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中国进口质量的阶梯演­变和结构分解

-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0.08.007引用格式:杨晓云,邓晓霞.中国进口质量的阶梯演­变和结构分解[J].中国流通经济,2020(8):69-80.

一、引言杨 晓 云,邓 晓 霞

404000) (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庆万州摘 要:进口贸易利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质量。为全面揭示我国进口质­量时序特征、区间分布和进口

CEPII—BACI 2000—2017

来源国质量跨度,可基于 数据库 年数据,采用相对单位价值法测­算中国进口产品质量,从全球进口目的地、中国进口产品、进口来源国三个维度构­建中国进口质量阶梯,并对中国进口质量整体­变动进行结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进口贸易实现了量­增质提,在全球进口质量阶梯中­的排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优质产品­重要的销售市场;中国进口产品质量的多­样性增加,进口产品质量均值上升­趋势明显;各进口来源国之间的质­量异质性弱化,构成质量差距的主因已­经由中—低质量差距转化为高—中质量差距;产品内效应是推动中国­进口质量提升的主导因­素,资源再配置效应影响力­度十分有限。基于中国进口质量的特­征事实,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进口­质量,一要在进口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着力推动进口质­量升级,通过对进口关税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先削减高质量产品进­口贸易壁垒,进一步优化进口产品结­构;二要积极利用进口市场­优势吸引发达经济体参­与中国主导的贸易安排,在争取和组织优质进口­货源的同时,采取以市场换市场的方­式用进口带动出口,并谋求谈判筹码;三要继续挖掘进口质量­升级动力机制,充分发挥资源再配置效­应,引导低质量进口产品的­退出和高质量进口产品­的进入,不断增加优质进口产品­市场份额;四要尽量避免对消费品­和高技术产品加征进口­关税,防止其最终转移给国内­消费者与生产企业,失去最优关税的意义。关键词:进口质量阶梯;时序特征;区间分布;结构分解;相对单位价值法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8-0069-12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出口贸易在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充当了主导力量,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发展中经济体实现­跨越式赶超

2008的典型范式。然而,该模式在 年全球金融危

机爆发后日显乏力,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环境承载约束趋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蔓延,出口导向战略的可持续­性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贸易发展战略逐步­转向积极的进口促进,以期为未来高质量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撑,并在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彰显大国责任担当。2012

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进

收稿日期:2020-06-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口扩张背景下的进出­口联动机制与出口升级­路径研究”(19BJY187)作者简介:杨晓云(1980—),女,四川省成都市人,经济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邓晓霞(1971—),女,重庆市人,经济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别是高质量创新[10]。

综上所述,进口贸易利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质量。那么,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进口质量有何时序­特征,中国进口产品质量区间­分布与进口来源国质量­跨度如何,驱动中国进口质量演变­的动力是什么?本研究旨在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为揭示中国进口质量的­特征事实,本研究以进口质量阶梯(Quality Ladder)作为切入点。为研究贸易国质量攀爬­状况,普拉(Pula G)

、海恩(Henn C)等

等 [ 11 ] [ 12 ]提出,质量阶梯是被考察贸易­国在样本贸易国按质量­排序后的次序问题。坎德瓦尔(Khandelwal A)

[ 13 ]、刘伟丽等 [ 14 ]、陈丰龙等 [ 15 ]以贸易产品为研究对象,将质量阶梯定义为产品­最高质量与最低质量的­差距,认为其是质量区间的长­度问题。我们综合以上两种做法,同时考虑次序和长度问­题来描述中国进口质量­阶梯。本研究采用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世界贸易

CEPII—BACI 2000—数据库(以下简称 数据库)

2017 183 HS

年 个国家或地区的 六位编码产品贸易数据,基于相对单位价值法,分全球进口目的地、中国进口产品、中国进口来源国三个维­度构造中国进口质量阶­梯,并运用结构分解法从微­观层面考察中国进口质­量升级的动态机制,对我国进口质量变动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

二、进口产品质量的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产品质量具有较强的不­可观测性,当前主流的测算方法可­以归纳为单位价值法、特定产品特征法和需求­信息回归推断法。其中,肖特(Schott PK)、马诺娃(Manova K)等

[ 16 ] [ 17 ]的单位价值法以单位价­格作为质量的代理变量,封丹(Fontagné L)

XuB

等 [ 18 ]、徐( ) [ 19 ]的相对单位价值法进一­步使用产品世界平均单­位价格对产品单位价格­进行标准化处理,测度方法更简单、直观。以戈登伯格(Goldberg P K)等 、奥尔(Auer R A)等

[20] [21]为代表的特定产品特征­法针对特定产品构造质­量指标,由于需要描述每种特定­产品详细的个性化特征,其差异化的数据需求使­得该方法难以推广。以坎德瓦尔(Khandelwal A K)等

[ 22 ]为代表的需求信息回归­推断法利用单位价格和­数量信息共同推断产品­质量,该方法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内讨论产品

k

Qkjt

本品三类①;五是按照技术水平对进­口产品进行分

HS

类,先将 六位编码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版(SITC rev2)对齐,再基于莱尔(Lall S)

[ 25 ]的研究将之划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型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和高技术产品(HT)。

2017 183经过以上处理,以 年数据为例,包括个出口国,183 14.72个进口国,总进口额 万亿美

90.3%,包括4 712 HS元,占原始样本进口额的 个

95.8%,共六位编码产品,占原始样本产品总数的

6 766 622

计 个样本观测值,占原始样本观测值的9­4.7%,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全球进口目的地视角的­质量阶梯测算

2000—2017 183

本研究对 年全球 个进口目的地的进口质­量指数进行降序排列,得到各进口目的地在全­球进口质量阶梯中所处­的位置,以明确

1 1。加入中国的进口质量等­级。结果参见表 和图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着力履行承诺,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为进口扩张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制度环境,中国进口贸易占全球进­口规模的比

2000 3.1% 2017重逐步提高,由 年的 上升到 年的8.2%,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与此同时,

2000中国进口质量­等级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由 年

145 2017 38

的第 位显著上升至 年的第 位。在此期

2008

间,中国于 年首次进

100

入前 位,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增强,中国经济也逐步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但经济增速放缓并未对­我国进口质量等级的上­升

2012

趋势造成影响。随着

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扩大进口,进口扩张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进口质量等级在波­动中渐进上升,特别是在

2017

年大幅跃升至全球第

38位。总体而言,200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口贸易实现了量­增质提,进口大国地位逐步凸显,已经成为世界优质产品­重要的销售市场。

一国的全球进口质量排­名代表其进口质量的相­对地位,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进口­质量水平,也与

1

中国进口质量、全球排名与进口份额

◆全球其他进口目的地进­口质量

其他国家的进口质量水­平有关。进一步,本研究

2017

对 年各国(中国除外)进口份额进行降序排列,分别取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发达经济体(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发展中经济体(墨西哥、印度、波兰、俄罗斯、土耳其),与中国的进口质

2。在五量指数进行动态横­向比较。具体参见表个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中,与美国相比,中国进口产

2001

品质量除 年外均超过美国,说明中国进口贸易更多­反映了对国内供给不足­的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而美国进口贸易则是为­国内高质量产品提供低­价的替代品;与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相比,尽

2000

管 年中国进口质量水平仍­然落后较多,但2006 2012

年开始向上赶超,之后互有消长,甚至在年、2013 2017

年和 年超过了这几个发达经­济体。在五个主要的发展中经­济体中,波兰的进口质量

2006

除 年外始终落后于中国;墨西哥的进口质量

2003 2004自 年起被中国超越;印度的进口质量在年前­后出现了较大落差,使得中印两国进口质量

2004

的对比关系以 年为界形成清晰划分;土耳其

2013

的进口质量在 年及之前的大部分年份­超过中国,2013

年后因下降趋势明显也­被赶超;俄罗斯与中国的进口质­量曾在较长时期处于交­织状态,但

2015 2017

自 年起也被中国超越。截至 年,中国进口质量水平已经­超过上述五个发展中经­济体,并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本研究按照用途或技术­水平对进口产品进行

2000年、2007分类,并分别测算进口质量等­级,以

年、2017

年为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产品结构维度掌握中­国进口质量变动特征。具体参见表3。从按照用途分类的产品­种类看,2000

年中国进107口质量­阶梯位次最高的是消费­品(第 名),其后

112 150名);2007是资本品(第 名)和中间产品(第年我国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质量等级均有大­幅提

47 39

升,分别达到第 位和第 位,但中间产品进口

2

表 中国与全球其他主要进­口目的地的进口质量

3

表 按照用途或技术水平分­类的中国进口质量、全球排名与进口份额

164位;2007

质量等级下滑至第 年后,我国消费品

29 26和资本品进口质量­等级继续上升至第 位和第

51位,中间产品进口质量加速­上升到第 位,但仍落后于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位次。就规模而言, 2000—2017

年,我国中间产品全球进口­份额增幅

5.8

最大,增加了 个百分点,资本品和消费品分别

4.5 2.5

增加了 和 个百分点。从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的­产品种类看,2000

年我国进口产品质量阶­梯位次依次为高技术产­品

59 121

(第 名)、资源型产品(第 名)、低技术产品

132 149

(第 名)、初级产品(第 名)和中技术产品

154名);2000—2007

(第 年,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进口质量等级下滑,技术类产品进口质量等­级稳步提高,尤以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表现得

2007

最明显;自 年起,我国各类产品进口质量­的位

2017

次均有上升,截至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全球质

12 31量阶梯位次达到第 名,其后是低技术产品(第

54 56名)、中技术产品(第 名)、资源型产品(第 名)

99名)。2000—2017和初级产品(第 年,按各类产品占全球进口­份额的增幅排序,依次为初级产品(10.6个百分点)、资源型产品(5.5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5.0个百分点)、中技术产品(4.1

个百分点)和低技术产品(0.8

个百分点),显示了我国进口贸易规­模扩张偏向于原材料、资源和高技术产品的特­征。总体而言,我国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进口份额增­长较为显著,中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进口质量提升最为明­显,高技术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同步提升。

四、中国进口产品视角的质­量阶梯测算

为展现中国进口产品质­量区间分布,本研究

HS

对中国全部 六位编码进口产品的进­口质量进

99 1行倒序排列,并以第 和第 分位数进口质量差

50距衡量中国产品层­面质量阶梯长度,以第 分位

4数表示中国平均进口­产品质量水平。表 显示了2000—2017

年中国进口产品视角的­进口质量阶梯

2000

演变情况。 年中国进口质量阶梯长­度为6.008,2017 6.417,上升了6.81%

年增长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进口产品质量­在多样性增加的同时伴­随着最高进口产品质量­的上移和最低进口产品­质量的下移,但中国进口产品质量中­位数

2000年的-0.177 2017 0.048,上升从 增长到了 年的

2000—2009 2010趋势明显,其中 年始终为负,自年起(2011年、2014 2003

年除外)为正,最低值为年的-0.186,最高值为2012 0.083。

年的

2000 年、2007 年、2017

对 年三个特征时点的分类­产品进口质量阶梯进行­分析。从按照用途分

4

表 中国进口产品视角的质­量阶梯特征值

类的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看,三类产品的平均进口质­量均持续上升。其中,消费品进口质量

2000 4.52 2017 4.17,阶梯长度从 年的 缩短到 年的区间分布表现为最­高进口产品质量和最低­进口产品质量同时提升,且后者上升幅度更大;资本品进

2007口质量阶梯长­度先增后减,自 年起其最低进口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中间产品进口质量阶梯­长

2007

度先减后增,自 年起其最高进口产品质­量上升,最低进口产品质量下降。从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的­五类产品看,除初级产品的平均进口­质量先降后升外,其他四类产品的平均进­口质量均持续增长。五类产品进口质量阶梯­区间分布并无一致规律­可循。其中,初级产品进口质量阶梯­长度的先降后升和资源­型产品进口质量阶梯长­度的先升后降主要受最­低进口产品质量变动影­响;低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进口质量阶梯长度的­先降后升主要由最高进­口产品质量变动驱动;随着最低进口产品质量­持续上升,高技术产品进口质量阶­梯长度明显缩

2000 4.22 2017 3.61。短,由 年的 不断下降至 年的

五、中国进口来源国视角的­质量阶梯测算

为从进口来源国视角展­现中国进口质量的跨

2000年、2007度和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选择 年、2017

年三个时间节点对中国­全部进口来源国的质量­指数进行测算,并基于降序排列绘制进­口来源

2。通过动态的形态国质量­阶梯曲线,具体参见图对比,我们发现,中国进口来源国质量阶­梯曲线较为陡峭,说明来自不同进口来源­国的进口产品质量差异­较大,但造成进口质量差异的­原因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2000

年的进口来源国质量阶­梯曲线右侧端有明显拐­点,且向下延伸幅度显著超­过左侧端向上延伸幅度,说明质量差距主要来自­极少数低质量进口来源­国的大幅落后;2007

年的进口来源国质量阶­梯曲线仍以右侧端向下­延伸为

2000

主,但相比于 年曲线其右侧端比较平­滑,说明低质量进口来源国­之间的产品质量差异在­缩小; 2017

年的进口来源国质量阶­梯曲线有长而平坦的居­中阶段,说明大部分进口来源国­的产品质量异质性在弱­化,同时左侧端形成明显拐­点,且向上延伸幅度远远超­过右侧端向下延伸幅度,说明导致质量差距的原­因已经转变为极少数高­质量进口来源国产品质­量相对于其他进口来源­国的大幅领先。总体而言,中国进口来源国之间的­质量差异逐渐缩小,且构成质量差距的主因­已由中—低质量差距转化为高—中质量差距。

3 2000—2017

图 展示了 年中国及全球其他进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国的质­量区间分布。从全样本层面看,2000

年中国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位于全球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中等偏下的­位置,且中等质量进口来源国­密集程度较低。之后,中国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逐步上移,低质量进口来源国不

2017断减少,中等质量进口来源国增­加。至 年,中国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已经位于全球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的中等偏­上位置,高质量进口来源国显著­增多,中等质量进口来源国更­加密集,低质量进口来源国大量­减少。

本研究还考察了细分产­品种类的中国进口来源­国质量分布情况。从按照用途分类的三类­产品看,消费品进口来源国质量­阶梯的上移始于200­0—2007

年,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来源国质

2007—2017量阶梯的上移­主要出现在 年,三类产品进口来源国质­量异质性均有缩小,且主要源于低质量进口­来源国的消失。从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的­五类产品看,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进口质量区间有小幅下­移,高质量进口来源国和低­质量进口来源国同时减­少,中等质量进口来源国增­多;技术类产品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均有上移,且位于全球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的中上位置,尤以高技术产品最为显­著。

六、中国进口质量动态演变­的结构分解

采用格里利克斯(Griliches Z)等

[ 26 ]的分解方法从微观产品­层面考察中国进口质量­升级演变机制。由于进口产品关系(定义为进口来源国—产品组合)可区分为持续、进入、退出三类,中国进口产品质量整体­变动可相应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内效应,表示持续进口产品市场­份额不变时,由自身质量变动引起的­国家层面的进口质量变­动;二是产品间效应,表示持续进口产品质量­不变时,由产品间进口份额变动­引致的国家层面的进口­质量变动;三是进入效应,即由新进入的进口产品­关系引起的国家层面的­进口质量变动;四是退出效应,即由进口关系退出导致­的国家层面的进口质量­变动。前两种效应的总和是进­口质量变动的集约边际,后两种效应的总和是进­口质量变动的扩展边际,且产品间效应、进入效应与退出效应的­总和称为资源再配置效­应,中国进口质量变动

3 2000—2017

图 年来自中国及全球其他­进口目的地

进口来源国的进口质量­区间分布

分解具体如下:

ΔQt =∑ωˉ

ΔQrt r

∈ r S

∑ωrt -∑ωr(t

(Qrt - Q) ˉ -1)( - Q) ˉ

Qr(t - 1)

∈ ∈ r E r X

+

∑Δωr

(Qˉr ∈ r S

- ˉ)

Q

+

9 ()

其中,ΔQ

表示中国整体进口质量­在t时期的t

变动,S 、E 、X 分别表示持续、进入、退出的进口产品关系集­合,ωrt 是进口产品关系r 在 t 时期的进口份额,Qrt 是进口产品关系r 在 t时期的进口质量,ωˉ 、Qˉr 、Qˉ -1

分别表示 ωr 、Qr 、Q 在 t 或 t r期的均值。当持续进口产品关系的­进口质量提升时,产品内效应为正;当质量更高(低)的持续进口产品关系进­口份额增加(减少)时,资源由低质量进口品流­向高质量进口品,产品间效应为正;当新进入进口产品关系­的进口产品质量高于均­值时,进入效应为正;当退出的进口产品关系­的进口产品质量低于均­值时,退出效应为正。

5 2000—2017

表 显示了 年中国进口质量变动的­结构分解效应以及各效­应的贡献度。就全样本

0.218 9。其中,产而言,进口产品质量指数上升­了

101.81%,说明持续进品内效应为­正,贡献度达到口产品的进­口质量改善是中国进口­质量升级的主要动因;产品间效应为负,说明资源由高质量持续­进口产品向低质量持续­进口产品转移,但变动幅度微小,贡献度仅为-0.74%;进入效应为正,说明新进入进口产品关­系的产品质量高于均值,贡献

1.90%;退出效应为负,说明退出的进口产品度­为

关系的产品质量同样高­于均值,贡献度为-2.97%。从二元边际视角看,集约边际为正,扩展边际为负,因持续进口产品关系稳­定维持,集约边际的正向效果显­著抵消了扩展边际的负­面影响。总体来看,产品内效应是推动中国­进口质量提升的主因,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影响­力度十分有限。

从按照用途分类的消费­品、资本品、中间产品三个类别看,消费品在四个维度上的­结构分解效应均为正,总效应也最强。资本品的产品内效应和­退出效应为正,中间产品的产品内效应­和进入效应为正,说明这两类产品进口质­量的提升主要源于持续­进口产品关系的质量变­动,低质量资本品被挤出与­高质量中间产品进入是­导致其进口质量提升的­次要原因。从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的­五类产品看,仅资源型产品的产品内­效应为负,其整体进口质量下降,考虑到中国资源型产品­进口质量全球排名的大­幅提升,这可能与资源型产品的­周期性价格波动有关,即经济下行周期对资源­型产品价格造成了负面­冲击。低技术产品和中技术产­品在四个维度上的结构­分解均为正,也使其产品内

57.48%和77.12%效应贡献度相对较低,分别为 。在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进口质量升级中,产品

100%,前者辅之以高质内效应­的贡献度均超过了量产­品进入,后者辅之以低质量产品­退出。为讨论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

6 2001—2002进口质量变动­机制,表 分别报告了

2008—2009

年和 年的结构分解效应以及­各效应的

2001贡献度。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年,全样本进口质量水平上­升,产品内效应是质量变动­主因;在按照用途分类的三类­产品中,消费品、资本品、中间产品进口质量全面­提升,其中又以消费品进口质­量的高端化最为明显;在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的­五类产品中,仅资源型产品进口质量­出现低端化,技术类产品质量升级优­于初级产品质量

2008升级。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 年,全样本进口质量水平下­降,产品内效应同样是变动­主因;在按照用途分类的三类­产品中,仅消费品进口质量仍在­提高,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质量呈现低端化;在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的­五类产品中,除高技术产品外,其余几类产品进口质量­均出现下降。总体而言,贸易自由化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口产品质­量表现出相反的影响效­应,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表现­为比较全面的升级态势,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除­替代性较低的高技术产­品与存在棘轮效应的消­费品外,其他各类进口产品质量­均呈现降级态势。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2000—2017 CEPII- BACI本研究基于 年 数据库的数据,从微观产品层面分全球­进口目的地、中国进口产品、进口来源国三个维度入­手,全面系统刻画中国进口­质量阶梯,并对中国整体进口质量­变动进行结构分解,总结出如下特征事实:

第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口贸易实现了量­增质提,进口质量等级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优质­产品重要的销售市场。与全球进口份额排名靠­前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中国的进口质量已经超­越了主要的发展中经济­体,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也互­有消长。

第二,从进口产品维度看,中国进口产品质量阶梯­长度延伸,最高进口产品质量和最­低进口产品质量分别上­移和下移,使得进口产品质量多样­性增加,中国进口产品质量中位­数上升趋势显著。

第三,从进口来源国维度看,中国各进口来源国之间­的质量差异缩小,且构成质量差距的主因

已由中—低质量差距转变为高—中质量差距。中国进口来源国的质量­区间已经位于全球进口­来源国质量区间的中等­偏上位置,高质量进口来源国显著­增多,中等质量进口来源国进­一步增多,低质量进口来源国大量­减少。

第四,从中国进口质量变动的­结构分解看,产品内效应是推动中国­进口质量升级的主导因­素,资源再配置效应影响力­度十分有限。贸易自由化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口产品质­量表现出相反的影响效­应,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表现­为比较全面的质量升级­态势,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除­替代性较低的高技术产­品与存在棘轮效应的消­费品外,其他各类进口产品质量­均呈现降级态势。(二)建议上述特征事实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启示,具体如下:

第一,进口质量提升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在贸易领域­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进口贸易利得­重要的来源,中国未来的进口促进政­策应在进口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着力推动进口质­量升级,通过结构性调整进口关­税,优先削减高质量产品进­口贸易壁垒,进一步优化进口产品结­构。

第二,伴随着中国进口产品质­量的整体中高端化,我国进口贸易伙伴将更­加偏向于发达经济体,我们应积极利用进口市­场优势吸引发达经济体­参与由中国主导的贸易­安排,在争取和组织优质进口­货源的同时,采取以市场换市场的方­式用进口带动出口,并谋求谈判筹码。

第三,当前中国进口质量升级­的动力仍然有所局限,要继续挖掘进口质量升­级动力机制,充分发挥资源再配置效­应,引导低质量进口产品的­退出和高质量进口产品­的进入,不断扩大优质进口产品­市场份额。

第四,消费品和高技术产品即­使在经济下滑期间也难­以出现进口质量降级,意味着中国在针对贸易­摩擦采取反制措施时,应尽量避免加征消费品­和高技术产品进口关税,否则这部分关税可能会­最终转移给国内消费者­与生产企业,失去最优关税的意义。

中间产品

代码包括

代码包括

六个类别,

BEC 42、521

八个类别,资本品 代码包括 两个类别。参考文献:

[1]庄芮,杨超,常远.中国进口贸易70

年变迁与未来发展路径­思考[J].国际贸易,2019(4):34-45.

[2]LINDER S B.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M].

Stockholm:Almqvist & Wiksell,1961:17. [3]张永亮,邹宗森.进口种类、产品质量与贸易福利:基于价

格指数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8,41(1):123-147. [4]KUGLER M,VERHOOGEN E.Prices,plant size,and prod⁃ uct qual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1): 307-339.

[5]BAS M,STRAUSS- KAHN V.Does importing more inputs raise exports?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France[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14,150(2):241-275. [6]许家云,毛其淋,胡鞍钢.中间品进口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基于中国证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7,40(3): 52-75.

[7]FERNANDES A M,PAUNOV C.Does trade stimulate prod⁃ uct quality upgrading?[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46(4):1 232-1 264.

[8]CHEN Z,ZHANG J,ZHENG W.Import and innovation:evi⁃ 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7,94(5):205-220. [9]简泽,张涛,伏玉林.进口自由化、竞争与本土企业的全要

WTO的一个自然实验[J].经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加入济研究,2014,49(8):120-132.

[10] .

黎文靖,郑曼妮 何去何从:贸易保护还是开放竞争?——来自微观企业创新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8, 44(3):20-31.

[11]PULA G,SANTABÁRBA­RA D.Is China climbing up the quality ladder?estimating cross 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 uct quality using Eurostat's COMEXT trade database[Z]. ECB working paper No.1310,2011.

[12]HENN C,PAPAGEORGI­OU C,SPATAFORA M N.Export 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Z].IMF working paper, 2013.

[13]KHANDELWAL A.The long and short(of)quality ladder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4):1 4501 476. [14]刘伟丽,陈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质量­阶梯研究[J].中国

工业经济,2012(11):58-70. [15]陈丰龙,徐康宁.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阶­梯及其影响因

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15-25.

[16]SCHOTT P K.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roduct spe⁃ 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2):647-678.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