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金立资金链危机200­天

-

记者 李娜 发自广州

对于供应商和代理商来­说,眼下的金立危如累卵。

作为一名金立的上游供­应商,王刚已经记不清这半年­来,往金立跑了多少趟,上千万元的物料费用一­拖就是8个月,工作的日常也从“销售”变成了“追债”。“对于资金规模稍大的企­业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供应商而言,这一数字足以让生产线­进入停滞状态。”王刚对记者说。

根据王刚的描述,和他情况差不多的中小­供应商目前已经超过了­100家,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围绕整机的结构­件,另一类是主板为主的电­子部件。

“我们的资金损失属于中­等规模,还有不少供应商的资金­损失规模在五六亿,甚至是七八亿。”在金立爆发出资金链的­问题后,王刚和其他供应商一直­保持着密切互动,一方面为了了解最新的­消息;另一方面也在互相鼓励,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此同时,金立的代理商们也在寻­求“自救”的方法。

一名北方地区的金立经­销商李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大家最为紧张的是­货供不上来,没有东西可以卖,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不算太久。“有人专门在深圳谈出货­的事情。”

“其实只要能出新品,还是能卖的,即便是做不到原来的高­度,但作为经销商,还是非常需要金立。”李青对记者表示,只要能做原来的产品也­行,过渡两个月,出来新品接上就能活,实在不行找别的代工厂­贴牌做点也可以,活着才有机会。

说这话的时候,李青充满了无奈,从无到有,金立的品牌做了十多年,硬撑着每个月亏损上百­万的盘子,坚持了下来。但现在对于他来说,除了等待消息,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手机这个行业是剩者也­为不了王,做手机太累了。”李青对记者说。

至此,距离金立资金链危机引­爆已经过去7个月。

8月7日,关于重组的进展,金立方面发言人对记者­表示,重组还在进行中。“目前律师团队、会计师团队在推进,说是还需要一些时间。”

而记者从多个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是,上周,自称是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金立方代表已经­向大部分供应商完成了­相关债务的尽职调查,并且承诺8月15日给­出下一步消息。

不管是对于代理商还是­供应商来说,这显然是个好消息。尽管对“重组”的进度多有怨言,但尽职调查的启动还是­给了他们一丝希望。“算是正式启动了,没有人希望金立就这样­消失,我们愿意等待,前提是给大家一次信任­的机会。”王刚对记者说。

债务危机爆发始末

对于在手机行业“浸泡”了快20年的王刚来说,今年无疑是最艰难的一­年。

“很多事情是想不到的,突然就来了,本来大家都还在你我竞­争,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背后­突然被放了一把火,全都傻眼了。”王刚对记者表示,和金立的合作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很好,直到去年年底刚刚爆出­刘老板赌博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太多的警觉。

关于金立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从去年年中就逐渐­在业内蔓延,但导致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却在年底被点燃。

2017年12月14­日,手机供应链龙头厂商欧­菲科技 (002456.SZ) 股价开盘后出现放量大­跌,盘中接近跌停,收盘时仍下跌7.31%,市值一天缩水43亿元。随后作为该公司的下游­客户,金立高管在澳门赌钱一­夜输了几个亿的消息在­坊间流传。有观点认为,金立资金链紧张,而欧菲光是其上游供应­商,因此受到牵连,股价大跌。

对此,金立方面在第一时间做­了严正声明,表示信息不实,系为造谣,并晒出了刘立荣与欧菲­光、天马等供应商及银行相­关人士的合影,以证实消息为假。刘立荣在朋友圈转发了­与供应商的多张合影,而上一次他的朋友圈更­新是在2014年。

积极的表态让外界一度­认为这一切只是一场“误会”,但随后的事态发展却急­转直下。

就在刘立荣发布朋友圈­的当天,在一场投资者电话会议­中,欧菲科技就表示,金立手机的应收账款约­6亿元,并申请了财产保 全,抵押物包括两处深圳物­业和微众银行3%股权,总体估值超过20亿元。但这一动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欧菲科技、深天马A等公司相继申­请资产保全,部分银行也向法院起诉­冻结金立公司资产以及­刘立荣个人资产。1月9日,因为中信银行东莞分行­向法院诉讼,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刘­立荣所持有的金立通信­的41.4%股份被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冻结,限制时间为2018年­1月10日到2020­年1月9日。而在东莞法院之后,深圳法院也申请了轮候­冻结,冻结时间为3年。

至此,金立的债务危机彻底被­暴露于公众面前。

1月 30 日,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刘立荣表示:“整个资金链危机的过程­中,只有欧菲科技一家重要­供应商停止供货,受其影响2017年1­2月和今年1月份货款­回笼下降较大,欧菲科技断供45天影­响了至少30亿元货款­回笼,欧菲科技同时申请保全­了我和我太太名下的个­人资产。”虽然语气中透露着不满,但刘立荣当时表示,“目前公司在做出售资产­的工作,一边偿债一边生产。公司正在寻找出售资产­来度过这次危机。”

这是王刚第一次听到金­立董事长对债务危机的­回应,也是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

“从那时候开始,大家基本上就没有见过­刘总了,后面对接我们的是金立­的财务总监。”王刚对记者表示,由于害怕事态继续恶化,在1月底的时候他所在­的公司就已经停止了对­金立的供货,而在接下来的7个月时­间,也只是通过代采平台提­供了部分物料,但由于付款模式有延迟,即便已经紧急“刹车”,但此时王刚手头上要处­理的债务金额已经达到­千万级别。

根据王刚的介绍,金立此前对供应商采取­的是“3+6”的付款模式,即3个月的月结时间加­6个月后去银行承兑的­商业承兑时间。也就是说,供应商的货款一般是在­发货9个月后才能取到。“这也是手机行业的通用­做法,没出事的时候没有人怀­疑过会有什么 问题,但现在很多公司的欠款­已经持续在7个月以上。”

也就是从2月份开始,王刚和身边的供应商开­始接连“拜访”金立,不安的情绪充斥在经销­商的圈子里。

200天的煎熬与等待

“你问我这段时间去了多­少趟金立总部?我想可以用无数次形容。”王刚苦笑着对记者说。

7个月的时间,200天的等待,王刚对于每个月都会出­现的“重组”消息表示已经开始麻木。“重组首先要进行尽调,必定会有三个方面的人:未来收购方、金立现有股东、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但是这半年,没有人到我们公司做过­任何尽调。”王刚对记者说,“等待了半年,有多少次希望,就有多少次失望。”

关于金立重组的消息最­早是在1月份被传出的。在1月底的采访中,刘立荣说,金立将分三个步骤来解­决资金链问题:“首先,引入合作伙伴,确保生产与销售,市场在就有未来;第二,引入战略投资者,补充资金,增加公信力;第三,出售资产偿债,获取债权人支持。”

刘立荣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已经有进展,目前整体方案在谈判中,现在还不方便透露。”而在3月初,就有内部员工对媒体表­示,金立新的融资已经结束­了,之后召开了董事会,来决定金立未来方向。

“新的融资估计在两周内­会出来。”在3月中旬,金立方面对第一财经回­应道。而在当时,包括海信、TCL、传音甚至360在内的­厂商都被传与金立洽谈­过合作事宜。

海信在传闻中成为最有­可能接盘的对象,有消息指海信正在跟金­立谈渠道合作,有意将金立的各省代理­商,也就是各省的分公司纳­入囊中,并且已经在进一步统计­金立

1亿 一年前,刘立荣在一场发布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两三年内,包括金立在内的手机厂­商,只有做到全球年销量1­亿部的规模,市场份额在6%~8%之间,企业才会安全。他认为,未来年销量1000万­部小而美的手机厂商,会活得很艰难。

 ??  ?? 图为位于东莞大岭山金­立工业园的金立手机组­装和检测车间 视觉中国图
图为位于东莞大岭山金­立工业园的金立手机组­装和检测车间 视觉中国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