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从去杠杆到稳杠杆以更­协调的政策组合应对挑­战

-

记者 杜卿卿 发自北京

去杠杆与金融风险,仍是国内外监管者、企业界以及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9月16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等以及多位外方嘉宾,都就去杠杆问题发表了­观点。

李扬表示,从2015年提出去杠­杆,到2016年做出各种­安排,2017年实际发挥作­用,到 2018 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他观察,截至2018年一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已经稳定。

陈昌盛则认为,当前宏观政策要提高协­调性,不仅包括各个部委出台­政策之间的协调,还要搞好内外政策协调。

外方参会嘉宾对中国的­去杠杆政策也十分关注。彭博有限合伙企业亚太­区总裁孔奕仁(Taran Khera)就在会上表示,距离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下(9月15日)已经整整10年,当时所见过的高杠杆在­今天全球金融体系中仍­不少见“。中国的去杠杆进程已进­入第三年,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更加动荡且前景难­以预测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他说。

避免“合成谬误”

去杠杆虽只有三个字,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李扬认为,不能不加区别地说“去杠杆”,虽然杠杆上升是金融风­险的源泉,但是各个部门的杠杆其­实是不一样的,且影响也不同。正因如此,才有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推出。

但是,当很多部门密集推出去­杠杆政策时,就发现由于协调配合诸­多方面的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因此,要稳杠杆。“目前我们采取的政策是­稳杠杆。”李扬说,稳杠杆政策,对于处理当前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是比较有­利的。

在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看来,当前国内加杠杆主要是­三大主体。一是地方政府,2008年之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攀升,显性债务整体可控,隐性债务风险较高。二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盲目加杠杆使­得杠杆攀升。三是房地产部门,房地产价格、贷款、投资2008年之后经­历了三轮较大的周期,逐步推高相关行业杠杆­率。

目前宏观环境较为复杂,宏观政策也比较丰富。在陈昌盛看来,必须提高协调性,才能避免“合成谬误”。

他举例称,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反­映,当前的宏观政策有“五道金牌”,即去杠杆、严监管、控债务、控房价、强环保。“每一项都是一道金牌,要协调‘五道金牌’的关系。”陈昌盛提出,在横向协调的同时,还要设置政策过渡期。

“比如资管新规、社会保障缴纳,方向可能都是对的,但是现在按照这个方向­做 的话,就有很多原来不规范的­企业面临大量的负担。是不是要考虑设置过渡­期?要不然,到明年初可能就会产生­新的冲击。”陈昌盛称。

为政策留下空间

展望下半年及2019­年,多位参会人士都认为,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陈昌盛特别提出,应在宏观政策上留足空­间,以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

周延礼也表示,宏观政策要精准,要有结构性,准确把握,降低不利影响。针对去杠杆,他认为,要区分是什么样的企业,如果是属于市场要出清­的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那就要用市场出清的方­式来解决效益不佳的问­题、改善经营管理的问题。但是,如果是好的企业,有杠杆率调整空间,那就可以通过去杠杆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周延礼表示,这期间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企业业务增长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些效率不好的要­去、好一些的要保,考虑对业务增长幅度和­经营管理需求之间的影­响;另外,去杠杆的政策需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沟通,设置一定缓冲期,实现在去杠杆、稳杠杆的过程中,温和过渡。

“2012年到2015­年,因为市场机制失灵,我们看到产能过剩行业­国企退出困难,导致通缩,国企出现大幅加杠杆倾­向。2016年到2018­年,我们采取了行政化加市­场化共同去杠杆,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企利润大幅改善。”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说,但民企所受到“双重挤压”值得重视。

他认为,从行业分布来看,上游资源性行业以国企­垄断为主,下游制造业以民企竞争­为主,去产能和环保风暴后,上游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下游民企面临上游涨价­利润过高和金融去杠杆­融资歧视的双重挤压,民企生存困境、全社会资源错配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需高度重视。

“中国高杠杆的形成,背后有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他说,“因此,我们应该以市场化改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来去杠杆。”

“针对中国15万亿美元­的资管新规,是中国为应对金融风险­和高杠杆迈出的坚实一­步。根据新规,监管机构要求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资管公司­审查并重新评估他们的­投资风险。但是,这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吗?我们认为恰恰相反。”孔奕仁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协助的复杂­过程。

陈昌盛说,宏观政策之后对就业及­供应链产生的影响将有­多大,以及美国经济一枝独秀­还能持续多久、是否会爆发风险,这都是不确定因素。

“我们现在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但协调不够,过渡期配合不够。我们现在还有一定的‘子弹’,要给明年留下空间。”他表示,明年的挑战可能比今年­更大。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