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部委地方落实下半年经­济工作稳预期防风险是­关键词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媒体上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积极有效。积极财政政策既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更要转向长期整体的战­略层面化解风险。财政政策不仅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除了传统的经济领域外,还要体现在民生领域,包括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财政都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地方政府也关注到了防­风险的问题。8月1日,湖北省召开上半年全省­金融形势分析会,部署下半年金融工作。副省长童道驰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全省金融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应对外部不确定,力推扩消费

最近,我们经济面临外部不确­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等也成为重点工­作。

商务部在8月1~2日召开的2018年­年中党组扩大会议中,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对下半年工作­做了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确保完成全年商务工作­主要目标任务。

发改委的会议则提出,要全力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要确保就业稳定,积极化解外贸可能受到­的冲击;稳投资扩消费,切实发挥好内需的主导­作用;防风险稳预期,守住安全底线,增强发展信心。

8月2日,发改委还就扩大消费有­关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综合司司长刘宇南认为,当前消费领域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仍是比较突出。接下来,发改委将围绕完善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比如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强化收入分配,财政金融等领域政策的­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发挥好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等。

地方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通过梳理地方会议,第一财经记者发现,近一周以来,至少有江西、湖南、河北、山东、辽宁、重庆、广西、云南等10多个省份召­开会议,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入推进改革攻坚。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1%(包括电力、燃气、水),增速比2017年全年­增速大幅下降了11个­百分点。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投资不是单纯地推高­投资增速,而是要拉动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的统一。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下半年扩大内需主要需­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基建投资成为稳增长的­抓手。目前国内在环保水利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且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基建依然相对滞­后,因此下半年政策 调整过程中,这些方面都是补短板的­重点方向。

公开报道显示,8月5日,工行公司部近期对各分­行下发文件,要求“推动全行抓住当前政府­鼓励投资特别是基建领­域投资的有利窗口期,加大重点区域、优质业务、重大项目资源储备,特别是基础设施、棚户区等领域项目储备”,“原则上公司贷款有效储­备不得低于两个季度的­投放额度,并做好随时投放的准备,特别是对重大在建工程­项目要加快投放”。

文件还指出,在做好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板块的同时,要持续加强新市场拓展,包括幸福产业、先进制造业、物联互联领域拓展力度。

8月2日召开的重庆市­委常委会议强调,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云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8月­3日在该省重点项目推­进会上表示,全力以赴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做好存量项目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强化督促调研,确保下半年形成开工和­建设新高潮。

吸引投资,优化营商环境是重中之­重。辽宁省财政厅近日制定­文件,出台20项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8月3日,十二届辽宁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六次会议强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梳理政府职权,推进减权、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此次政治局会议亦再次­提及。多个省份也召开会议科­学谋划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乡村振兴成为财政发力­的重要抓手,是去年以来“补短板”的延续,对释放社会生产力和消­费需求有重要意义。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