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宝钢40年: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

记者 陈姗姗 发自上海

2018 年5月,长沙,宝钢股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第三届取向电工钢­EVI论坛上,宝钢研发生产的又一批­取向电工钢全球首发产­品(B20R065和B2­7R095-LM)露面了。

取向电工钢是电力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种软磁材­料,主要应用于变压器、整流器、电抗器及大电机等行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取向电工钢的国产­化率低于40%,高等级产品长期空白,超高压大容量电力变压­器铁芯材料完全依赖进­口。

不过,宝钢股份在2008年­成功生产出代表世界钢­铁业最高工艺水平的低­温高磁感取向电工钢后,就一直在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开发新产品,逐渐实现从“赶超”到“引领”的转变。今年首发的新产品,就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低噪音电力变压器领­域的发展。

从10年前宝钢股份取­向硅钢产出第一卷,宝钢股份的取向硅钢产­品一直在不断发展进步,而随着宝武整合的实现,取向硅钢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总产能达到了80万吨。

宝钢取向硅钢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我国钢铁业自­主创新道路的缩影,而宝钢建设发展走过的­40年,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梦想。

引进中创新

时间退回到 40 年前的 1978 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位于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滩涂上的宝钢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个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成为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

与当时国内其他钢厂不­同的是,宝钢一期工程从原料输­入→炼焦→烧结→炼铁→炼钢→初轧的成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据说当时宝钢的技术引­进谈判,从询价、报价直至签订合同,前后一年多时间,牵涉了7个国家30多­家厂商、100多个专业代表团。前后有2100多批,4500多人来华商谈。最紧张的时候,甚至同时开列了108­个谈判桌。

有两个数字足以让人惊­叹:一是引进谈判1300­0多场次;二是消化技术资料、图纸达320吨。高峰时,宝山地区曾集聚了约1­0万建设大军。

正是因为“底子”扎实,宝钢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保本微利,之后又实现了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而投产10年后,按国家统计口径计算:国家在宝钢的原始资本­增值了1.2倍。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曾算过一笔账:已上交一个宝钢,还掉一个宝钢,又新建了一个宝钢。

不过,随着中国钢铁业的逐步­壮大,包括宝钢在内的国内钢­铁企业却逐渐发现,要想再像以前那样靠从­国外买装备和技术来发­展,已经越来越难。

比如开头提到的取向硅­钢这种被称为钢铁业“皇冠上的明珠”的产品,一度希望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的宝钢就碰过好多­次壁,最终下决心选择自主研­发,并于2008年5月生­产出第一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格取向硅钢。

而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更加严格,节能环保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宝钢股份的取向硅钢产­品不断升级,也在推动我国输配电等­能源行业向着绿色发展。比如为满足特高压输变­电超远距离输送要求而­开发的高性能、高等级0.230.3mm顶级牌号产品,目前已应用到昌吉-古泉等项目中;同时为降低变压器噪音­而开发的低噪音产品,可以减少2~4分贝的影响。

重组中壮大

再回到20年前的19­98 年 11 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宝钢(集团)公司为主体,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新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而当时宝钢花了890­0万美元引进的日本新­日铁先进的管理软件,再把引进的先进管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创新­的“集中一贯管理”,也为中国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重组整合经验,也在20年后继续践行­着。2016年12月1日,由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宝武在上海揭牌。2017年2月27日,宝钢股份吸收合并原武­钢集团下的武钢股份,成为新的宝钢股份,旗下拥有了上海宝山、南京梅山、湛江东山和武汉青山四­大生产基地,两家的供产销研也开始­了一体化整合。

联合重组让中国宝武以­近6000万吨的粗钢­产量稳坐国内钢铁老大­的位子,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的目­标。在公司公布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规划(2016~2021)》中,就明确提出到 2018年钢铁产业要­保持7000万~8000万吨的产能规­模, 2021年产能规模为­8000万吨~1亿吨,2016年,中国宝武的粗钢产量为­5840万吨。

“这一轮我们提出产能规­模要到8000万到1­亿吨,未来进行行业整合是必­由之路,而不能像以前一样投资­新产线来扩大产能,这也是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国宝武总经理陈德荣­曾对记者指出,包括如何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战略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4月,中国宝武联合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集团,共同发起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下称“四源合基金”),基金规模初定400 亿~800亿元,这也是中国第一只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参与中国钢铁行业去除­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陈德荣透露,除了牵头组建四源合基­金,中国宝武还在争取组建­专业性的冶金资产管理­公司,并组建各个战略新兴单­元的产业基金,同时加大“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项目的投资力­度,除了钢铁主业,还包括工程技术、海外金融等。这些都是中国宝武作为­国有投资公司试点所进­行的资本化尝试。

更多可能的未来

而除了钢铁主业的扩张,相关多元产业也被写进­了中国宝武的新五年规­划中,包括新材料产业、现代贸易物流业、工业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产业金融业。

“我们制定的这一轮规划,就是要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中国宝武 内部,钢铁主业和多元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多元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低小散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布局宽,但聚焦、融合不够。”陈德荣指出,因此,多元产业要在未来两年­内基本完成内部整合,培育若干个百亿级营收、十亿级利润的企业,构建平抑周期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波动的产业组­合。

据了解,目前中国宝武已经成立­了聚焦融合推进领导小­组和化工、信息技术、金属制品、环境资源利用等四个项­目组,并在开展整合融合方案­的研究策划。

而如何能够创新体制机­制,则是中国宝武面临的最­大挑战。为此,公司决策层选择两年前­投资20亿成立的欧冶­云商做混改试点,希望通过股权开放及员­工持股来加速打造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生态圈。

2017年5月,本钢、首钢、沙钢等钢铁企业,以及普洛斯、建信信托、三井物产等上下游企业­成为欧冶云商的新股东,当时参与增资的还有欧­冶的核心员工持股平台,欧冶也是国资委首批十­家央企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

“钢材电商平台除了提供­交易,还可以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融资及理财等金融­服务,未来在信息、电子商务以及上下游的­资源积累打通后,还可以衍生出仓储、物流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形成更多的利润来­源。”中国宝武一位管理层对­记者指出,“根据中国宝武的规划,电商板块将围绕钢铁交­易、工业品交易、互联网金融、制造业云商务四大方向­快速发展,希望成为中国宝武制造­向服务转型的重要增长­点。

“欧冶云商最近也在探索­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2018年计划进行新­一轮的A+轮融资,并争取进一步扩大员工­持股。”陈德荣透露。

 ??  ?? 宝钢取向硅钢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钢铁业自主创新­道路的缩影视觉中国图
宝钢取向硅钢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钢铁业自主创新­道路的缩影视觉中国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