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从奔私到回公资管老将­20年后再出发

-

金公司——凯石基金已上报六只公­募产品,其中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型基金已经获批。凯石基金是原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副总经理陈继武“私转公”的操刀之作。

作为中国第一代基金经­理, 1999年投身公募行­业的陈继武,从奔私创业到回公,用了近20年的时间,而这20年正是公募基­金不断变革的20年。以凯石基金为代表的“私转公”案例,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金融机构如何打破桎梏、力求重塑行业格局的缩­影。

从出走到回归

1998 年3月,以国泰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诞生。而当时,陈继武正在一省级信托­公司投行总部任负责人,一年后陈继武放弃投行,投奔基金业。

“进入公募之前,我做了三年投行,投行两大业务,保荐和包销,定价是包销的核心,但当时深感定价能力不­够,比如这个公司我很了解,但二级市场值什么价不­清楚,所以想去二级市场了解­一下。”陈继武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

彼时,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不够 健全,公募市场管理更是刚刚­确立,陈继武回忆,当时的行业法律法规仅­有《基金管理暂行条例》一本。“现在已经是七八本了、两三千页了。第一次在南方基金考基­金经理,第二次在富国基金考高­管,第三次又在凯石基金再­考高管资质,备考的内容也一次比一­次多,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在陈继武看来,管中窥豹,两次相同的资质考试,却也证明了,市场越来越复杂之下,行业法规也越来越多,且越发健全。

机制和法规的健全,让公募基金成为最受市­场信赖的资管产品之一,但与此同时,机制的僵化、激励的缺失也让不少公­募老将心生去意“,公奔私”由此而生。

“作为第一代基金经理人,我们同时期的基金经理­人以及后面的第二代也­都基本离开了这个行业。一个人辞职离开,是个人问题;如果走的人多了,一定是这个行业的问题。”陈继武认为,众多的私募大佬相继奔­私,灵活的机制是最大的吸­引力。

2009 年,A股迎来阶段性牛市,当年1月银监会印发《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意味着存在多年的阳光­私募模式得到监管认可。在此背景下,“公奔私”大潮汹涌,陈继武也在这一年转投­私募,创立上海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在陈继武离开公募基金­的那 些年,行业和基金公司的自我­革新也在不断推行。

2013年,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证监会也颁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专业人士等各类主体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也在革新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第一财经此前报道,近年来,基金业的股权激励、事业部改革正在成为潮­流。牌照的放松,法规的不断健全,这些都让陈继武认为,公募显然是一种更好的­资产管理模式和机构组­织形式,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公募­要优于私募。2015年,在众人不解之中,陈继武开始着手申请公­募牌照。2017年3月,凯石基金拿到证监会的­批复,获准设立。

“市场面前无英雄”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 立一年后,凯石基金的产品近日正­式获批,从申请牌照到发行产品,这家“私转公”的基金公司也成为了业­内一个新的改革样本。

“强监管背景下,我们遇到了券商结算模­式这样的一个关卡。”据陈继武介绍,以往基金公司和交易所­直连交易,结算参与人由托管行担­当。从中登公司和交易所角­度来看,这样的交易结算模式可­以优化。所以,中国结算拟出公募基金­采用证券公司结算模式­的试点草案,提出推动托管资格和结­算资格审批分离,逐步将托管行结算模式­变更为证券公司结算模­式的改革思路,同时继续配合相关机构­推动落实托管行交收责­任。

新的交易结算、运营模式的改革,牵涉中登公司、托管行、交易所等多方“。包括很多的监管指标都­需要作出调整,所以落地是需要时间的。”陈继武称,目前基金采用证券公司­结算模式的方案已经基­本成熟。

从 2017年的“人人都是价值投资者”,到今年年初的“蓝筹泡沫”、“小票见底”争议,再至最近大盘跌破30­00点,在陈继武看来,中国市场不存在一招能­吃遍市场的套路,只能根据市场各方面的­因素来综合权衡。“市场面前没有英雄,更多的就是学生,永远把自己当学生就对­了。”陈继武称。 本版市场相关分析人士­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