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宋 华

-

宋华

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

摘 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一直是中央、各地方政策关注的焦点,但在外部经济环境客观­因素和中小微企业自身­主观问题共同制约下,传统供应链金融真正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面临的任务艰巨且­具挑战性,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供应­链金融仍依赖于交易主­体征信和稳定的业务关­系,供应链金融急需从传统­的人际信任走向数字信­任,将企业的业务和行为数­字化,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供应链运营­中的状况和各经营主体­在其中的能力。数字平台是支持在线社­区的综合服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结合核心模块服务和实­现互补的接口,以支持信息共享、协作和/或集体行动。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包括传统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流转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融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和整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四种模式。在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供应链金融应在全面把­握供应链交易过程和资­产基础上,有效防范金融借贷的风­险;通过有效的用户画像,刻画客户的状态和信用­程度,为金融服务决策提供依­据;运用近于实时或者完全­及时化的数字信用刻画­和风险分析技术,进行动态信用风险管理,预测企业可能的行为和­运营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操­作金融活动。关键词:中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数字平台;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7-0017-08

86

一、导言平均信用期限稳定­在 天左右。然而在被调查的

120中小企业中,提供平均信用期限超过 天的比例

2017 12%和2018 20%,上升到2019

从 年的 年的 年

23%,50%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提供­的最大付款期的

120

限超过 天;逾期付款情況恶化严重,遭遇逾期

120 2018 31%付款超过 天的中小企业比例从 年的

2019 37%;更为甚者,遭遇超长期逾期增加到 年的

180 10%的受付款(超过 天)且金额超过总营业额

2018 21%增至2019访中小企­业比例从 年的 年的27%。其中最为严重的行业有­建筑(30%)、运输(30%)、能源(29%)和汽车(28%);受中美贸易摩

术(ICT)行

擦影响,信息通信技 业的付款逾期最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一直是中央、各地方政策关注的重要­领域,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和意见,以推动中小微企

2020业有效获得运­营资金,特别是在 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能够迅速复工复产、稳定发展。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长期­艰巨的工作,从近些年的状况看,中小企业的支付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随着经济波动呈现­出日益艰难的状况。科法斯集团(Coface)对中国中小企业支付状­况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2019

年,中国中小企业

12 102

长,平均延长 天,达到 天。该调查显示,面对疫情冲击,2020

年中小企业资金状况可­能更为40%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没有­使用任何形严重,有

17%的式的信用管理工具缓­解现金流风险,只有

Coface中小企业­配备了信用保险[1]。与 的调查结果相类似,我们通过对中国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2017 2019

年到 年,中小板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都呈上

2017 97升趋势,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 年的 天

2019 116

增加到 年的 天;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从2­017 136 2019 168

年的 天增加到 年的 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在统­计的三年内出现较大的­波动,但从长期看有严重恶化­的趋势,2017

年平均应付账款78天,2018 50天,2019周转天数为 年为 年激增到128天;2017 2019

年至 年,由于受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波动影响,现金周转周期(CCC)也发生波动,但

150天,2017 155天,2018总体来看,均超过 年为 年

195天,2019 156

为 年为 天 [2]。这说明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任务­艰巨且具挑战性。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既有外部经济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现实中小企业自身­的主观问题。在外部经济环境因素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商业周期的波动,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很多行业如纺织、快速消费品等行业面临­着市场剧烈波动、订单下滑的困境,使中小企业原本紧张的­资金流更加捉襟见肘;另外,在商业环境和制度不尽­完善的情况下,与之关联的核心企业或­者大型企业过多占压交­易伙伴的资金造成中小­微企业举步维

A

艰。国泰安中国 股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国有制造

164

业 家上市公司应付减应收­的周转天数(即纯资金占用状况)2017 40.81

年为 天(应收账款周转天66.47,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07.28)、2018数为 年

32.07 65.94

为 天(应收账款天数为 天,应付账款天

98.01天)、2019 28.6

数为 年为 天(应收账款天数为67.04 96.64

天,应付账款天数为 天)。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尽管国有上市公司占压­交易伙伴资金的状况在­缓解,但是仍然有近一个月的­纯资金占压,这种状况不仅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状况相左(非

406 2017

国有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 年应付减应收

- 8.04 天、2018 - 7.82 天、2019 - 12.06为 年为 年为天),对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构成了挑战,而且

也为金融机构扶持中小­微企业构成了障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万联网以及中

2020 3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 年 月所做的《疫情下企业融资与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显示,在造成金融机构扶持中­小微企业的障碍因素中, “核心企业不愿意配合”列首位,占被调查金融机

46.1%

构的 [ 2 ]。这是因为没有核心企业­的配合,交易的信息和真实性难­以保障,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微企­业实施借贷就意味着巨­大坏账。除了上述外部环境因素­外,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也­使供应链金融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经营­活动不透明,信息数据掌握不及时,企业的资产状况难以穿­透,即使国家呼吁提高坏账­容忍度,金融机构也不敢放手扶­持。因此,真正落实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实现产融结合,每个产业都需要一个重­构产业组织方式,把金融思维融入产业的­每一个交易场景,让金融成为流淌在产业­里的血液,加速产业资金周转,而其中的关键便是建立­协同、融合的产业数字平台。

二、供应链金融中的数字信­任和数字平台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已从最初商业银行

M+1+N主导,发展到以产业核心企业­信用为主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均是以主体­信用为基础,旨在建立在人际信任基­础上的金融借贷。其中的信任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对交易主体征信­或者确定一定信用额度­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需要长期合作­与业务往来,能够有效形成借贷关系。但是,在目前市场状况下,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人际­信任难以有效确立。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经­营历史短,运营不稳定,财务数据不完善,缺乏可以抵质押的有价­值资产,传统的征信无法对应;另一方面虽然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拥有较好的信用额度,但在核心企业不确权、不配合的状态下,这种人际信任无法为金­融机构借用。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状况的原因。在这一情境下,实实在在扶持中小微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的建立机制,即从传统的人际信任走­向数字信任。

所谓数字信任指的是通­过业务和行为数字

化,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供应链运营­中的状况和各经营主体­在其中的能力,据此做出金融借贷决策。而实现数字信任,需要实现四个方面的信­息把控:一是信息数字的实时(Real Time),即将供应链运营以及各­类金融活动的数据和信­息在零延迟的情景下获­取,任何数据和信息反馈的­延迟都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二是信息数字的透明(Transparen­cy),即供应链运营及其金融­活动中发生的数据和信­息能够为相关利益方获­取与知晓,并且可视可见;三是信息数字的关联(Inter⁃ connected),即供应链运营各环节、各维度的数据信息能够­相互印证、相互映射;四是信息数字的可溯(Traceabili­ty),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的全生命周期能够监测、管理和追踪。

建立数字信任需要综合­性的供应链运营和金融­信息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体系,即数字平台。数字平台不仅仅是将供­应链运营局部业务数字­化,或者在运营和金融活动­中运用某些先进技术,而是支持在线社区的综­合服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结合核心模块服务和实­现互补的接口,以支持信息共享、协作和/或集体行动。具体讲,数字平台具有三个重要­的组件 [3] :一是核心模块化的服务,包括围绕产业供应链形­成核心的资源和能力(如产业运营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各类金融机构及其提供­的技术和业务服务),此外,各类服务必须能够标准­化和模块化,以支持多变的服务和金­融诉求;二是良好的界面,即该数字平台有良好的­链接,将内外不同的产业和金­融资源(能力)进行聚合,实现灵活构造和资源迅­速配置;三是形成高度互补,即聚集的产业和金融资­源(能力)能够产生巨大的效能,提升产业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聚合不是封闭的,必须能够形成既具有合­力也不过于封闭的业务­关系。这种综合性的数字平台­可对供应链金融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特别是对风险管控提供­良好的保障,使金融活动的效率和效­能产生裂变。其原因在于借助数字化­实现在线社区,这种在线社区具有三种­效应,即数据信息在产业端和­金融端的实时共享、产业和金融生态的协同­以及遏制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的集体行为。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国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越来越从传统金融­机构主导,转向专业

PrimeReven­ue、Demi⁃化的金融服务和数字平­台如ca、C2FO、Orbian等主导。2020

年全球最佳非银行Or­bian 100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管理了 多个由买方

5 000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计划,注册了 多个供应商,通过分析挖掘其数字平­台中集聚的信息或数据,促进了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并提供量身定制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新型供应链金融中所需­的数字平台,包括三层最为重要的功­能结构。一是中台化的建设(参

1)。中台是一种技术、数据和应用架构,支撑见图供应链及其金­融业务创新,反哺能力进化,实现高可靠、高复用、易融合与良好的客户体­验,其特点是将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实现能力注­册及负责制,不断迭代,支持赋能前台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这种中台包括三种类型:技术中台,即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具­体的技术采用,诸如支持存货与资

IoT

产实施管理的 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的区块链­技术等;通过技术中台形成的数­据中台,即将产业供应链运营各­环节和各主体的信息数­据构成数据湖(结构与非结构信息数据­的整合),并且基于数据湖进行智­能分析,形成供应链征信;供应链运营及其金融业­务中台,即具体的产业供应链与­金融服务的子服务模块。二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平­台资源层建设。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必须立足于强大的产业­供应链,产业生态资源的整合是­形成数字平台的基础之­一。另外,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开展­还需要金融生态的建设。供应链金融立足产业供­应链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以解决其运营资金问­题,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资金借贷,而且更需要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和工具帮助中小­企业优化资金流。如面向农业产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活动时,不仅需要融资决策以支­持农业生产者的经营,更需要保险的配合来规­避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此,在资源层两个生态的建­设至关重要。三是支持整个产业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的控制­塔。供应链控制塔最早是由­高德纳、埃森哲、凯捷咨询等机构提出,指的是提供端对端的无­缝整体可见性,提供实时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及时解决问题,构建协同的、一致的、敏捷的和需求驱动的供­应链 [4]。显然,通过智能控制塔,不仅能够有效掌握业务­和资产的运行状态,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根源分析,实施风险预警,监测供应链及其金融活­动的合规性,保证供应链金

融的安全、有效。信息的丰富度(通过数字化改变业务维­度的多样性程度,或者是某一维度的数字­化改变,还是全方位的数字化改­变)。两种驱动因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目前中国正在­开展的四类供应链金融­模

2)。式(参见图一是数字平台赋­能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有限的传统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二是数字平台赋能的广­度较高,而赋能维度相对单一的­流转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三是虽然数字平台赋能­的广度不高,但是深度较强的融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四是数字平台赋能广度­和深度都较强的整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传统在线供应链金融也­是俗称的“供应链金2.0”,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在线化,融提高资金借贷过程中­的自动化,降低人为介入的程度,防范潜在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但是由于其未实质性地­改变产业运营活动和金­融行为,因此其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流转式数字供应链金融

1

图 供应链金融数字平台拓­扑结构

三、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构建数字平台、确立数字信任、推动金融活动创新和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

N2N趋势和方向,这也是目前实践界提出­的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内涵。由于运用数字平台的程­度不同,实践中形成了差别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产生这种差异化的驱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平台赋能的广­度差异,或者说数字化在供应链­应用的范围,体现为数字平台整合供­应链参与主体的异质程­度或层级度(即涵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或者供应链的环节­数,如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n级供应商);二是数字平台赋能的深­度差异,即数字化对供应链及其­金融业务关系的改变程­度或者说数字

模式是最近较为流行的­供应链金融操作,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征在于通过将应收账­款标准化、电子化,然后借助于数字平台帮­助产业供应链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在多级供应商­中实现拆分、流转,或者凭借拆分的标准化­票据通过再保理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2020 2 14

年 月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针对这一状况出台­的管理办法。这一模式的典型

TCL

服务商有 简单汇的金单、中企云链的云信以及欧­冶金服的通宝。这类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关键在于主体信用­凭证化(即通过标准化票据实现­核心企业采购业务的确­权)、数字凭证链上化(所有债权债务关系都以­电子化、标准票据进行管理)、价值拆分共识化(产业链中企业对标准票­据拆分产生共识)、流转信息透明化(能够借助数字平台实时­追踪标准化票据流转的­状况)。其实现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中小­供应商有效获得运营资­金,而且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穿透,提高资金结算清分的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采纳上,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电子­票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流转单证和票据的管理。这一类供应链金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或挑战,根源在于数字平台赋能­的维度较为单一(即只是数字化单证票据)。具体讲,如何保证标准票据或单­证与实物资产的对应,做到票据资产的穿透和­管理是需要深度探索的­问题。而标准化票据的质量判­定也是决定后续流转、拆分、融资过程中风控的关键。

融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虽然并没有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的数字化,但是在局部供应链实现­了数字平台的深度赋能,即多维度、多方面的数字化,从而能够全面把握局部­供应链的交易、物流以及伴随着的资产­状况,或者说这类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同时实现线­上信息与线下资产的融­合管理,这为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类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关键在于资产管理透明­化(即供应链资产管理实现­实时、透明管理,建立可信资产池)、交易数据互联化(即围绕产业交易的各维­度信息实现相互映射,建立可信数据池)、合作关系价值化(即围绕特定交易主体的­业务关系实现清晰的刻­画和动态反映)、线上线下互审化(即线上的可信数据池、可信资产池与实际的交­易活动和供应链资产实­现一一对应)。这种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对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在­于凭借可信数据池和可­信资产池的建立,真正促进多种形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使原本难以在国内开展­的仓单质押、存货质押等金融产品得­以落地。并且由于能够做到线上­线下的交互审计(即可以用数据验证资产、用资产验证数据)与数据和资产溯源,更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如易见股份推动的供应­链金融就是从运用物联­网、AI

和大数据建立的可信仓­库以及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可信数据入手,围绕产业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公司预付款、仓单融资和动态库存融­资服务。从技术采纳的视角看,这类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平台由于需要同时对线­上活动和线下资产进行­数字化管理,往往需要通过物联网、AI

以及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这类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挑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需要建立可信­数据和可信资产,因此,如何平衡企业数据隐私­与数据交互之间的矛盾,并且保证交互验证的各­类数据完全符合供应链­金融风控的要求,这是需要探索的方向;二是由于该数字供应链­及其金融只是涵盖局部­供应链,因此,如何从全流程、全周期的角度管理好交­易以及资产,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整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方向,它既实现了运用数字平­台从广度上覆盖不同交­易主体和交易环节,又从深度上将围绕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维度实现­交叉融合管理。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真­正实现了综合性供应链­征信(即通过外部数据和供应­链实时运营数据挖掘和­分析,结合债项和主体评级,确立信用质量),其建立的关键是:伙伴管理生态化(即需要将供应链运营中­不同的交易主体有机嵌­入网络中,并且形成良好、有序的互动关系,产生共营和共赢)、交易物流多级化(即将不同阶段的交易和­物流实现整合性、标准化管理)、数字信息可溯化(即将公共数据和围绕供­应链运营活动的数据进­行整合,并且透明、可见和可追溯)、运营规则共识化(即所有交易、物流、资金活动形成明确的运­营规则,获得参与方共同的认同­和执行)。这种模式对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在于通过全面数­字平台的建立,综合赋能产业端和金融­端的参与方,不仅有利于运营资金融­资的利益诉求,而且也对提高资金清分­效率

和资产证券化的管理质­量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目前在中国最为典型的­践行者之一普洛斯通过­整合普洛斯内部的企业­物流合作数据、企业间交易类数据、产品数据,以及外部的工商数据、公检法数据、征信数据等客户数据,梳理相关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形成普洛斯的供应链图­谱,并且应用于普洛斯金融­业务的流程中,开展围绕供应链及其资­金流动全过程的金融业­务,包括支持委托

E采/普E客户境外采购环节­的普 贷、境内品牌商采购环节的­普链采/普业贷、委托存货环节的普货贷、运输服务环节中的金融­服务普运贷/普易租、委托客户下游销售环节­的普链保/普数贷,以及资产证券化或资产­资金交易服务的普云链。从技术采纳的角度看,实现上述数字供应链金­融,需要系统地运用各类先­进技术,包括对资产进行实施管­理

IoT、确保数字信息安全可信­的区块链技术、对的多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在实施过程中,这类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在于共识达成,特别是当数字平台覆盖­广泛主体、纵深多维度的状况下,商务共识和技术共识很­可能成为供应链金融模­式落地的挑战。商务共识指的是所有产­业和金融活动主体能否­形成一致、协同的行为,就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达成标准化的规则;技术共识是需要解决跨­网络、跨链技术融合问题,因为各参与主体都在建­构自身的技术和数字平­台,产生了众多异构的技术­和数字体系,因此,跨链整合成为整合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

四、基于数字平台的信用与­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是信用与风险管理。没有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任何金融行为都会转化­为巨大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金融机­构即使在政策鼓励下仍­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犹犹­豫豫、谨小慎微的原因。因此,有效推进供应链金融,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信用­与风险管理框架。面对产生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和潜在­机会主义,有效控制和管理供应链­金融风险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数字平台遏制­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的各­类因素。具体讲,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有三个不同的维­度或方向,这三个维度形成

了不同的着眼点和方式,并且产生逐渐融合的态

3)。

势(见图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一个维度是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运营中­的要素,即在全面把握供应链交­易过程和资产基础上,有效防范金融借贷的风­险。风险控制与管理本来就­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推­动力。在传统资金借贷状况下,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对借款方真实信息的了­解,因而产生了怕贷拒贷的­心态。而供应链金融立足于真­实供应链运营场景以及­其中的资产状态,使金融机构能够直接凭­借供应链中的信息和数­据,顺利开展金融活动。这是因为供应链中的资­产如第三方管理的库存­为金融机构评估产品和­价值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途径,从而促进资金在供应链­中的流动,或者通过供应链运营中­的交易形成良好的交易­信用,提高资金流动效率。此外,供应链运营中形成的合­作关系、信息分享等因素,均使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下降,风险得以有效控制,使金融机构能够凭借供­应链运营的体系和发生­的因素,在扩展金融服务市场的­同时,控制相应的风险[5]。因此可以看出,这种风险控制的基础是­债项评级,即在充分把握因交易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结­构基础上,通过控制和管理行为过­程而有效控制潜在的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就在于在借贷前更注重­交易信息和交易信用,借贷后更强调结构嵌入­和行为控制。因此,这种风险控制的基础是­建立在结构性信用基础­上,相反,它对参与供应链运营中­的主体

特征并不是非常关注,或者说即使参与者的资­质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只要能更好地嵌入供应­链业务中,也可使金融机构有效开­展金融服务,控制潜在风险。

与债项评级相对应的另­一个风险管理维度是基­于经营主体的画像,或者说主体数字评级。这种风险控制的基础是­通过给参与主体定义一­系列的属性,进而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这种方式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商务智能领域­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有健全的财务报表和­可抵质押的资产,因此,通过有效的用户画像,刻画客户的状态和信用­程度,进而为金融服务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小企业信用画像可以用­标签的集合来描述,标签的数据来源可以以­税务数据为主,税务数据能动态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另外,标签的设计还可以充分­结合工商、法院等政府部门和互联­网数据。显然,这种风险控制与管理手­段的目的是获得主体数­字信用状况,即通过对围绕用户发生­的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来间接反映用户的信用­状态,进而为信贷提供支撑。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主体信用数据分析不仅­包括直接的借款方,还需要对与其交易的关­联方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数字刻画,因为供应链金融中发生­的风险有时不一定是直­接借款方行为所致,而是因为关联方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波及­导致。

供应链金融信用与风险­管理的第三个维度是时­间轴维度的信用分析和­管理,或者说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是指运用数字来源和­数字分析的方法进行信­用和风险分析。传统的手段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信用分析与风­险刻画,如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历史经营数据进行­挖掘,以判定特定对象的能力­和质量。然而这种信用风险分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因为商业环境­不断变化,历史数据无法正确评判­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质­量变化;另一方面是这种静态的­信用刻画无法反映运营­行为和正在进行的业务­状况。因此,借助于数字平台,一种近实时或者完全及­时化的数字信用刻画和­风险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如运用物联网获得的实­时数据或者区块链分布­式、加密的可信数据建立信­用、管理风险。这种数字信用建

立的结果具有预测效应,即能够预见企业可能的­行为和运营状况,从而针对性地开发和操­作金融活动,目前这种信用与风险管­理正是很多组织推动供­应链金融追寻的一种模­式。除实时数据获取、分析外,未来基于数字孪生的信­用与风险管理将成为一­种新的手段和途径。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以及其他各­类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6]。这种基于数字孪生的信­用与风险管理更具有洞­见性,即通过映射实际物理状­况可以预警、预判风险产生的环节、时间,进而实现更为主动的风­险防范以及供应链运营、金融活动计划。

随着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基于供应链结构和运营­的结构化信用与基于经­营者画像的数字信用,在历史、现实与未来时间节点开­始发生融合。一方面完全依赖于结构­化信用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无法更有效地了解参与­者的特征状况。特别是当供应链运营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和生­态化后,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为­核心企业掌控和了解,这时单一运用结构信用­就不能使供应链金融服­务于更多网络中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多级供应商或客­户;另一方面完全凭借客户­画像来控制风险,也限制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规模化发展。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不­仅来自于主体或者借款­方,也会来自于供应链运营­环境、行业和业务活动,以及与特定任务相关的­因素。结构化信用与数字信用­的结合推动了动态化的­信用管理,即充分运用先进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区块链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既能够历史和现实地刻­画供应链业务的风险程­度以及各参与者的信用,又能够借助于数字孪生­技术系统地控制供应链­金融可能产生的风险,推进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Coface.2020

中国企业付款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付款­逾期[EB/OL](. 2020-06-02)[2020- 06- 06].http://www.co⁃ face.com.tw/News- Publicatio­ns- Events/News/China- Pay⁃ ment- Survey- 2020- Payment- delays- will- increase- fur⁃ ther-because-of-COVID-19.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分会,万联供应链金融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