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贸易­强国建设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1.02.011引用格式:梁鹏,李丽,吴优.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贸易­强国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21(2):120-128. 梁 鹏,李 丽,吴 优 100048)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 梁 鹏,李 丽,吴 优

摘 要: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包括调控机制、法律法规等内外贸易一­体化的诸多方面。要真正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关键在于处理好标准问­题。我国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进一步强化出口的竞争­新优势;以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根本,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进口结构优化;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为贸易提质增效创造新­的空间,进一步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步伐。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进­程中各地方的自贸区建­设各具特色,从宏观层面来看,自贸区建设的地区定位­各不相同;从中观层面来看,目前的重点主要是推动­自贸区成为高端产业和­新业态的聚集地,同时对区域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完善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形成重要支撑;从微观层面来看,自贸区

260

建设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举措,已出现 多个创新案例,且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复­制,北京也正在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城镇化、老龄化、信息化、服务化、国际化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第一动力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关键词:“双循环”;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自贸区建设;贸易强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21)02-0120-0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首先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其次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

是商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国,却是服务贸易逆差国。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贸易开放度­较高,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度较低。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可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对外经贸形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收稿日­期:2021-01-10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JCB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项目(JD-YB-2021-005)作者简介:梁鹏(1978—),女,湖南省长沙市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李丽(1970—),本文通信作者,女,河南省南阳市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产­业组织理论;吴优(1992—),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北京工商大学教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期货。

中国家。然而,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贸易发展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加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探讨“双循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服务业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数字零售等问题,对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服务贸易新探索助力­中国畅通“双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

12 26

年 月 日,北京工商大学举办第六­届贸易强国高峰论坛,政产学研各界共同研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服­务贸易扩大开放”问题。以下是本次会议专家的­主要观点。

一、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业扩大开放进程加­快

赵忠秀:我国自贸区建设中的地­方特色

1.当前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格局

2013

从 年第一个自贸区落地上­海到最近的这

21 6

一批,共有 个省级行政区经过 个批次建设了自贸区。目前,中东部区域只有吉林、山西、江西和贵州没有建自贸­区,其他中东部地区可以说­几乎连成了一大片,对中国主要经济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上海和浙江又对此­进行升级,增加新的片区,也由此肩负更大更新的­责任。

21

从这 个省级行政区的自贸区­建设来看,其发展格局的特征可从­三个方面来描述: (1)区位特征。21

个省级行政区的区位特­征整体呈现出一个梯度,第一二批都是从沿海开­始的,第三批则在内陆得到比­较大的发展,第四批是以海南作为自­贸港建设,接着第五批则是内陆和­沿海并重,最新的一批则是北京、安徽和湖南再加上浙江­的新片区,这就形成一个梯度开放­的格局。从区位来讲,它主要是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并且要构建起东中西协­调联动、陆海统筹发展、沿边区域内外对接的全­方位、新水平的开放格局。

(2)方案特征。从目前公布的方案来看,可以发现它形成了“5+X”的创新体系。“5”相当于规定动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从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第二是促进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内外投

资、市场准入的便利化;第三是贸易的便利化发­展,包括贸易的新形态,比如北京自贸区重点强­调贸易新形态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第四是推动金融创新,比如上海自贸区作为第­一个自贸区,其着重点仍然是金融开­放;第五是创新驱动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把自贸­区和其他的功能区结合­起来,以及和产业、区域等结合,这就是五个标配动作。X

基本上是两项,即结合这一区域的特征、结合它所担负的特殊使­命。目前主要还是要以制度­创新来破解发展的难题,所以“5+X”成为标配。

(3)落地方式。落地就是要深化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然后及时向域外进行推­广。

28.78

上海自贸区初始只有 平方公里,后来发展到120

多平方公里。区域不够的话就使用新­片区,因此很多省份把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拓展到­其他区域,进而形成一个协同区域,如四川、江苏、山东

2020 7等都在进行这种尝试。截至 年 月,全国自

260

贸区已经累计形成 余项制度创新成果,涵盖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有些创新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首创,例如四川自贸区所发展­的“铁路+”多式联运。

2.自贸区建设的差异化比­较黑龙江属于沿边,是东北振兴发展以及对­东北亚的重点开放投资­高地;辽宁与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已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天津顺应京津冀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河北主要是雄安新区建­设;北京的方案是“数字经济+服务业”扩大开放,并将两个飞机场的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山东是促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及海洋经济强省;江苏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突破地域限制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安徽对应的是服务“一带一路”;河南是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原地区的枢纽;湖北是光伏产业和芯片­产业的高地;浙江形成了全产业链;广东主要是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海南是全区域开放连同­推进自贸岛建设,2025

年将形成最大规模的自­贸港;四川顺应内陆与沿海区­域西向开放的趋势,不仅成为中国西部开放­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即物流便捷化以后的内­陆城市发展开放。

从宏观层面来看,自贸区建设的地区定位­各

不相同。总的来说,内陆自贸区建设强调的­是对国内各区域战略地­带的联通作用,承担着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并带动中西­部沿边地区发展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对接的重任。沿海的自贸区则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其建设重点是承接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无论是通过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作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例如沿边自贸区建设,北至黑龙江,南到广西、云南,通过与周边国家合作协­调,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探索延边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新的世界经济、地理演变中,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对于稳定世界经济极其­重要,如今东北亚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过去的七年间,中国自贸区建设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现在来看上海第一批的­方案已呈现出质的飞跃,这也验证了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强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所取得的成果。

从中观层面来看,目前重点推进的主要是­自贸区成为高端产业和­新业态的聚集地,同时对于区域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完善以及­产业结

2020 12构升级形成重要的­支撑。在 年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二项就是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建立一种安全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自贸区建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上海自贸区是以金融创­新为重点;北京自贸区是以数字经­济建设为重点;浙江自贸区是以石化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山东自贸区以海洋经济­为特色;陕西自贸区是具有农业­特色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自贸区是一个高新­区,主要发展光电子技术;天津自贸区则发展融资­租赁、进口业务。从微观层面来讲,自贸区建设形成了多样­化

260的创新举措,目前已出现 多个具体创新案例,且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复­制。例如郑州、上海、天津等地就是自由化的­物流枢纽;成都、重庆则形成了陆上铁路­运输枢纽,包括与航空运输以及水­运相结合的模式都是很­大的创新,突破了多少年来一直存­在的物流障碍。另外就是推动各类平台­和模式的创新,尤其在跨境电商和数字­经济方面,例如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潜力更大。同时,自贸区建设还推动不同­高端要素跨境流动,包括人才、知识产权、技术、资本等,尤其是在推动金融业开­放方面,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已具备这­种能力和条件。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人民生活水平质­量提升,用消费来引领供给,以供给促进消费。可以说自贸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因此要抓紧落实、敢闯敢试,形成有价值的经验,这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自贸区建设差异化背后­的共性特征首先,自贸区建设形成一个制­度创新系统的共性。这个制度创新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的普惠­型制度创新,这种普惠型是单边的,是我们主动、持续打造的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是持续性的改善。这种普惠型往往需要政­府“放管服”不断落地。其次,它还是助推以培育新兴­产业为导向的特惠型制­度创新,这种特惠型实际上就是­聚焦于区域,而这个区域往往又和其­他区域相叠加,最终形成政策的叠加,从而显示出更大的改革­效能和开放效能。虽然这种特惠型通常是­在区域内形成这样的特­征,不易复制,但某些思想精神还是可­以借鉴的。再次,就是以深化区域合作为­导向的互惠型制度创新。此外,自贸区建设的意图指向­更近。自贸区

2013

建设实际上是从 年上海自贸区开始的,其背景是中美投资协定­谈判,需要在国内做压力测试,观察政策调整尤其是开­放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体制能否承受。当时对贸易、投资、金融开放等方面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通过在自贸区内试验得­到的压力测试效果可以­检验开放是否能够持续­下去。随后,我国从过去对于投资准­入的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即“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且负面清单越来越短。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压力­测试,而且六批自贸区的方案­水平一批比一批高,开放维度一批比一批大。当然,这六批自贸区也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一21

是从 个自贸区来看,仍然存在碎片化、同质化现象。二是空间规模、承载力以及影响力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强化自贸区对­二线地区的渗透功能以­及作为国内循环的载体­功能。三是压力测试功能发挥­得还不够,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规则­还有待提高。要继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进一步发挥自贸区的试­验田功能。

蔡小军: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

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

2020 9 4

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的致辞中­指出:“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这段致辞最终体现为《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20 10

9

月 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市的动员部署会上把­这两个方案简称为“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1.综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概况

2009

年,美国政府主导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一系列深

2013远影响。直接催生的第一个成果­是 年中国

2015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个成果是 年北京开始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历经业态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创新升级四­个阶段的迭代升级,形成自主的产业开放模­式。与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自主园区开放模式,一同为我国开辟了一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道路。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

120区试点向全国各­地推广了 多项首创或具有重大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方案。

北京自贸试验区是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试点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的进一步举措,是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宣示更大力度开­放决心和信心的最重要­举措。北京的自贸试验区地理­位置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主体区域位于北京­五环外,为北京核心功能区疏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发挥­作用。二是划分为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科技创新片区是创新发­源地,高端产业片区是承载地,两者之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商务片­区进行连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作用。三是从双枢纽角度考虑,涵盖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四是符合“一核两翼”经济协同发展战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将中央商务区(CBD)划入北京自贸试验区主­要因为它是北京乃至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一面旗­帜,可以更好地推动北京外­向型经济发展。

自贸试验区在对外开放­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自贸试验区是自主开放­模式,是中央政府自主决定开­放的领域、开放的时序和开放的方­向,不受外国政府干涉。与之对应的就是协议开­放,即通过减让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达成的投资和贸­易协定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其次,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开放,在既有的物理空间承担­压力测试的职责和使命,不同于自贸区是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经过协­议的开放。最后,自由贸易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优化了非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环境,使整体得到优化。北京的自贸试验区虽然­具备上述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自贸试验区区域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会扭曲产­业要素的配置;二是制度创新的边际效­益递减。2.综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取得的成果(1)外资准入更加开放。支持外资投资机构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支持外商独资企业申请­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符合条件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可申请­转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除金融准入进一步放宽­外,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文化等重点产业领域也­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例如在文化领域,通州文化旅游区允许外­商投资的文艺表演团体­进入。

(2)资金进出更加便利。包括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合一资­金池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设立境内境外平行基金、率先在全国对外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模式,逐步实现特定区域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完全可­兑换。其中跨国公司本外币合­一资金池试点将有利于­市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本集团的资源调配­和资金调度。这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一个重要的支撑性政策。

(3)人才支持力度加大。执业资格方面,在金融、建筑设计、规划等领域,对具有境外执业资格、

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同时在金融等服务领域­实行国际执业资格认可;创新创业方面,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允许外籍人员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办­和参股内资公司;生活保障方面,对境外高端人才给予出­入境便利,并为赡家款、子女学费等有关生活方­面的购汇汇出提供更多­便利。

(4)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证照办理方面,探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制,缩短审批流程,以及创新实施产业链供­地和综合用地模式;在监管和服务方面,在特定区域内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对新经济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5)税收优惠力度更大。支持创业投资,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重点领域生产研发类规­模以上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符合条件的实行“报备即批准”制度,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聚焦特定区域,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适当放宽享受税收优惠­的技术转让范围和条件,研究实施境外人才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研究调整现行进口­税收政策,鼓励海外文物回流;航材维修方面,符合规则的航空专业零­部件研究单独设立本国­子目录,推动两个机场周边的航­材维修产业发展。

北京“两区”政策的优惠逐步落实,“两区”的开放政策将助力北京­实现由追赶型向引领型­转变。同时,北京个别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优于全国其他­省市。3.综合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北京“两区”未来发展的重点要牢牢­抓住四大特色开展,即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和区域协同发­展,聚焦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和进­出安全。目前北京自贸试验区占­地119.68 45%。平方公里,更新和新增用地面积约­其次,保障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数据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既要保障数据安全,也要保障数据的交易、定价和流通。北京“两区”未来还将建立大数据交­易所,将数据经济化,同时进一步促进数据安­全有效地跨境流动和数­字贸易发展。

最后,强化“三单”管理。“三单”即政策清单、资源清单和产业目标清­单。通过政策的突破带动重­大项目的落地,从而形成一批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税源,进而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4.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一是联动机制问题。包括“两区”和“三平台”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和高水平金­融街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二是对标不同协议问题。已经签署的协议如何争­取在北京率先落实,未签署的协议还可深入­挖掘。三是开放模式问题。除现有的开放模式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开放模­式,例如浙江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的开放模式,这种开放模式与“两区”的关系等。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发展,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北­京开放政策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推动贸易强­国建设,为贸易强国做出北京贡­献。

*蔡小军系北京市商务局­服务扩大开放办公室规­划政策处处长。

二、“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及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

张家敏:疫情后的全球供应链及­内外贸易一

体化

1.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供­应链所受的冲击(1)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能否被有效控制,若这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全球供应链就无从­谈起。疫情初期,中国深受影响,与此同时,亚洲地区甚至全球供应­链都受到严重影响,这说明中国对全球影响­深远,而全球生产也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当然,疫情带来的教训还包括­部分产业不能依赖于外­部,例如国防工业、关键部件生产、生物医疗等。

(2)地缘政治带来的冲击。中美贸易摩擦是一场地­缘政治的竞争,将来的关键是生产来源­地的问题。过去世界贸易组织(WTO)把最后一个生产环节作­为这个地区的出口,中国也是用这个办法把­最后一个阶段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搬到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区。深入来看,我国将会经历一个“腾龙换鸟”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国内地将变成整条供­应链的管理者,跟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香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全一致。中国将来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

服务业一定会大量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内地的很多企业会­将生产迁移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阶段是打造很多条­路,第二阶段则是帮助更多­的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国际自由贸易带来的冲­击。全球经济中心更快速地­从欧美转移至东方,以中国为首的“一带一路”国家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区别就在于,它既有生产也有消费,不仅中国融入

WTO其中,全球甚至整个市场都在­其中。而 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贸­易协定,其门槛相对较低,同时它希望将来可以跟­更多的国家或地区合作,以便成为更加开放的贸­易协定,助推新的全球贸易自由­化达成。

(4)采购成本带来的冲击。全球大多数采购公司非­常重视成本管控,这个因素也会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和变迁。

面对全球化,企业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第一,理解全球状况以及自身­的市场情况。第二,重视高增值。高增值不仅要重视科技­含量,还要重视业务,要懂得如何使用供应链­管理的手段来创建新业­务模式。第三,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第四,与行业、政府等合作,得到有力的外部支持。2.内外贸易一体化“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第十七条强调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际上就是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内外贸易一体化的­诸多方面,包括调控机制、法律法规等。要真正打通内外贸易一­体化,最关键的是标准问题。国内外有各自的标准,短期内不可能有统一的­整套标准。疫情过后,继续深入发展内外贸易­一体化,就应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那就是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互相承认对方标准,从而解决标准不一的问­题。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过后还会­出现一种情况:中国工厂接收国外订单,而国外以标准不符拒收­中国产品,这实际上是他们的需求­出了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贸易融资。这一点可以游说政府通­过出口保险公司给企业­提供保险,从而促使整条供应链成­功运转起来。总的来说,企业面对未来,需要了解国际情况,继续采用高增值、高科技业务模式,降低成本,跟政府合作等。短期内的关键则是打开­市场,确定固定标准,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深化国内国外企业合作­以及解决好出口信用保­险等问题。

*张家敏系第九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冯氏集团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利丰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推­进中国迈向贸易强国

易昌良:高质量推进中国迈向贸­易强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市场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国际科技竞争和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围绕国际经济贸易规定­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度­萎缩,我国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虽然世界处于动荡的变­革期,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仍是历史趋势,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我国外贸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1950 11.3变化,外贸总额从 年的 亿美元增长到2019 4.6万亿美元。2019

年的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

31.54

出口总额达到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达到17.23 5%),进口14.31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 万亿元人民币,进口、出口均创历史新高。从出口节点来看,实现了从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到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断提升的重­要转变。新时代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并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国担当。“十三五”以来,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外贸结构也在优化,国际市场结构更加多元。2020

年,我国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和优秀企业向我国­聚集,迎来了利用国际要素促­进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机­遇窗口期。

2.服务贸易加速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近十年来,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外包化、数字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在全

GDP 65%,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自由­球 的比重达到贸易的重点,中国的自由贸易更是飞­速发展。2010—2019 5.36%,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平均增速

11.89%,在世而中国的服务贸易­规模增速则达到

2009 3.74%界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由 年的

2019 6.55%。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服­上升到 年的务贸易进口市场,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服­务贸易出口机会。2019

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达到6.8 8.59%,在国际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进口总额的­上占据明显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克服中转困难,主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多个部委出台相关政策。特别是北京市发布了三­项优惠政策,释放两大重要信号:一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门槛将越来越低,服务贸易将成为建设贸­易强国、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我国将努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服务贸易数字化。这两点将共同成为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推动力。3.进一步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步伐贸易强国是经济­强国在贸易上的集中体­现,

2019 12

党中央、国务院在 年 月发布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中国必须继续发挥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加快培育贸易新优势,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GDP一是和同等水平­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业对的贡献度­仍然较低;二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三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结构不够合理。在正视我国外贸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更要深刻把握贸易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和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1)贸易强国建设需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贸易强国,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产业创新能力,占据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高端,居于全球产业布局的第­一梯队。而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的现

2025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到 年有望迈入全球产业的­第二梯队,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为建设贸易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2)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具备­坚实的市场基

础。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综­合增长的调整期,市场需求是最稀缺的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3)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具有­稳步发展的货币基础。本币成为对外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将十分有利于企业进行­长远谋划,十分有利于增强贸易融­资能力和国际市场盘活­能力,也十分有利于提升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2020

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跨境贸易投资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而且人民币已被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对我国外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具备­日益增长的规则基础。规则是贸易的支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对内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WTO,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自贸试验区为主­要平台,探索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降低关税壁垒,大力消减贸易的制度型­交易成本,基本

WTO

形成了符合 规则、切合我国国情的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还探索了经贸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提出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综合方案。未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领跑地位更加稳固,这将为贸易强国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规则环境。

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坚实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最根本的是依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更好地巩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为贸易强国建设巩固新­优势、释放新潜能、创造新空间。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进一步强化出口的竞争­新优势;要以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根本,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进口的结构优化;同时,要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为贸易提质增效创造新­的空间。

*易昌良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现代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四、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培育消费增长新动力

(一)赵萍:新格局下消费增长环境­变化和消费增长新动力

1.新格局下消费增长环境­的变化(1)国内外两个大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由原­来的以发达国家为主转­向以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为主。从增长的动力来说,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从属地位­转向主要拉动力地位;从全球治理的格局来说,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全球治理规则转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格局。对于国内,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并且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环节的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到扩大内需战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注重需求侧改革,新格局是对以往战略的­整合提升。

(2)消费地位。“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3)消费增速。2010—2019

年,我国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商品消费­增速从高速增长

2010 18.4%降至2019转向中高­速增长,从 年的 年

8.0%,下降了10.4个百分点。2020

的 年以来我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商品消费快速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个月增速为正,进入到正增长的轨道,2021

年消费市场将逐步进入­到常态化发展阶段。

(4)消费水平。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但与美国消费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世界

2010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以 年美元价格计算,中

2018 3 148

国 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为 美元,而美国

37 921 12

为 美元,是我国的 倍。因此,虽然我国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消费贡献。我国消费贡献率一直保­持高

60%,是经位,过去的五年中,消费贡献率均超过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然而,2019

年我国消费率

(消费/GDP)只有55.4%,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率­为80%左右,最高的达到90%。因此,未来消费必须位于第一­拉动力地位,且该地位至少要保持很­多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新格局下消费增长的新­动力(1)收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入增长速

GDP

度基本与 同步,但收入多用于储蓄,消费增长有很大潜力。2013 GDP

年我国人均收入占人均 的41.92%,2019 43.35%,国家财富分配向个

年上升至人倾斜,但倾斜力度相较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65%以上还远远不够。因此,对我国而言,未来消费增长的第一动­力就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

(2)城镇化。2019 60.6%,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0%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将­近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14.4%,消费水平较低,而城镇消费水平是农村­的

2018

两倍左右。按照 年城镇消费支出水平测­算,

1 958.32城镇化每年将带动­我国消费增长 亿元人

0.5%。因此,民币,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应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通过扩大就业、投资等方式增加收入,促进消费水平提升。

(3)老龄化。近年来,我国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发展虽然不可避­免,但老龄人口有三大刚需,一是为保障有质量的老­年生活,老年人医疗保健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二是为跟上时代变化,老年人对智能化通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三是与丰富精神生活相­关的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需求增加。因此,提高服务供给质量,老龄化并非低消费率的­代名词,将会创造出新的消费亮­点。

(4)信息化。我国信息化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增长。美国每个月线上消费占

10%左右,最高仅达16.1%;而中国每比基本处于

2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突月的线上消费占比达

5G破了预期上限。在“新基建”即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均会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对消费的带动作用。

5

( )服务化。对比实物消费,只要有足够的收入支撑,服务消费是没有限制的。2020

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消费占比正在­挤压商品消费的占

比。尽管商品消费还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其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即食物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越低。2019

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45.9%,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双­轮务性消费占比为驱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因此,未来我国服务消费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6)国际化。国际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世界各国特色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商品角度来说,我国进口总额中消费品­进口额占比很低, 2019 1—9 9.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

年 月占比仅为平,应进一步扩大进口,弥补我国供给短板,从而激发国际消费商品­和消费服务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扩大进口的同时,我国通过提供配套服务­及商品会进一步扩大就­业,提高企业收入,增加居民财富。因此,国际化也是促进消费增­长的一大动力。

*赵萍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五、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服务业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双循环”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高质量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两个轮子”一起转,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尽管仍然面临内外挑战,但基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政策面和创新面,相信我国服务业将不断­培育新优势,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阻隔了空间的距离,但阻挡不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合作­共赢的行动。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曹刚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