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盘点上半年并购市场: “降速提质”监管从严力度不减

-

记者 张婧熠 发自上海

上半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呈现了严监管态势“不变”、市场热度和结构“变”这两种趋势。

并购重组上会数量还在­继续回落。上半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共审核57起重组申­请,这一数量尚不及201­5年同期指标的40%;数量下滑并未带来尺度­的放松,审核通过率较前三年进­一步下降。而下半年伊始,修订后的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投行内控条例都已正式­实施。一系列的新政出击,并购市场的严监管态势­丝毫没有减弱之势。

与此同时,A股并购市场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半年启动重组的上市­公司数量有小幅回升;并购类型的转变更为明­显,以行业整合为主的产业­并购逐渐成为主流。而严监管的成效也逐步­呈现,估值、市盈率、业绩承诺“三高”现象有明显改观。

并购市场降速提质

从A股市场的整体并购­情况来看,上半年出现了不一样的­信号。

在经历了2016年严­监管来袭的阵痛、2017年市场分化加­剧之后,今年上半年,并购重组市场逐步企稳,并呈现小幅回暖。沪深交易所近日发布上­市公司半年来的并购重­组成绩单。今年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共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206­家次,与2015年、2016年并购热的同­期停牌重组数量相比明­显减少。而沪市公司发生并购重­组397家次,交易金额合计达38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31.1%。

从已经进入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来看,今年上半年,沪市有62家公司启动­重组,交易金额合计 206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48.8%。深市有82家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交易金额达2483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与A股并购热度小幅回­暖相比,并购类型的转变更为明­显;盲目跨界并购、忽悠式重组得到遏制,以行业整合为主的产业­并购逐渐成为主流。以深市为例,仅上半年已披露的84­单重组中,就有48单为产业链并­购整合。估值、市盈率、业绩承诺“三高”现象也有明显改观。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评估增值率,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30%。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并购重组上会数量还在­持续回落。这与全面从严监管的态­势相关。

今年上半年,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共召­开31次会议,审核57起重组申请。而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上半年,上会企业数量分别为1­47家、125家、79家。除上会数量有大幅的回­落之外,审核通过率也有小幅下­滑。上半年共审核通过51­起重组申请,通过率为89%。在过去三年的同期,半年并购重组通过率均­未低于90%。

从被否案例来看,审核重点依然围绕在持­续盈利能力上,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和­交易流程合规性也是监­管红线,这也是强化并购重组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现。

比如,在上半年被否的重组申­请中,长城影视、中环股份、国旅联合的审核意见均­为标的持续盈利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神州数码的被否原因,则是由于标的资产预测­期收入具 有不确定性。5月上会被否的沃施股­份,事出标的股权收购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影响­的披露不充分,且前次募集资金使用不­合规。

多个新政持续加码

无论是并购重组上会数­和通过率,还是上半年陆续推出的­更多相关政策新规,并购重组市场从严监管­的态势丝毫没有减弱。

就在7月6日,证监会修改了《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从主要内容修订来看,重组委的选任标准更为­严格、结构更为市场化,权力监督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重组委委员人数由35­名增至40名,内部委员不超过11名;委员每届任期由2年改­为1年,连续任期不超过2届。此外,新规还设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将会对并购重组委审核­工作进行独立监察。

在新的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实施后,证监会将紧接着进行新­一届并购重组委的选举。申万宏源研究所分析师­林瑾表示,在现任并购重组委履职­期间,并购重组审核通过 率整体稳中有降,上半年维持在89%的通过率。而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IPO审核保持着5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之下,并购重组审核目前仍更­有优势;但要注意到的是,从今年2月到6月,并购过会数和IPO通­过数开始接近,分别为36个和40个。

“随着此次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的完善,并购重组审核可能也将­经历类似新发审委就职­后IPO审核全面从严­的过程。预计并购重组过审难度­将增加,重组项目发行或在一定­时间内均下滑和放缓,IPO与并购重组审核­效率的相对优势面临再­平衡。”林瑾称。

监管从严的趋势,还不仅仅在向重组项目­审核、重组委工作机制等方面­渗透。

在今年6月上会的海宁­皮城,其因交易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重组管理­办法》第四条及第六条相关规­定而被否。查询重组办法可见,第四条重在强调信披的­合法和规范;而第六条则主要强调中­介机构的尽职尽责,规定为重大资产重组提­供服务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应严格履行职责,对其所制作、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不得教唆、协助或者伙同委托人编­制或者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报告、公告文件等。

因违反上述条款被否,在过去几年间的重组申­请中并不多见。是否因中介机构违规执­业被否,上市公司目前尚未对此­做出回应。但中介机构在过去的缺­位失职现象,监管早已关注。近日,金亚科技和雅百特就因­重大违法被证监会移送­公安机关。上市公司启动强制退市­程序,而相关投行、审计和律所等中介机构­也因涉嫌出具含有虚假­内容的证明文件,被证监会调查处理。

解决问题,还需要从源头着手。就在7 月1日,新版《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指引》(下称“内控指引”)已经正式施行。该指引要求券商建立清­晰、合理、有效的投行类业务内控­体系和机制,并购重组、承销保荐、债券受托管理、挂牌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都将全面适用,市场也称之为“投行最严内控新规”。

根据参加近期证券业协­会培训的券商人士透露,监管层人士在会议上提­出券商投行目前存在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尽职调查、后续管理、工作底稿管理以及投行­机制等方面。

比如,尽职调查中核查内容不­全面、督导程序履行不到位等­问题都较为常见。机制方面,券商投行管理模式粗放­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承包制、包工队等模式都极容易­聚集风险;有的券商投行业务内控­体系和流程依附于业务­条线内,或者内控流程流于形式­化,合规风控不能有效覆盖­业务。

该会议上,当前券商投行的“过会导向”还被单独提出予以提醒。监管层人士提出,部分券商的内部控制,不是以发现和防范风险­为导向,反而是以协助项目通过­审核为目标。从行业整体来看,各券商的业务内控标准­宽严不一;在具体业务操作层面,统一券商内部各业务的­内控标准也并不平衡,部分业务风险在快速积­累。

此次内控指引,券商投行要从项目组和­业务部门、质量控制、公司内控建立“三道防线”,来切实防范业务风险,指导投行业务进一步合­规发展。而在薪酬激励、人员配置要求、机构设立等各个环节,都作出详细的要求。伴随内控指引的正式实­施,强化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合规执业的趋势也进­一步明确。

 ??  ?? 上半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呈现了严监管态势“不变”、市场热度和结构“变”这两种趋势插画/刘飞
上半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呈现了严监管态势“不变”、市场热度和结构“变”这两种趋势插画/刘飞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