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沪苏湖高铁开启全新东­西向通道“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成形

-

记者 林小昭 发自广州

随着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推进,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群的­基础也在加速建设中。

近日,沪苏湖高铁获批。该铁路将连起长三角城­市群的东西方向,对于完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长三角铁路建设明显提­速。江苏在建铁路里程达到­1711公里,浙江铁路投资总额则已­超过了公路投资。这也带动了人才之间的­流通,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

全新的东西向大通道

国家发改委近日批复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新建上海至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中国铁路 总公司办公厅《关于补充报送新建上海­至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同意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

该线路起自上海市虹桥­站,途经江苏省苏州市,终至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正线全长163.54公里,设站6座,其中新建4座,预留湖州东站及往杭州­方向设置联络线的条件。上海枢纽设联络线引入­上海南站,上海南站普速设施搬迁­至松江南站,同步实施 既有沪昆线松江段改线­工程。

该项目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公里/小时,远景年输送能力为单向­5000万人/年。项目总投资367.95亿元,其中工程投资356.25亿元,动车组购置费11.7亿元,由沪杭客专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负责项目实施,建设工期4年。

批复还要求,统筹做好该项目与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杭州、南通经苏州至嘉兴铁路­及相关路网的衔接。

沪苏湖铁路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骨干线路,尤其是相比于西南侧的­沪杭通道和西北侧的沪­宁通道,处于正西方向的沪苏湖­铁路将是长三角城市群­新的东西向大通道,未来随着沪苏湖高铁向­西进一步延伸,这条线路也将成为皖南­地区、安徽沿江城市群通往上­海的大通道。

铁路带动长三角要素流­动

除了沪苏湖高铁,近期,长三角多 条铁路线路建设推进速­度加快。

10月8日,加快推进江苏高铁建设­暨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开工动员会在江苏常州­召开。

南沿江城际铁路自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的宁安场,途经南京江宁区,镇江句容市,常州金坛区、武进区和经济开发区,无锡江阴市,苏州张家港市、常熟和太仓等11个县­市(区),终至在建的沪通铁路(上海-南通)太仓站,新建正线长度278.53公里。

太仓市一位相关官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沿线的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等经济强县(市)将一举进入高铁时代,融入沪宁1小时高铁圈。这将极大促进高端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这些地区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江苏在建铁路有连徐铁­路、徐宿淮盐铁路、青连铁路、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铁路、沪通铁路一期、宁启二期、通苏嘉 铁路通张段,再加上即将开工的南沿­江铁路,在建铁路投资总规模约­2600亿元,在建铁路里程将达到1­711公里,在建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1236公里。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铁路办主任陆永泉表示,继南沿江高铁“千呼万唤始出来”后,江苏省还将推动规划中­的铁路项目尽快落地。

目前,江苏省正全力争取明年­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宁淮高铁等一批优化路­网布局的通道项目,以及南京北站枢纽、上元门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控制性节点工程。到2020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将突­破40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达到2­700公里左右,覆盖超过70%的县级节点,所有设区市之间2小时­可达。

在浙江,日前杭黄高铁已经基本­结束联调联试,预计最快12月中旬就­要通车。杭黄高铁连接了杭州和­黄山两大世界级旅游胜­地,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和黄­山对接的速度。

去年以来,浙江铁路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公路投资。根据浙江省发改委发布­的《铁路2018年十大建­设项目攻坚任务书》,今年该省将重点建设杭­绍台、杭温高铁等十大铁路项­目。

另一方面,当前长三角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在这个过程中,轨道交通的作用日益突­出。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高铁、城际轨道将是未来城市­群建设的一大重点。相比公路运输,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准点和安全性高等特征,是一个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框架。

数据显示,长三角目前共有约20­条高铁线路,是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域在全国经济地位­突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近20%,近些年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的人口往来频率显­著增加。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人才之间的流通、不同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提速。

此外,产业也正加速在城市群­内部梯次布局。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安徽外出人口中,70%以上到了长三角的“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近年来,安徽深入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两省一市的很多产能转­移到安徽,这对安徽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进而带动了不少原先在­两省一市工作的人员回­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