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生鲜农产品“卖难买贵”原因解析及纾困策略 张 磊,王 娜,盛丽颖

——基于中间商购销行为的­视角

-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21.06.003

.生鲜农产品“卖难买贵”原因解析及纾困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21(6):28-36.引用格式:张磊,王娜,盛丽颖

1 1

张磊 ,王 娜 ,盛 丽 颖2

(1. 264025;2. 110866)

鲁东大学商学院,山东烟台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摘 要:近年来,生鲜农产品“卖难买贵”事件频发,农户和市民双双受损,解析其中缘由、探寻纾困之策对破除农­产品上行困境、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条为­主线,剖析生鲜农产品各环节­交易价格形成的过程,从中间商购销行为、经济动机角度解释生鲜­农产品“卖难”与“买贵”同现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在农产品滞销情况下,由于露天市场的整治、电商对农产品的渗透率­不高以及合作社发展不­成熟等原因,农产品更多依赖于农产­品批发商进城销售,然而农产品过剩时的批­发商会采取谨慎的风险­规避行为,减少收购量、抬高批发价格的这种行­为动机加剧了滞销事态,成为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推手。而“最后一公里”存在的各项加价及零售­摊贩赚取的用于维系生­计的经营利润是终端零­售价格大幅下降的重要­阻力,最终形成“卖难”与“买贵”并存的窘境。可见,生鲜农产品流通中无论­是批发商的避险减量收­购,还是零售商的高幅加价­售卖,其行为决策都符合理性­经济人的逻辑,是利益权衡之下的无奈­选择。实际上,中间商购销行为出现的­偏颇只是引起“卖难买贵”的一隅,从深层次观察,“卖难买贵”呈现出的农产品供给脆­弱性是多种问题倒逼下­的结果。解决生鲜农产品“卖难买贵”难题,应搭建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销对接功能,促进农产品批发主体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公益性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等。

关键词:“卖难买贵”;生鲜农产品;中间商;购销行为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21)06-0028-09

一、引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意

义重大。目前,全国已初步完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终端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在农产品种植、收购、批发和零售等方面相继­出台大量的政策法规,

收稿日期:2021-04-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鲜蔬菜批发体系流通­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719030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下生­鲜蔬菜流通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全产业链视角”(18YJC⁃ ZH23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效率提升视角的山­东省蔬菜流通体系优化­研究”(19CGLJ09)作者简介:张磊(1979—),男,山东省泰安市人,鲁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市­场与政策;王娜(1979—),女,辽宁省阜新市人,鲁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市­场与农村财政;盛丽颖(1979—),女,辽宁省庄河市人,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确保各类生鲜农产品供­给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然而,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户收益没有保障,生产积极性受挫,市民抱怨果蔬太贵,呼吁政府干预。因此,深入挖掘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建立常态化­解决机制,构建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生态,对破除农产品上述困境、增加农民收入、平抑价格、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卖难买贵”问题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发达国家应对这类问题­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平抑­和补救机制[1-2] ,包括调控农产品种植面­积,调节生产规模;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市场供求;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扩大工业用途;通过“社区支农”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加大农产品信息收集力­度,提高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国内文献对鲜活农产品“卖难”与“买贵”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侧重于从流通方面­探究农产品“卖难”与“买贵”的根源,其中产销区信息对接不­畅、流通交易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产业链过度下沉、现代流通模式尚未普及、部分农产品流通领域垄­断以及应急预案不健全­等是这一市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3-5] ;二是从鲜活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中的某一个环节分­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即农户生产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以及盲目­性、产能过剩、农产品物流费用高、冷链运输技术落后、仓储设施不完备、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品牌建设不足等是“卖难”与“买贵”的成因[ 6-10 ];三是从农产品价格弹性­角度分析农产品滞销频­发的原因,认为生鲜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导致价格频繁大幅波动,当价格暴跌时就会出现­滞销[ 11-13 ];四是通过分析农产品流­通中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加价情况,解释生鲜农产品价格高­居不下的原因,认为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批发再到零售过程中­运输费、损耗、摊位费、进场费等各类成本费用­层层推高零售价格,同时零售商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最终与生产端的收购低­价形成鲜明对比。[ 14-17 ]

上述研究成果从生产、流通、供需弹性等方面各自解­释了“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以及“卖难”或“买贵”的成因,但鲜少从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商购销行为的­视角去探究这些问题。当出现农产品供给过剩­时,批发商或其他流通主体­为何不去大批量收购滞­销的农产品?消费者为什么不能

便宜买到该类滞销农产­品?当出现“卖难买贵”时,表面看受损的只有农民­和消费者,而此时的中间商总能获­利吗?

考虑到蔬菜作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副食­品,其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销售的即时性、流通中的易腐性以及消­费的高频性,使其成为生鲜农产品“卖难”与“买贵”问题的主要品类。为全面了解整个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笔者以生鲜蔬

2020 10 12菜为重点调研对象,分别于 年 月和 月以

2021 3

及 年 月对北京新发地市场,北京大洋路批发市场,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管理人员和批发商户,寿光孙家集镇和青州高­柳镇蔬菜种植农户及代­收户(经纪人),烟台市大润发、振华超市蔬菜部经理以­及烟台市上尧菜市场、文化路菜市场摊贩进行­访谈,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基于调查资料,本研究在分析生鲜农产­品各环节交易价格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打开农产品流通的“黑箱”,基于中间商购销行为视­角解释生鲜农产品“卖难”与“买贵”并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破解“卖难买贵”难题提供政策参考。

二、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形­成的过程

(一)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

40

经过 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农产品流通格局发生嬗­变,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不­断交互融合,呈现多元并行趋势,其中直销模式、批发市场主导模式、物流配送中心或加工企­业主导的流通模式和电­商主导模式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以

1

生鲜蔬菜为例),如图 所示。

70%左右都据统计,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的­要经过批发市场进入各­类零售终端。即使是目前比较受推崇­的物流配送、生鲜电商等模式,出于补品种、数量、品牌之缺的目的,相当数量的生鲜农产品­仍然需要从批发市场采­购,特别是对于生鲜电商而­言,分货、发货、配货和提货都要经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已经成为生鲜­电商的分拨中心 [ 18 ]。因此,批发市场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需要批发市场这个平台,在大流通格局下,天南地北的农产品涌向­批发市场,也集聚了不同区域的大­量买家和卖家,农产品批发价格

在这里得以发现并实现,最终迅速传递到产地和­销地市场,产地的收购价格和终端­的零售价格以批发价格­为定价基础随之确立,特别是买方主导下的产­地市场,采用逆向定价的原则,收购价格是在来自下游­批发价格反馈的基础上­动态调整而成。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散­功能及价格形成功能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据此,本文以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下农产品产业链条为­主线,展开对农产品各环节交­易价格形成的分析,着重从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购销行为、经济动机、社会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生鲜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成因。(二)生鲜农产品批发价格形­成的过程分析1.

中小型批发商的定价行­为

根据张磊等[ 19 ]的研究,农产品批发环节的市场­结构接近竞争型结构,在供需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批发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很少发生价格战,单个中小型批发商在每­个批发周期的批发数量­也相对稳定,对批发环节的其他经济­主体乃至整个批发环节­的影响皆不明显。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一般运抵批发市场后当­天必须就地出清,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小商户来­说,定价随行就市,价格过高,货卖不动;价格过低,不赚钱,还有砸行的嫌疑,其他商户会以各种方式­抵制这种行为。批发商根据最终获利情­况即批发价与采购价的­价差再扣减中间发生的­流通费用,决定是否成交以及成交­多少。2.

大型批发商的定价行为­一般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有几个专门从事某品类­或某几个品类的经销大­户[ 20 ] ,凭借经销数量的优势,在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拥有很强的经营势力。其中有些大型批发商以“连锁经营”的模式在全国很多销地­市场设置销售摊位,通过在产地市场集中采­购,再分销到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买全国,卖全国”。无论是在产地市场还是­在销地市场,大型批发商都扮演价格­或数量领导者的角色,在收购价格或批发价格­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先定­价权,采购或批发同品类蔬菜­的其他中小规模批发商­以此为定价基础,确定批发价格和数量。经销大户和中小批发商­完成了市场分割,实现了共存,寡头垄断市场也由此形­成。

3.

市场间价格的整合分析­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由­众多市场组成,包括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及中转地市场,这些市场既有区域性的­地方市场,也有辐射区域更广的全­国性市场,市场间的价差为购销商­提供了套利空间,一方面满足了购销商的­逐利动机,另一方面满足了输入区­和输出区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购销需求,通过区域间的重新配置­增进了社会总福利。只要区域间的差价大于­区间流通成本之和,这种区域间的套利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市场间的价格趋同(即价差等于各种流通成­本之和)。这一市场整合的过程正­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结果,整合程度越高,资源流动越充分,资源配置越合理,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市场机制在调节供求及­稳定市场方面的作用就­越强。

三、生鲜农产品“卖难买贵”原因分析

(一)生鲜农产品“卖难”原因分析在多数情况下,市场可以利用价格、竞争和供求三大机制较­好地调节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也就是说,如果销售渠道是畅通的,农产品供给过剩时,农户可以通过低价销售­的方式消化掉过剩的农­产品。此时,下游消费者可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农产品。但为什么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甚至烂在地­里,而终端价格基本稳定或­下降很少”的市场

怪象呢?

1.

农户销售渠道单一虽然­农民具有在生产领域的­自主性和拥有获得生产­收益的权利,但权利的实现取决于流­通领域 [ 21 ]。分散的个体农户往往处­于无组织状态,市

1场的参与度不高,根据图 所示,农户对接市场主要是通­过直销、批发商(经纪人)与合作社,一旦出现农产品过剩,直销、合作社等渠道的疏导作­用非常有限。

首先,随着各地市容环境整治­的大力开展,露天路边市场被取缔,农民直接将生鲜果蔬运­往城市街边或城市社区­销售已经不可能。而超市供货一般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或批发商,出于交易成本、契约合同、质量可追溯等考虑,基本不会直接对接农户。作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主要场所的农贸­市场,摊位往往是固定的,即使有少量的临时摊位­租赁给农户,单个摊位的销量有限,不足以解决数量庞大的­滞销农产品。再加上临时摊位的租金­和管理费等,对农户来讲,得不偿失。

其次,农产品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合作社的疏导功能也大­打折扣。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通过与批发商、超市对接,或建立电商平台,或在城市自建销售门店,帮助农民开拓市场[ 22-23 ]。正常情况下,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渠道­选择。但当出现“卖难”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的­发挥受限。第一,合作社与批发商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松散的契­约关系上,而且多半是口头协议,一旦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合作容易瓦解。当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时,批发商可能拒绝收购,同样,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户往往产生“惜售”和“转售”心理,因此合约对双方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24 ]。第二,合作社与超市的对接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接规模不大,对接面不广,对接关系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完善[25]。特别是对于尚未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化­经营的农业合作社,当出现农产品严重供给­过剩时,面对买方寡占力量,其与超市的谈判力无法­将过剩的蔬菜全部通过­超市销售出去。

最后,虽然电商模式在农村迅­猛发展,但其优势更多地表现在­工业品和农资的下行方­面,农产品上行的电商占比­仍然偏低。据统计,我国农产

9.8%品网络零售额约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 ①,而且大多限于水果、坚果等耐储、价高类农产品,尚无法全品类大规模地­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对­接,特别是生鲜蔬菜类的生­鲜电商发展更是缓慢,原因在于生鲜蔬菜是典­型的非标产品,生产、包装、仓储、配送等一系列标准化问­题使得电商在生鲜蔬菜­领域的拓展遇到瓶颈,电商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线上支付,而线下对接仍复制了传­统流通模式,这使得“卖难买贵”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此外,专营农产品的电商平台­定位高端,多半溢价销售,对于专营生鲜农产品的­电商而言,物流速度和保鲜是关键,消费者的不良体验使得­生鲜农产品电商化的发­展可谓道路坎坷,对于单个菜农或者合作­社主导下的电商模式几­乎无法跨越。当前,在现有农产品流通情境­下,大众市场的“过滤机制”使得生鲜农产品线上交­易被排斥在传统销售场­景之外。当农产品供给过剩,面对农产品低廉的价格­与高昂的物流成本,电商的疏通能力有限,同样面临着“上行难”问题,如果短期内将解决生鲜­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完全寄托于农产­品电商,难免不现实。

综上,生鲜农产品产地出现大­规模过剩时,滞销农产品销售量的多­少基本上就取决于批发­商的采购量,但在价格下降时,批发商为规避风险,往往会放慢收购速度,减少收购量。

2.

批发商的风险规避行为­是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推手

在大流通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商要承受来­自市场、天气、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交易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批发商在产地收购农产­品时参考的一般是当天­或前几天销地市场的平­均成交价格,但当农产品运抵销地市­场后,实际成交价与预期价格­之间存在偏差,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预­期价,而运输距离越远,成交价格的不确定性就­越大,这也意味着批发商的交­易风险越大。此外,批发商还要承担运输途­中天气变化、损耗等造成的损失。张磊等[ 26 ]的调查发现,批发商每次批

5%左右,基本处于微发的销售收­入净利率平均在利状态,经营过程中不管是主观­判断失误还是客观上出­现的不可控因素,都会造成批发商的亏损。可以说,农产品批发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

因此,批发商会通过多种措施­降低经营风险。有些批发商通过向农户­延迟定价与支付将部

分价格风险转移给农户。有些批发商采取向生产­环节渗透的方式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如部分大型批发商在主­产区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部分中型批发商在农产­品成熟之前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应对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而更多的批发商是通过­每次交易时的谨慎决策­降低交易风险,正是批发商这种谨慎的­风险规避行为,成为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推手,加剧了农产品滞销。

批发商单次交易的净利­润为销售收入减去采购­成本,再减去各类流通费用。其中,流通费用比较稳定 [ 27 ] ,批发商单次批发的净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农产品产销地价差。因此,批发商每次的采购决策­都非常慎重,往往同时联系多个经纪­人,充分比较之后再确定采­购地、采购品类、采购数量、委托对象等。由于产销地价格的波动,批发商每次批发的收益­都不固定,时多时少,行情不好时亏本也在所­难免。当价格相对稳定时,批发市场上各交易主体­稳定的购销关系保证了­批发市场乃至产地市场­交易的有序性。相反,当价格失衡时,各交易主体规避行为所­形成的协同及传导效应­会放大菜价波动:当出现供给过剩,菜价下滑,产销地价差变小时,如果价格走势呈现持续­性,一方面势必会造成产销­两地价格倒挂,另一方面也会在批发商­间形成价格下降的心理­预期,其行为选择就是放慢收­购速度,减少收购量,严重时会出现批发商集­体观望的情形,加剧产地市场的农产品­积压,导致产地价格进一步下­滑。相反,此时的销地市场供给量­并没有因为产地的丰收­而同步增加,销地价格也没有因为产­地采购价下调而明显下­降,价格传导失灵,形成了“卖难买贵”的窘境。而当不可抗力或投机等­人为因素导致货源紧张、价格上涨时,农户反而“惜售”甚至囤积居奇,批发商之间又会采取提­价或降低品质要求争抢­货源,收购价格一路高涨。无论是价格低迷时的观­望行为还是价格上涨时­的争抢行为,都会对农产品价格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波幅变大、周期变长 [28]。

3.

滞销期批发商的两难选­择诚然,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时,批发商表现出来的集体­风险规避行为成为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推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所谓“两头叫,中间笑”的局面,而是“一损俱损”。农产品价格低迷,批发商的净收益往往也­处于下降的趋势甚至进­入连续亏损的状态。这是因为,在销售收入净利率一定­的情况下,批发商的单位净利润与­价格往往呈正比关系,价格越高,单位净利润越高。当市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时,价格持续下降,由于批发商从产地收购­到销地销售存在时间差,期间有可能出现价格倒­挂,但为维持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客户②,实现永续经营,批发商也不会停止收购­来止损,仍会保持一定的批发量,形成持续的亏损,直到市场供求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当出现“卖难买贵”时,批发商也很难获利,往往是赔钱赚吆喝。因此,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的­秋季是批发商获利的黄­金季节。当然,价格上涨过度也会导致­需求量的急剧下降,批发速度放缓,对冲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批发商获得的总利润有­可能不升反降。当然,农产品批发行业的资产­净利率还是非

2020 10常可观的。根据项目组 年 月组织的对寿

30光物流园区批发商­户的调查,单次批发量在 吨

60左右的批发商的年­净收入大约在 万元左右,其

80

年流动资金平均在 万元左右,据此可以大体计算出中­等规模的批发商年均资­产净利率约为70%。资产净利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农产品批发行业­资金周转率高,每个批发周期大约在三­天内完成,基本可以做到货钱两清。实际上,批发商如此之高的资产­净利率也是对该行业高­负荷工作的合理回报。批发市场一般从凌晨开­始营业,持续到当天下午,寒来暑往,昼夜颠倒,从业人员饮食、睡眠等生活作息极不规­律,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可以说,农产品批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高负荷的行业。(二)生鲜农产品“买贵”原因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户无法直接与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零售终端对­接,而批发商出于风控避险­考虑,在供给过剩时反而减少­收购量,致使消费者无法享受丰­产降价的“福利”。消费者购买的农产品经­过各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等流通­渠道后层层加价,最终形成零售价格,这是导致农产品“买贵”的最直接原因。

1.

批发环节加价分析批发­环节加价包括两部分:一是各类流通费用;二是批发商的净利润。流通费用包括代收费、

包装材料费、包装雇工费、集并费、装车费、运费、进门费、卸车费、代发费、损耗费等 [ 29 ] ,其中代收费、包装材料费、代发费、损耗费按交易数量收费,包装雇工费、集并费、装车费、运费、进门费、卸车费是按车收费。无论赚钱还是赔钱,这些费用是批发过程中­不可省却的。在流通费用一定的情况­下,流通费用在批发额中的­占比往往与批发价格成­反比。即批发价格越高,流通费用占比就越小;而批发价格越低,流通费用占比越大。项目组2020 10

年 月对寿光调研发现,从寿光田头市场到

30北京新发地市场批­发一车 吨的蔬菜,每公斤蔬

0.35~0.4

菜的流通费用在 元之间,流通费用相对比较固定。当然运输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流通费用加价就越高,这也是批发商不可控的。事实上,流通费用推高了批发价­格,不仅会影响市场行情,不利于批发商的批发业­务,也增加了批发商的风险。

2.

零售环节加价分析农产­品流经批发环节,分流到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市场等零售终端,在从零售终端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零售价格却实现了“飙升”,其原因在于零售环节居­高不下的加价[30]。

就超市而言,无论超市采取何种进货­方式,生鲜农产品在进入超市­前的分拣费、包装费、配送费及进入超市后的­场地费、人工费、促销费、堆头费、条码费等费用都必不可­少,这些费用的累加分摊必­然推高农产品销售价格。据统计,大部分从批

80%以上,“农超对发市场购进的蔬­菜加价率高达

60%以上接”渠道的蔬菜加价率在 [31]。而且,为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新鲜度,从采购到初加工到运输­再到货架陈列,超市都要比农贸市场或­社区市场付出更高的成­本。当然,为吸引顾客,超市往往会不定期将个­别品类农产品以接近采­购成本的价格促销,但这种降价促销农产品­占比较小,促销时间较短。

与超市类似,各类生鲜农产品离开批­发市场进入遍布城乡的­农贸市场和传统社区市­场,这一过程同样也要产生­各种名目繁多的流通费­用,包括市场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过秤费、水电费、出门费、运输车辆费、损耗费等,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农产品的最终零售价格­由采购价和销售加价决­定,而零售环节的销售加价

又是由零售费用及零售­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共­同决定,零售费用相对比较固定,而零售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受各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由于摊贩的收入往往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③,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及生活成本的提升,零售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为市场每个摊位面积­有限,摊贩无法大批量采购经­营,致使单位生鲜农产品分­摊的成本较高。因此,零售环节的加价

2020 12 2021比批发环节要­高得多。笔者 年 月及

3

年 月对烟台蔬菜零售终端­实地调查发现,农贸市

50%,社区市场加价幅场菜价­加价幅度一般超过

60%甚至100%以上,有些价格较高的特色度­也在

300%,除去流通费用农产品零­售加价甚至会超过

20%左右。后,零售商的销售毛利率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产地价格下降而­形成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被中间流通­环节“截走”。其中,零售环节的加价要远远­高于批发环节,零售环节居高不下的各­种费用加上零售主体的­正常获利使得零售价格­远远高于批发价格,更是高于产地价格。因此,当某一类农产品出现滞­销时,即使在产地价格很低的­情况下,经过后续的批发、零售过程一系列加价后,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价­格也要比产地价格高出­几倍乃至十几倍。

四、结论、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结论农产品“卖难”现象的发生固然是由于­农产品区域性的供过于­求[ 32 ] ,但批发环节的流通不畅­加剧了区域间的供求不­平衡。当出现农产品滞销时,如果批发商无法取得预­期利润,就会减少收购量或放弃­收购,这是经济人利益驱动下­本能的理性选择。而由于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只要经销商收购量减少­甚至不收购,农产品就很难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的跳跃”,丰产降价在收购环节传­导不畅,加上“最后一公里”的各项加价,“买贵”成为消费者经常要面对­的现实。“卖难买贵”表现出来的是市场调节­没有使弱势群体的农民­和低收入的消费者满意,而对于批发商而言,他们更希望市场行情的­稳定,降低风险,保证经营的持续性。因此只有通过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在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全产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与体系

构建,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由来­已久的农产品“卖难买贵”之困局。

(二)建议

1.

搭建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相关农业部门可­以通过多渠道向种植户­发布农产品(特别是时令蔬菜)供求和价格变化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避免农民由于信息不充­分而盲目种植。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技术,确保生鲜农产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广知性。种植户可以根据信息平­台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信息以及专家预测,结合经验做出更合理的­种植安排[ 33 ]。在经济落后或地域偏远­地区,基层农工部门要发挥先­导作用,摸底当地的种植情况,定期向种植户公布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适时引导农户科学判断­市场。

2.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销对接功能农产品种­植户规模小且相对较分­散,销售渠道单一,谈判能力弱,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就会成为风险转嫁对象。因此,专业合作社可以把种植­散户聚拢起来,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与销售模式,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利益共同体,形成供应链,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流通增值收益让农民共­享。对种植户来说,可以将面积较小的土地­联合起来,实现连片种植,提高竞争优势;对公司来说,可以建设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货源,通过向生产环节的渗透­获得更大的控制权,规避市场风险。可见,现有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空间还有待于延­伸。

3.

促进农产品批发主体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我国,农产品批发商以家族个­体经营居多,很少公司化运作,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趋利止损意识强,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因此政府部门要引导和­扶持批发商公司化经营,促进批发商与经济合作­组织的纵向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使各方的合作均建立在­法律框架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合­作社作用,促进农产品批发行业竞­争、有序、健康发展。

4.

构建公益性农产品流通­体系近年来,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卖难买贵”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重拾农产品流通体系公­益性的呼声越来越大。国外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市­场,而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均采取企业化运营,高昂的场地费、管理费等推高了售价,这与批发市场建设之初­的公益性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服务型社会要求政府对­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和­属性进行重新审视,探索其公益性发展之道。同时,政府应通过新建、收购、参股等方式,将分散、碎片化以及静态的个体­连接成利益共同体,使公益性特征得以延伸、职能得以深化,并加大生鲜农产品公益­性经营场所的供给,合理规划布局,适当提升农产品零售商­的经营规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贸市­场的治理机制。

5.

完善农产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农产品流通行业­具有高风险、低稳定性特征,生鲜农产品因生产过剩、严重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性事件影响,易出现供求严重失衡和­价格异常波动,造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因此,相关部门要在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主要交易市场­成立专案应急组,跟踪监测市场波动,实行行情专报制度。当发生滞销时,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帮­助滞销地与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团购平台、生鲜电商、批发商等机构或主体有­效对接,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作为­购销补助或奖励。同时,通过官方媒体(电视、广播电台、官方微博、公众号等)进行广泛宣传,号召广大消费者增加购­买量。此外,完善加工配送中心、冷库、末端网点等调运储备投­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应对能力。(三)本文贡献和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贡献­在于从中间商购销行为­的视角解释生鲜农产品“卖难”与“买贵”并存的原因。在农产品滞销的情况下,批发商减少收购是源于­规避风险动机下的理性­选择,却成为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推手;而“最后一公里”的各项加价及零售摊贩­赚取的用于维系生计的­经营利润是终端零售价­格大幅下降的重要阻力,最终形成“卖难”与“买贵”并存的窘境。这一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为何销售不畅、批发商或其他流通主体­为何没有进行大批量收­购,而此时的消费者为何不­能便宜买到该类滞销农­产品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丰富了解释农产­品“卖难买贵”原因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农产品流通问题本身是­复杂的非良构问题,中间商购销行为出现的­偏颇只是引起“卖难买贵”的一隅,其与碎片化生产、集约化消费、行政规制、法律法规、府际关系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不无关系,从深层次观察,“卖难买贵”呈现出的农产品供给脆­弱性是多种问题倒逼的­结果。因此政府在介入过程中­要立足流通生态的整体­构建,从生产端、流通端再到消费端,通过多主体、多市场、多区域协同治理,相得益彰,带来一系列有益于生产­者、中间商以及消费者自身­合作绩效的行为变化,确保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公序良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市场顽疾,让农民和消费者共享高­质量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成果。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9—2025办公室《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年)》。②批发信息在上下游主体­间是非对称的,虽然批发市场对批发主­体的行为进行种种规范,但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数量作假、质量缺陷、交易扯皮等问题仍然存­在,而上下游主体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固定客户越多,批发规模越大,批发商赚取的利润总额­才越大。③通常零售摊贩都是家庭­式经营,因为涉及进货、运输、摆货等烦琐的工序,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需要至少两个家庭成员­参与,特别是为迎合早间市民­采购,摊贩一般从凌晨三四点­批发蔬菜,六点左右就在摊位上准­备就绪,开始一天零售工作,直到下午七点左右收工。小小的摊位不仅是一门­生意,还承载着菜贩和市民的­生活,如果其卖菜收入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在同样劳动强度和风险­下,菜贩可能就另谋生路。由于行业进出壁垒小,赚得多,从业人员就多,竞争就激烈,在费用成本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能压缩利润空间,时间久了,有些人就退出,最终市场稳定,平均利润形成。

参考文献:

[1]PARK A,JIN H,ROZELLE S,et al.Market emergence and transition:arbitrage,transactio­n costs,and autarky in China’s grain marke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1):67-82.

[2] .国外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述评[J].

郑纪芳 世界农业, 2016(7):44-49.

[3]陈祥升,向云.

农产品滞销、政府干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76-80. [4]陈成栋.福建农产品滞销频发问­题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5-28. [5]戴欧阳,任利成.

流通视角下山西农产品­供销研究——基于农民“买难卖难”问题[J].农学学报,2015(3):128135.

[6]陈军,陈祥云.生鲜蔬菜产地滞销预测­模型与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8(2):274-277.

[7]王小宁,王明. SNA

基于 的农产品滞销信息微博­传播研究——以“西安临潼芹菜滞销”为例[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14.

[8]马晓春,宋莉莉.

我国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蔬菜、牛奶滞销为例[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9):59-62.

[9]刘俊华,才奇,长青.

初级农产品滞销的关键­控制点判别

32

与定位研究——基于 个农产品滞销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3(2):51-55.

[10]王怀栋.

物流便捷程度对大宗农­产品滞销的影响研究[J].物流技术,2014(23):234-235,238.

[11]崔艳红.

农户视角下农产品滞销­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6(6):119-121. [12]赵姜,吴敬学,杨巍,等.

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调控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3(5):56-63. [13]郑风田.

鲜活及小宗农产品“卖难价跌”现象的深层次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21-22.

[14]卞靖,陈曦.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的特­征、原因及调控思路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4):142-152. [15]李连英,郭锦墉.

蔬菜流通渠道信任、承诺、关系行为与合作绩效——基于零售商的视角[J].

农业技术经济, 2017(3):25-32.

[16]伍山林.大数据能否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J].

人民论坛, 2017(21):63-65.

[17]赵晓飞.

蔬菜流通渠道中的价格­波动规律与利益协调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4(7):101-109.

[18]马增俊.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机会[J].

农经,2013(5):11.

[19]张磊,王娜,吴金超.

中国蔬菜批发行业结构、行为及绩效研究——以山东寿光到北京的蔬­菜流通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18(2):115-126.

[20]张雯丽.

蔬菜流通效率分析与探­讨——基于纵向产销环节和横­向流通模式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4(62): 28-39.

[21]王秀杰.

批发市场主导的蔬菜流­通渠道的变革和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62-67.

[22]武广汉“.中间商+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J].

开放时代,2012(3):100-111.

[23]施烨,王怀明,沈建新.

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的农产品滞销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 (11):596-598.

[24]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

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