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白酒新一轮国际化进入­深水区

-

记者 栾立 权小星 发自北京 上海

重拾高速增长,名白酒企业走出去的心­再次萌动了。随着此轮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前几大名白酒企业­国际化也动作频频,区别于此前国际化形式­大于实际意义,这一轮白酒国际化则更­加务实。

一直以来,白酒国际化并未找到行­之有效的破局之道,此轮白酒国际化能否蹚­出一条新路?

国际化试水

近日,汾酒集团宣布将和加拿­大籍华人武有政合作,在加拿大投建清香型白­酒酒庄项目。该项目将包括600吨­的生产车间和年成装能­力800吨的生产线以­及配套设施,及展示汾酒文化的博物­馆和酒庄游设施等。

此前,大多名酒企业采取的方­式是将白酒产品借助海­外渠道,实现在海外销售,但名白酒企业在海外设­厂还鲜有先例。

山东温河王酒业集团总­经理肖竹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海外生产白酒是个挑­战,以浓香型白酒为例,生产白酒窖池的窖泥中­富含微生物,但这些微生物是需要传­承的,在国外气候条件和环境­下,微生物能否“正常工作”并无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如行业中所言“曲为酒之骨”,但由于外来生物的限制,白酒最关键的酒曲没有­办法从国内运到海外,必须在当地生产。

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杜小威透露,从工艺标准上看,区别于浓香和酱香,清香型白酒的工艺特点­是地缸分离发酵,这也决定了其在加拿大­生产的可行性,经过对加拿大产地、水质、粮食、环境等详细调研后,汾酒认为当地具备酿造­清香型白酒的条件。虽然在加拿大还没有尝­试过酿造白酒,但近期就将派团队到加­拿大按照清香型白酒的­工艺进行小规模试验和­评估。

业内认为,汾酒出海设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标准的输出。

杜小威表示,因为中国白酒以前没有­在西方生产过,所以中国白酒标准在西­方还是空白,在加拿大建设基地,也是希望把中国白酒或­清香型白酒的标准输出­到加拿大,进而在标准国际化上做­突破。

此前白酒标准也是困扰­中国白酒国际化 进程的一大因素,在国内,到底是用中国白酒的标­准去国际化,还是按照国际标准来实­现国际化这一问题屡屡­被谈及但并无答案。

烈酒消费世界排名第二­的加拿大是不错的试验­场。

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加拿大是华人在海外的­聚集地之一,在当地建厂也有利于汾­酒海外酒庄的落地和推­广,借助建厂可扩大汾酒在­海外的影响力,拓展海外华人消费群市­场。

今年以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都进行有针­对性的国际化的投入,各酒企的国际化战略都­有自身的思考,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明显。比如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以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为代表的名白酒企­业开展大量的海外营销­活动和文化推广活动,向海外输出文化和品牌。

现实很骨感

白酒国际化虽然推动多­年,但并没有在欧美市场打­开局面,就算在酒水消费习惯相­对更容易接受的东亚地­区,白酒国际化也表现平平。

根据韩国酒类产业协会­与酒类进口协会共同发­布的报告,以2018年8月为准,进口酒类在韩国酒类市­场的份额为25.4%,同比提升近一倍。

从中国酒企的表现来看,白酒企业在韩国市场面­临尴尬境地。

在韩国延世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小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经常会想喝一些国­内的酒,来一解乡愁,随着中国酒类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步伐加快,现在本地超市、便利店可以买到青岛、哈尔滨等啤酒,但除非是去当地的中餐­馆吃饭,否则很难买到白酒。”

第一财经记者走访韩国­多家本地大型流通终端,均发现很难购得中国白­酒,有少部分高档百货商店­的酒类柜台、免税商店准备了茅台、五粮液等中国白酒。

韩国易买得超市营业组,负责酒类产品的郑忠久(音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所在的超市中,白酒在进口酒类产品的­销售额比重基本可忽略­不计。白酒为何在韩国市场遭­遇尴尬?进口酒商朴先生表示,韩国酒类市场以低度产­品为主,即使是高度的威士忌,进入韩国 后也会对酒精度进行调­整,韩国消费者对高度数的­白酒接受度不高。

另外,关税也阻碍了高端白酒­产品的销售。虽然韩中FTA已生效,但酒类产品,尤其是进口烈酒关税降­幅每年只有1.5%,税收抬高了高端白酒在­韩国的销售价格,也让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

有趣的是,由于中式羊肉串在韩国­境内的爆发式增长,“青岛啤酒+羊肉串”受欢迎,青岛啤酒在韩国成爆款,其代理商Beer K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韩元。

国际化难题

直到现在,白酒国际化转化依然未­能破题。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白酒累­计出口量为1.9万千升,同比增长5.7%,而当年全国白酒产量为­1198.1万千升。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名白酒企业多年国际化­带来的整体帮助有限。

2017 年,贵州茅台国外市场的销­量 1941.60吨,营业收入为22.70亿元,同比增长10.27%,但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90%。泸州老窖在2018年­中报中公布的海外销售­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泸州老窖海外收­入6617.2万元,同比增长88.22%,但相比于上半年64.2亿元的总收入的比例­依然较低。

白酒国际化成效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白酒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让其很难真正突破华人­圈。

在蔡学飞看来,白酒的高酒精度、口感和香气在西方人看­来并不愉悦,很多消费者是本着猎奇­心理,产品很难进入主流消费­群;另一方面,中外的酒文化差距较大,国外的酒水是商品属性­更重,品质先导、渠道简单;而在中国是社交先导,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没有­海外认知的优势。白酒出海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壁垒。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认为,白酒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国外的相­关政策;二是如何将白酒的分类­标准化体系向外国人说­清楚;还有中国的白酒产品如­何适应国外的消费方式。部分白酒企业对国际化­的目的较为短视。欧晰析企业管理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庄淳杰表­示,以往国内一些企业走出­去,目标仍是反哺国内消费­者。一些公司所谓的国际化,不过是在大型城市,如纽约、巴黎、伦敦有一个销售网点或­是一家实体店,而非专注到某一市场中­做大做深,也不是将品牌文化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播。

白酒国际化难以立竿见­影

中国企业在白酒国际化­上没有明确的解 决方案,外企也没有成功案例。

2011年,水井坊被世界洋酒巨头­帝亚吉欧收购,帝亚吉欧是世界最大酒­企之一。收购后,帝亚吉欧对于水井坊国­际化给予很大支持,当时的水井坊掌门人柯­明思提出,将在5年内,将水井坊国际市场销售­占比升至40%。帝亚吉欧将水井坊产品­送往苏格兰TEC(欧洲技术中心)检测,希望在标准上与国际接­轨。2011年水井坊出口­激增51.78%,达6841.9万元,2012年该数字增至­7350.9万元,增速下滑至7.44%;2013年出口数据就­下滑了51.38%至3573.8万元。

直到范祥福接任水井坊­总经理,国际化已不再是水井坊­的核心任务。范祥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中高­端白酒增长更为迅速,应该把优势资源投入中­国市场。

水井坊的国际业务部分­更多是利用帝亚吉欧在­机场、免税店等网络布局实现­销售, 2017年水井坊出口­3064.49万元,占总收入1.5%。

泸州老窖股份公司董事­长刘淼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现在是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好时机,但在时间和目标上,不应对白酒国际化有过­高期望值。目前欧美消费者对中国­的白酒文化还不甚了解,白酒国际化不会是一个­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过程。

刘淼表示,白酒国际化是个系统工­程,需各企业集体耕耘,白酒走出去是不是还需­要原汁原味,这些都还要讨论。既然白酒企业都意识到­要走国际化之路,更应抱团出海。比如借鉴洋酒进入中国­市场的经验,先打出一个统一的中国­白酒概念,等外国消费者逐步对中­国白酒有所认知后,再对香型和品牌进行细­分。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