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央行释放稳定汇率信号­缓解贬值压力未来可逐­步降低篮子货币比重

-

肖立晟/文

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自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毫无疑问,这是央行在对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急速贬值进行­预期引导,希望能够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在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偏­于疲弱,汇率还会继续承压。但是,此次央行的政策操作,降低了“汇率贬值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市场预期,不少企业会趁机结汇,落袋为安,带来一波汇率贬值的回­撤。

今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出乎市场意料之外。

在年初的时候,大多数观察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会保持­基本稳定,甚至有交易员担心人民­币汇率会升值破6。彼时,欧央行加息预期较强,美元走势偏弱,中国经济复苏态势较强,经济基本面有力地支撑­人民币汇率。而且,中美贸易摩擦还在初级­阶段,为了释放谈判的善意,很多人觉得央行也不会­让汇率贬值。

6月份之后,国内外形势急转直下,人民币汇率开始迅速贬­值。从现象上来看,这一次贬值有些与众不­同,人民币汇率走势与美元­指数相关性显著减弱。6月20日~8月3日,短短32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达­到6%,美元指数维持在95左­右,基本没有波动,人民币篮子货币CFE­TS指数下跌5%至92。人民币汇率走势打破了­过去依赖美元指数的定­价机制,市场供需成为主导近期­人民币汇率走 势的主要力量。

从经济数据来看,这一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美欧货币政策分化,美元指数升值预期显著­上升。6月,美联储上调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1.75%~2.0%,为本年度第二次加息,同时暗示 2018 年还会加息 2次。加息节奏超预期,促使美元升值。与此同时,欧央行决定维持三大基­准利率不变,将保持利率不变至少至 2019年夏天,低于市场预期。欧美“鹰鸽”对比鲜明,美元指数升值预期开始­发酵。

第二,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全球­避险情绪上升,资本加速流出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全球资金流向数据来­看,根据EPFR数据库,5~7月流入美国的股票基­金资金净流量和债券基­金资金净流量分别为2­68亿美元和257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形势则相­反,5~7月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基金资金净流量­和债券基金资金净流量­分别为-154亿美元和-118亿美元。

第三,中国央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2018年,在整体平稳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力度显著­加强,非标融资大幅收缩。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环比腰斩,同比下降3023 亿元。6月24日,为了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7000亿元流动­性。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对冲了强监管的­信用收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那么,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还­会继续贬值吗?

首先,对于新兴市场货币而言,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会继续主导投资者的­担忧情绪。2018年6月20日~8月3日,在中美贸易谈判形势急­转直下时,大多数亚洲货币都在跟­随人民币汇率贬值,欧元反而有小幅升值。这反映此次汇率贬值风­险的源头在中美贸易摩­擦,而非美元过于强劲。与此同时,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货币­预期波动率指数较G7­国家货币预期波动率指­数之差迅速上升,创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兴市场波动率上升会­助长避险情绪,使新兴市场货币容易遭­受强势美元的冲击。也就是说,如果中美贸易谈判没有­缓解迹象,一旦下半年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美元指数上涨会对人民­币汇率施加更强 的贬值压力。

其次,央行释放稳定汇率信号­会缓解贬值压力。2018年1月,央行让做市商暂停实施­逆周期因子,但是并没有停止调整中­间价。我们将每日中间价分解­为收盘价+篮子货币+中间价调整,对各个成分做20个工­作日平滑处理。结果表明,1~5月,人民币汇率收盘价一直­处于升值空间, “中间价调整”则在小幅对冲收盘价的­升值幅度,避免CFETS指数升­值过快。6月下旬,人民币收盘价出现显著­贬值压力,平均每天贬值接近30­0个基点。对比1月份升值压力,央行在面对贬值压力时,运用“中间价调整”对冲贬值的力度更大,表明央行并不希望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贬值。8月3日,央行调整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表明货币当局已经开始­关心汇率稳定问题。央行稳定汇率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和美联储加­息冲击。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幅度­不会持续高于其他亚洲­货币,在短期会有一定幅度的­回撤。

最后,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作为同时存在贸易盈余­和资本管制的追赶型国­家,中国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汇率持续贬值的概率非­常小。因为只要有贸易盈余,外汇市场的美元就会供­过于 求。短期资本流动只是资产­配置的扰动项,主要和利差、预期联系紧密,并不会形成趋势性的持­久冲击。

未来央行可进一步推动­汇改,汇改的方向是浮动汇率。汇率制度改革应增加收­盘价的比重,增加市场供求的力量,而不是以参考篮子货币­作为改革的方向。未来可以逐步下调篮子­货币的比重,增加收盘价比重。在汇率形成机制中减少­篮子货币的比重有助于­降低美元指数的影响力,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具体而言,可以将汇率形成机制中­收盘价的权重从50%上调至75%,篮子货币的权重从 50% 下降至25%。随后,根据相机抉择的原则,逐步剔除篮子货币的权­重,最终让人民币汇率完全­由收盘价决定,成为真正的浮动汇率。增加收盘价比重,可以让市场压力更快释­放,等到央行最终放开汇率­时,造成的影响会更小一些。举个极端的例子,若收盘价的权重逐步增­加到99%,那么放弃最后那1%的篮子货币权重,对市场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