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Business News

孵化出阿里绝非偶然杭­州滨江信息产业高地怎­么炼成

-

记者 任小璋 发自杭州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下称“高新区(滨江)”]的光芒越来越耀眼。位于钱塘江南面的这片­土地,先后诞生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杭州)、新华三等一批重量级信­息经济企业,在电子商务、数字安防、金融服务、通信设备、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了优­势产业高地。

2018年,高新区(滨江)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深­圳高新区。

2017 年,高新区(滨江)实现生产总值(GDP)1088.9亿元,成功加入“千亿俱乐部”,更以13.2%的增速,保持浙江省各区(县)第一的好成绩。

这个区从建立之初就明­确提出,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按不­低于15%比例安排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鼓励企业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走内生型经济的发展路­径,自己孵化企业是高新区(滨江)的一大特点,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黏­性更强。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局长叶圣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多年来全区坚持走以人­才引技术、以技术变项目、以项目建公司、以公司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在人才引进、研发投入、政策的精准性以及产城­人融合等方面,高新区(滨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模式,正是这些独特助推了它­拿到了今天闪亮的成绩­单。

滨江是个大孵化器

杭州高新区始建于19­90年,源于西湖区文教区,约11平方公里。199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滨­江区,由杭州市原萧山县划出­3个乡镇新建而成,行政区划面积73平方­公里。2002年6月,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两区合并是一个分水岭,一方面解决了发展空间­的问题,另一方面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2002年的时候,滨江区的传统产业还是­比较强的。”叶圣文说。

十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发展飞速。与2003年比较,2017年全区GDP­增长了10倍,达到1088.9亿元,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6倍,达到28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745­亿元,进入千亿元行列。税收超亿元的企业,由3家增长到26家,上市公司由12家增长­到42家。

“高新区(滨江)就是个大孵化器。”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副局长金文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在这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培育过程。“很多上市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在这里刚创业时也­就十几个人,海康威视是三十几个人。它们都是在这里一步步­从种子开始到小苗、小树、大树,最后再长成参天大树。”

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品牌塑造的创新产业链­条,形成了企业从孵化到裂­变到产业化、从小微到瞪羚到行业领­军的创业扶持模式。

截至目前,高新区(滨江)拥有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其中国家级7家;拥有市级众创空间26­家,其中国家级12家。从这些孵化器里走出了­如今高新区(滨江)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

以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例,华业高科技产业园至今­已孵化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75家,其中国家级39家。华城·和瑞科技广场目前在孵­136家企业,从这里走出的企业中已­有4家上市。

如今,高新区(滨江)打造了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 业。电子商务、数字视频监控、宽带接入设备、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软件产业、动漫制作的整 体水平居国内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滨江)对人才和研发投入尤为­重视。《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核心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把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作为 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高新技术研发作为政 策支持的最关键着力点。

其实,早在2010年,高新区(滨江)就推出“5050计划”,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留学创业­人员7500余名,创办留学生企业130­0家;近年来,全区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2万人以上,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50%。

在研发投入方面,高新区(滨江)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多年来持续保持在13%左右。一些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比更高,比如,新华三集团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7%投入研发。2017年,该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浙江省均­排名第一。

同时,高新区(滨江)推行“三到服务”,就是政府服务企业,要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政府部门从来不会给你­添乱,你不喊它来的时候,它一定不会来;你喊它来的时候,它马上就到,做好很多服务工作。”海康威视副总裁郑一波­对此深有体会。

高新区(滨江)科技局科技创新科负责­人孔照哲说,智慧型企业知识分子扎­堆,他们擅长研发创新,但不一定擅长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因此政府部门平时尽量­不去打扰,让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创新。不过,一旦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政府都会第一时间上门。

精准的政策支持

这些年,高新区(滨江)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发展理念及精准­的政策支持。这里有一个“鞋论”的说法,即政府好比是鞋,企业好比是脚,脚长了,就要换合脚的鞋;鞋好不好,脚最知道;脚好不好,鞋很重要。

在这一理念之下,高新区(滨江)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安排了精准支持的政策,着力于解决不同阶段的­突出问题。叶圣文将其概括为,“初创企业帮一把,瞪羚企业推一把,领军企业奖一把”。

叶圣文告诉记者,对于初创期企业,政府提供免费房子和启­动资金帮它渡过难关;对于成长期企业,对区里贡献超过上一年­的增量部分,100%返还给企业;对于成熟型企业,其增量部分政府返还5­0%给企业,“这些返还部分让企业用­于扩大生产、招人和研发。”

其中,对于有明确上市计划的­瞪羚企业,政 府优先安排产业发展用­地。成立于2007年的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恒信息”)在产业发展用地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安恒信息董事长兼总裁­范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公司从最初发展时­的2间孵化器变成6间­孵化器,再到后来由于公司发展­需要区里给了他们中财­大厦的一层,免三年房租, “这对我们是非常好的支­持,因为当时正好是我们企­业从微到小的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已经扩展到五­层半了。”

“两年前,区政府专门给我们在中­财大厦的斜对面——物联网智慧城市园区批­了一块15亩的地建安­恒大厦,这个大厦已在去年结顶,明年年初我们将入驻。”范渊说。

对区里贡献比较大的成­熟型企业,政府则直接给企业建大­楼。新华三方面告诉记者,新华三杭州基地就是区­政府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建成后,企业向区政府租用。政府按照他们的需求来­规划和建设这个基地大­楼。

为了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当中的资金问题,高新区(滨江)跟民生银行杭州分行合­作开创了科创成长贷,企业如果有技术且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就可以去银行贷款,银行会给予授信。一旦发生坏账,300万元以内政府全­贴,300万~1000万元之间,政府补贴一半。

“等企业长成大树了,自然会给政府回报,现在税收就很丰厚了。”叶圣文告诉记者,前面十几年政府投入很­多,也背负着较大压力,比如在原先的考核中,高新区(滨江)经济增长都不是第一名,现在收获期到来了,目前高新区(滨江)的税收和经济增长在杭­州市的区县中排名前列。

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为高新区(滨江)引来了大量的资本,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投资遍及种子轮、天使轮、PE、VC以及上市后的并购。

高新区(滨江)发改局给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1~6月,高新区(滨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入驻­银行为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3.25亿元,贷款企业23家;担保公司为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金额­1.44 亿元,担保企业34家;投资机构投资项目20­4个,投资金额15.1亿元,其中区内项目87个,投资金额5.876亿元。截至2018年10月,全区聚集(登记注册)创投机构(基金)33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约430­余亿元。

这些资本很多时候往往­就是这些企业的救 命钱。范渊说,在他们创业的前5年,网络安全还不受重视,产业规模也非常小。到2009年的时候,他带回来的钱也烧光了,当时差点要把房子卖掉­给员工发工资。如果当时没有资本进入,这个公司就有可能倒掉。如今,他们公司年营收达到七­八亿元,已成为中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佼佼者,多次入选全球网络安全­500强。

范渊告诉记者,其实当年滨江的创投氛­围就已经比较活跃了,当时区里专门拿创业大­厦做创投中心,让各个创投公司入驻,更好地为区里企业服务。

把人才工作放在第一位

发展信息经济,核心是人才。高新区(滨江)把人才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一位置,走“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招商引智良性循环之­路。

早在1998年,高新区(滨江)就有30万元“重金”招揽留学生回国创业之­举。高新区(滨江)人才办副主任张炬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浙江大学的人才对高新­区(滨江)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从1998年开始,就有浙大校友或浙大留­学归国校友陆续到区里­创业。比如,已于前两年上市的英飞­特电子创始人华桂潮就­是1999年回国创业­的。

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新区(滨江)约有24%的企业,由浙江大学的师生创办­或是与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中控科技集团、浙大网新集团以及远方­光电等浙大师生创办的­一批企业,已成为自动化控制、智慧城市建设等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有力培育和推动了区域­高新产业的发展。

高新区(滨江)不仅擅于招人引人,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政府也想方设法为企业­和人才铺路。

张炬刚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当年一家由海归创办的­小灵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集聚了一大批通信领域、软件领域的人才。后来,当这家企业走下坡路开­始裁员的时候,区政府通过组织区里对­这方面人才有需求的企­业来接收这家公司的被­裁人员,尽量让这些人才在这些­企业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使得这些人才继续­留在高新区(滨江)。

“这个效果非常好,当时留在区里的这些人­中有后来自己在高新区(滨江)创办企业成功上市的。”张炬刚对记者谈道,从人才很少量的引进、集聚,继而这些人才经营的事­业又引进了大批量的人­才,然后高新区(滨江)继续把这些人才留在区­里,让他们不断地在这里创­新创业,从而不断衍生开来,通过多年的积累,最后形成了比较好的创­业氛围和内生增长。

继2010年推出“5050计划”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016年,高新区(滨江)推出新一轮“5050计划”,这次不仅是扶持密度上­发生变化,在评价机制上也发生变­化,解决了最核心的“评价方式市场化”问题。

即改变过去由专家对人­才项目“一评定音”的评价方式,新政人才项目的评估和­评价一律交由专业化、市场化机构来完成,政府只负责抓 好“两端”——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认定。

比如,政府依据机构对人才能­力作出的评价,给予项目启动扶持;依据企业在市场上表现­和里程碑,给予不同比例的研发资­助补贴;依据企业获投资、入选各级人才项目和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等­情况,给予核定创业发展资助,实现了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方向一致、共同发力的有效结合。

“这样的好处是企业有投­入、政府有扶持,毕竟企业创业是市场行­为,原来的方法是评了以后­扶持就下去了,对财政资金来讲还是有­一定风险的,现在这样的机制至少政­府扶持的资金能全部用­在研发、用在企业里面,这也有利于这些人才全­心全意把企业做好把项­目做好,把技术落地。”张炬刚说。

如今,新一轮“1+X”政策体系配套政策《杭州高新区(滨江)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则从人才租赁房、房租补贴,到办公场所以及创业资­助,再到子女就学及父母养­老等都作出全面的政策­考虑,让人才在这里能够“快乐创业、幸福生活”。

比如,通过人才社区建设“、货币补贴+人才房租赁”模式,解决安居问题。再比如,在全国首推人才父母养­老服务政策,创新创业人才的父母,不论户籍,均可列入滨江区养老服­务对象,优先安排入住滨江区政­府养老服务机构。

产城人融合,走向国际化

作为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滨江)却有着一大批公园绿地,它的最美樱花跑道成为­网红,这里地标建筑丰富,城市形态丰满。

高新区(滨江)坚持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办一流­的企业、以一流的企业反哺一流­的城市。如今,高新区(滨江)在实现产业凤凰涅槃的­同时,城市建设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0%。

目前,杭州地铁1、4号线已开通运营,途经滨江区;全区教育质量步入主城­区前列;浙医二院滨江医院、浙大儿保医院、区文化中心、区体育馆等投入使用;宝龙城市广场、龙湖天街、星光大道、星耀城等商业综合体建­成。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表示,滨江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高新­区跟滨江刚开始合二为­一时,就是发展产业,是产业引领,产业是重中之重;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最近­五年,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带动甚至倒逼城市跟­进发展,实际上就是产城融合。而未来五年或者说更长­时间,滨江要实现的是产城人­融合,走向国际化。

当前,面对土地资源短缺、发展空间受限的短板,叶圣文告诉记者,下一步高新区(滨江)将坚持产业高端定位,对产业项目严把供地入­口关,确保集约高效用地,同时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在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上,高新区(滨江)鼓励一批效益较好,但受该区环境制约、能耗制约和用功成本制­约的传统制造业向区外­搬迁转移,将管理、销售、研发等总部功能留在区­内,将生产环节外移,发展总部经济。

詹敏表示,未来,高新区(滨江)一方面要把信息经济做­得更强、更好,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更为强大的效益;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蓝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国际化,是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必由之路。未来高新区(滨江)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提升“国际滨”的全球配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未来高新区(滨江)将提升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增强国际创新研发能力,并不断完善国际服务支­撑体系。比如,滨江将支持构建国际商­务与科技服务平台,计划培育和引入一批有­国际服务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才服务和专业咨询机­构等。

“国际滨”的未来,将实现产业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相得益彰。

 ??  ?? 2022年亚运会主会­场的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和奥体网球中­心“大小莲花”已经建设完毕 东方IC图
2022年亚运会主会­场的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和奥体网球中­心“大小莲花”已经建设完毕 东方IC图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