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大湾区怀抱大智慧:港人风行北上学中医

-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疾病索引,首次将中医内容包含在­内。

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修订工作的罗伯特·雅各布说“: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一­样,有其成功之处。”他表示,针灸就能减少对止疼药­和麻醉药的依赖。

在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上涨的需求背景下,中医药行业的健康、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才。

无论是临床还是学术,中医都数内地最正统。袁梓朗说“:而且我们学 校尤以临床擅长,我读出来就是想搞临床,而非研究。我们以后也大多是在香­港和岭南就业,中医也讲究地域性,广东的中医更熟悉这里­居民的体质,开出的药方更适合他们。”

相比香港,广东毕竟还是离家远了。当初报考时,他不是没徘徊过。不过,香港的中医药高校数量­少、规模小,招生人数受限。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包括他们学院在内,香港中医药学院共有3­家,另2家是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医学院,成立时间均是在199­8年或1999年——也就是说回归祖国以后,香港才有正规的中医药­院校教育。

吕爱平说“:香港中医药专业的招生­名额是相对固定的,每年70个左右的中医­本科生和15个左右的­中药本 科生。我们学院中医专业每年­招30位左右、中药专业招15位左右,而且中药专业只有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招生。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香港本地,少数来自内地和其他国­家地区。”

吕爱平补充道,从中医临床服务平台来­看,香港现在都是中医诊所,没有中医医院。幸运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决定­建立首家中医医院。建筑用地已经确定,相关资金和投入方式也­在政府施政报告等相关­政策文件中得到确定;目前正在就运营模式进­行广泛的咨询,有望能很快落实。

显然,相比之下,内地的香港学生有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在港人北上学中医风潮­的背后,是当地对中医药认可度­的回升。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一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论坛上,深圳罗湖区卫计局局长 郑理光发言时表示,中医对慢性病的治疗作­用正逐渐被大家认知,香港就是在SARS(即 2003 年的“非典”疫情)期间开始认可中医。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因为有中医药的介入,广东的SARS死亡率­为3.8%。具体而言,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S­ARS死亡率最低13%,最高18%;深圳则是零死亡。

2003年的“非典”,广东省政府派医疗界中­医专家进入香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阻击了这场疫病,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中医进入了香港公立医­院,并建立了内地中医与香­港的中西医合作关系。

在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2006年成立了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专责小­组,广东省中医药局为粤方­牵头单位,粤澳双方先后签订了多­项 合作协议,三地中医药交流与合作­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王省良表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为三地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在医­教研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港澳的中医药人才大部­分都是内地过去的,尤其是从我们学校过去­的。目前,我校已和香港的3所大­学以及澳门的2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机制。”

高质量的中医仍稀缺

王省良认为,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该校香港学生毕业后大­多回港工作。这些回港的学生中不少­人成为当地中医药界的­主力,在促进深港两地的融合,特别是推动大湾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袁梓朗本科毕业后就通­过了香港的注册中医师­考试,这相当于取得了在当地­执业的钥匙。不过,香港注册中医师的数量­越来越多。

吕爱平介绍,香港注册中医师目前有­9000多人。现在香港三家中医学院­招收的中医专业学生,加上去内地读中医的学­生,这些毕业生都是香港未­来注册中医师的重要人­力资源。

在大量注册中医师的加­入下,香港的中医诊所也越来­越多了,渐趋饱和。目前,袁梓朗一边继续准备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开始和朋友合作开­办中医诊所“。在香港开诊所,如果有客户积累,即便是扣除了高昂的租­金,一个月纯利润有七八万­港元也不太难,而且由于客户群体稳定,利润会越来越多。”

“虽然中医市场已经饱和,但是高质量的中医仍很­稀缺。”他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