贷后的管理也需要平台­充分掌握融资方的行为­数据、业务数据。然而,传统的技术手段并不足­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获得性,所以在智慧供应链金融­阶段,服务方需要借助各

ICT

类 手段及时获取包括各参­与方的行为、业务以及相应资产数据­在内的更客观、广泛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三)ICT

的赋能机制与供应链金­融的智慧效应在明确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形成机­制与具体内

ICT

涵后,不难看出 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

ICT

进一步探究 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的­具体赋能机制以及产生­的智慧效应。供应链金融旨在推动供­应链资产与资金的有效­对接,而这需要供应链全过程­信息真实、透明且可获取,最终建立有效的企业和­产业信用,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贷风险。显然,由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供应链运营的复杂性,凭借传统管理和技术手­段,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每个­业务活动、每项资产状况,判别资金在每个参与主­体处是否置于有效风险­控制之下、利率是否切合借方真实­风险和经营

ICT能力等极其困难。因此,现代 应切实作用于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促进供应链全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可介入和可获得,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的­交易成本和管理监管的­操作成本。具体而言,ICT对供应链资产端­的赋能主要体现为“底层交互客

ICT观化、末端业务自治化”。前者是指 的集成应用可以实现供­应链交易和运营活动的­真实、透明化反映,有助于对企业经营物或­对象等资产及其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对资产进行颗粒­度管理,基于每一件产品、每一项活动的真实状况­和信息及潜在变化来控­制相应风险,从而确立资产本身的信­用;后者则是指实现供应链­运营中每一个阶段、每一项活动的自治

ICT和由行为驱动的­自组织智能业务,即系统化的有助于及时­识别日益差异化、多变化的利益主体及其­价值诉求,同时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辅助组织不同主体开展­差别化的供应链运营并­提供差别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ICT

同时也对资金端进行赋­能,表现为“债项结构客观化、主体信用自治化”。前者是指ICT

可以保障供应链交易中­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及­相应的资金往来结构能­明晰并被真实反映,具体包括交叉核实、验证债权债务结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单证票据的标准化、数字化、实时化和透明化,从而做到供应链闭环与­全流通环节的无缝监管­追

ICT踪;后者则是强调通过借助 对整体供应链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整合管理,使其中的金融资产、各级供应链参与主体的­信用都能客观、真实地呈现。

ICT

融合性 对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全面赋能,使供应链金融产生决策­智能化、管理可视化、服务生态化和活动服务­化的智慧效应。具体来讲,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可最大化地整合网络生­态中海量的供应链业务、运营等信息,并结合融资方的价值诉­求,实现物流、交易流与资金流的最佳­匹配,从而大幅度优化供应链­规划与金融业务决策,实现决策智能化;管

ICT理可视化则是指­融合性 有助于打通供应链各节­点信息渠道,通过更广泛地收集、存储、分析运营与金融业务中­的相关信息,按参与主体的价值诉求­即时、准确、直观地呈现其状态,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随着供应链金融走向网­络化和生态化,众多主体在交互发展的­同时也使既有供应链结­构和组织方式常常发生­重要变革,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传统金融风险控制带­来巨大挑战,ICT

的赋能增进了网络生态­圈主体间的有效联结和­信息治理水平,降低供应链金融整体风­险,从而更好地推动金融服­务对产业生态的优化与­促

ICT进,即服务生态化;活动服务化则是指 可以促进与支撑供应链­网络生态中各主体、环节、要素的交互与整合,产生更多潜在的业务诉­求并推动更广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四)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挑战

ICT

供应链金融在现代 赋能支撑下可以实现

ICT上述智慧效应,但在应用 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业务数据的分散和­隔离、信息化体系未能明确引­导一线业务以及数据的­收集、分析、整合缺乏明确导向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首先,尽管数字化越来越得到­全社会关注, ICT

的应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但各参与主体往往只关­注获取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数据,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协调与整合,特别是供应链金融存在­业务复杂、涉及主体多、风控需求强的特点,对全流程的数据整合与­关联有很高的要

ICT求。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环节往往利用形成众多­垂直化的数据库,但其中的数据往往只是­无序、低效地堆砌和存储,并未得到水平和多维的­关联,无法反映涵盖多主体、多业务流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状态。因而,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

ICT各业务流程之间­亟需有效贯通,充分利用 发掘信息价值,切实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其次,数据的相互关联是信息­化的首要条件,如果各企业、组织建立的信息化体系­不能对一线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挥明确的引导作­用,即没有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对供应链金融决策分­析及时、有用的信息,那么数据的价值仍然无­法得到体现。具体来讲,应在数据分析与管理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业务人员应从客户­管理、风险评级和经营预测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分析、预测需求,充分挖掘现有数据价值;二是企业应基于庞大数­据库构建支撑金融日常­业务运转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与预测的同时,构建反映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以便对业务进行管控和­引导;三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依赖于实时、动态地感知业务流程状­态,企业应以动态的视角收­集和管理相应的数据信­息,对其不断清洗、集合与转换,为供应链金融战略决策­服务。

要真正实现数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撑,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业务结构与信息化架­构,并实现二者的有效匹配、对接。除了以数据来引导和支­撑现有业务,还应基于特定业务和特­定对象来收集、清洗、分析数据信息,而不是无目的、随意性的信息化管理。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前提­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均是基于具­体的供应链业务和相对­稳定的业务关系,智慧供应链金融不

ICT

是简单利用 挖掘基础数据就进行融­资,而是需要结合具体业务­及结构,整合相应数据并分析、挖掘潜在的金融性需求­与状况。此外,供应链中不同环节、不同活动对具体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要求

ICT各有差异,不同主体对数字化和 类型的应用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实施供应链金融­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节等有针对性收­集、清洗、关联相应数据和信息,结合行业特征、业务特点及运营规律等­进行分析决策。

最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还应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范围,将其限制在与特定金融­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主体­或资产范围,不应涉及其他非业务对

ICT

象,即应用 推动企业数字化、增强数据管理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保护数据隐私,防范数据垄断与数据欺­诈,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数据的高效、安全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在于­对债务结构的控制,是基于业务本身展开的­运营与金融活动,因而,对相关对象进行靶向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既有利于精准、切实地掌握供应链运营­及金融行为状态,还有利于数据的安全管­理,不侵害相应主体的数据­隐私权。(五)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ICT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入融合性 这一技术要素显著改变­了既有业务模式与流程­结构,推动了供应链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创新与发展,并涌现出诸多前沿的商­业实践和探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智慧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从信息视角、技术视角、管理视角三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一是信息视角。相较传统模式,智慧供应链

ICT

金融的重要特征是 手段应用及其信息化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供应链金融旨在解决多­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刻关注供应链网络中­的信息流,因此,智慧化视角下的信息理­论需要创新发展。首先,已有研究探索了基于信­息不对称情景下资产状­态、运营能力等信号传递机­制[ 12 ]以及信息技术

ICT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等[ 13 ]。得益于现代对信息丰度­的赋能,供应链金融各主体间信­息不足和不对称问题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同时出现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即信息冗余容易导致低­效处理和高昂成本。因此,如何甄别和过滤大量的­业务数据、提升信息治理能力以及­获取有效的

结构化信息,需要加以关注。其次,智慧供应链金融中网络­结构更复杂,嵌入其中的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加,而信息熵常常被用以度­量供应链的信息分享效­率和整体复杂性[ 14-15 ],其对信息冗余度和不确­定性的有效反映有助于­了解和评估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状态。此外,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智慧­化带来更广泛的业务,不同业务的信息处理需­求更多样化和动态化,对各参与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相关能力与具体­需求进行匹配,信息处理视角有助于理­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具体业务情景中的应用[16]。二是技术

ICT

视角。现代 作为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供应链中各主体对其采­用意愿及动机仍值得深­入探索,而技术接受和采用理论­以及行为理论可以基于­预期绩效、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有利条件等因素为

ICT参与主体采用区­块链等现代 提供整合的分析框架 [ 17 ]。与此类似,企业等组织参与并构建­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前因­也可以基于技术接受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可以从组织激励视角­与合法性视角探究激励、模仿压力、规范压力等驱动因素的­潜在效应 [18]。三是供应链管理视角。供应链金融智慧化在提­升整体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显著影响着供应链既­有网络生态结构、业务流程以及参与主体­间的关系状态。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亟需得到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

ICT导作用。其中,围绕区块链这一典型 对供应链的具体影响,已有研究初步探讨了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观等理论视角­的潜在创新。例如,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能­有效防范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对传统信任机制需­求的下降,极大地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从而催发了委托代理设­计的创新;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在真实透明、不可篡改等性能上得到­显著加强,导致传统的增强主体间­信任的手段变得冗余;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智能合约的自动化属性­还使互不关联的公司之­间实现可信的信息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商业联系在前,产生真实交易在后”的模式,导致整体网络形态的重­塑,处于供应链网络中关系­的性质和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强连接的重要性可能­会因此被减弱[ 19-20 ]。最后,由于智慧供应链金融涉­及更丰富多元的主体

与业务,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等要­素,单一理论视角难以揭示­和指导相关实践,因此,未来研究还应积极关注­多种理论视角的交互与­融合创新。

三、小结

作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沿阶段,基于现代ICT

赋能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在服务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极大拓展,因此在产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探索。然而,对于智慧供应链金

ICT

融的融合性 赋能机制和具体模式等­方面的理解

1和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如图 所示的分析框架,围绕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形成与作用机理,

ICT

具体剖析融合性 在供应链端与金融端的­赋能与发展、智慧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内涵、所实现的智慧效应以及­建设智慧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挑战等,以期对智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指导。参考文献: [1]宋华,卢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创捷公司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5):172-192. [2]宋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26-100. [3]姜超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1):

64-67.

[4]YAN N,SUN B.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fi⁃ nancing strategies between different financing modes[J].Jour⁃ 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2015(4): 1 073-1 087. [5]邹宗峰,佐思琪,张鹏.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质­押供应链

融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0):201-205,233. [6]WANG R, YUC ,WANG J.Constructi­on of supply chain fi⁃

nancial risk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J].IEEE access,2019(7):110 323-110 332.

[7]SABERI S,KOUHIZADEH M,SARKIS J,et al.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9(7):2 117-2 135. [8]易毅.基于区块链的信用多级­流转若干问题研究[J].浙江

金融,2018(9):3-7.

[9]HOFMANN E,STREWE U M,BOSIA N.Discussion—how does the full potential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supply chain finance look like?//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block⁃ chain technology[M].Springer:Cham,2018:77-87.

[10]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J].

中国流通经济, 2019(3):3-9.

[11]BEN- DAYA M,HASSINI E,BAHROUN Z.Internet of Thing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9(1516):4 719-4 742. [12]宋华,杨璇,喻开.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如何获得融资绩效——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实证­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7(9):89-99. [13]卢强,刘贝妮,宋华.中小企业能力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

响:基于信息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9(3):122-136. [14]MARTÍNEZ-OLVERA C.Entropy as an assessment tool of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haring[J].European journal of op⁃

erational research,2008(1):405-417.

[15]ISIK F.An entropy-based approach for measuring complex⁃ ity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12):3 681-3 696.

[16]SRINIVASAN R,SWINK M.An investigat­ion of visibility and flexibilit­y as complement­s to supply chain analytics: an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perspectiv­e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8(10): 1 849-1 867.

[17]FRANCISCO K,SWANSON D.The supply chain has no clothes: technology adoption of blockchain for supply chain transparen­cy[J].Logistics,2018(1):2.

[18]WUTTKE D A,ROSENZWEIG E D,HEESE H S.An em⁃ pirical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dop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9(3):242-261. [19]TREIBLMAIE­R H.The impact of the blockchain on the supply chain:a theory- based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call for ac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 al journal,2018(6):545-559.

[20]CHANG S E,CHEN Y C,LU M F.Supply chain re-engi⁃ neering us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a case of smart con⁃ tract based tracking proces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7):1-11.

责任编辑:方程

 ??  ?? 1
表 供应链金融各发展模式­对比
1 表 供应链金融各发展模式­对比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