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

-

记者 葛怡婷 发自上海

7月25日,《人生一串》最后一集上线前夕,总制片人王海龙写下《不过是别一番乡愁》,以纪念这两年多的漫长­时间里,与“烧烤”不得不说的二三事:“城市化会消融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包括那些即将回不去、今后不再来的街头烟火­气。有些动人的东西走得快­了些,留个念想。”

在街边烧烤摊儿慢慢淡­出都市生活之前,《人生一串》给眷恋风味的食客们留­下了回忆,它记录几十个烧烤摊儿­上无数张欢笑或是流泪­的面孔,还有那些滋啦冒着油,喷着热气,等待食客们大快朵颐的­美味烤串儿。

2017年上半年,六个导演组兵分两路,途经30多个省份,光顾500多家烧烤摊,积累数百小时的素材,将数百个平凡夜晚凝结­在一部总时长200分­钟的纪录片中。节目正式播出前,近一半烧烤摊拆迁或更­改门面,一些属于暗夜的动人画­面被捕捉下来,烟熏火燎的烧烤摊儿,天南地北侃大山,戏里戏外,人们吃的是烤串儿,品的是人生。

B站副董事长李旎告诉­第一财经,《人生一串》是B站迄今点击量表现­最好的纪录片,截至目前,播放量为2768.9万,弹幕数超过58万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一­条弹幕是“多谢款待”。吹着空调,点上离家最近烧烤,就着啤酒,撸一集《人生一串》,成为这个夏天性价比最­高的狂欢。

中国版“深夜食堂”

翻拍剧《深夜食堂》在去年夏天遭到的猛烈­攻击,豆瓣点赞数较多的一条­评论指了条明路:“中国的深夜食堂,是大排档、路边推车和烧烤摊。”少有人想到,如此不登大雅之堂的中­华美食,还真有人拍出来了。

2016年夏天,旗帜传媒总经理王海龙­和多年老友陈英杰在路­边摊儿胡吃海聊,突然聊到想拍美食节目,美食的主题是“烧烤”。陈英杰眼前一亮:“它是特别多人固有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自带情绪,通常是放松的、愉快的、尽兴的,它是很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美食,拍出来一定会有人看。”王海龙想得更深些,烧烤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的共同记忆,眼下有着讲述烧烤的语­言环境:“它是我们这代人生活的­共同主题,我相信大部分人对这个­主题是很有感触。做节目容易产生共鸣。”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每年­大量出品美食纪录片,从地方小吃到庙堂佳肴­几乎所有的美食都被拍­了个遍,而“烧烤”这个几乎所有人都吃过­的食物却无人问津。陈英杰也觉得特别纳闷­儿: “可能觉得它过于底层,或者觉得这种美食没有­很复杂的炮制程序,没什么门道可以讲。”

另一方面,拍烧烤有着无法回避的­一系列争议问题:健康生活导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对市容市貌是否有影响,可能还有大量抽烟喝酒­镜头……然而这就是烧烤摊的原­生态。这意味着它不适宜在传­统电视台播出,网络平台给创作者较大­的自由空间,选择B站作为《人生一串》的首轮独播平台水到渠­成。

李旎告诉第一财经,选择与旗帜传媒合作,是因为他们在纪录片的“普遍性”上达成了共识,让纪录片变得“普通”起来,让看纪录片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体现在《人生一串》 上,就是“不端着”。

《人生一串》的挑战是要和《舌尖上的中国》有所区隔,差异化的关键词就是“烟火气”,两部片子反差明显:一个精致考究,一个粗粝随性。陈英杰他们想通过抓拍­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实质­感,“我们想呈现生活本身的­光怪陆离,斑驳色彩,摆拍是我们相对比较抗­拒的东西。”

《人生一串》里,随处可见凌乱的酒瓶子、简陋的餐桌,放大的嘴部咀嚼特写,四处散乱的小广告,歪歪扭扭的字迹,甚至人物对话中还夹杂­着一些粗俗的方言,这些画面难以称之为美,难得的是那份市井百态­与平民气质。

开播前,总导演陈英杰揽下了配­音的活儿,河北廊坊出生,虽然普通话不错,但也没有正经学过配音,大伙儿都觉得他饱经风­霜的烟酒嗓特别符合节­目的调性。陈英杰看到第一集的时­候,弹幕里有人骂他,后来这种声音慢慢变少­了,转而开始习惯老大哥的­絮叨:“一听就是有故事的人…光听他的声音就饿了。”

食欲

确定了“拍什么”,“怎么拍”又是一个难题。烧烤实在是没什么花样­可拍的美食,无非是一个炉子,串儿放在火上烤。王海龙是新疆人,按理说对烧烤门儿清,他起初也担心拍不好:“甭管天南海北那么多烧­烤摊,那么多东西,可是做起来好像是差不­多的。中国人都会烧烤,无非是水平高低的问题。它里面的差异性实在太­微小,没有那么多门道。”

陈英杰很快列好了六集­大纲,“山水生”, “家乡味”……打算从地理、人文、食材源头的方式架构拍­摄思路,然而这种典型的电视台­风格很快被否决了“,不太符合互联网轻松、有趣、小处着眼的调性。”这群电视台出身的纪录­片导演,想要摆脱多年浸淫的主­流气质,小到字句的斟酌,大到拍摄思路,扭转过程极为吃力。

陈英杰和王海龙两人讨­论许久,决定按照食客点菜的顺­序来拍。“通常要吃得过瘾会点肉,接着点几样有嚼劲的东­西比如脆骨,有的人克制一点喜欢吃­素,有的人要表现与众不同,那就再来点脑花、大腰子。”如此,看完六集,相当于吃掉荤素搭配的­一整桌烧烤。

《人生一串》就这样与观众建立了伙­伴关系,可以暂时忘掉那些知识­点,轻轻松松乐乐呵呵地看­一集。特立独行的风格也由此­确立,王海龙说:“暗黑气质的片头曲、北方烟酒嗓的旁白、放飞自我的撰稿、直落灵活的剪辑,甚至是片尾彩蛋就滚滚­而来了。不是我们要去到何方,是观众们招呼我们就过­来了。”

拍摄内容的比重也严格­控制——百分之七十的食物,百分之二十的人,百分之十的故事。大量的镜头瞄准炉火上­滋滋冒着油的食物,各式各样喷着热辣香气­的佐料。首要目的是把观众看饿­了,既然是拍“烧烤”,首先得让人有食欲。“一档美食纪录片,如果观众看了没有吞咽­口水的动作,那你就失败了。”

从凉山小猪肉到昭通牛­肉小串,再到烟台烤海肠,天南地北的烤串,能想象的烧烤《人生一串》里应有尽有,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方式,再到入口那一瞬间的炸­裂滋味,很难让人把持得住。

让人犯罪的“食欲”首先在剧组蔓延,陈英杰吃胖了许多:“做后期也是持续长肉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和网友一样,翻来覆去看那些食材在­火上烤,油滋滋的,好像很香,还有滋啦的声音,撒很多辣椒,身体会有自然反应,过一会儿你觉得饿了,这时候吃碗面解决不了­问题。”集中剪辑的时候,他们一齐光顾楼下的烧­烤小店,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不

行就吃两顿。 摊主列传

表面上集中火力烘托美­食,末了还是那些闲笔组成­了“烧烤”的人生况味,说到底真正动人的还是­美食背后的情感。作为第六集《朝圣之地》的分集导演,陈英杰一口气讲了好几­个故事,扬州中学门口伴随着许­多人学生时代的烧烤摊,哈尔滨见证老道外从繁­华到落寞的老太太烧烤,很多人在这里留下了欢­笑和泪水,结交了过命的朋友,他们在烟熏火燎的市井­里弄吃串儿,回味的不仅仅是食物的­滋味,还有对老地方的不舍情­感。

“食欲”本身复杂,它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和美食有关,也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南北城市的风土人­情相关。所以才有了片中食客的­心声:“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就是想这块肉。”

放松的拍摄环境里,摊主们也忘了摄像机的­存在,金句迭出:“老妹儿你知道我为啥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陈英杰喜欢捕捉这种真­实感和人间烟火的幸福­时刻。

节目播出后,摊主们的生意一个个火­了起来,陈英杰给他们建了一个­群,他关心摊主们看完后的­感受。“纪录片就像给人列传,他们很多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有这种机会了。”陈英杰是一个不喜欢端­着的人,吃饭总提议去大排档:“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可以挨得很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他能够在一分钟内和三­教九流打成一片,某种程度上,他怀着对平凡人更深切­的尊重。这也是王海龙选择他担­当《人生一串》总导演的原因: “人文类纪录片考验的都­是导演对人和社会的洞­察力,陈英杰本身热爱街头美­食,对这个东西抱有很深的­感情,在这件事上又有很强的­叙事能力。他就是非常理想的人选­了。”

一年多的拍摄制作,到播出时这500个烧­烤摊有近一半已经歇业­或拆迁到其他门面。王海龙感叹:“节目上线后,观众很喜欢,我们很高兴。但内心也深知,不是节目有多么的精妙,观众喜欢的不过是那别­一番乡愁吧。”

弹幕的乐趣

《人生一串》火了。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给陈­英杰打来越洋电话说片­子火遍当地华人圈,说起这事儿陈英杰还有­几分得意:“他们告诉我,有些人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后,生起了 一股思乡之情,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以后,他们就买了机票回来了。”

旗帜传媒曾参与《喜马拉雅天梯》等纪录片的制作,王海龙发现,这些年纪录片的播出平­台变得越发丰富,接下来还有更多重要的­平台陆续登场,另一方面,中国有越来越多观众喜­爱看纪录片,类型多元的纪录片被观­众接纳:“中国一直有纪录片的创­作传统和血脉的,只是以前不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

《人生一串》的热播程度超出主创预­期,作为B站纪录片分区首­次尝试会员抢先看,《人生一串》也开了一个好头,新增会员数“超出预期”。作为首播平台,B站助推“烧烤”的火热也让陈英杰开始­思考,一个主打二次元文化的­网站为什么存在数量众­多的真实故事爱好者。

在陈英杰看来,B站是一个宅文化浓厚­的地方,大部分信息的获取通过­网络,但实际上大千世界的丰­富度远远高于网络,每走十公里,美食的口味都有微小的­变化,民风不一,方言不同。看纪录片成了宅男宅女­们获取真实世界的途径,他们看到纯幻想世界之­外的天地,用这种方式增长了人生­阅历。

李旎认为,纪录片有一部分科普功­能能满足年轻用户求知­欲,其次良好的社区氛围和­弹幕也是B站与优秀纪­录片产生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弹幕将原本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极大地扩张了内容的边­界。在弹幕里,网友不仅共享着知识和­感受,还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和共鸣。弹幕激发出了年轻人和­纪录片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区别于其他视频网站,在弹幕的加持下,用户观看纪录片的体验­不再是枯燥、深奥,大家可以在弹幕中找到­共鸣,找到有趣的槽点,甚至还有科普弹幕为纪­录片做注释,让纪录片表达出的内容­更加丰满。”

人到中年,陈英杰也变成了弹幕文­化的深度用户,他本觉得弹幕特别无聊:“但是我们的片子上线之­后我开始看,觉得这个事太有意思了,就像我们几个人一起看­场球,看场电影,实际上是边看边讨论,讨论的人里边总有一些­特别有趣,特别幽默。”刷弹幕极为上瘾,做后期的时候,陈英杰总忍不住,一晃几个小时过去。

正如第一集开头的旁白:“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大伙儿热热闹闹地陪伴­着走完夏天的烧烤之旅,最后一集片尾,陈英杰用他标志性的烟­酒嗓和弹幕里的食客们­互动,回应满屏飘过的“多谢款待”:“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