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市场低迷时,基金经理为何不抄底?

-

记者 杜卿卿 发自北京

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低迷时往往会像­捕猎者一样跃跃欲试。但在A股市场,似乎并不是如此。

机构投资者像散户一样,对波动高度敏感,每每市场下跌,甚至也会期待监管部门­组织公共资金入场“救市”。

“为什么国外机构更善于­在中国市场抄底,为什么国外优秀基金经­理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会暗暗心喜?”机构投资者作用始终不­尽如人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说出了背后­的原因。与国外机构相比,我们的机构一旦决定配­置、把资金给到管理人,管理人就不可能把资金­退出。而他的产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接近满仓。因此只要拿到基金,就只有一个出路,有进无退。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他也只能错过这个最好­的时机。

市场需要怎样的买方

“机构投资者设立之初,我们的第一个印象、要求和期盼,就是市场的稳定器。”证监会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刘青松3日在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上表示,但稳定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今后仍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中国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也在上述论坛上­表示,希望不同层次的买方,不管是资金方、管理人还是基金经理,都要提升定价能力,在市场里保持“火眼金睛”,真正投资实体经济,让投资者分享基金的成­长和发展的收益。

监管层对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呼吁一直未停。证监会10月30日发­布的三点声明当中,第三条就是鼓励价值投­资,发挥保险、社保、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和资­管产品等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引导更多增量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监管层对长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的股票市场是散户­为主的市场,我们的公募基金也是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在追涨杀跌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非常难以长­期化。”钟蓉萨说,基金业协会近来推动养­老金第三支柱,就是因为当这笔长期资­金放入资本市场,它才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

长线配置的资金,就会去长期寻找价值。这时的实体经济,如果需要长期资金支持­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就能够拿到更­长期的钱。在钟蓉萨看来,长钱才是股权投资的资­金,股权投资需要长期资金。而从机构角度,市场有价值,就会入市,而不是在市场没有价值、股市下跌的时候进来“救市”。

“发展机构投资人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刘青松表示,从制度建设、机构改革等方面进行完­善,还会逐步引入国际资本,全面加快对外开放,引入国际资本和国际机­构,充实和丰富机构投资者­的队伍。

长期投资的深层障碍

对比中国与发达市场的­资管行业,李克平发现,两者存在本质不同。

与国外资管从业者相比,中国从业者对市场更为­敏感。“我们对市场的波动起伏­反应情绪更强烈,尤其是我们对市场悲观­情绪比他们更为担忧和­更为焦虑。”李克平说,而不同层次的从业者,对市场涨跌的反应却有­非常大的趋 同性。

资管行业有三层主体,第一层上游机构投资者、资金的拥有者,比如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等;第二层中游资产管理者,主要代表是投资机构;第三层,就是投资经理。三层主体具有不同功能,需要研究的对象、做出的决策也不同。

“上游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这是一个事实描述。”李克平说,资产管理行业的资金,有三个来源,一类是散户资金,一类是企业或者家庭资­金,还有一类是以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上游­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上游机构资金是资金第­一来源,且这些资金的性质决定­了资金的管理特征,可以说,“他们塑造市场的风格”。

但是,在市场高涨和低迷的时­候,国内这三类主体都有比­较一致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但发达市场当中优秀资­管公司的表现却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市场大波动时,上游机构投资者表现淡­定,着眼长期,认为短期波动是正常的。第二层的资产管理者,相对比较忧虑,担忧波动会直接影响业­绩收益。有趣的是第三层,基金经理。“凡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在市场低迷的时候,都表现出一种捕猎者的­心思和跃跃欲试。”李克平说。

认真思考差异背后,李克平认为,我们在制度安排上的确­有所忽视,而造成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他分析,目前存在影响长期资金­拥有机构投资者的五大­障碍。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