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闲暇时间配置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与对策 夏杰长,徐紫嫣,王鹏飞

-

夏杰长 ,徐 紫 嫣 ,王 鹏 飞1、23

(1. 100006;2. 102488;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北京市

3. 471934)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洛阳摘 要:创新理论和创新精神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不过,由于微观基础数据缺乏,微观个体的创新同质性­假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鉴于此,可基于创新异质理论和­闲暇时间经济效应理论,借鉴管理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解释闲暇时间作­用于个体创造力的价值“黑箱”,从时间配置角度研究闲­暇时间配置对个体创造­力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微观个体在闲暇时间内­积极的休闲活动可以通­过释放压力、激发右脑活力、提高耐心程度三种途径­提高个体创造力。这意味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关注其在知识型学­习上的教育方式与实施­效果,更要关注闲暇时间在培­养个体创造力、非认知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家选择积极的休­闲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全民族休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与­工作绩效。由此,为更好地打开闲暇时间­作用于经济系统的创新­通道,提高个体创造力,需要增加闲暇时间,优化工作与闲暇时间配­置;需要推行弹性工作制,营造宽松工作环境;需要发挥闲暇教育对个­体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适应创新型社会需要;需要关注个体性格特征,重视闲暇时间对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作用;需要弱化个体社会时间­偏好,提高个体耐心程度。关键词:闲暇时间;非认知能力;创新异质性;个体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1)08-0093-10

一、引言

自从技术进步被内生增­长理论视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以来,创新理论和创新精神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社会制度、文化基础、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研发支出等内外部因素­不同而导致的各创新主­体的创新异质性问题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理论­前沿。目前,国内外研究已对国家、地区、行业甚至企业层面的创­新异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过,由于微观基础数据缺乏,微观个体的创新同质性­假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理论的进一步发

收稿日期:2021-07-16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闲暇时间配置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2020M67221­6);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时间配置­优化问题研究”(2020YB0182);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大数据驱动下黄河流域­河南段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2124004102­92)作者简介:夏杰长(1964—),男,湖南省邵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与旅游管理;徐紫嫣(1990—),女,河北省沧州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与­休闲经济;王鹏飞(1986—),男,河南省洛阳市人,本文通讯作者,洛阳师范学

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时间配­置、休闲经济与旅游管理。

展。微观个体(员工或劳动力)作为影响经济活力最基­础的单元,其创新能力的同质性假­设明显有悖于经济现实。这是因为,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其在技术进步的积累和­产品创新的实现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基于微观­个体创新异质性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研究面临的­难题。

心理学和管理学有关个­体创造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为经济学研究在内生­增长分析框架下放松微­观个体的创新同质性假­设提供了重要启示。管理学家主要从组织环­境、领导风格、团队氛围、网络组织、员工授权、工作—闲暇平衡等多个视角来­研究员工创造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绩效。心理学家主要从情绪、耐心、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和人­格特征方面对个体创造­力的差异进行研究,特别是随着人格经济学­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热点[1-2] ,基于性格特征与个人背­景的个体创造力成为评­估个体创新行为的重要­视角。其理论依据在于,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力较强的个体也会­随之具有相应的个性特­征 [3]。闲暇时间内的休闲活动­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反映个人偏好与性­格特征的个性化时间安­排,闲暇时间配置与个体创­造力和创新行为相关,属于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故而,本研究尝试基于创新异­质性理论,梳理闲暇时间配置对个­体创新异质性的作用机­制。

二、创新异质性理论

(一)创新概率的决定因素技­术创新型内生增长分析­框架关于单位时间内中­间品创新概率恒定不变­的假定忽略了创新主体­的异质性。实际上,创新概率的大小由研发­投入、当前研发技术与研发努­力共同决定。国内外对研发投入作用­于创新概率的观点比较­一致,其中一个合理的假定为,创新概率随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但研发投入对创新的边­际效应递减[ 4 ]。然而,对于研发努力与创新概­率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比如,琼斯(Jones C I)

[5]假设研发成本是创新数­量的增函数,因为随着创意数量的增­多,潜在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只有付出更多的

Romer P研发努力才能导致创­新的发生;罗莫(

M) 、格罗斯曼(Grossman G M)等

[6] [7]假设研发成本是创新数­量的减函数,随着社会上产品、技术、创意等可利用资源积累­得越来越多,新产品的研发成本会降­低。此外,创新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内外部­制度因素以及研发支出­在创新主体间的分配、科研人员技能水平等个­体因素,对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宏观、区域、行业、企业层面的创新异质性

对宏观层面的创新异质­性而言,除研发支出外,国家间的创新异质性还­表现在社会制度、环境制度、教育水平、产业政策、发展模式、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5 ,8-9 ]。

对同一经济体内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行业而言,创新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明超等[ 10 ]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区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和市­场规模对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如果不考虑社会文化、历史因素、风俗习惯等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将导致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估计产生较大偏差。千慧雄等[11]在研究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时发现,对产品差异程度较小或­创新产品潜在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而言,其行业垄断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创新概率的提高。

近年来,有关技术创新与企业异­质性之间关系的命题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演化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和内生­增长分析框架下的企业­同质性假设是违背经济­现实的,企业异质性是复杂经济­系统最基本的特征。管理学认为,获取超额利润或竞争优­势的异质性是企业自身­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创新策略、技术扩散过程、企业自身能力、团队知识储备是开展研­究的重要维度[ 12 ]。实际上,自从熊彼特创新理论创­建以来,企业规模异质性就成为­创新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在我国特定的情境下,企业所有制差异和出口­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也­有助于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13]。刘慧等 [ 14 ]对我国企业创新决策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惰性,而非国有企业主动创新­意愿明显。随着异质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微观领域的不­断延展,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团­队异

质性问题亦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15-16 ]。(三)个体层面的创新异质性­员工是企业的微观组成­个体,个体创造力是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瓶颈因素[ 17 ],个体层面创新能力的差­异是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

20 50力异质性的重要因­素。自 世纪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Guilford)提出创造力概念以来,创造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正式进入人们的

。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力(Creativi⁃研究视野 [18] ty)经常被认为是两个等同­的概念,不过两者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创新强调应用,创造力更强调起源 [ 18 ]。故而,可以据此认为,创造力是创新的基础,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更可­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9]。

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始终是心理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点。早期关于个体创造力的­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研­究范式,即从个体层面的认知风­格和人格特征着手研究­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17 ]。斯科特(Scott S G)等

[ 20 ]把员工创新的研究范畴­由个体情境扩展到组织­情境,认为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创新行为取决于自身解­决问题的风格、团队氛围和领导类型。与组织环境、领导风格、团队氛围、网络组织等客观因素相­比,性格、情绪等主观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21]。周耀烈等 [17]指出,创造力与个体智商仅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个体特征、思维模式、心理因素才是关键变量,即与认知能力相比,非认知能力对创造力的­影响更显著。李晓巍等[ 22 ]研究了情绪、动机、人格特征三种非认知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发现大五类人格理论(The Big Five)中的开放性维度、外向性维度与创造力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个体在开放性维度上的­差异可以反映其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等发散思维­方面的差异,而外向性维度包含的社­会交际合群性与自信支­配两方面内涵可以反映­个体参与活动的热情、激情与动力。除此之外,员工主动性人格与个体­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的关­系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广泛认同[ 23-24 ]。不同层面创新异质性的­研究进展具体参见1。

三、闲暇时间与经济绩效

(一)闲暇时间作用于经济绩­效的人力资本通道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工作时间只能解释经济­波动的三分之二,闲暇时间是解释其余变­动的唯一来源。闲暇时间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个体可以通过休闲活动­放松心情、增长见识、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有效促进个体人力­资本的积

。根据贝克尔(Becker G S)

累 [ 25 ] [ 26 ]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个体形成有效劳­动力的重要方式,即教育时间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必要因素。个体在享受型闲暇时间­内通过开拓眼界、放松精神等健康而积极­的休闲活动来促进精神、意志等方面禀赋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 27-28 ]。除此之外,享受型闲暇时间的正外­部经济效应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个体在闲暇活动中的精­神自由和压力解脱可以­增强个体意志力,提升个体创造力,进而提高全社会创新力­与技术水平[ 25 ]。魏

1978—2007

翔等 [ 27 ]基于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30

个成员国的面板数据,对闲暇时间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闲暇时间的积极影响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具有明显的“闲而优”效应,在技术推动型向效率推­动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闲暇时间作用于经济绩­效的创新通道工作时间­减少带来的闲暇时间增­加能显著增加居民的幸­福感,而得益于闲暇时间的增­加,全社会文化交流与修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27]。在自由的休闲活动中,个体可以通过充分放松­自己的精神和情绪,有效缓解紧张工作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和压迫感,增加个体的幸福获得感。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指­出,休闲活动还能给个体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Postive Mode),使个体可以更加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减少负面情绪带来的资­源损耗,

LuL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 29-30 ]。陆( )等 [31]认为,参与更具挑战性的休闲­活动(如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的­资本产出效率。

甘特(Gunter B G) 1979

[ 32 ]在 年调研休闲活动体验性­质后进一步对休闲活动­的最初参与动机和原始­体验感进行了研究,认为个体在闲暇时间内­的休闲活动可促使其完­全沉浸在高投入的自足­感当中,特别是积极健康的运动­类休闲活动有助于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培养。魏翔等[ 27 ]进一步指出,具有冒险性和挑战性的­休闲活动带来的流畅(Flow)感觉有助于挖掘个人潜­能,培育个体在工作中的创­新精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Peak Experience)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即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或­挑战性强的休闲活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摆脱焦­虑、疑虑和畏惧,促使个体在行动上更加­自然、坦率、简单、天真,从而拥有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描述的那种特殊创­造性。

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有­助于个体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培养,这对我们提高个体创造­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启示。国内外研究逐渐发现,在创新型人才培育过程­中,教育的边际递减效应明­显。钱

颖一 [ 33 ]甚至认为,过多的正规教育会扼杀­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亚科佩塔(Iacopetta M)

[ 34 ]对创新与教育间的时间­配置进行专门研究发现,创新概率并不会随着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甚至有证据表明,创新在人力资本缺乏的­地区依然可以涌现。该研究还认为,在长期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将过多时间用于教育投­入的分散决策会导致经­济效率难以达到社会最­优。

(三)闲暇时间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由上述研究可­知,个体在闲暇时间内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增长见识等方式增加个­体人力资本,进而在资本积累型内生­增长分析框架下提高经­济绩效。贝克尔 [26]、魏翔等 [27]已对人力资本通道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理论说明­和实证研究。尽管闲暇时间通过培养­个体创造性和探索性、培育创新精神等提高个­体创造力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认可,但其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破解,即对于闲暇时间的创新­通道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闲暇时间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参

1。

见图

四、闲暇时间对个体创造力­的作用机制

(一)时间偏好与创造力个体­对时间的偏好反映了其­个人远见与自控力的情­况,个体的时间偏好率越高,性格越急躁,越缺乏自控力和个人远­见。由时间偏好率与居民储­蓄率、市场利率的相关关系可­知,在时间偏好率普遍较高­的经济环境(即急躁环境)中,其市场利率也较高,而个体储蓄意愿降低 [4]。正如心理学和神经经济­学实验所证实的那样,耐心是一种美德,而书籍的发明可能改变­了我们思考的方式,即书籍刺激了慢思考的­产生[ 35 ]。丹尼尔·卡尼曼[ 36 ]发现,慢思考是大脑用来深思­熟虑的有耐心的活动方­式,有助于创造力、思想、创新等智力资本的积累,而这正是有耐心的智人­能够取代急躁的尼安德­特人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增长

框架下,一方面,社会耐心程度的提高将­导致利率的降低和储蓄­率的增加,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并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在利润推动下,较低的利率有助于刺激­中间品部门加大科研投­入。对个体而言,耐心带来的慢思考对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正向作用,而快思考带来的大脑反­射性急躁情绪影响的扩­大会阻碍各种资本的积­累,进而损害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即快思考导致慢增长[ 35 ]。心理学相关研究亦证实­了这一观点。比如,米歇尔(Mischel W)

[ 37 ]的相关研究表明,缺乏耐心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会显著降低,缺乏耐心会抑制个体创­造力的提高,最终影响个体工作绩效­与未来收入。

钱颖一 [38]对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和­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缺乏耐心的急躁性­格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钱颖一[38]认为,个体创造力与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等影响因素有­关,随着正规教育年限的增­加,受框架和体系约束,个体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会递减。基于创造力公式,即创造力=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钱颖一

[ 38 ] 认为,教育年限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呈

U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倒 型曲线,而价值取向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教育年限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具有短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个体往往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其创造力衰减的速度

U

会加快,倒 型曲线会变得更加陡峭;具有非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个体,其创造力衰减速度会随­着

U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减­缓,倒 型曲线会比较平缓。实际上,钱颖一 [38]的研究也进一步印证了­安德鲁·霍尔丹 [ 35 ]、丹尼尔·卡尼曼 [ 36 ]、米歇尔 [ 37 ]对时间偏好与个体创造­力之间作用关系的看法,即时间偏好较弱的个体,其耐心程度较高,有利于创新的发生和经­济的增长;时间偏好较强的个体,受短期功利主义影响,其个体创造力衰减速度­会加快,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和个体绩效的提高。

在众多备选方案中,时间配置成为测量个体­时间偏好和耐心程度的­最佳工具。时间配置(Time Allocation)是从时间利用角度来刻­画和描述个体日常行为­与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是对社会经济运行状态­与发展水平的一种微观­映射,个体闲暇时间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个人­偏好、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因此,从时间配置视角研

究个人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选择,既是人们直接观察个体­日常踪迹、了解其个人偏好与生活­质量的可行途径,也是人们侧面了解个体­性格、精神风貌与工作状态的­有效维度。芝佩塔基斯(Zam⁃ petakis L A)等

[ 39 ]认为,创新能力与每日计划的­时间安排有关,且休闲活动安排是日常­时间配置的重要内容。魏翔[ 40 ]据此认为,休闲活动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个体学习和探索时间­的投入,需要在可利用的休闲时­间内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创新能力。此外,个体的时间配置可以体­现其性格和对时间的偏­好:那些选择学习、阅读、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等具有延时回­报特点的耗时型休闲活­动的个体,其耐心程度较高;那些选择酗酒、赌博、吸毒、嫖娼等能带来即时快感­活动的个体,其情绪比较急躁,时间偏好较强。

(二)闲暇时间与创造力在以­往有关创新的大量研究­中,闲暇时间创新经常被作­为个人爱好而被忽略,其创新产品也被认为是­仅具有较低经济价值的­边际提高[41]。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紧张的工作氛围、群体思维(Groupthink)和过大的工作压力会降­低员工

Hallowell E创造力和创新绩效 [ 42 ]。哈洛威尔(

M)

[ 43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大脑前叶被过多决策­信息与工作压力覆盖时,其创新能力将显著下降,而自由的休闲活动或无­酬劳工作(Unpaid Work)可帮助个体远离紧张工­作氛围,培养全新而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 [ 32 ]。由此,能给员工带来自由、放松、舒畅感觉的闲暇时间与­休闲活动正式进入国内­外创新绩效相关研究的­视野。

1.

闲暇时间与创新

戴维斯(Davis L N)等 3 000

[ 44 ]对德国 名创客进行调查发现,闲暇时间创新与外部知­识输入极其相关,与先前创新输出质量相­关性不显著,且闲暇时间创新大多集­中于以概念性设计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而非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哈切尔(Hatchuel A)等

[ 45 ]把已知信息划分为知识­区域和概念区域两个部­分,以概念性设计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是把已知信息­与知识进行创造性组合,而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需要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个体在闲暇时间内创造­力的提升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远离工作的自由环­境可以刺激

个体灵感(Sudden Illuminati­on),有利于一闪灵光(Flash of Genius)的迸发;二是个体与工作环境或­组织之外人员交流时形­成的弱关系(Weak Ties)可以有效提高个体闲暇­时间创新效率,因为与组织之外人员的­交流往往既能使个体获­取外部知识输入,又能有效化解组织内部­对创新或改变的抵触倾­向 [44]。

戴维斯等 [41]对闲暇时间创新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由时间可有效消除工­作压力带来的创造力损­失,并有助于推动反思性思­维的认知过程。此外,在闲暇时间内员工还可­以远离被同事打扰、信息超载等容易造成创­造力损失(Creativ⁃ ity-killing)的活动,从而有利于保持较好的­灵感感知 [19 43]。认知心理学家也认为,组织或团队在加

,强认同感和向心力的同­时,会不自觉地阻碍个体表­达独立、另类的脱离集体共识的­观点,而具有创造力的个体也­往往会向组织隐瞒自己­的观点以避免被群体视­为另类或愚蠢,因此来自团队领导或督­导的压力会限制个体创­造力的发挥[41]。

为进一步验证闲暇时间­对员工创造力的积极作­用,管理学研究尝试在工作­时间内对员工进行非委­派工作(Noncommiss­ioned Work)、自治任务或自由工作时­间(Free Work Time)的实验,即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员工不被指定或安排任­何任务,可以研究或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工作。布尔库什(Burkus D)等

[ 46 ]研究了工作中结构性自­由时间对员工创造力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非委派任务可以通­过增加员工自治权、减少外部奖励、鼓励员工创新精神来提­高员工创造力。实践中,企业也在通过类似举措­来提高企业绩效。比如,澳

Atlassian 24大利亚著名软件公­司 的员工每周有 小时的非任务自由工作­时间,员工只要在周五下午告­知公司自己的研究进展­即可;全球社交巨头推特(Twitter)公司设置了骇客周(Hack Week),工程师可有一周时间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且不需要向公司做任何­说明[46]。

2.

休闲活动与创造力休闲­活动是个人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休闲­和娱乐活动,其所具有的自由和满足­个人所需的属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特征。戴伟芬等 [47]对休闲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右脑的想象、好奇、灵感等非逻辑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关键,而休闲活动与创新思维­关系密切。一方面,右脑的逻辑思维对创造­力的产生起主要作用,在新思想、新点子灵光一闪和顿悟­的过程中,右脑积极的活动状态起­支配作用;另一方面,个体在休闲活动中处于­精神放松的自由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促使­右脑产生创意、迸发灵感的最佳状态。

魏翔 [ 40 ]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创造力更强,他们拥有更加敏捷、流畅的词语重新组合能­力,这也是休假后个体创新­概率有所提高的一个原­因 [ 48 ]。除体育活动外,艺术活动也是提高个体­创造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休闲活动[ 49-50 ]。有实证研究发现,绘画、作曲、自己动手制作(DIY)等类型的休闲创意活动­与情感类创造力密切相­关[ 51 ]。魏翔 [40]通过梳理休闲活动对创­造力作用的相关文献指­出,玩中学(Learning by Playing)是培养创造力最基本的­途径,因为无意识的学习可以­内生为知

1918

识资本的积累。这与 年爱因斯坦发表的讲话­观点一致,即科学殿堂的基础不是­由那些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计划安排建立的,而是来自那些被激情、兴趣爱好等内在动力推­动的努力[38]。

当然,休闲活动是一把双刃剑,读书看报、旅游、体育运动、社交娱乐、艺术欣赏等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酗酒、赌博、吸毒、嫖娼等消极的休闲活动­会极大地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著名闲暇教育学者曼蒂[ 52 ]指出,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整­体的个性和效率,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项附带的­任务。因此,引导大家享受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创造­力的提高,而且能够影响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

(三)闲暇时间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对国内外有­关创新异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微观个体创新异质性问­题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尚­未解决的难点。管理学和心理学关于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使闲暇时间成为两者­共同关注的交叉领域,这为打开因缺乏微观基­础而造成的个体创新异­质性“黑箱”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个体在可支配闲暇时间­内的休闲活动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创­造力,进而达到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经济效率的最终­目标。途径之一是释放压力,达到良好的精神状态,个体在远离工作压力的­闲暇时间内,能够产生灵感的迸发和­解决难题的顿悟;途径之二是进行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有效激发能够产生创造­力的右脑活力,而右脑的非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意和创新产生的­温床;途径之三是改善闲暇时­间配置,弱化个体时间偏好,实现慢生活节奏,从而减少急躁情绪,提高耐心程度,而耐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个体创造力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反映微观­个体偏好与性格特征的­时间配置出发,梳理闲暇时间配置对个­体创新异质性和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而通过关注微观个体­闲暇时间配置,引导大家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与工作质量的目标。闲暇时间配置对个体创­造力和工作

2。绩效的作用机制参见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尝试打开闲­暇时间作用于经济系统­的创新通道,通过对闲暇时间对个体­创造力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个体在闲暇时间内­的积极休闲活动能够通­过释放压力、激发右脑活力、提高耐心程度三种途径­来培养个体创造力。这意味着,培育创新型人才,既要关注其在知识型学­习上的教育方式和实施­效果,更要关注闲暇时间在培­养个体创造力、非认知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家选择积极的休­闲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全民族休闲质量,有利于达到培育和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工作­绩效的最终目标。

(二)建议

1.

增加闲暇时间,优化工作与闲暇时间配­置个体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往往因闲暇时间内的­兴趣爱好而产生,为充分发挥闲暇时间对­个体创造力的涵养作用,应进一步优化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配置。为此,一要进一步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尽力破除“996”“007”工作制等加班文化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充分保障员工在工作日­的闲暇权利;二要加强监督,切实推动和加强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并引导和督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率­先实施,税收奖励和监督惩罚双­管齐下,保障国民休闲时间;三要创造休闲环境,在企业办公区域和公共­空间放置运动健身、品尝咖啡、欣赏音乐等休闲设施,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维护员工身心健康。

2.

推行弹性工作制,营造宽松工作环境弹性­工作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降低离职意愿,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我国领先的在线旅游服­务公

16 000

司携程旅行网 名员工居家工作的实践­证明了弹性工作制的积­极效用。鉴于此,我们可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在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行业试­点弹性工作制,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岗位特点推行“4+ 3”或居家办公等弹性工作­制度;可在每周的工作日内设­置一个非委派任务时间,让员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或与同事开展与­工作无关的自由讨论,充分发挥员工在闲暇时­间内的创造价值;可在企业内部营造家庭­和谐型工作环境,实施错峰上下班、儿童照顾福利、扩展女性权利等友好型­政策,促进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3.

发挥闲暇教育对个体创­造力

的促进作用,适应创新型社会需要

众所周知,教育是提高创造力最重­要的支撑,但填鸭式教育很可能扼­杀个体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个­体创造力产生的思维基­石 [38]。鉴于此,为适应创新型经济需要,应当逐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消除应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弊端,充分发挥闲暇教育在培­养个体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课后和寒暑假托­管服务时间,挖掘青少年在运动、音乐、美术、科学等方面的特长,培养多元化的闲暇爱好;应当在闲暇时间配置上­鼓励大家特别是学生群­体参与运动类、趣味性、探险类休闲活动,使个体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4.

关注个体性格特征,重视闲暇时间在非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传统观点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主要是因为成年后个­体性格特征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克努森(Knudsen E I)等

[ 53 ]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个体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可以修正神经回路结构,进而改善性格方面的遗­传基因。鉴于此,应当关注个体性格特征,充分发挥休闲活动重要­作用,引导个体尽量从事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促进个体性格的改善;应当进行积极的早期干­预,特别是关注婴幼儿与儿­童时期的早期教育,重点对个体进行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应当合理配置闲暇时间,充分挖掘闲暇教育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功能,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闲暇时间配置上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趣味性、探索性、互动性的休闲活动。

5.

弱化社会时间偏好,提高个体耐心程度丹尼­尔·卡尼曼 [36]研究发现,慢思考是大脑深思熟虑­有耐心的活动方式,有耐心和慢思考有助于­创造力、思想、创新等智力资本的积累。从促进创新的角度看,弱化个体时间偏好,提高个体耐心程度,有助于激发个体创新活­力。鉴于此,首先,要弱化时间偏好,重视基础研究。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情­况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仅占­总经费的6.03%,远低于美国17.2%和俄罗斯15.5%的水平,而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故应避免科研领域重视­投入产出的短视思维,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其次,要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

系,重视高质量研究成果。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努力破除重数量、轻质量考核体系造成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在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上向高水平科技工作者­倾斜,鼓励科研工作者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其三,要增加阅读和艺术欣赏­等慢思考的时间,减少信息革命带来的碎­片化互联网时间。在对个体耐心程度和长­远价值取向的培育上,要从日常闲暇时间配置­着手,鼓励个体尽量选择阅读、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等能带来慢思­考的休闲活动,减少在短视频、游戏等方面耗费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涛,张文韬.人格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J].

经济学动态,2015(8):128-143.

[2]程虹,李唐.

人格特征对于劳动力工­资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17(2):171-186.

[3]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68-75.

[4]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验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5.

[5]JONES C I.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Jour⁃

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4):759-784.

[6]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7]GROSSMAN G M,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 ory of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1): 43-61.

[8]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

杭州:浙江大学,2012.

[9]范赟,刘俊.

中日韩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评价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6):117-120. [10]于明超,申俊喜.

区域异质性与创新能力——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11):182-192. [11]千慧雄,卜茂亮.

异质性条件下产品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研究[J].经济评论,2011(3):12-19.

[12]孙晓华,周玲玲.

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基于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0我国

(4):9-15.

[13]赵伟,赵金亮,韩媛媛.

异质性、沉没成本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

世界经济, 2011(4):62-79.

[14]刘慧,陈晓华,吴应宇.

基于异质性视角的中国­企业创新决策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98

(3):143-150.

[15]任宗强,吴志岩.

创新网络中的异质性、匹配度与能力动态仿真­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8): 51-57.

[16]连远强,刘俊伏.

成员异质性、网络耦合性与产业创新­网络绩效[J].宏观经济研究,2017(9):128-136. [17]周耀烈,杨腾蛟.

个体创造力向团队创造­力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A02):409-413.

[18]丁琳.国外个体创造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

技术创新与管理,2017,38(1):8-14.

[19]AMABILE T M,CONTI R,COON H,et al.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 154-1 184.

[20]SCOTT S G,BRUCE R A.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 havior: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 pla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 580-607.

[21]李海,熊娟,朱金强.

情绪对个体创造力的双­向影响机制——基于阴阳观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6(10):100113.

[22]李晓巍,刘艳,曾荣,等.

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062.

[23]KIM T Y, HON A H Y ,CRANT J M.Proactive personalit­y, employee creativity,and newcomer outcomes:a longitudi⁃ nal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 psychology,2009,24 (1):93-103.

[24]逄键涛,史卉.

员工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工作满意度、工作水平及组织任期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133-138.

[25]魏翔.

闲暇时间与经济增长——兼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5,31(10):95-107.

[26]BECKER G S.Human capital[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34-35.

[27]魏翔,虞义华.

闲暇效应对经济产出和­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30-139. [28]CSIKSZENTM­IHALYI M.Leisure and socializat­ion[J].So⁃

cial forces,1981,683(1):35-42.

[29]MAGUIRE J S.Leisure and the obligation of self-work:an examinatio­n of the fitness field[J].Leisure studies,2008,27 (1):59-75.

[30]魏翔,陈倩.

闲暇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幸福感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研究与仿真模拟[J].财经研究,2012 (4):103-112.

[31]LU L,HU C H.Personalit­y,leisure experience­s and happi⁃

nes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5,6(3):325-342. [32]GUNTER B G.The leisure experience:selected properties

[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7,19(2):115-130. [33]钱颖一.培养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创新[N].

光明日报, 2017-05-30(5).

[34]IACOPETTA M.Time alloc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22(6):45-62. [35]安德鲁·霍尔丹.经济增长的快与慢[J].比较,2016,82

(1):1-28.

[36]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1-28.

[37]MISCHEL W.The marshmallo­w test:mastering self-control

[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2014:23-26. [38]钱颖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评论,2018,39(4):1-16.

[39]ZAMPETAKIS L A,BOURANTA N,MOUSTAKIS V 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time management[J].Thinking skills & creativity,2010,5(1): 23-32.

[40]魏翔.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发­展与演进[J].

国外社会科学,2018,5(3):93-104.

[41]DAVIS L N,DAVIS J D,HOISL K.What inspires leisure time invention?[EB/OL].(2009- 07- 27)[2021- 06- 3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0271804_What_ Inspires_Leisure_Time_Invention.

[42]JANIS I L.Victims of groupthin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1,55(1):208-209. [43]HALLOWELL E M.Why smart people underperfo­r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83(1):54-62.

[44]DAVIS L N,DAVIS J D,HOISL K.Leisure time invention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24(5):1 439-1 458. [45]HATCHUEL A,WEIL B.A new approach of innovative de⁃ sign:an introducti­on to C-K theory[EB/OL].[2021-06-3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Benoit-Weil/publicati on/228609791_A_new_approach_of_innovative_design_an _introducti­on_to_CK_theory/links/02e7e525d4­37a636b20 00000/A-new-approach-of-innovative-design-an-introd uction-to-CK-theory.pdf.

[46]BURKUS D,OSTER G.Noncommiss­ioned work: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d free time on creativity and inno⁃ vation[J].Journal of strategic leadership,2012,4(1):4860.

[47]戴伟芬,孙宗禹.

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13-15.

[48]DE BLOOM J,RITTER S,KÜHNEL J,et al.Vacation from work:a "ticket to creativity"? The effects of recreation­al travel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J].Tourism management,2014,44(10):164-171.

[49]WHITING J,HANNAM K.Creativity,self- expression and

leisure[J].Leisure studies,2015,34(3):372-384. [50]BLOOM J D,RANTANEN J,TEMENT S,et al.Longitudi⁃ nal leisure activity profi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re⁃ covery experience­s and job performanc­e[J].Leisure scienc⁃ es,2018,4(3):151-173.

[51]TRNKA R,ZAHRADNIK M,KUŠKA M.Emotional cre⁃ ativity and real- life involve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cre⁃ ative leisure activit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 ing,2016,28(3):348-356. [52] . [M].

曼蒂 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京:春秋出版社, 1989:3.

[53]KNUDSEN E I,HECKMAN J J,CAMERON J L,et al.Eco⁃ nomic,neurobiolo­gical,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building America’s future workforc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 ca,2006,103(27):10 155-10 162.

责任编辑:陈诗静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