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

1 2、3 田红英 ,黄 远新(1.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611130;2.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629000;成都遂宁3.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610031)成都

-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0.11.004引用格式:田红英,黄远新.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44-56.

摘 要:当今世界已进入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供应­链时代,城市规划建设面临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的挑战,培育和壮大供应链枢纽­经济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新引擎。借鉴发达国家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的经验,深入剖析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运行机理,从供应链与枢纽经济协­同互动的维度、以“需产供”一体化视角,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涵盖供应链枢纽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国际化等方面的建设。采用供应链“拉式”模式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利用“点”与“轴”互动发挥枢纽城市增长­极作用。通过供应链与产业链融­合、城镇化和产业化协同推­进“港(站)—产—城”一体化发展,积极引导流通节点城市、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向供­应链节点城市、供应链枢纽城市和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要运用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思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在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提升城市供应链总价值;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枢纽城市国际化步­伐。关键词:供应链;枢纽经济;枢纽城市;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9.3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要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形成以枢纽城市为中心、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文章编号:1007-8266(2020)11-0044-13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供应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跨界协同发展、降本增效、供需精准匹配、产业转型升级。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目前已进入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

抓手。2015 10

年,商务部等 部委在全国布局规划3­7个国家级、66

个区域级和若干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2017 17

年,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 个供应链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全球供应链”等六项任务,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2018 8

年,商务部等 部委又确55

定 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决定,

2025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在

150个国家物流枢纽,2035

年规划建设 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供应­链枢纽与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一)供应链与供应链战略研­究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Supply Chain)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需

Supply Chain Manage⁃求链状网,而供应链管理( ment)则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1]。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

[2]曾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

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丁俊发 [3]阐述了推进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供应链战略区分为国­家、产业、城市与企业等四个层面­的战略,其中国家供应链战略是­根本,同时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认为“供应链+”作为“互联网+”的一只翅膀,两者将共同推动当前的­改革与发展。蔡进[4]认为供应链是一个企业­微观层面的概念,但当一个国家强大到要­走向全球化发展时,供应链就会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支撑“一带一路”全球化倡议有序推进的­国家供应链,应当是一个包容开放、高效有序、共享共赢、安全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魏际刚、刘伟华 [5]研究指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高度重­视全球供应链安全,防范各类风险对关键产­业、产品和基础设施的影响,构建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与弹性供应链,通过创新、绿色化等手段提高供应­链智能化与可持续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供应链战略动­向。魏际刚认为我国首次就­供应链创新发展出台纲­领性指导文件,向全社会发出一个明确­而强烈的信息,中国产业发展进入“供应链+”的新阶段,各产业要全面迎接“供应链+”时代的到来,如:“供应链+制造”“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技术”等

[6]。(二)产城一体化城市协同创­新研究

汪鸣 [7]认为物流产业既是派生­性需求,又具有供应链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特­性,以自身服务创新和供应­链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等途径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兰健 [8]认为供应链是产业间的­纽带、城市间和国家间的桥梁、“未来城市”建设的战略资源,发展供应链形成新型“城市群”,推进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实现供应链与城市环境­空间和谐发展,城市、地区、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与­战略协同。崔俊富等 [9]对比分析了深圳、苏州和大连等城市发展­模式,认为具有创新、创业和创优“三创精神”的“苏州模式”值得借鉴。曹允春等[10]用系统论分析临空经济­区人工智能识别(AIC)系统结构,基于史基浦临空经济区­探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演化­结构效应和演进路径。郑海涛等[11]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轨道交通发展,综合客运枢纽城市开发­模式从传统商业开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TOD)和“轨道+物业”模式向站城融合模式发­展。(三)流通节点城市差异化递­进演化研究李芏巍 [12]认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最有效率的链式服务­体系,其本质是体现物流枢纽­经济价值增值效应,将是未来财富聚集点。肖耿[ 13 ]认为香港要发挥好“超级联系人”作用,与具备金融、科技、产业等功能的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融合发展,发挥互补协同效应,打造最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刘珂等[ 14 ]认为济南、青岛发挥核心枢纽城市­作用,联动各局部城市和地区,以城市活力协同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城市体系规划,实现基于枢纽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叶道均等[15]分析了城市交通枢纽与­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特­征,探讨武汉建设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的发展

思路。王谢勇等 [16]建议大连借力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和东北亚地区海铁联运­交汇点及出海口的区位­交通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成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坚力

42

量。戴东生[ 17 ]认为宁波发挥作为 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1

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和长­三角3

区域 个物流中心城市之一的­优势,建设港口经济圈和跨境­供应链物流服务中心,打造“一带一路”海陆联运枢纽。(四)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路­径研究枢纽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供应链相关企业以类似­生态联系的方式组成集­群,并借助聚集产业的供应­链关系与外界联络;不同集群之间以不同强­度的正式、非正式方式产生网络联­接,从而使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知识流网络、供应链网络在更广域的­城市范围交汇;伴随着城市不断地聚集­和扩散资源要素产业,供应链网络和节点应运­而生 [ 18 ]。高传华 [ 19 ]认为交通枢纽城市通过­集散要素资源、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可以发展成枢纽城市。孙燕等 [20]指出构建供应链枢纽城­市是物流界提出的前沿­新观点、新理念,城市将从重要物流节点­向供应链节点城市、供应链枢纽城市和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这对物流业和城市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张小英[ 21 ]阐述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广州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枢纽城市的发展­路径。李作聚[ 22 ]认为北京创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应建设物流服务水平一­流、具有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商务服务功能的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供应链、城市发展定位、模式与路径的研究较多,但较少从供应链视角进­行探讨,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供应链节点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的思考­就更少。鉴于此,本文从供应链枢纽经济­视角,基于我国国情和四川省­实际探讨各层级供应链­节点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为供应链枢纽城市和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三、发达国家城市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世界各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主要从科技、文化、工业以及服务等方面着­力,形成了科技创新型、文化创新型、工业创新型和服务创新­型等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型城市一般依­托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科技产业优势,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文化创新型城市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依靠文化的魅力吸引大­众,通常为一国的首都,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工业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为核­心,依托大都市周边扎实的­工业基础、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如韩国大田等;服务创新型城市通过创­新服务发展第三产业,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如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

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形成市场主导型(主要依靠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通常采­用此模式)和政府主导型(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大多采用此­模式)。实际上,创新型城市并非按单一­类型发展,往往是几种模式交替进­行,混合型模式较多。创新型城市建设除了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城市聚集外,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并以某个方面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从而凸显其城市的特点。

纵观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历程,形成了创意驱动型、研发驱动型和政策带动­型等发展模

1式,本文选取伦敦、东京、新加坡(如表 所示)进行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1.伦敦——创意驱动模式。伦敦被称为“欧洲创意中心”,充分利用名校云集、知识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创新模范联合会”,搭建产学研合作网络;支持文化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成立“伦敦创

新中心”,建立“知识码头”;设立市长基金,支持和加强新技能新知­识的普及培训。

2.东京——研发驱动模式。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支持;积极培育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重视中小加工企业的作­用;促进研究交流,增加外国研究人员比例。

3.新加坡——政策带动模式。在政策上侧重于外部资­源的引进:一方面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对

5~10新兴工业和服务业­给予 年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完善金融市场,政府直接参与创业融资,设立专门投资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的种子基金。(二)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模­式从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的经验来看,单一要素无法构成创新­型城市体系,应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积极探索。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发展规模逐渐达到­峰值,必须创新发展,挖掘新的动力源。当今世界迈入互联网与­供应链时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城市之间的竞合主线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供应链枢纽经济视­角寻找城市创新动力源­则是全球供应链环境下­创新产业聚集模式的新­途径。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培育­产业链、发展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将供应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国家供应链枢纽,而国家供应链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推进供­应链节点城市的创新发­展。从发达国家打造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的成功实­践来看,通过供应链枢纽建设可­以快速、高效聚集各类资源要素,集链、补链、延链、强链,实现产业链的集群协同­发展,如

2

表 所示。

1.美国孟菲斯发展模式。此模式是航空物流枢纽­建设为城市带来巨变的­成功范例。20 80

世纪年代,孟菲斯还是田纳西州的­农业小镇,因建设国际机场发展成­为重要的“美国枢纽”。孟菲斯国际机场是当今­航空物流规模最大、服务设施最齐全、

100货运效率最高的­全球最大货运空港,拥有近 条航线,1992—2010 18年货邮吞吐量连续 年居世界

94%左右。孟菲斯的第一位,转运量占国内业务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支持,而联邦快递和联合包裹(UPS)总部入驻对临空经济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德国法兰克福发展模式。此模式属于商务和物流­并重发展模式。法兰克福拥有德国最大­航空站和铁路枢纽,是欧洲重要的中转和贸­易中心。机场既发展航空运输,又大力发展国际商务,

129 112现有航空公司 家,航线拓展到 个国家和地

1.18

区;物流中心占地 平方公里,商务办公用地占

1.1

地 平方公里,物流和商务竞相发展。

3.爱尔兰香农发展模式。此模式属于自由贸易区­临空工业区模式。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是欧美和中东航线­的重要枢纽,是跨越大西洋航线必经­之路。发挥优势,发展航空配套服务,为途径飞机提供加油、客货运中转、飞机维修保养等服务,逐步发展出口加工业。伴随产业升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航空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建设国家航空研­究中心。

4.韩国仁川发展模式。此模式属于以休闲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仁川国际机场坐落在海­滨度

52假城市仁川西部的­永宗岛上,距离首尔市 公里,

15

离海岸线 公里,是集物流、运输和贸易于一体的国­际物流枢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借助其滨海“绿色机场”舒适优美的环境和巨大­的旅客吞吐量,修建航天、梦幻、时装等不同的主题公园,发展旅游休闲、文教、国际商务、生活居住等休闲产业。

5.荷兰史基浦发展模式。此模式属于“港—产—城”多元化发展模式。史基浦国际机场位于阿

100姆斯特丹市,是欧洲重要空中门户,拥有 多条

200

航线和 多个目的地。采取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将枢纽港战略升级为智­慧港战略,最大特色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航站楼附近设立世贸中­心,500

多家公司总部、旅行社、航空公司入驻,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以及商务运营、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信息与人才共享、企业合作等横向关联度­极高的园区,同时还保留农地,种植名贵花卉以供出口。

综上分析,创新城市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战略、速度、实现路径及相关政策支­撑,既要结合市情,更需要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创新主要从资源要­素的配比与经济结构的­角度着眼,研究要素资源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累积循环效­应,人口、资源、产业、空间和金融如何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有效集聚。城市创新要以实现城市­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战略为势、创新为魂、金融为器、产业体系为本、系统规划为纲,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四、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运行机理

(一)供应链与枢纽经济理论­探析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0 60

世纪 年代前,企业通过经济批量、安全库存、订货点来保证生产稳定,之后逐步采用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使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提­高到新的层次。20 80~90

世纪 年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竞争核心转向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于是,单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企业外部其他­社会资源,现代组织发展模式由关­注内部“纵向一体化”向关注外部“横向一体化”发展方向转变,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的从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是“多流”合一的集成控制体系,不仅是一条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更是一条价值增值链。通过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起来,进行协调、优化和管理,使企业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最优,消费者需求信息迅速反­馈,生产商对产品的增减、优化、提质做出合理判断,以保

1证供需平衡(如图 所示)。

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供应链运行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动力,拉动整个链条的库存、采购,以需定供,实现“零库存”、低成本、高收益,即“拉式”模式——由需求拉动生产,实现市场快速反应、数据迅速交换、要素集成度高、缓冲库存量小;另一种模式是以“企业计划”为核心,带动采购、市场的需求供给,形成高库存高成本,即“推式”模式——通过预测生产推动需求,存在市场反应速度较慢,创新市场要素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快、缓冲库存量大等问题。当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已成为主流,组织创新的动力源泉要­么是更多地从“拉式”运作模式中受益,要么是采用“推”与“拉”结合方式获得新的创新­源泉。

从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维度研究城市发展模式­创新问题,发现当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发展需要延伸到城市­和国家全球发展层面时,就要求通过

供应链渠道去创造新的­价值、新的贸易机会和新的发­展空间。实施国家供应链战略需­要依托城市这一载体的­高效运行和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以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管理为支撑,在更大时空范围内构建­供应链体系,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四流”合一的通畅、高效、安全发展,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

2.枢纽经济(1)枢纽经济内涵特征。枢纽经济是“枢纽”和“经济”的有机“合成”。一般认为枢纽经济是利­用交通和地理枢纽等的­集散功能,吸引、聚集原材料、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发展产业并赢得多种经­济辐射的经济模式。枢纽经济是一种处于枢­纽地位的“通道经济”和具有枢纽特征的“流通经济”,它突破了服务业范畴,是集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互相渗透形成的­一种融合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具有资源要素的强聚集­性、产业的强扩张性与辐射­性,以及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特征。

(2)枢纽经济“三维”运行模式。发展枢纽经济可以从时­间、空间、要素等三个维度来考量,如

2图所示。在时间维度上,枢纽经济是新经济和传­统经济发展的现象和形­态表述,需从信息技术、制度创新、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层­面进行时间维解构,来确定不同时间点上枢­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空间维度上,枢纽经济是“网络经济+城市经济+站区经济”,一层比一层微观和具体:第一层是枢纽节点,第二层是枢纽节点下多­个枢纽设施构成的体系,第三层是在具体的物流­体系里发挥关键作用的­物流设施即站区;在要素维度上,需考虑要素的流动性,有流动性比较强的要素,也有流动性比较弱的要­素,比如说结算、物流分拨等流动性很强,仓储设施就很难具有比­较强的流动性。对于强流动性要素、弱流动性要素和非流动­性要素,在枢纽节点上如何匹配­和聚集是要素维度分析­的重点,既有的模型难以精确计­算出要素的聚集规模和­聚集量,因此,本文运用“集散”思维来研究创新发展模­式。

(3)枢纽经济的新贡献。枢纽经济是一种聚流型­平台化、网络化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新经济聚集模式­实现对传统区域的超越­发展。枢纽经济借助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物流服务平台、金融平台等资源聚集平­台,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流等关键要素进行集­聚和扩散,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基­础,让各类资源要素在本地­区集散,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在互联网经济业态不断­创新、综合运输和物流枢纽服­务组织不断强化的支撑­下,以城市为载体的枢纽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3.供应链枢纽经济与枢纽­城市

1

( )供应链枢纽经济新视角。构建供应链枢纽城市是­当今物流学界前沿视角­的新观点、新理念。供应链枢纽经济是以交­通、物流、信息、网络、装备、设施等枢纽平台为载体,强化对经济活动各类要­素和信息流动的集聚与­辐射,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它依托综合交通运输设­施,发挥区域间和国际间重­要物流中转、交换、衔接功能,形成相互间紧密协作、合理分工、拥有便捷联系的物流设­施群与企业群高端综合­体。发展供应链枢纽经济依­赖于供应链枢纽城市与­枢纽经济的“双重”协同发展:供应链中“产供销”协同、枢纽经济与枢纽城市协­同发展,同时,集聚技术、管理、人才、政策、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于一体,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从资源、产业基础、环境营造和模式创新等­方面选择产业,进行产业研究,设计交易、金融、营销、信息、供应等相关产业服务体­系,培育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集聚形成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的产业集群。

物流枢纽可以激活一座­城市。发展供应链枢纽经济主­要借力于物流枢纽经济­的发展,将物流

嵌入相关产业,在城市这个平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心城市营造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物流枢纽,吸引人口、产业、资金等各类要素聚集,探索供应链比较优势驱­动下发展枢纽城市经济­的新模式。物流枢纽的建设以价值­链、智慧和共生为目标,通过“短链”,实现高效、精准、敏捷的服务;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实现整个物流系统操作­的无人化、运营的智能化和决策的­智慧化;通过供应链和物流网络­去重新规划行业间、物流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实现降本增效。

发展供应链枢纽经济,有利于畅通枢纽城市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与合­作,有利于边缘城市转变为­前沿阵地,有利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供应链枢纽经济与城市­发展“互动”。发展供应链枢纽经济的­关键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服务为依托,以聚流为目标。人口、产业、资金等各类要素不断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效­聚集,这是现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由于供应链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心城市经济聚集和扩­散效应形态正发生改变,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均在这种趋势中获­得了发展红利。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主要是缘于新经济聚集­元素的出现,这种新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流”的特征,是依托“经济流”形成的集聚现象,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技术流等,城市通过创优环境主动­引流、驻流、分流,为城市带来倍数于传统­经济要素供给下的经济­增长。在推动枢纽经济发展时,需要搞清楚产业发展的­演进关系,按照产业要素聚集、产业链培育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序推动各类要素在特­定节点上有目的、可辐射地集散,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的新­聚集模式。

现代城市通过发展大网­络、大平台、大通道、全链条、新模式等路径来发展供­应链枢纽经济,系统谋划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化和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应用,构建城市物流枢纽体系,通过区域比较优势来吸­引产业要素、资源聚集,走出一条比较优势驱动­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吸引更多外向型生产制­造、国际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参与区域乃至全球供应­链分工合作。以“经济流”聚集为目标发展供应链­枢纽经济,不仅具有鲜明的现代产­业运行基础上的聚集发­展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打造经济增长极带来­新机遇。如阿里巴巴总部入驻杭­州市,通过电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扩­张。枢纽城市通过吸引、聚集各类要素,衍生出临空经济产业、临港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类型以及跨境贸易、口岸服务等新型服务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将呈现­出“枢纽+先进制造业”“枢纽+现代服务业”“枢纽+科技教育”等形态。

综上,规划建设枢纽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域条件、便捷的综合交通、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原料资源,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推动­区域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市发展保障体系。培育和壮大供应链枢纽­经济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新引擎,也成为后发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供应链枢纽城市发挥着“搅拌器”和“放大器”作用,促使资源循环流动,增大流量,形成累积循环效应,实现各类要素价值和价­值增值,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二)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城市新的竞争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实施供

10%,组织运行应链管理可以­使系统总成本降低

10%。在供应链创新战略驱动­下,构建效率提高多维供应­链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在城市中营造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形成供应链比较优势驱­动发展经济的新模式。近年来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探索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借力供应链枢纽实­现创新发展,聚散资源要素,培育产业集群。城市要凸显发展个性、突出城市形象与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应该­在供应链枢纽端发力,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的新途径。传统城市的发展路径一­般是城市供给端决定城­市需求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构建“以需定供”的拉式组织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运­作模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主流,各类组织创新的动力源­更多的是从“拉式”运作模式、或“推”+

“拉”结合模式中去获得。1.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本文从供应­链与枢纽经济协同互动­维度、以“需产供”一体化视角,构建供应链环境下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涵盖供应链枢纽基础设­施网络、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国际化等方面的建设,

3

如图 所示。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其中,物流、铁公水、航空、管道、信息、水利及电网等设施网络­建设是枢纽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供应链与枢纽经济的协­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物流­设施网络、综合交通运输渠道和物­流枢纽功能发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和有­效集成,从而激发枢纽城市的经­济活力。

枢纽产业主要包括枢纽­基础产业、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引致产业,在枢纽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枢纽产业与枢纽城市深­度融合发展;枢纽城市建设既重视枢­纽产业功能、生活和生态功能,又重视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的建设[ 19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主导­产业支撑,如何创新产业聚集模式,集链、补链、延链与强链,培育产业集群,实现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是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地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极大促进区域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推进文教卫生等民生工­程和生态环保建设。推动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向供应链枢纽城市、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有利于科技文化交流与­互鉴,更好促进民心相通,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和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提升对世界的贡献度。2.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发­展实施路径(1)采用供应链“拉式”模式,推进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城市建设需求侧情­况去调整城市运营现有­供给侧状态,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供给­投入,以节约资源,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最大化发挥资源要素的­效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点”与“轴”互动,发挥枢纽城市增长极作­用。从供应链物流角度来讲,重要流通节点或枢纽城­市是交通物流网络的中­枢或重要节点,是承载枢纽经济运行的­关键区域“点”,各类载运工具流沿着交­通运输“轴”线有序向该区域“点”交汇。“点—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认为,“点”与“轴”互动便产生一种综合经­济系统,交通运输“轴”线支撑枢纽经济所在区­域“点”——枢纽城市的发展。枢纽城市是本地区的经­济中心,既通过“极化”效应集聚资源要素,又发挥“扩散”效应促进腹地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3)供应链与产业链融合、城镇化和产业化协同推­进“港(站)—产—城”一体化发展。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需­要集成技术、贸易、管理、人才、政策、信息、市场等要素,应用供应链理念进行产­业研究,构建枢纽城市发展产业­体系,形成相关产业服务体系——交易体系、金融体系、营销体系、信息体系等产业集群,形成城市价值链,提升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面,推动港(站)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以枢纽城市为中心、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4)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创新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建设国­际供应链枢纽城市的有­效途径。从城市对世界贡献的角­度找寻城市发展的新内­涵、新动力,充分挖掘和展示城市的­区域性和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五、我国流通节点与枢纽城­市规划及四川省三级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实践

(一)我国流通节点、物流与供应链枢纽城市­发展规划

在统筹规划流通节点城­市的基础上,物流枢纽城市重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枢纽城市则主要­在经营管理上进行提升。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从区域经济带的流通节­点城市上升为物流枢纽­城市:建节点——物流基地整合与布局、搭平台——物流与电商平台搭建、联网络——构建甩挂运输标准运力­体系、构生态——建设城市物流生态圈,逐步向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供应链枢纽城市不只是­以交通为核心的城市概­念,还包括交通枢纽、城市枢纽、产业经济枢纽,以及人文交往、资金结算、物流枢纽、供应链枢纽等,并以此为抓手,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知­识经济提升。

1.规划培育全国流通节点­城市。流通节点城市是指经济­规模和商品流通量较大,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汇­集,具有较强集聚、辐射等功能,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科学合理规划并加快培­育全国流通节点城市,有利于完善流通节点城­市网络布局和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提升。

为了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部­署,2015 5

年 月,商务10

部等 部门联合印发《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

年)》,将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划­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等三个­层级,确定了“三

37纵五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体­系,以及成都等

66

个国家级和宜宾等 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并由各省市区自主确定­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

2.推进供应链枢纽城市建­设。基于国家骨干流通网络­中流通节点城市的功能­作用,统筹规划在新一轮发展­中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与应­用的精神,提高流通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2017 8

年 月商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供应

17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成都等 个首批试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2018 10

年 月商务

8

部等 部门下发《关于公布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55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名单的通知》,确定成都等

266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 个试点企业。

为推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多措并举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2018 12

年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指出要加强系统规划,根据区域经济总量、基础设施联通度、产业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需,依据“十纵十横”交通

127运输通道和国内­物流大通道的格局,选择 个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规

212

划建设遂宁等 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二)四川省三个层级供应链­枢纽城市创新实践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就是­通过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城镇化和产业化互动来­实现模式创新。国内外发达地区以枢纽­经济为抓手,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为四川省发展枢纽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近年来,四川省加快建设枢纽网­络体系,着力提升省会城市成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区域级和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的竞争力,发展成为内陆枢纽经济­崛起的代表。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上述国家布局规划,根据四川省中心城市群­分类,本文选取成都、宜宾、遂宁分别作为四川省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等三个­层级代表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城市创新发展提

3

供参考建议,如表 所示。

150 200 “成渝之心”遂宁周边 公里到 公里范围内,覆盖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以及渝西、渝北的大片地区,构成了区域性互通互联­网络体系,形成强大物流市场支撑,如

4

图 所示。

根据统计数据测算,150

公里范围内成都、德

9 7 479阳、绵阳等 个主要城市,集聚人口 万人, 2019 GDP5.3 2年实现 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

2万亿元;200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 公里

15 9 835万人,2019范围内的 个城市则集聚人口 年

图4“成渝之心”遂宁周边150~200

公里范围内城市区位G­DP6.28 2.37

实现 万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万亿

2.4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亿元,分别占当年

6.34%、7.03%、6.1%和6.28%。从发展全国比重为水平­看,除成都、重庆等城市外,大部分地区人均GDP 4 000~6 000

处于 美元区间内,工业化、城镇化等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消费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型升级,未来对于大宗物资原材­料、工业制品、耐用型消费品和发展型­消费品等的需求潜力巨­大。合理辐射区域内完善的­通道网络体系、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为枢纽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底蕴和长­远的发展空间,如

4

表 所示。

1.成都市——国家供应链体系首批试­点建设城市。成都是实施“蓉欧+”战略,开行“蓉欧班列”连接“陆上丝绸之路”的西部首位城市,作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实施六大类创新应用,重点支持供应链平台建­设、供应链物流和金融发展,通过供应链模式创新来­形成“成都模式”。成都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进“两场一体”运营,打造全球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以“一区两片”模式共建天府国际空港­航空经济试验区,加快成都铁路枢纽建设,推动建设成都国际铁路­经济开发区和“一带一路”国际信息港,创建泛欧泛亚重要供应­链枢纽城市;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打造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天府新区、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积极打造“做强极核和主干功能+公园城市”的国家级供应链枢纽城­市模式。目前,成都城市发展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结构基本平衡,正在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城市运营总成本,提升国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2.“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宜宾是四川省唯一可利­用长江、岷江、金沙江综合水运优势的­城市,发挥着南向出海通道的­重要功能,是四川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已经建成“一绕九射”公路交通网络,打造通江达海水陆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宜宾正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大学城、科技城“双城”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的建设进程;加强与重庆沿江协同发­展,打造南向开放高地、产业和人口优势承载地,向“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承接极核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的区域级供应链枢纽城­市迈进。宜宾未来城

市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进行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优化川南城市群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带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域”。

3“.

成渝之心”遂宁市——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遂宁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理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延伸­线,既是成渝城市能量区域­辐射的衔接与接续要冲,又是川中地区城际物流­分拨的重要支点之一,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中原方向经济能量­辐射与

5交换通道的关键节点,如图 所示。

遂宁按照“联动双核、拓展东南”的发展思路,以推动“遂潼一体化”为重点,打造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构建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通道+枢纽+网络”现代

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创新供应链环节集成和­服务集成,以为成渝产业体系提供­集成性服务和配套支持­为方向,吸引制造、商贸等产业落地成渝间­地理中心位置进行布局­和发展,努力构建“联动成渝重要门户枢纽+成渝发展主轴经济强市+以遂宁枢纽为动力策源­地的绿色产业配套布局”的地区级供应链枢纽城­市,加速川渝两地与中部经­济区以及自身之间在资­源、市场、消费、产业等方面全方位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别是川东北后­发地区“中部崛起”,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节点。

六、结论与建议

各层级枢纽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城市服务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充分,运营成本高;供需匹配不精准,城市供给侧存在服务功­能不完善等不适应枢纽­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需求

侧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挖掘,直接影响到枢纽经济的­形成和供应链枢纽功能­的有效发挥;区域级和地区级城市区­位交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运输枢纽能力尚待提升,对外开放服务和创新意­识不强,投资的软环境亟须改善,利用外援性要素进行城­市建设的动力不足,较少利用国际资源补给­城市发展;国家级城市还需加快世­界级城市建设步伐,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等。

聚集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形成要素的匹配模式和­提高资源的产出率是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对人口、产业和资金的吸纳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以及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高效聚集。城市发展一般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然后培育和发展产业经­济,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城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运用供应链思维,依托地理区位交通和资­源禀赋选择培育产业、构建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与枢纽城市深­度融合发展。

基于此,本文对创新发展各层级­供应链枢纽城市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运用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思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供应链不同环节之间常­常存在利益冲突,需要科学管理链中“成员”,实现有效协同运作;重视在设计、供应、生产、营销、物流等领域的各种活动­的集成运营。推进交通物流,畅通枢纽衔接,搭建综合创新平台;推进“港(站)—产—城”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群经济,有效集成城市供应商、制造商与零售商为城市­提供“服务产品”,从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运营成本。

(二)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发­力,提升城市供应链总价值

城市发展需要搭建枢纽­经济创新平台,运用供应链枢纽经济理­念重构城市发展规划,采取供应链“推”与“拉”结合策略,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等来实现城市­供需有效对接,推动城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合理流动。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选择枢纽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以需定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如将物流供应链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量­重点培育,与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共享城市交易、金融和信息;物流园区从服务载体升­级为高端物流服务平台,发展外包高端物流,拉动经济需求,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完善供应链枢纽型经济­体系。另一方面,物流需求侧能有效拉动­城市供给,物流枢纽建设可以促使­城市供给侧结构调整,丰富需求侧内涵,提升城市的运营水平。

(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枢纽城市国际化步­伐

枢纽城市建设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又关注枢纽功能发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加快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构建跨国采购与物流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保障国际货运畅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已成为城市国­际竞争力最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要培育更多对接国­家供应链的企业,引导其嵌入“产供销”系统,构建极具特色的供应链­体系,提供差异化服务,延伸产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强化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设施装备与规模企业“双重”高度集聚能量的释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上价值链中高端,由内向外扩展,助力枢纽经济提质增效,支撑枢纽城市国际化。

综上所述,针对国家级城市发展需­求侧与供给侧基本平衡­的特点,应该更多采用“拉式”理念进行城市精细化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国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区域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供给侧规模要素庞大,但难以满足新时代城市­需求侧要求,应加快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地区级城市融入供应链­枢纽城市的新要素较多,城市发展较快,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动力不足,需大力挖掘需求侧的潜­力,加强城市内在动力策源­地的产业布局。总之,运用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思维,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系列产业服务体系­创新平台,聚集城市建设资源要素,强力助推供应链枢纽城­市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S/OL].[2020- 08- 05].http://zizhan.mot.gov.cn/

 ??  ??
 ??  ??
 ??  ??
 ??  ??
 ??  ?? 3
图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枢纽城市“拉式”发展模式
3 图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枢纽城市“拉式”发展模式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