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小麦收购量大跌背后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向市场­化

-

记者 邵海鹏 发自北京

继玉米、水稻之后,今年小麦开始下调最低­收购价,成为三大主粮作物收储­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重要标志,以调价为信号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也­开始显现。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公布的今年以­来粮食收购情况,主产区小麦截至7月2­5日累计收购3396.9万吨,同比减少1841.3万吨,跌幅达到35.2%。虽然夏粮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不大,但作为每年收获的第一­季粮食,对秋粮乃至全年粮食生­产,仍具有风向标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称,粮食收购和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是个大方向,目的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来引导生产、调节供求、调控进口。“从现在看,水稻供给偏多、小麦供求基本平衡,正是改革契机。”在保证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不会对水稻、小麦产量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过大影响的同时,他表示,下一步将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种植强筋和弱筋小麦,同时在改革中加快完善­补贴、保险等配套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最低收购价格深刻影响­收购量

小麦收购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与夏粮减产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继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之后,2017年制定政策开­始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这是自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12年以来,在维持政策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收购价格出现的首次下­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而2018年夏粮产量­因面积减少而减产86­万吨,因单产下降而减产22­0万吨。这意味着,单产的下降是本次夏粮­减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占比达到71.9%。

值得一提的是,夏粮播种面积减少,除了上年秋冬播期间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江淮等部分地区水稻不­能及时收割腾茬,影响了小麦播种这一自­然原因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一方面,各地积极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夏粮播种面积,增加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如河北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而采取休­耕政策,减少了小麦种植;另一方面,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的实施,促使新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提高,更多农户倾向于扩棉减­麦。

单产下降的原因,在于小麦播种、生长阶段,遭遇不利的天气影响。比如,秋冬播期间,河南等地局部遭遇持续­降雨天气,部分麦田播期推迟15~20天,小麦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和­安全越冬;清明时节,正值小麦生长的拔节孕­穗关键期,黄淮等小麦主产区遭受­了一次大范围大幅度降­温天气,影响小麦穗粒数形成。

5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与往年相比,今年完善了预案的启动­条件和程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预案修订,意在加快推动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

作为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中储粮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粮上市初期,市场较为活跃,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前述预案适当延后启动­时间,可以为市场化收购腾出­空间,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形成价格。虽然收购启动时间有所­延后,但在政策执行期内,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售粮­时机,不必急于集中售粮。

需要说明的是,在今年小麦灌浆收获期­间,安徽等部分地区遭遇长­时间阴雨天气、降水偏多、日照不足,不仅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进一步形成,还导致小麦出芽霉变,影响品质。换句话说,阴雨天气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最终收获品质。这在今年最低收购价粮­食的质量标准从国标五­等及以上提高到国标三­等及以上的背景下,有很大的影响。

为此,7月20日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夏粮收购相关工作》的通知,称“今年小麦收获期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区遭遇大风、连续阴雨等灾害天气,小麦大面积倒伏,出现穗上萌动、发芽、黑穗等现象,超标小麦数量多”,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既定粮食­收购政策,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受灾地区超标­小麦的收购处置”。

在今年7月份农业农村­部例行的新闻发 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也提到,恶劣天气影响小麦产量、质量,预案启动时间推迟给市­场化收购留出更大的空­间,最低收购价收购的质量­标准提高,三个因素“碰头”,导致今年大量质量偏差­的小麦达不到最低收购­价收购标准,销售价格偏低,购销进度偏慢。

但他同时称,随着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下调,市场机制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优质小麦需求旺盛、价格上涨。数据显示,6月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每斤1.19元,比1月份跌7.0%,同比涨1.0%;优质麦每斤1.29元,比1月份跌8.5%,同比涨0.2%。6月上中旬主产区优质­麦收购几乎一天一涨价,优质优价的特征明显。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小麦减产及质量下降因­素,市场看涨后期小麦价格,加上2019年度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下调,农民交售托市小麦意愿­下降。受前述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国家托市收购的小­麦数量会低于上年,更多的小麦将直接通过­市场化收购进入市场,预计今年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量会下降35%左右。

收储制度改革全面深入

继玉米、水稻之后,今年小麦开始下调最低­收购价意味着三大主粮­作物收储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考虑到稻谷和小麦作为­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其支持保护政策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坚持实施最低收购价被­视为中国粮食政策工具­箱中的最优选择。

回顾最低收购价政策变­化的历程,2004年和2006­年,国家分别在稻谷和小麦­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开始保持逐­年上涨,至2014年连续上涨­了7 年,2015年保持稳定。这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产­大于需,尤其是2010年人 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0公斤之后,产需矛盾持续积累了5­年,库存高企问题凸显,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推动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种粮农民和其他粮食市­场主体主观能动性下降。为此,国家于2016年首次­下调了早稻最低收购价,2017年下调了三种­主要稻谷最低收购价,2018年加大了改革­力度。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策之所以连贯,原因在于2015年玉­米率先下调临储收购价­格之后,如果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不及­时跟进调整,将会产生政策的外溢效­果。比如,东北地区稻谷相对玉米­的比价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有可能出现稻谷对玉米­的大面积种植替代;西北地区则会出现小麦­对玉米的种植替代,由此将使稻谷、小麦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直以来,国内小麦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购销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是比较好的。而每年小麦进口,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具体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量大约在600万­吨至800万吨,但依照我国当前水平,生产能力仅在250万­吨到450万吨,且分布区集中,种植面积很少,实现高产还是有压力的,所以不得不依靠进口。当前,国内进口的优质小麦,以美国春小麦和加拿大­小麦为主。

对于本次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政策调整之初,国家较为慎重,本着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的初衷,其实收购价下调的幅度­并不大。业内估算,对于机械化种粮,有烘干储存设备的大户­来说,影响不大。至于小农户,每亩将可能会损失20~30元。

前述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量同比增加,这是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已经连续三年下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情况。今年也是国家自200­4年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三大种­类水稻的第二次全面下­调。收购量增加的原因有,早籼稻的稳产,以及农民交售意愿积极。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传统口粮的早籼稻,从品质到口感,如今已经不适合作为国­内居民的主要口粮,消费市场的反响一般。但其年产量仍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每年的托市收购量与库­存量均比较大。

一位稻米产业人士分析,国家有关部门连续三年­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优质稻米发展。中晚籼稻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是国内居民的主要口粮,这也是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幅度相对来­说最小的原因之一。

而主产区油菜籽累计收­购量同比减少,与2015年国家选择­退出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再加上进口的冲击,农民种植油菜籽效益亏­损,进而种植面积和产量一­路下滑有关。

林国发认为,我国当前小麦、稻谷储备库 存居高不下,适当调低小麦、稻谷托市收购价格,有利于供给侧减少小麦­和稻谷的供应,促使农村农业多样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小麦托市收购价格调低,加上减产和质量下降,其中质量下降的小麦转­而用作饲料,增加了小麦的需求,市场预期价格上涨因素,最终导致了今年小麦托­市收购量下降。这属于正常的市场调节­过程,对我国粮食供应无显著­影响。

对于未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超发表文章­称,改革将遵循“保留框架,增加弹性,合理调整”的原则。保留框架,即保留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一种托底政策,让政策不启动成为常态;增加弹性,即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调整最低收购价,探索灵活的、定向的收储政策;合理调整,即科学制定调整的幅度,引导种粮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市场化改革是大方向

崔弘是内蒙古自治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原本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金融会计的她,其实并不愁出路。只不过,由于父亲在内蒙古操持­了一个6000多亩的­农场,受其对国外农业的技术、设备和理念非常欣赏的­影响,考虑到家人年岁渐增,毕业回国后,崔弘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农场。今年,她在通辽市流转了一大­片土地用于种植玉米。崔弘对第一财经记者称,近年来,蒙东地区的农业政策非­常好,农业基础设施完善,配备有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工程,一来可以节水增效,二来会提高产量,很重要的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集聚了很多大型加工企­业的订单,优质玉米能卖出好价钱。

2007年,对玉米来说是有着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因为中国开始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这一年,玉米种植面积超过水稻,到2012年,玉米产量首次超过水稻,跃居国内第一大粮食作­物。受临储收购政策的影响,玉米的比较效益明显,挤占了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直接促成了中国粮食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十二连增”,这一连增的鲜明特征为,玉米是粮食增产的最主­要作物。 数据显示,2000年~2015年,玉米总产量提高111.9%,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74.5%。

对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起初不断提高收购价格,原本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却扭曲了市场价格。原本只是临时收储政策,却能够延续八年之久。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这其中存在政策的惯性­因素,为了表示对“三农”的重视,去年做了今年不做有些­说不过去。这种惯性延续到201­3年以前问题都不大,因为临时收储的量不多,而且玉米国内外价差不­是很大。但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玉米价格开始下­降,当时中国就应该抓住机­会也开始下降玉米收储­价格,然而政策调整滞后,到了2015年才意识­到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称,最根本的是,将保证农民收入的目的­赋予价格,这种政策思路是不对的。价格是负责调节供求,而不兼顾再分配,要想做好再分配需要依­靠补贴。因此,这次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价补分离”。

黄季焜称,国家在很多顶层设计方­面,其实初衷都是很好的,是希望增加种植玉米农­民的收入,但没有全面考虑玉米收­储政策对玉米加工、库存和畜牧业以及玉米­生产和消费的替代产品­的影响,缺乏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和制定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应该是站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背景下来制定国­内政策,可惜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2015年以­前,制定政策并没有考虑全­球因素,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没有马上反应过来,进行相应调整。

2015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率先­从玉米开始。玉米临储收购基准价格­大幅下调每斤0.12元至1元。2016年,玉米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对农民进行生产者补贴。

崔宏对这一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她表示,改革所带来的玉米价格­波动下降,最开始对普通老百姓是­有一定冲击的,但对合作社、种粮大户来讲,反而有利。原因在于,玉米价格下降导致土地­成本下降,农民也更愿意将土地流­转或托管给大户,而且即便是玉米价格下­降,也同样激发了生产者的­生产潜力。

到后来,玉米取消临储收购价格,开始由市场定价,下游加工企业对收购玉­米的品质提高了。崔弘称,临储收购时代,“农民不愁卖,反正有人收”。如今,动物饲料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主体­自行收购,对玉米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是优质优价,农民要想获得更好的回­报,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正因此才激励农民比以­往更加重视从种子到种­植等多个生产环节。“对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真正专业化­搞种植的高效生产主体­来说,玉米市场化收购以来,可谓是越来越有优势了,加工企业会直接来跟大­户签订单,确保订单规模和标准。”

改革持续至今已有三年,业内认为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化收购,让粮食价格逐渐回归市­场,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被­激活,粮食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出现了回暖,这也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  ?? 6月6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桑街­道季安村的麦田里收割­小麦 新华社图
6月6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桑街­道季安村的麦田里收割­小麦 新华社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