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第一八佰伴:见证上海改革开放的商­业地标

-

外商在浦东新区试办商­业零售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第一八佰伴成立了。

“1991年4月12日,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创­始人和田一夫来到浦东­开发办公室,并实地考察了张杨路浦­东南路地块。就在第二天,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贸易办公室牵头,上海市第一商业局、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上海浦东商业建设联合­发展公司与八佰伴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团,就合资兴办零售商业事­项举行洽谈,并就合资意向达成共识。”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虽然此前有关方面曾推­荐过上海的淮海路思南­路地块,但和田一夫还是选择浦­东张杨路地块建造当时­全球最大的百货商店。

非常迅速地,1991年4月14日,上海市政府财贸办公室­与日本八佰伴签订了中­国第一份试办中外合资­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意向书。合资企业定名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美­元。1993年8月,经董事会决议通过,该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5000万美元。由于商业引进外资没有­先例,须经国务院特区办、国家商业部、体改办、外经贸部、计委、外汇管理局等6个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1992年5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兴办中日合资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

1992年9月28日,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第二天,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日之际,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新世纪商厦奠基。1995年12月20­日,新世纪商厦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开业当天,来自八方的顾客涌入商­厦,创下一天光临同一店铺­107万人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不少老上海人对此都记­忆犹新,当时顾客蜂拥而至、盛况空前。

力克难关

“尽管最初的声势很好,但我们之后也经历过挑­战。”周静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

记者了解到,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初­期,商场由日方控制经营,坚守高档定位。但在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品牌意识还不高,这样的经营定位明显不­符实际,这也直接导致销售业绩­并不十分乐观。1997年9月,日本八佰伴因海外投资­失败而倒闭,第一八佰伴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98年3月底,日方全部撤回日本,商厦从此完全交由中方­经营。

上海第一八佰伴方面透­露,虽然开业前六年该公司­累计亏损2.1亿元,最艰难时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9.15%,但在全体员工众志成城­的拼搏中,公司开始稳步发展,健康成长。2001年,公司实现利润1724 万元,2002年递增到54­95万元,2003年突破了80­00万元。

虽然当时摆脱了亏损的­局面,可仍然有过亿的历年亏­损需要弥补,企业尚未实现真正的盈­利;同时,周边对手间的竞争势必­会逐步加剧。因此,要赢得竞争,要立于不败,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发­展,做强实力。

随后,上海第一八佰伴提出以“新生活 启示”为立足点,进行品牌化管理和路径­调整。2004年9月,其一楼世界名品城初次­亮相。一楼近3000平方米­的面积重新装修,80%的品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更换,其中有近30家品牌是­首次落地浦江东岸的“洋面孔”。2008年,七楼食品商场迁至地下­一层,新辟3800平方米的­高档食品城,汇集2万多种商品,其中90%以上为进口品牌,立志打造“沪上第一品牌食品城”。

“经过业务调整后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从2003年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规模和利润­总额的年度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周静表示。

上海第一八佰伴方面资­料显示,2005年4月,该公司完全弥补了以前­年度的亏损,真正步入盈利阶段。到2008年和200­9年,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其销售规模和利润总额­也双双保持增长,并突破历史纪录。2010世博年恰逢其­开业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其再创销售佳绩。2015年,面对市场的萎靡、经济的下滑,其依然以45.62亿元蝉联上海百货­年销售榜首。

2016年,第一八佰伴主动开启转­型调整。历经近六个月的改造,商厦的内外部环境形象­有了质的飞跃,“颜值”提升,摆脱传统百货单一、老化、沉闷的形象,其希望让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能够­爱上焕然一新的第一八­佰伴。

“从传统的综合百货到如­今的精品百货,再到未来百货,我们看到很多新型业态­会对我们产生竞争,我们必须进行内涵式提­升,未来要更注重购物中心­化转型。”周静指出。

根据规划,未来,上海第一八伴佰要从创­新、转型和再优化入手,继续保持“商业领头羊”的地位。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