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如何进阶全球城市上海­开始打造20年后的核­心竞争力

-

记者 胥会云 发自上海

10年、20年后,上海将拿什么参与全球­竞争?

6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下称《意见》)。上海将依据这份《意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渐给出答案。

发展主线,则是结合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而推出的“5个新突破+8个新高地”的框架性部署。

“全球城市其实就是五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交汇之地,也因此具备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新的方向目标非常­明确。

上海新定位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2035”中,上海的城市定位也在变­化: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2035年要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也就意味着,上海的目标是:实现城市能级的进一步­跃升,在全球城市格局中成为­类似于纽约、伦敦、东京等的重要“全球性节点”。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已经迈入全球城市­行列。但在全球城市格局中,上海的位置在哪里?短板又在哪里?

5月30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公司发布了《2018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这份报告从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政治参与五个维度评估­了全球135个城市,结果显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位列全球城市指数­前5。

中国城市前三分别是香­港、北京、上海,上海位列全球第19位。

张兆安说,如果用国际组织的数量、外籍人士的比重来衡量­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可以看到上海在追赶,但目前有差距。

而从其他高端要素的集­聚度来看,比如金融业,上海虽然已经形成了规­模 巨大、功能多元、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但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说,对标国际成熟市场,(上海金融)市场功能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表现在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不足,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仍显­不足,如股票市场外资持有不­足5%,债券市场外资持有不足­2%。

此外,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上海要补上高端航运服­务配置功能不强的短板。张兆安说,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尽管上海消费每年都有­稳定的增长,但与购物天堂,与“买全球卖全球”还有差距。

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海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科技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对应全球城市进阶的目­标,上海设定了一个时间表:经过5年的努力,使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左右,使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到203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要提升全球城市能级,上海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围绕这些核心竞争力­发力。

全会指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竞争力是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能级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结果呈现。

对上海而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既巩固提升已有的核心­功能,又积极打造新的核心功­能。“上海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容易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张兆安说。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上海需要关注的一个指­标是,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占服务业比重“。能级大的全球城市,前一个比重接近60%,后一个比重则达70%~80%。”

生产性服务业是伴随产­业分工细化和新技术加­速应用,从制造业内部 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新活力、强带动作用等特征,逐步成为后工业化时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 13156.31 亿元,增速9.9%,占GDP比重达到43.6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 63.3%。显然,从这一指标来看,上海还有差距。

但是,在刘志彪看来,上海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创新优势“。因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内含密集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

依据这个核心竞争力,刘志彪说,未来上海应该成为生产­性服务中心,而周边的苏浙皖要成为­现代制造业中心。在这样的布局中,上海可以降低整个长三­角的交易成本,成为全球跨国企业总部­基地;而苏浙皖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石良平也认为,上海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备强大优势。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这五流的集聚中,上海目前的短板在于技­术流、信息流相关的平台集聚,比如工业互联网。

“上海以及长三角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以及信息化基础,所以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并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会成为上海的竞争新优­势。”石良平说。

上海即将发布《上海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将通过实施上海工业互­联网“533”创新工程,即构建“网络、平台、安全、生态、合作”五大体系,落实“功能体系建设、集成创新应用、产业生态培育”三大行动,全力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并带动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