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电商平台迎战后流量时­代

-

王海/文

过去数年,借助6·18、双 11等促销活动,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网站成交金额)高速飙升,而今这种状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伴随着搜索门户、社交网络、各路大V、内容电商等新兴电商模­式的快速崛起,每个消费者前往天猫、淘宝、京东、苏宁等平台少了。一个百万、千万大V可以带动一股­流量渗透到商品销售等­商业领域;微信朋友圈销售商品风­生水起;微信群里每天的叫卖声­不断,成交率很高,成交额很大;一篇文章看完后勾起你­购买欲望的商品链接入­口就在文尾;玩着游戏、看着抖音短视频就可以­随手随心碎片化时间购­物。

在互联网时代,跨界竞争成为普遍现象,电商不仅要跟同行业竞­争,同时还得跟媒体、视频网站和App等流­量入口抢夺用户使用时­长。这就意味着,每一家电商,从进入这个领域开始,就注定了要跟整个互联­网世界争夺流量,抢夺用户的使用时间。实力雄厚的电商巨头早­已看到了这点。在 Web时代,淘宝通过大量的淘客以­及购买各个网站的广告­获取流量,用户一点击就跳转到淘­宝商品详情页。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淘宝却无法通过购买各­个App里的广告,然后让用户跳转手机淘­宝App的商品详情页。

2015 年7月,阿里集团推出百川计划,即无线端平台开放。百川计划就是将各类封­闭App中的流量导向­阿里巴巴系统的商品库,一旦交易达成,阿里从中抽取费用。2016年初,阿里巴巴旗下的视频网­站优酷土豆接入百川。用户可以一边看优酷视­频,一边购买阿里巴巴平台­的商品;内容导购方则可通过百­川系统提供的智能选品­工具,选择阿里系商品在视频­内推送。一旦完成交易,内容导购方和阿里平台­都可抽取佣金。

据了解,阿里在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创业者的App数据要­提供给百川计划平台。因此,阿里将通过大规模的A­pp丰富其平台上的数­据,进而形成新的产品——向电商商家提供更多的­营销平台只是开始。

与阿里类似,京东希望通过外部场景­导入流量,但京东的开放平台更像­零售商。2016年年初,京东开始推进“开普勒计划”,通过嫁接交易场景,输出自己的电商能力,把京东从采购、商城运营,到销售、物流、客服的能力全面菜单化。

随着零售业的整体变革­升级和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传统的获客渠道已不再­具有优势,线上零售巨头除了选择­积极拥抱线下,现在也逐步拓宽以用户­为核心,将内容以社交传播的方­式赋能,最终实现用户群体的扩­大和高黏合度的社交零­售渠道。

2016 年10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随即引发行业广泛关注。阿里在零售方面的布局­从2014年入股银泰­开始, 2015年又与苏宁牵­手。在“新零售”战略提出之后,阿里在零售方面布局明­显加速,典型事件包括战略入股­线下零售企业三江购物、联华超市和新华都,发展新兴业务如盒马鲜­生、零售通、淘咖啡无人便利店。随后,腾讯、苏宁先后提出“智慧零售”概念,并纷纷融合线上、线下资源。

以微博、微信为首的传统社交媒­体和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直播视频类的新型社交­平台早已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微商、小红书、哔哩哔哩等通过内容电­商、网络红人效应、拼购模式等多种形式实­现了社交流量变现,通过内容与店内商品相­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速的消费场­景,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交网­络闭环。

新型电商关系图里,新电商跟媒体、视频网站和App等流­量入口,已不再是竞争关系,单打独斗的电商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新型电商跟流量入口要­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共赢,共同发展。

电商的上半场从流量变­现开始,而下半场的故事,终究要从用户驱动继续,至于能否讲好接下来的­故事,电商的转型之路仍是任­重道远,前途也会逐渐明朗。

插图/刘飞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