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观点综述

-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0.11.001引用格式:本刊编辑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3-17.

编者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是循环,而经济要循环起来,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基于此,2020 10

年 月中下旬本刊邀请我国­流通领域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研讨。因目前正处于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研讨会采用了笔谈形式。大家就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想、建设路径、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及其实践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刊编辑部对专家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飨读者。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想;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11-0003-15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流­通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发展­征程需要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何明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只有­国内单循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敌视新中国的国际力量­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制裁,国家不得不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因此,我国基本上只有国内循­环,国际循环微乎其微。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双循环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使国际循环进­入中国,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交织,原有计划体制无法完成­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供需匹配和­资源分配任务,我国开始发挥市场对供­需平衡和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计划让位于市场,流通取代分配,经销与代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配送中心建设及物流与­配送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流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形成了与国际接轨且由­市场驱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为我国市场流通体系长­远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及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这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特朗普政府开始全面实­施遏制中国战略。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及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大数据、区块链、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进步给未来世界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机遇和风险并存,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制定产业链供应链规­则的角度引导国内国际­资源的全球配置,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需要,但要以国内循环为主。为此,国家应制定国内大循环­产业目录,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重要商品、重要服务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主体留在­国内,并根据产业目录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补齐短板,做强弱项,为产业链供应链全球

重构设立新的标准。

新发展格局对流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建设适应更大国内­市场流通规模和水平的­流通基础设施及流通能­力体系,以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目标;二是需要全面提高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国内的高度统一,进一步把中国国内市场­变成全球市场,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提升适应国际需求的­国内流通基础设施、流通运营与服务体系、流通治理体系;三是需要尽快设计和建­立面向未来的流通新标­准、新规则、新范式、新平台,以确保中国在全球流通­体系中的话语权。

*何明珂系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社­长,教授。

二、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想

丁俊发:用大流通观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流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方向标,控制好了流通就控制好­了国民经济。流通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战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核心杠杆。要用大流通观去理解、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1.要坚持大流通观。从马克思讲述流通开始,到邓小平的市场流通论,再到习近平的流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论,都是讲的大流通,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流通产业是以商业即分­销业为核心,由商贸物流业、商贸金融业、商贸信息业、生活服务业互相支撑的­产业形态,是生产性与生活性双重­结合的服务产业,离开了为生产建设与为­人民生活服务两个根本­宗旨,流通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通产业是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的总和,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的总和。

2.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构­想。2012 8月3

年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把发展流通供应链作为­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提出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2020完善流通业税­制;明确到 年要“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有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

2020

通体系”。现在已经是 年了,用什么指标去衡量呢?我认为应当重新规划,既有目标要求,又有

10 2030具体内涵,建议用 年时间,即到 年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商品流通、要素流通、行政监管、流通主体运作、流通基础设施五大体系;建议出台“十四五”流通产业与流通体系规­划,而不再出台国内贸易流­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丁俊发系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

陈文玲: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

核心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做出­的战略抉择,着眼中长期,意在形成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开放条件下内外结合的­部署,重塑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不被­打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主要基于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环境以及条件变化的判­断。一是基于短期内世界经­济难以复苏的判断。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世界经济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短期难以走出困境。预计这次

3~4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可能会持续 年,世界经济

L

将呈 型走势,即从高处直接下跌到谷­底,然后延续一段时间才会­缓慢实现复苏,但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如果一些国家不能改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维,世界经济也不可能真正­走出低谷。二是基于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稳固根据地­的判断。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总体较好,经济发展的韧性、空间、潜力强劲,比较优势、集成优势独特。中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红利,不仅能实现国内市场的­大循环,也能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循环;中国是全球产业配套体­系

最完备的国家,为我国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中国是出口大国,即将成为进口大国,且具有转口贸易以及数­字贸易方面的先发优势,正在成为要素禀赋流通­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全球性贸易­中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且周边国家疫情控制较­好,最可能形成紧密的产业­链连接;中国未来的战略目标清­晰,战略步骤正确,特别是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着我们以强大的自­信和必胜的决心向前迈­进。这些为我国进行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条件。从当前和中长期看,中国既能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能继续发展国际大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关键在于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循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通达通畅,当前中国要走出困境、实现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通”的问题。在整个社会化大流通中,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知识流等要素禀赋流通­中,只有物流不能通过互联­网替代,无法实现低成本、无障碍、瞬间完成,物流效率的提高只能依­靠现代物流技术(智慧物流、绿色物流、信息化物流等),因此要解决“通”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是关键。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物流成为连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等链条的中枢神­经。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就­是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国内物流体系必须高速­顺畅,通向国际大物流的体系­也要高速顺畅。为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未来的“新基建”必须在补足传统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建设短板的同时,重视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特别是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把最现代、最高效、最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纳入国家“新基建”的最大项目,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我国社会化的大物­流体系,提高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可视化程度,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的稳定,支撑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我国超大国际贸易­流量所需要的现代物流­能力。

*陈文玲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教授。

马龙龙: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

构想

首先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国际接轨。在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管理及人力将借助世界­性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实现全球配­置。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模仿等手段,在交易方式、组织结构、零售业态、技术装备、管理理念、物流手段、信息支持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运­行规则,提高运行效率。

其次是流通一体化的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供给能力的增强,流通一体化趋势将全面­凸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并利用这一趋势,系统推进流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向供应链合作或集团化­运作方向发展,促进“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融合化建设,全面提升中国现代流通­体系的资源整合能力。

同时,在市场竞争的格局下,仍要强化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巩固国家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控制力,发挥“国控经济”“支撑、引导和带动”现代流通体系运行的作­用。因此,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突出国家在四个方面­的控制力:一是主导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二是主导现代流通生产­力发展;三是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发挥示范性作用和­引导作用;四是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马龙龙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钢: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

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开放的双循环,就是达成循环的充分必­要条件,核心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民经济循环中流通处­于核心环节,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有赖于流通(交换)。在当今时代,更是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而流通体系现代化本身­就蕴含着高度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本质­要求。

1.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按照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向,深化改革,消除垄断,强化竞争政策的作用,彻底打破部门、地方的藩篱及利益集团­的掣肘,使各类市场要素能够跨­地区、跨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

动,提高配置效率。只有建设好现代化市场­体系才能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筹要素市场型开放与­规则制度型开放。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改­革沿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入,进而提升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以规则、规制、标准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型开放,最终需要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以及相配套的条例、细则等加以明确并实施。流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扩大市场准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毕竟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关于流­通领域的承诺还是初步­的,并未从根本上涉及制度­型开放的内容,未来在实行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过­程中,这是无法回避的。

3.国内流通规制改革与国­际监管一致性应有机结­合。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与国际化如何有机­结合。从多边角度看,各国相同领域的开放应­当在监管的方式、程序等方面大体一致,而不应有过于悬殊的差­异,否则对等开放就无法实­现。但在流通领域,各国的规制因历史、文化、商业惯例、习俗等差异的确很大,国际监管一致性的难度­也很大。尽管如此,我们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来解决好自­身流通规制改革的国际­化问题。

4.流通体系现代化与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相结­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区块链、社交媒体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领域更是首当其冲,其软硬件都站在了广泛­应用场景的前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李钢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王微:现代流通体系要着力实­现五个方面的创

新突破

一是以消费变革为核心,按照提质扩容、方式创新、市场重塑、细化分化等新消费的要­求,促进新零售、新电商、国际消费中心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加快发展,以新消费推动国内大循­环加快升级。

二是以数字化发展为动­力,推动流通行业全面拥抱­数字化发展,加大数据、技术、知识等创新的投入水平,加快传统流通产业向技­术、数据、资本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三是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加快上下游协调互动、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对接和整合,有利于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链路的国内大循环。

四是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加快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立体化高效运输体系、国际化航空物流网络等­方面的短板,加快打造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现代流通企业,着力提升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五是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政­策,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商业、运输、快递、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流通发展­制度环境,为国内大循环畅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王微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路径

宋华:创建强劲的产业供应链,实现大循环双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要深刻理解大循环双循­环对于产业和供应链发­展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内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国内的市场规­模优势,推动中国产业的发展。而双循环的含义则在于­将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和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柔性和韧性的­国际产业竞争力。这些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以产业供应链的­建设为基础,在理念、体系、要素和流程上不断创新。具体来讲,大循环双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回路的概念,两个循环的核心在于实­现三大产业中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只有这样,两个循环才能真正激发­经济活力,形成持续发展的状态。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无序­竞争、分散化、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用供应链合作的思­维重构我国

的产业关系,真正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产业­全过程中的融合管理。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具体表现为合作协同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诸如在商流方面片面强­调挤压供应商的利益空­间,在物流方面片面强调自­身的零库存而无视对合­作伙伴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流方面要求对方­交换数字信息而不分享­自身的信息,在资金流方面利用强势­地位通过延长账期占压­合作伙伴的资金,这些都是实现两个循环­的桎梏。因此,只有真正确立协同合作­的思维,才能实现两个循环。

其次,实现两个循环的关键在­于高质量供应链体系的­确立。所谓高质量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高效率;二是高效能。高效率即能够高效地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而不会形成产业各环节­因为衔接不畅导致的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2020 9

年 月美国老牌制造业和工­业营销公司托马斯(Thomas)评选出2020 12

年全球 个最佳供应链

3/4,阿里是唯一上榜企业,其中美企占据了榜单的­的中国企业,这无疑说明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仍­然需要假以时日。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不仅­涉及合作理念的确立,也需要在战略协调、合作结构和治理、运营全流程以及管理要­素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高效能即能够实现具有­弹性的供应链。弹性供应链建设是目前­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抵消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的冲击,更主要的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下,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模式发生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从安全角度布局制造­业产业链,甚至存在逆全球化的可­能,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具有韧性和恢复力­的供应链体系,是未来中国实现两个循­环需要关注的问题。

再次,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是实现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助力,也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加­速器。数字化是能够通过使服­务更有价值、更易获得、更负担得起的方式改变­供应链,从而确立在两个循环发­展中的数字信任和数字­效能。数字信任指的是能够实­现产业供应链的实时、透明、关联和可追溯,从而使得以往靠长期反­复交往才能确立的人际­信任走向基于业务和竞­争力的信任体系。

数字效能则是基于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针对­数字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出色协作­与通信能力,支持和同步组织之间的­交互行为,通过使服务变得更有价­值、更容易获得和更实惠,并获得一致、敏捷和有效的结果。

*宋华系中国人民大学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戚聿东: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转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内­需即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关于投资的拉动作用,对我国来说,抓住以数字经济崛起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进行“新基建”,将有可能继续保持经济­的长期中速增长,并且迅速实现“变道超车”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于消费的拉动作用,需要特别重视消费升级­趋势下数字消费的新作­用。当前,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底层数字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02—2019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加1.2 35.8

值)从 万亿元增加到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

22%,远远高于同期GDP 2019达到 的年均增速,对

GDP 67.7% GDP年 增长的贡献率达 ,数字经济占

2002 10.3% 2019比重亦从 年的 提升到 年的36.2%。可以预见,随着数字经济对各行各­业“渗透”和“赋能”作用的不断强化,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并驾齐驱,“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将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进一步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导作用,需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数字经济领域也是如­此。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尽管数字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数字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为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数字经济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深入落实国家《“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提出的“把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实施包容监管、审慎监管、简约监管、智慧监管。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市场监管改革需要深刻­转型,方向上从强化监管转向­放松监管,内容上从经济性监管转­向社会性监管,方式上从歧视性监管转­向公平竞

争监管,方法上从正面清单制监­管转向负面清单制监管,流程上从前置审批制转­向后置监管制,机构上从专业型部门监­管转向综合型监管。

*戚聿东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飞: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关注“入口、途

中、出口”的全面管理

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宏观­目标之一,而这一宏观目标必须通­过居民购买力的持续增­长来实现。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除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就是向市场提供消费者­放心、性价比高和偏爱的商品,我们称其为“好物”和“美物”。小康生活情境下消费“好物”需求增加,富裕生活情境下消费“美物”需求增加,因此“美好生活”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商品­供应。

近年来仍然有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质次价高,甚至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害的商品进入流通渠道,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给消­费者。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流通体系的各个环­节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制造商要向流通­渠道提供“好物”和“美物”;另一方面流通商(包括全渠道批发商和全­渠道零售商)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特别是零售平台商不能­推卸责任,要起到污水过滤器的净­化作用。一是把好“入口”。不能只求价格低廉,而是要让更多的“好物”和“美物”进入流通领域,将无良产品拒之门外。二是关注“途中”。商品进入了流通渠道,要在物流过程中再次检­查,偶尔进入流通渠道的伪­劣商品(特别是生鲜品)随着时间变化质量会发­生变化,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三是管好“出口”。不允许有问题的商品出­现在广告里和柜台上。以上这些都不是复杂和­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而是理念和责任心问题。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商品­都不能像击鼓传花游戏­那样仍向下一个环节传­递。

从总体来说,我们需要修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一动机,开启幸福营销模式,即秉承“让世界更加美好”的理念,并担负起这一使命,确定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标,让顾客、合作伙伴、员工、社区居民等都有幸福感,以此作为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目标,也作为流通企业行为的­动机。

*李飞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系主任,教授。

汪旭晖: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新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无论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还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都离不开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支撑。目前,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主要­遇到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顶层设计不匹配方面­的原因,也有流通体制、机制束缚方面的原因,使得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仍滞后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

伴随着“十四五”时期的临近,根据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应紧扣“大流通”战略,即以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流通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与“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2+N”现代流通体系新发展模­式。支持现代流通体系以产­业异构为导向的机制创­新与模式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国内更具有产业竞­争力和价值链话语权的­新型产业体系;鼓励现代流通体系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布局与产业治理,缩小区域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打造更为和谐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新格局。

为此,应加快现代流通体系数­字化技术赋能的步伐,带动传统流通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流通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内涵式”融合发展,驱动泛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进一步通过畅通区域小­循环,推动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外循环,最终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保障体系方面,坚持选择性产业政策与­功能性产业政策并用的­原则,以“现代流通体系+”模式为着眼点,以“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流通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异构创新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为落脚点,打通并连接不同区域、产业政策体系间的堵点­和断点,逐步释放土地、财税、金融、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政策红利。

*汪旭晖系东北财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祝合良:大力发展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保障体

系和规制体系

21

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转变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概念开­始出现。但迄今为止,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还有­不同的理解,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从国外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流通体系是指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实体系统和流通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一是现代流通运行体系,即由现代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和流通方式构­成的流通运行体系;二是现代流通保障体系,即由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标准、流通信用、信息监测服务、商品应急储备、市场应急调控等构成的­保障体系;三是现代流通规制体系,即由流通管理体制、流通政策、流通法律法规、市场营商环境等构成的­规制体系。纵观世界流通业的发展,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的­推动下,现代流通体系将会发生­重大变革。

“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以前瞻性和战略性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保障­体系;以法治化和规范化为导­向,不断完善现代流

2025

通规制体系。争取到 年,全面建成规制有方、保障有力、畅通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支撑,为促进新流通、赋能新制造和满足新型­消费提供强大动能。

*祝合良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内贸流通专家。

郑勇军:培育与双循环战略相匹­配的大分销

生态圈

在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制约­我国流通功能有效发挥­和流通效率提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从流通产业链角度看,我国流通的薄弱和关键­环节是处在制造端与零­售端之间的批发分销环­节。自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供销、物资等全国性分销体系­解构之后,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批发分销体系,以小型贸易公司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代理、经销和授权加盟分销体­系。这两类分销体系存在组­织形态分散、价值链冗长、渠道控制力弱和品牌严­重缺失等弊端,造成我国流通环节附加­值低、商品周转率低和竞争力­低。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品­牌、渠道控制权、定价话语权等不掌握在­我国流通企业手中,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议价等谈判能力,阻碍了我国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进入国外购物­中心和大中型商超等主­流渠道。在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建设流通体系最为­紧迫、最具全局影响力的战略­任务,是培育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三­大分销生态圈。

一是培育国际采购中心­分销生态圈。在抗疫过程中,商品批发市场在货源组­织、物流配送、商户资源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品批发市场在未来一­个时期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分销体系。要探索“商品批发市场+电商平台+产业基地”的“1+1+1”发展模式。以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国际(陆)港、国际合作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商品批发市场­以产业链延伸、服务升级、业态重组、连锁化经营为重点的功­能创新,推动商品批发市场由单­一的交易功能向集研发­设计、时尚展示、信息发布等综合服务功­能转变,以发展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和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培育国际采购中心和跨­境连锁分销市场,构建一批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国­际采购中心分销生态圈。

二是培育跨国集团大分­销生态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流通技术­和先进商业模式,嫁接改造一批具有高水­平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跨­国公司,在做强境内外渠道和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并购战略、联盟发展战略等,向科工贸一体化、拥有自有品牌和渠道控­制权的跨国跨业集团转­型发展,培育一批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国­集团大分销生态圈。

三是培育电商平台分销­生态圈。依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第三方电商平台或大企­业自建电商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与电­商平台对接,推动“网上产业带”建设,构建线上平台优势与线­下企业销售网点资源优­势互补的工业品网络分­销体系;促

进农业生产基地、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平台对接,推进农产品分销交易平­台、交易主体、交易方式创新,加快形成以电商平台为­依托,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或大­型批发市场为枢纽,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直营店等为末端的现代­化农产品分销渠道体系。

*郑勇军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樊增强: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本土制造

业升级相耦合

在当前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条件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更深层次改革和开放­的必然要求,为我国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向。在这一战略导向下,现代流通体系应与我国­制造业升级在“双循环”条件下内在地耦合起来,协调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首先,要依据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生产基础雄厚、战略回旋空间大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结合当前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以国内大循环作为制造­业高端化成长发育的内­生空间,在双循环理念下,将我国的自主品牌培育、产业链体系构建、消费市场升级等衔接起­来,以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更高效率的流通体系建­设,衔接和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内生大循环。这要求在现代流通体系­与本土制造业升级相耦­合的视域下,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在­新业态发育、核心技术积累、自主品牌培育与升级路­径衔接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对­于制造业在搜集信息、产品创新、深度开发、拓宽市场等方面的升级­促进作用,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制造业循环累积式的升­级机制衔接起来。

其次,在现代流通体系的构造­内容上,不断扩展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畅通流通干线与微循环­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流通体系的根植性­与纵深性,扩大经济大循环的交易­范围,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制造业分工深化。依托数字经济提升信息­流、物流与商流智能化水平,改进现代流通体系的流­通方式、流向、结构与形态,推动现代流通体系更好­地与制造业升级的需求­相耦合。在流通循环的制度层面,要打破市场准入、产品区域流动的制度藩­篱;改善消费文化氛围,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建设重要产品品质追溯­体系,提高交易稳定预期和信­心,加快构建更高层级的经­济内生循环体系。

再次,将现代流通体系与制造­业新业态结合起来,把消除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与市场双重­约束作为探索方向。以“大流通”“大循环”理念,把现代流通体系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结合起来,催生新产业生态与新竞­争力,酝酿产业升级新动能;在数字化流通与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消费条件下,以现代流通体系衔接新­型分工生态圈,匹配消费升级的深层次、多样化需求,深入挖掘生产端与需求­端潜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快速反应、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樊增强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贺登才:物流业要硬件补短板,软件优环境

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一­项战略任务,补齐硬件“短板”、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迫切需要。硬件补短板,应突出网络建设。一是补齐节

40

点设施短板。经过 多年超常规发展,我国公铁水航管等交通­基础设施线路网络基本­成型,但相应的节点建设相对­滞后,如高铁物流设施、货运机场及全货机、多式联运转运设施,以及各类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场站等节点设施布­局不均衡、功能不完善,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网络­化运作。二是补齐城乡物流短板。随着城市扩张和城市群­发展,城市居民消费品物流必­需的基础设施被迫外迁,市内物流网点不足,“最后一公里”流通不畅,“微循环”有待疏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物流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三是补齐应急物流短板。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交通运输网络和应急物­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平急结合、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也是现代化流

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软件优环境,重在制度保障。一是用地保障。流通物流基础设施要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做出强­制性规划,优先保障国家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用地需求,居民小区、机关学校、商场市场等都应配建相­应的物流设施。对物流设施用地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二是税费保障。结合增值税立法,降低和统一物流业增值­税税率。允许集团型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实现跨法人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把物流业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纳入常态化­机制,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仓库。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严禁违规收费,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三是执法保障。进一步简化和取消行政­审批手续,推动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全国联­网运行;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务信息开放共­享,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监­管;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允许异地分支机构备案­使用;适应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流通领域发­展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统一监管。加强流通领域法制化、标准化和诚信体系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贺登才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执行)副会长“,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王健:物流要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造价值

现代物流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重点要从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造价值三方面统筹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提供支­撑。

第一,强化基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联通内外循环。以建体系、强功能、补短板为目标,优化通道布局,升级物流枢纽网络,强化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加快构建联通内外、交织成网、高效便捷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推动形成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引领国内国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

第二,提升能力。发展集约高效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内外联通效率。加快物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培育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集约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内外联通效率。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升

物流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物流枢纽、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化改造,提升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等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的­数字化,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

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流服­务。借力础设施,以“大平台、全链条、全产业”为指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加速汇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智慧供应链物流生­态圈,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实现价值共创和价值提­升。

第三,创造价值。深化产业联动融合,优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设施设备融合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等途­径,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实现产业衔接环环相扣、市场要素畅通流转、供需结构平衡优化,提高物流业和上下游产­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锻造具有更强竞争力、更具韧性的产业链。

城市群是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我国内循环与双循环­的重要推动力。当前,通过重点发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以及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以“产业链供应链+城市群”为抓手,构建承载双循环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空间协同布­局新体系。

*王健系福建省社科基地­福州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千里:以集成创新推动双循环­产业链发展

经济双循环战略是针对­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并结­合地缘政治博弈的动态­平衡选择,市场基核网络的集成引­力是吸引集成体主导供­应链集成力整合资源形­成的场线密度分布调整。如何引导多集成体构建­国内国际供应链,促进产业联动、产业升级、贸易物流场线并使其按­双循环战略相互支撑其­运动?市场集成引力、供应链集成力、商贸物流链控制力、产业链集成创新的综合­实力等都是推动经济双­循环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方面:国内市场规模、性质和容量所产生的需­求升级,对地缘政治冲击的国际­市场具有足够的集成引­力;推动国内市场产品实现­的供应链集成力、整合资源大循环能力,足以稳定国际市场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冲击的波­动;国内国际商贸物流链控­制力,利用通道、枢纽、网络、信息、制度等因素可更好地强­化市场及供应链生产基­地联系,维护其稳定性;多集成体

主导供应链参与产业链­价值实现过程,突出集成创新、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链价­值的能力,可聚集从地方到国家、从国内产业链到国家产­业链的综合价值提升实­力。国内产业链是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前提,地方供应链可通过集成­创新升级为国家产业链,作为国内国际产业链对­接和把握双循环的动态­平衡衔接点。

综上所述,核心企业作为集成体要­主导国内供应链过程,以两业联动、产业联动等方式促进商­贸物流链支持地方产业­链向国家产业链升级,并适时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在国内国际市场产品需­求实现的集成场过程中,国际物流枢纽会呈现强­者愈强的格局,国际物流主通道也会追­求主动的对称平衡态势,具有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竞争实力且­有稳定联接键的商贸物­流链能够支持供应链在­市场竞争动态平衡中占­据主动优势地位。

*董千里系长安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

涂洪波: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重视标

准与配套的制度建设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工业品流通体系相比更­原始,更需要现代化。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程度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是我们各领域各方面现­代化进程中短板中的短­板。

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由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的

21流通网络体系和现­代管理机制构成。进入 世纪后我国加快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建设,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加­大了农贸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仓储冷链运输的硬件建­设,但在现代农产品流通现­体系的软件建设上重视­不够,缺乏标准与制度规范。实际上早

2011 2

在 年 月,商务部就颁布了《关于贯彻实施农

7产品流通标准的通知》,要求准确把握 种蔬菜的等级划分要求,实现流通过程全程可追­溯,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现在来看,以具体产品来制定标准、一个产品制定一个流通­标准,是否适宜专家看法不一。但更为迫切的问题是其­中所提出的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标准贯彻实施促进­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没有­很好地推进落地。例如,在区域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没有以这些­标准作为日常经营的规­范,还有一些批发市场虽然­具有现代化流通设施的­某些外形,但其服务质量却达不到­标准,不能满足国内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消费人群的­需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有了标准还必须有配套­的制度。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与引­导性标准,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流通主体发育程度不同、组织化程度各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给标准落地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有必要明确农产品流通­制度设计与安排的细化、落实标准,提高标准的可执行性。如武汉市为了配合《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运营管理指南》地方标准的贯彻,启动了新洲区农贸市场­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项目,为

24

新洲区 家农贸市场量身定制了­涵盖商品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

19

理五大类 项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涂洪波系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可山:双循环格局下推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

系建设

农产品流通一端联结农­产品生产,一端联结农产品消费,涵盖农产品收购、加工、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环节,推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有机衔接,提升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消费效果的­重要举措。

第一,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发挥农产品流通矫正农­产品供需结构错配、供需失衡的功能,引导农业供给侧构建需­求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不适应需求的无效­和低端农产品供给。同时,加快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着重加强产地农产品采­集预冷、分级分等、包装仓储、安全检测、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损耗严重、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优势以及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缓慢等问­题。

第二,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监测预警、可追溯体系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流通各环节经营主­体协调,构建各主体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信息数据交流,强化数据共享,推进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市场研判和监测预警制­度。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推­广应用,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冷链物流企业牵头进行­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风险分析技术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建设,构建覆盖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第三,关注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适应消费便利化、消费品质化、消费智能化的趋势,加快推进农村数字经济­产业化,促成更加密切的产销关­系,实现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依托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农产品销售网络和­城乡服务中心,着力解决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大力支持冷链宅配、网点自提、便利店配送、社区直配等配送方式,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渠道。

*王可山系北京物资学院­科研处处长、经济学院教授。

六、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荆林波:构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难点剖析

一是传统流通的粗犷式­发展模式与新发展格局­之间严重脱节。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上全球营商环境巨变,特别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思潮渐起,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战­略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说,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完全­从宏观层面理顺思路,大多数的研究以解读为­主,如何完全破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次,从产业层面来看,要完全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从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网络分布、节点衔接等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把一部分出口受阻­的产品和服务转向国内­生产与消费,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再次,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传统流通的赢利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过­去普遍存在的收取通道­费、当“二地主”等做法已经日益显现出­诸多弊端,对所买商品不了解、缺乏足够的采购能手等,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零售­企业的短板。

二是流通理论研究与流­通现实之间严重脱节。首先,我国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对我国流通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着众多错误的­看法,导致与我国流通相关的­研究难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域,很难在顶级学术期刊发­声;其次,在我国,与流通体系相关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贸易经济学科曾经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困境,即使是现在贸易经济的­学科体系仍然没有清晰­的发展路径,学术体系难以成型,话语体系无法发力,与此相适应的方法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再次,我国的现代流通发展迅­速,而与此相适应的流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无法很好地服务流通企­业,尤其是对于正在崛起的­新型流通企业无法提出­有效的理论支撑,也无法给政府治理提出­恰当的政策建议,满足咨政谏言的需求。最后,我们通常说研以致用、学以致用,而今一个不太和谐的场­景是:一些做研究的学者只是­为了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以及晋升职称、争取课题、获得某些荣誉称号,因此,研究的成果与现实是否­相关、是否有足够的现实意义­并非其首要关切,而更关注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这种研究导向更加损害­了本来已经较为脆弱的­流通研究。

三是传统的流通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之间严重脱节。首先,我们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我们的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导致我国大学生所学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学而无用”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另外一个变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学教育比起许多职业­技术教育更加脱离实际、偏离现实。其次,对于流通人才的培养应­当借鉴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式,增加案例研究,强化实地调研与现场教­学,提高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逐步改变教学“满堂灌”“填鸭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对流通企业­的现实感、参与感。再次,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流通人才培养与新型­流通企业相结合,增强技术手段,培养出满足互联网企业、新型流通企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最后,我国的流通人才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必须“走出去”,多参与国际交流,增进国际合作。

*荆林波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

徐振宇:强化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科研

支撑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流通领域纷繁多样­的现象,打通双循环的“堵点”,助力价值链攀升、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整合,都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而现代流通体系是典型­的跨领域、多面向、动态的复杂适应系统,从而决定了首先必须对­现代流通体系本身进行­持续、专业、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

第一,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虚拟化的现代流通科研­体系。建议参照农业农村部执­行数年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吸引高校与科研院所中­青年学者建立“现代流通科研体系”或“现代流通产业技术体系”,作为国家级专业流通系­列智库,聚焦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技术、组织、布局、政策、标准,以及各个重要的子行业,进行相对独立、专业、持续的研究。即针对每个专门领域,设置一个国家现代流通­产业研究中心(可依托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设立)和一个首席专家岗位。每个国家现代流通产业­研究中心由若干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名­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专家岗位。该研究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围绕相关领域,广泛收集、分析现代流通体系在不­同方面的企业、产业、技术发展动态与相关信­息,为国家相关部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的决策及时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比较可靠的­信息服务,与部委研究院的研究成­果相互补充。

第二,加强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整体研究。现代流通体系涵盖数量­极为庞大的行业和异质­性极强的主体,涉及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流程和多­种业务活动。上述行业、主体、部门、流程、业务活动之间密不可分,很多问题单从某一个

或几个方面着手很难解­决,必须从“四面八方”着手强化整体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流­通体系,更高效地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这也正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深意之所在。

第三,重视对新问题、新实践和新矛盾的研究。聚焦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新现象、新趋势、新问题和新矛盾,围绕流通组织、布局、结构、监管,瞄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标准与新规范,提倡多种范式的研究,使理论、经验与政策研究成果供­学界进一步深入研讨,更能为业界和政界参考­借鉴。

*徐振宇系南京审计大学­新经济研究院教授。

肖亮: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实施

四大工程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两个方面协调并进:一是流通体系的“四要素”升级,即流通主体、流通客体(商品与服务)、流通载体、流通环境的完善和提升,这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二是流通模式的“五化”转型,即数字化、标准化、集约化、平台化、国际化等,这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具体需要实施以下四大­工程:第一,实施“强基”工程,夯实消费基础设施。

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布局支持新消一是推动­费的数字化流通设施,推动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融合。二是创建一批世界级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智慧商圈建设示范,推广数字生活新服务,打造城市消费新地标。三是加快现代商贸特色­镇(示范村)创建,鼓励连锁商业企业渠道­下沉,优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补齐农村流通短板。四是建立消费大数据交­换标准,鼓励工业企业和流通企­业共建共享共用消费大­数据中心。

第二,实施“强企”工程,壮大市场经营主体。一是推进传统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若干知名度高、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型­流通企业。二是支持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提高集中采购、品牌及渠道控制能力。三是支持流通企业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系,以大数据驱动上下游产­销协同,提高全链柔性化运作能­力。四是鼓励分销企业、电商平台等大型流通企­业对中小企业开放渠道­资源,在采购供货、营销推广、

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统­一服务。

第三,实施“强品”工程,扩大优质商品供给。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有­品牌培育和运营,与外贸企业、出口优质制造企业进行­产品联合开发,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二是建设“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引领区,引导优质生活服务企业­积极下沉社区,加快社区商业发展。三是支持流通企业建设­一批赋能“中国制造”的公共营销服务平台,推动“中国制造”品牌进入国内外零售终­端。四是积极培育进口交易­平台、进口展贸平台、进口供应链平台等新型­平台企业,扩大进口商品消费。

第四,实施“强市”工程,优化流通市场环境。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路线及主要­任务。二是对现代流通领域投­资实施税费优惠,落实用电用水“工商同价”政策,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三是建立城市主要商圈­的网点面积、数量和业态监测制度,以及大型流通项目建设­规划预审制度。四是健全流通领域质量­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强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

*肖亮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赵浩兴“:三力”联动建设我国现代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我­国双循环发展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长期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着­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不­平衡、国内流通与国外流通分­离、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分­割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流通­业的整体效率。在当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体系、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新时期,通过政府推动力、消费拉动力和企业主动­力“三力”联动,重点从供给侧结构调整、品牌升级,消费侧有效刺激、立体激活和流通侧体系­重构、场景再造,高效率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从政府推动力的视角看,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要­以双循环体系建设为总­战略,统领“十四五”的商务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以内外贸融合、城乡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上下游融合、商旅文融合等为商贸发­展新理念,确定新目标、布局新时空、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搭建新平台、建设新项目、营造新环境、培养新创客、制定新政策,重视传统商品市场的升­级改造和流通“新基建”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有示范引领的­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

平台和重点工程,全面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从消费拉动力的视角看,各级政府和商贸流通企­业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着力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加大消费刺激力度、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提高消费供给效率,着力提振国内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大力推进消费绿色化和­智能化,以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业态的创新、消费场景的革新,拉动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主动力的视角看,要把我国企业主体,特别是制造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建设和流通企­业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我国流通体系建设的­核心内生动力。在大力推进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品牌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加快推动企业品牌­出海、网络营销和供应链体系­建设,着力助推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渠道建­设和营销促进,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市场自­主营销能力的品牌企业,形成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主力阵容。

*赵浩兴系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浙江商大创业园董事长,杭州中非桥创始人,教授,博士。

七、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李世杰: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流­通体系存在

问题及对策

2020 6 1

年 月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在海南探索建设国内首­个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抵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无疑,塑造国内国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建设自由贸­易港重大国家战略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海南自由贸易港应承担­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使命,做国际大循环的积极参­与者、先行者、排头兵,并发挥对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存在的问题。2020

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开

局之年。海南自贸港将对接国际­最高水平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而贸易自由便利是自贸­港制度型开放的重心所­在。《总体方案》中“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贸易自由政策设­计,使海南自贸港成为中国­构建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相应地,不难判断,承载着内外双循环贸易­通道的海南自贸港,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十分紧迫­的。但是,海南当前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本地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低,全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有长足进步,但不同类型交通枢纽设­施衔接不畅,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远未建立;海、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发展不充分,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新基建”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海南自贸港落地­贸易自由政策的关键掣­肘,也限制了海南承载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节点任­务的战略作用发挥。

2.对策。(1)谋划自贸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北向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网络­的空间布局;南向建立连通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的跨境物流­网络,逐步构筑立足海南、覆盖粤港澳、连通东盟、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流通­体系。(2)突出自贸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全省一盘棋”统筹各类流通要素,对空港、码头、车站、站场等全省物流运输枢­纽及岛内外主要航运路­线进行系统规划和有效­整合;加快建立跨境物流交通­枢纽、保税仓、海外仓等基础设施,有效支撑自贸港“零关税”制度下商品等跨境自由­便利流动,保障内外双循环关键环­节畅通。(3)深化自贸港流通体系内­部的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抓手,清理影响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流通体系中现存的­服务贸易壁垒,从制度层面清理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冗余环节,通过深化制度集成创新­方式,加速实现自贸港流通领­域制度型开放。(4)提升自贸港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自贸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借助智能决策、云计算、传感网等新型技术手段,打造智慧海南岛、数据自贸港,推进港航物流、海关通关、跨境商品监管等多维一­体

化;提高商品物流系统运作­便捷性,提升跨境流通体系的市­场化交易效率。(5)健全自贸港跨境流通体­系中的多元调解机制。自贸港跨境商品流通流­程复杂、环节众多,往往涉及不同法律体系,如果发生国际商事纠纷­如何解决?当前正在起草中的自由­贸易港法,应当充分考虑流通体系­的复杂性特征,同时加快建立包括调解、仲裁在内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鼓励引导成立一批专门­服务于流通领域市场主­体活动的商事仲裁机构。

*李世杰系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社科联签约专家,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院院长。

粟日: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

建议

1.存在的问题。(1)多级供应链问题。2017

年至今,线上线下融合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多级供应链问题仍然­突出。对于零售品牌企业而言,多渠道经营是常态,但有多少个渠道就要维­护多少供应链。线下是单独一条供应链,线上又因渠道的不同而­不同,企业为了多渠道经营,不得不忍受多级供应链­的维护和运营成本,客观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2)基础设施上限与人力成­本的矛盾。2019

年,我国网20%。新的消费络零售额已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模式­为百万配送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可持续性发展面临问­题。快递员、外卖骑手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包裹量却在迅速增加,物流企业处于行业最下­游,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不敢涨价,第三代

5

配送机器人 年之内难以投入实际应­用。我国即将达到人口顶峰,劳动力人口逐年下降,人力成本逐年增加,而物流包裹量却迅速上­升,两者形成矛盾,本质上这是一种消费习­惯是否可持续的问题。目前的智能快递柜、便利店站点等,均是以变相降低服务质­量而保持可持续性的一­种权宜模式,由于缺乏服务标准,使得消费者预期产生落­差(应该是送货上门另收费)。包裹量在迅速增加,但是基础设施承载量却­有限,暴涨的同城包裹现已形­成巨大的基础设施压力,涉及外卖企业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3)全球供应链问题。此前,

B2B供应链已经形成,B2C

全球 供应链正在发展

B2B中。但随着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 供应链面临重大调整,B2C

供应链发展缓慢。从昆明3 000 3

到北京 公里,电商包裹 天可到,从北京到首

1 500

尔只有 公里,电商包裹却需要一个月。数字经济的发展本该使­全球形成一个大市场,但由于市场之外的原因­使其受到限制,国际流通的主要消耗环­节在海关上,这是数字经济生产流通­方式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间的矛盾。

2.建议。(1)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线­上线下、线上各渠道之间制定统­一的监管政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因流通渠道不同而­区别对待。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配置资源­的核心要素,包容审慎监管。(2)减少对流通领域的价格­管制,例如物流价格、快递价格,使这些本身话语权少的­行业能与上游谈判,发挥市场的本来作用。(3)积极研究与数字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贸易规­则、商业规则、监管规则。

*粟日系阿里巴巴集团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

荀卫: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做好

三项工作

1.硬件和软件建设。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抓手,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国商物流任丘智慧物­流园区为例,我们使用大数据作为产­品销售和仓储运营的基­础,根据线上客户数据,进行客户分类、画像,精准进行货源组织和客­户营销。小型化、智能化、适合第三方物流(3PL)的装备是物流装备的新­趋势,也是我们系统集成的重­点。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5G

基500 5G站的设置半径都是 米,所以,我们预计随着基站的迅­速普及,RFID

广泛使用的时代即将到­来,

5G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会伴随着 的应用而进入高速

发展期。

2.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我们的业务实践中,就是围绕网红经济、社群经济,全力推动企业营销向线­上化转型,供应链向精益敏捷进化。我们将园区命名为“新零售电商物流运营

10万平方米大型服装­特价专卖店、21中心”,具有

5G、大数据中心为基万平方­米智能化物流中心,以础,集合了前店后仓、线上直播带货和自动仓­功能,使我们的物流园区不仅­具有传统的仓储、运输、分拨功能,更跨界成为特价服装专­卖店集群、网红与社群营销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国商智慧物流园区也成­为新经济流通体系中新­业态新模式的示范项目。

3.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产业实现精益化管理的­标志就是规范与标准的­设立,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底­盘。由国商物流主持编写,向湖北物流研究所及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仓储技术与管理分会­报送的《智慧仓储运营行业标准》、向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报送的《智慧仓储技术等级团体­标准》,已经通过了立项审核。我们的业务逻辑就是以­标准引领运营和管理流­程,进而建立覆盖全链路全­流程的人才培训体系,将岗前培训前置到院校­完成,以“建立标准—职教培训—精益运营—敏捷进化”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荀卫系北京国商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

(郝玉柱整理)责任编辑:林英泽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